部编八上《钱塘湖春行》备考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古诗详解

八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古诗详解

八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古诗详解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文学文化常识:选自《白居易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总结1.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贾亭西终,诗中一句一景。

描绘出西湖景色的清亮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分别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新燕啄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2.本诗以“春”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抒发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景喜爱和赞美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和他的诗作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3.能够正确理解《钱塘湖春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色彩4.能够正确朗读《钱塘湖春行》并表达出其中的韵律美二、教学重点1.掌握《钱塘湖春行》的诗意和情感色彩2.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表达出其中的韵律美三、教学难点1.理解《钱塘湖春行》中的诗意和意象2.掌握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来表达《钱塘湖春行》中的韵律美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唱唐诗《春夜喜雨》(2)创设语境,谈论“赏花”的主题。

2.独立阅读(25分钟)(1)要求学生在不看注释的情况下,读完《钱塘湖春行》全文。

(2)之后,让学生读下我们在班级群里发的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文本。

3.课堂讲解(25分钟)(1)老师解读《钱塘湖春行》中的重要意象,比如“飞渡”、“南浦”、“潮”、“沙”、“鱼鸟”、“芦花”,并分析其特定的诗意和情感色彩。

(2)老师讲解《钱塘湖春行》的背景及白居易创作此诗的意图。

4.讲解韵律美(25分钟)(1)老师讲解唐诗的韵律和音律规范,要求学生理解唐诗中的押韵和平仄,并简要讲解《钱塘湖春行》中的韵律美。

(2)学生朗读《钱塘湖春行》,老师会给出一些指导,指导学生朗读中的意境和情感。

5.小结(5分钟)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2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唐诗的韵律分析,评价其在技巧上的运用和在理解上的透彻程度。

2. 学生自主评价(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填写自我评价表,表达课堂所学的总体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对唐诗的理解和韵律美的运用需要纳入进一步练习中,具体练习形式可包括一些交互活动和小组活动,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口语表达的训练。

八年级古诗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八年级古诗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八年级古诗钱塘湖春行知识点《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绘西湖早春风光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迷人景色,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是八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知识点解析。

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 823 - 824 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

当时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政务清闲,心情闲适,于是在早春时节游览西湖,被西湖早春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诗歌原文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诗句翻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五、诗歌赏析1、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湖光山色。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天空中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的景象,勾勒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2、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诗人所见之景中的细节描写。

“早莺”和“新燕”的出现,显示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

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二、故事背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

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课文诗意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初:刚刚。

几处:形容数量少。

暖树:朝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啄:取、衔。

渐:逐渐,慢慢地。

欲:想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不足:不够。

译文: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四、问题归纳1.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3.“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2011·清远中考】
春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行 为线索,以_______ (1)全诗以_______ 杭州西湖 诗中的“钱塘湖”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
少,新燕不多,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 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2011·岳阳中考】
最爱 ”这一个 行 ”这一个字为构思脉络,以“ _________ (1)本诗以“________
词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2分)
下迷人的白沙堤。
主要内容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 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作者对于自 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紧严,衔接自然,对仗精 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主要内容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起点及湖上的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以“乱花”“渐”“浅草”“才”写诗人在早春时节 游春的感受,愉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使人流连忘
【2011·郴州中考】 (1)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2分)
参考答案:从以下词语呵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象:“水面初平”“争 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
(2)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汇总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汇总

【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鉴赏关键点】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地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地形象.最后两句中地“ 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地迷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地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名句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作者抓住“争”“啄”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地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地繁多、草地柔嫩,突出了春地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地发展变化,突出了春地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地喜爱之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地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地画面.(分)答:莺是春地歌手,在明媚地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地树上歌唱;燕是春地信使,不知谁家地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地西湖早春地美景.答案: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地波澜连成一片.(写出水面、云这两个景物可得分,运用适当地修饰语,描绘景物特点得分(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几处”“谁家”能否改成“处处”“家家”?答案:不能.“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分),飞鸟不多(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地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分)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地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地蓬勃生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首诗地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地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答: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地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地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地特点和作者地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地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地早春之景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地?(分)答: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地景物.(分)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地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地动态画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展现钱塘湖生机勃勃地早春景象?(写两个以上)(分)答:“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地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地感情?(分)答:诗人喜悦地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地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地热爱、赞美之情”)诗地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运用了拟人地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地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地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地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地活力与生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示例一:内容:从动物地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示例二:炼字:、“争”、“啄”:用拟人地手法,写出了春天地活力、“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三:修辞方法:、拟人:这两句诗中地“争”、“啄”,用拟人地修辞法法,写出了春天地活力、对偶:这两句诗用了对偶地修辞方法,“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对“啄” “暧树”对“春泥”,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示例四:情感:通过描绘早莺、新燕在早春地争春活动,表达了对早春景色地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展开全文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目标1. 了解诗人及有关文学常识2. 赏析名句3. 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预习积累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二、感知探究:(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为传神?试品评。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三、学习测评(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部编版八上语文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上语文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

钱塘湖春行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暮江吟》《忆江南》《问刘十九》谐多变。

二、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三、字词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享。

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暖树:向阳的树。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四、结构层次首联:点明诗人春游的地点。

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尾联: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五、课文分析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明确:骑马。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有关文学常识2.赏析名句3.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预习积累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二、感知探究:(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为传神?试品评。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三、学习测评(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上05《钱塘湖春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上05《钱塘湖春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语解释○1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2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5暖树:向阳的树。

○6白沙堤:指湖面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内容描述: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是因为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别有景致。

全诗赏析:诗人紧扣“早春”,描绘西湖明媚春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早春景致的细致描绘,体现禽鸟、植物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行不足”,表明诗人余兴未尽,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写作特色: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_____________”起,到“__________________”终。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1分)(2)【词语鉴赏】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题目:(3)【内容筛选】本诗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13《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上《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早春。

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不能。

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

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两个动词:争、啄。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与李白、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之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解释题目背景“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通过对钱塘湖春天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游览的欣喜和感慨。

三、解释词语1.初平:形容水面平阔,仿佛与天空相接。

2.早莺:指春天的莺鸟。

3.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

4.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5.啄:衔取。

6.乱花:纷繁的花。

7.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8.浅草:嫩草。

9.没马蹄:没及马蹄,形容草浅。

10.湖东:西湖的东面。

11.行不足:走不够,意为百游不厌。

四、诗中景物描述及特点1.水面初平:形容早春时钱塘湖的水面平阔,仿佛与天空相接。

2.早莺争暖树:春天的莺鸟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3.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描绘出春天的温馨和生机。

4.乱花迷人眼:纷繁的花朵使人眼花缭乱,展现出春日的繁花似锦。

5.浅草没马蹄:嫩草刚刚长出来,还没有马蹄那么高,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草地的新绿。

6.湖东景色的特点:诗人游览的湖东景色明媚动人,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美景的魅力。

7.行不足的原因:诗人百游不厌的原因是景色美好,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五、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通过对钱塘湖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游览的欣喜和感慨,赞美了自然美景的魅力,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与堤岸平齐,白云重叠,同湖水连成一片。

赏析: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译文几处早早飞来出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道谁家刚刚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赏析: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

“争”、“啄”两个动词,拟人,极具表现力,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它们使全诗洋溢春的活力与生机,在准确传达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译文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赏析:五六两句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乱”字,贬义褒用,写出了花的繁多,增强艺术效果。

“浅草”写出了草的柔嫩。

“浅草”“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我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总感到走不完,看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树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写景、抒情,直抒胸臆,表现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第一句是点明钱塘湖的方位,第二句是远景。

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此句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声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略显俏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迷人眼”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马蹄”点明诗人骑马游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主题】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要点测试】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喜悦__的感情,尤其是“__行不足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__“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__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绿杨林里白沙堤__”终。

《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

《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

《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引言: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钱塘湖春行》的考点,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点梳理:1、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美好的诗句是?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钱塘湖春行本诗以春为着眼点以行为线索从什么起到什么终抒发了?答: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3、钱塘湖春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答:简单的说就是,寄情于景。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4、钱塘湖春行全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5、钱塘湖春行作者的观察点在哪?答:描写的是早春,观察点:在初平早莺新燕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

6、赏析《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浅草是指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钱塘湖春行》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他在杭州时,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的春意盎然,恰到好处,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知识积累1.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2.以:连词,来。

(以.观沧海)3.何:副词,多么。

4.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

竦,高;峙,挺立。

5.萧瑟.(sè):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6.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若:好像。

8.其:代词,指大海。

9.星汉:银河。

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至,极点。

11.以:介词,用。

(歌以.咏志)12.阔:宽阔。

13.悬.(xuán):悬挂。

14.生:升起。

1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6.暖树:向阳的树。

17.乱花:纷繁开放的春花。

18.足:够。

19.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20.碣.石(jié) 21.澹澹..(dàn) 22.哉.(zāi)23.白沙堤.(dī) 24.枯藤.(téng) 25.天涯.(yá)考题例析(2011 湖北十堰)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重点字词解读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重点字词解读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重点字词解读及赏析引导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千古名篇,也是考试重点,这首诗中有哪些重点字词呢。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钱塘湖春行》中的重点字词解读,供大家学习。

钱塘湖春行重点字词解读【云脚】“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

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

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

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

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乍)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

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

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

)初:素来,从来。

)【渐】“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

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在诗中表达效果:逐渐表明是早春时节。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

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

”(渐:加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

”(渐:疏导。

)《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

”(渐:沾湿。

)诗文赏析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原诗赏析、情景性默写与课内外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原诗赏析、情景性默写与课内外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原诗赏析、情景性默写与课内外练习等(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考点:1.原诗、译文与赏析2.经典语句赏析3.理解性默写4.选择题5.课内阅读6.课外阅读【考点研究】一、原诗、译文与赏析原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结构内容1.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4.尾联以“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笔法全文问题1 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问题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问题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问题4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2分)答案“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问题5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诗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春。

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

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

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两个动词:争、啄。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诗歌主旨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