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doc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百戏.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百戏.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百戏百戏,又名散乐。

它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

百戏在汉代宫廷和达宫贵戚之家颇为流行。

长安与洛阳两地的平乐观是表演百戏的重要场所。

东汉李尤的《平乐观赋》就讲到观中表演戏车高撞、驰骋百马、乌获扛鼎、吞刀吐火、陵高履索、飞丸跳剑、鱼龙曼延等杂技的情景。

此外,不少贵戚家中都蓄有专门表演百戏的倡优。

如西汉末年外戚王凤及王氏五候,即以“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磐、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闻名于时。

一般“富豪吏民”也往往“蓄歌者至数十人”(《汉书·贡禹传》)。

关于汉代达官贵戚之家演出百戏的情景,可以从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见其一斑。

其中山东沂南汉晋墓百戏画像的场面尤为壮观。

画像右边,在奔驰的两匹马的下面,有一辆用三头鹿拉的车。

车上立有三根橦(高竿),中间的一根带有建鼓,上面有一幼童在做种种惊险的动作。

下面车厢里有四人奏乐,这四人中两人吹萧(排萧)、一人奏茄、一人手执鼓槌,像是一个伴奏杂技的鼓吹乐队。

这个节目就是李尤所说的“戏车高橦”,它的左边,有“鱼龙曼延”。

这个节目由五个人手里拿着鞀鼓,引逗一条化装的鱼和一条龙,龙身上有一幼童,在做各种表演。

鞀鼓,又叫鼗鼓,起敲击节奏的作用,即所谓“节以鞀鼓”。

在“鱼龙曼延”之上,有三人在绳上做种种惊险动作,绳下竖着几把尖刀,这就是“陵高履索”。

它的右边是由象人化装表演的畏兽戏和凤凰戏。

在凤凰戏之上,还有三人席地而坐,其中一人吹笛(即今竖吹的萧),一人拊掌高歌,一人袖手而坐。

这三人可能就是畏兽戏与凤凰戏的伴奏乐队。

画面的左上角,有一人拿着几把尖刀与圆珠在一起轮番抛掷,这就是“飞丸跳剑”。

其右有一人头顶一木架,架上有三个幼童做各种表演,这就是所谓”缘竿”或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提到的“都卢(今缅甸境)寻橦”。

在“缘竿”的右边,还有一个盛大的歌舞表演的场面。

它由一个男子挥舞着长长的衣袖,在地上放着的七个盘鼓之间跳舞唱歌。

它的舞姿与舞具和东汉张衡《舞赋》中讲的“盘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展清声而长歌”的盘鼓舞大致相同。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中西音乐史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西方音乐发展脉络。

以下是一些中西音乐史的考研题目及答案,供参考:# 题目一: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原始时期,音乐主要体现在劳动号子和祭祀活动中。

夏商周时期,音乐开始形成体系,出现了《诗经》等经典文献。

秦汉时期,音乐与政治、宗教紧密结合,出现了宫廷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多样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隋唐五代时期,音乐艺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霓裳羽衣曲》等经典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出现了许多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 题目二:西方古典音乐的三个主要时期是什么?答案:西方古典音乐的三个主要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以复杂的对位和丰富的装饰音为特点。

古典时期(约1750-1820年)强调清晰、平衡和简洁,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浪漫时期(约1820-1900年)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 题目三: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答案: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黄自的《平湖秋月》,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

这些音乐家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和民族音乐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 题目四:简述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巴赫的贡献。

答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巴赫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如《平均律键盘曲集》;2) 他的作品在技术上要求极高,对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深远影响;3) 巴赫的音乐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和哲学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4) 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上严谨,对西方音乐的和声学和对位法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汉代的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

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即为相和歌。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街陌谣讴”的“徒歌”与“但歌”。

徒歌即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或称为“谣”。

但歌是“一人唱三人和”,或称为“讴”。

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

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

“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

有的也和“楚声”一样,在“曲”后加“乱”。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产生了“大曲”或称“相和大曲”。

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

大曲或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

其典型的曲式结构由“艳一曲一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艳”是序曲或引子,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

音调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故称“艳”。

“趋”或“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它可以是个唱段,如《艳歌何尝行》;也可以是个器乐段,如《陌上桑》。

“乱”的音乐,大部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

“趋”可能专指舞蹈而言。

“曲”是整个乐曲的主体。

一般由多个唱段联缀而成,每个唱段也以婉转抒情为其特点。

它又与其后所附的奔放热烈、速度较快的称作“解”的尾句形成鲜明对比(《太平御览》引《乐志》)。

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

大曲至少有二解,最多可有七解或八解。

《陌上桑》、《艳歌何尝行》、《广陵散》等都是典型的作品。

其中琴曲《广陵散》传谱至今尚存,它是我们了解这种典型曲式的可靠实例。

在实际创作中,大曲的曲式可以灵活运用。

有的大曲,只有“艳一曲”,而无趋或乱,如《碣石》;有的大曲有“曲一乱或趋”,而无“艳”,如《白头吟》、《王者布大化》;有的只有“曲”,如《东门行》。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音乐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音乐

曲谱与记谱法
· 文字谱: ·它是古琴“减字谱”尚未发明之前的一种原始
记谱方法,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即 通过规定的定弦法,将左右两手固定的指 法 标记在一定弦位和徽位上,间接地记录了 音 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见《教程》第53页)
《碣石调·幽兰》
·我国现存最早 的琴谱,是目 前仅见的一首 文字谱。
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十律 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 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十二律”,其最 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 分,比法国拉莫(1683~1764)发现的 “小微音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 为“钱乐之音差”。(见《教程》第53页)
简论“相和歌”与“清商乐”的联系和区 别。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什么样的音乐美学 主张?有哪些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 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 演奏:以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
嵇康弹琴图
·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三个徽位。
阮籍
·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
·清商乐作为宫
·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 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 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 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大面》《钵头》 《踏谣娘》。 (见《教程》49页)
音乐家
·曹植:三国魏时诗人,曹操之子。有学者 认为,在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期,是曹植 记录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见《教程》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2)》)清商乐清商乐,简称“清乐”。

它是在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吴声”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民歌,“西曲”是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

它们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使宫廷中的“旧乐”大部“散亡”,在东晋初年出现了“音韵曲折,又无识者”(《晋书乐志》)的局面,因而不得不转向下层,采用新的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也由于“吴声”、“西曲”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和喜爱。

刘宋王僧虔所说“家競新哇,人尚谣俗”(《宋书·乐志》)的话当可为证。

吴声西曲的曲调颇为动听。

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人们喜爱,有些乐曲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同一曲调的众多变体。

如吴声《子夜歌》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四种。

有的利用某一曲的素材另谱新曲。

如西曲《莫愁乐》就是用《石城乐》的和声(帮腔)“忘愁”的曲调发展而成的;《采桑度》则是用《三洲曲》的素材写成。

清商乐的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吴声”通常用箜篌、琵琶和篪(或加用笙和筝)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有时也单用一件筝伴奏,如《上声歌》“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四座暂寂静,听我歌《上声》”(《乐府诗集》),就是用筝自弹自唱的实例之一。

《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做“倚歌”。

清商乐中采用的“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比较齐整。

也有少数歌词是由长短句构成的。

《古今乐録》说:吴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

”从曲式上看,在每一唱段,即每一“曲”之后总要加一个尾声,称为“送”或“送声”。

如《子夜》“送”的歌词为“持子”,《凤将雏》为“泽雉”。

有时除“曲”尾的送声外,在“曲”的中间也可用“送声”,如《子夜变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常见。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二、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兼容并蓄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个体体验。

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交流也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多样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音乐本体论方面,出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等重要理论,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音乐审美方面,提出了得意忘言、以情动人等审美观念,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在音乐创作方面,主张师心独见、缘情而发,鼓励音乐家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兼容并蓄特点表现在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

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西域音乐、天竺音乐等外来音乐形式也传入中原地区,并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用了网络搜索的信息)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献,包括史书、乐论、文学作品等,从中提取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和观点。

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比较研究法:将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与前代(如秦汉)和后代(如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同时,还将与同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跨学科比较,以探讨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规律。

文化人类学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宗教等文化背景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秦汉至南北朝的鼓吹.doc

秦汉至南北朝的鼓吹.doc

秦汉至南北朝的鼓吹山东肥城汉骑吹画像砖摹本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鼓吹乐。

它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有时加歌唱。

《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刘〓《定军礼》:“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

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

鼓吹乐的兴起是受了当时从事游牧狩猎的北方各民族的影响。

它所使用的吹奏乐器笳和角,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鼓吹乐在军队中作为军乐演奏,多配有歌词。

从现存鼓吹曲辞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出于民间歌曲。

鼓吹乐为宫廷采用后,由于使用场合和乐器组合的不同,又分为数种,其中有“骑吹”,是骑在马上演奏的。

“短箫铙歌”,用于行军、出游、郊祀等盛大场面。

“横吹”,或称“鼓角横吹”,在军中列队演奏。

“黄门鼓吹”,用于皇帝的卤簿(仪仗)乐队或宴乐群臣时演奏。

鼓吹乐的种类和形式多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不同而变化。

后来它也用来为歌舞百戏伴奏,还有女乐参加演出。

此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提供了生动的图象。

四川新都击鼓画像砖四川成都东乡青杠坡东汉墓画像砖。

两排六骑。

自上而下,前排第一人吹笳或角,马上有旌旗飘荡。

中间一匹马的马鬃上方立一鼓,骑马者双手持槌敲击。

此鼓为“提鼓”。

《周礼·夏官》有“师帅执提”的记载,注文说:“读如摄提之提,谓马上鼓,有曲木提持。

鼓立马髦上者,故谓之提”。

第三人吹排箫;后排第一人击铙,中间一人吹笳或角,第三人吹排箫。

成都扬子山东汉墓画像砖。

两排六骑。

自上而下,前排第一人的马上有旌旗飘荡,中间一人击铙,第三人吹排箫;后排第一人击鼓,鼓支柱上端有羽葆为饰。

中间一人击铙,第三人吹排箫。

山东曲阜东乡汉画像石(残)。

其下层现存两排四骑,前排一人在马上击提鼓,后排三人吹排箫。

以上三图是骑在马上的鼓吹乐队,属行军队伍中或豪富人家出游的鼓吹乐。

四川新都骑吹画像砖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室北壁上层石刻。

图中有骑从仪仗队,队里有四人在马上作乐,前排二人吹排箫,后排一人击提鼓,一人吹笳或角。

画面上还有两匹马拉的鼓车一辆,车上有四人端坐吹排箫,中间立一建鼓,两旁有两人执槌敲击。

[大学音乐]中国音乐史

[大学音乐]中国音乐史

《大学音乐——中国音乐史》一、远古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音乐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距今约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中,就出土了七音孔骨笛,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演奏出简单的旋律。

在那个时代,音乐主要用于祭祀、求雨、驱邪等仪式活动,成为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

二、夏商周时期的音乐夏商周时期,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负责宫廷音乐的创作、演奏和传承。

这一时期,音乐分为“雅乐”和“郑声”两大类,雅乐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宴享等正式场合,而郑声则更多体现了民间风情。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音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如伯牙、子期、师旷等。

他们的音乐作品和理论,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道家等学派也对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音乐具备了更多的哲学内涵。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秦汉时期,国家统一,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汉武帝设立乐府,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音乐交流日益频繁,胡乐、羌乐等少数民族音乐逐渐融入汉族音乐,为我国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变革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民族融合,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佛教音乐的传入,为我国音乐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同时,文人音乐的兴起,使音乐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隋唐时期的音乐盛世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代的宫廷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燕乐、清乐、胡部乐等丰富多彩。

唐代还设立了教坊和梨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著名歌手李龟年、琵琶演奏家曹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唐代音乐的对外交流也十分活跃,日本、朝鲜等国的音乐受到了唐朝音乐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年表

中国古代音乐年表

中国古代音乐年表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音乐活动主要以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即为宫廷乐舞《大雅》、《颂》等。

- 郑国渊《广陵散》是先秦时期最早的音乐作品之一,被视为古代琴曲的起源。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音乐以琴、瑟、筑、管等乐器为主,形成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两种传统。

- 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传入中国的西域音乐与本土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异域风格的“汉宫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的音乐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各种音乐和舞蹈活动逐渐与宗教仪式相结合。

- 班固的《汉乐府》是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古代音乐理论著作。

唐代:- 唐朝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鼎盛时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

- 王维、杜牧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描述了许多音乐活动,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乐府杂录》是唐代音乐最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之一,收录了大量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音乐作品。

宋代:- 宋代的音乐以词曲为主,音乐作品表现出细腻、婉转、含蓄的特点。

- 文字曲谱的普及使得音乐更具可读性,并增强了文人士人对音乐的兴趣。

- 苏东坡和黄庭坚等文人学士都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者与研究者。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受到了佛教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音乐和戏曲音乐。

- 清代音乐学家温纲的《乐律推导》是明清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之一。

- 《琴学双全》是元代音乐家吴自牧的著作,对琴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进行了详细阐述。

近现代:- 近现代的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鲜明特色的现代中国音乐。

- 中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并存,展现了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 中国音乐家谭盾、李双双、伍思凯等在近现代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总结: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

从先秦时期起,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各种音乐形式相互交融,创造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9-10节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9-10节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2
唐代 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3
三、琴家
• 这一时期出现一批不依附于宫廷贵族 的自由音乐家如蔡邕、蔡琰、嵇康、 阮籍等一大批文人琴家。琴曲创作较 西汉繁荣,如《广陵散》、《猗兰 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1
2019/12/20
• “琵”和“琶”原 是两种弹奏手法的 名称,右手向前弹 是“琵”,右手向 后弹是“琶” 。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2
2019/12/20
•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 龟兹传入内地。木 制。张四弦,颈与 面板上设用以确定 音位的相和品。演 奏时竖抱,左手按 弦,右手五指弹奏。 可独奏、伴奏、合 奏。
•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5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6
• 琴的型制从先秦至汉魏,逐步完成了 定型化的转变。琴乐在汉代继承了周 文化的传统,获得了文人音乐的文化 品格,这与文人的安身立命、道德修 养等观念意识层面的内容紧密结合在 一起。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7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8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 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 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9
2019/12/20
• 七弦琴的成熟期 是在汉末魏晋时 期。西汉时期已 有琴徽,但从出 土汉琴看,琴面 未见有琴徽,估 计琴制仍处于未 定型状态。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有更多典章文物遗世,缺乏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大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驰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公元前179-公元前141)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

从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会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刘徽、祖冲之贡献卓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农学的成熟;此外在医药、地理、冶铁、纺织等方面均涌现出灿若星汉的科技成果。

这些文化成果构成的文化环境显示着文化开放、交融的魅力。

在此文化背景下,音乐史上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偏爱即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乐府机构的建立,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即或旌旗猎猎的仪仗鼓吹音乐,也多用世俗性歌词;歌舞伎乐中百戏的形式绽开新花;相和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完善;随着魏晋间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和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随着世俗音乐潮流的发展壮大还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的产生。

考研歌舞伎乐时代

考研歌舞伎乐时代

第二编歌舞伎乐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一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年)第一节音乐机构一、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汉哀帝时罢除了乐府。

二、协律都尉李延年: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乐府”的最高领导人。

他“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位能歌善舞、擅长创作的音乐家。

《晋书·乐志》中有“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采用西域音调进行创作的记载。

第二节宫廷音乐一、宫廷雅乐:我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分“雅乐”和“燕乐”两大体系。

先秦的雅乐,由于长期战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原因,到汉代时严重失传。

虽然,汉高祖时,叔孙通制定了朝仪礼乐,但只“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到汉景帝时,汉代的雅乐又搀杂进了民间音乐,所以,汉代的雅乐已经徒有“雅乐”的躯壳,没有先秦雅乐的本来面目了。

文献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书·礼乐志》二、宫廷燕乐:汉代宫廷燕乐的情况,史籍中记载很少。

汉代燕乐可能以民间音乐(特别是南方的“楚声”)为主要来源,多使用“丝竹”类乐器。

文献见《汉书·礼乐志》第三节民间音乐一、概况:由于汉代乐府机构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加工等原因,汉代的民间音乐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

二、鼓吹乐: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有时也有歌唱的一种音乐。

在较早的时候,是角和笳一起使用的,称为“鼓吹”。

后来,渐渐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分成鼓吹和横吹两种:一种用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在仪仗行进中实用的叫鼓吹,它的兴起是在汉朝,由班壹首创;一种使用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为军乐,在马上演奏的,称为横吹,它的兴起在汉武帝时期。

两类各有自己的曲目。

在历史上,两类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暂时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音乐主要以吹奏、弹拨和敲击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音乐元素。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以及宫廷和贵族社交场合的音乐表演。

代表性的乐器有磬、钟、簧管等。

《诗经》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音乐曲目和歌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音乐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音乐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乐府是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了七言绝句、乐府诗等。

此外,秦汉时期的音乐还受到了西域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以琵琶、箫、笛等乐器为主,音乐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丰富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著名的音乐家嵇康和阮籍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有“乐府古风”、“律吕清商”等流派。

同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南曲”、“北曲”等。

著名的音乐家包括李白、杜牧、白居易等。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蒙古、满洲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元代的音乐以“宫调”为主,明代的音乐注重了音乐的表达力和技巧性,清代的音乐则更加注重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

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浮现了一些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音乐作品。

6. 当代音乐(1912年至今)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音乐家开始接触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中国古代音乐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概述1.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分期2. 中国古代音乐的分类及特点第二章:先秦音乐1. 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2. 先秦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形式:诗经、楚辞等第三章:秦汉音乐1.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2. 汉赋、琴曲等代表性音乐形式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音乐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2. 代表性音乐形式:琴歌、相和歌等第五章:唐代音乐1. 唐代音乐的繁荣2. 代表性音乐形式:燕乐、曲子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代表性音乐形式。

2. 欣赏法:播放古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亲身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音乐欣赏:评估学生在欣赏古代音乐时的感受和理解。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音乐教程》2. 音响设备:CD、音响等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4. 乐器:古筝、琵琶、笛子等古代乐器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古代音乐形式,介绍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欣赏:播放代表性古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亲身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代表性音乐形式。

难点:理解古代音乐的特点和审美观念,能够欣赏和分析古代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天的“新律”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的十分之一。解决了“三分损益法” 所解决不了的“旋相为宫”问题。 ❖ 荀勖的“笛律” ❖ 纯律
❖ 课后习题
作业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
❖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2、打击乐器 3、弹拨乐器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 《琴操》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 2、音乐的本体是“和” 3、人的情感哀乐是人心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4、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乐记》观点不 同)
❖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歌舞伎乐的交流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 乐器、乐曲的交流
❖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三、鼓吹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

据刘《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

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

笳又称胡笳,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鼓吹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被汉代宫廷采用。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鼓吹,主要由鼓与萧(排萧)、笳等乐器组成。

其中,由建鼓与萧、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萧、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由提鼓、萧,笳,加上饶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萧铙歌”。

它们的乐曲,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如写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恩》,写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写诅咒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各地的民歌。

其中《上邪》一曲由四解组成(《古今乐录》)。

其曲式结构与相和歌的”曲”大体相当。

排箫(二)横吹,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萧。

横吹的乐曲,相传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军乐《新声二十八解》。

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它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诗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它具体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武帝抵御异族侵犯坚持国家统一的作为。

(三)“萧鼓”,因它用排萧与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时乐工可以坐在鼓车中演奏。

这种鼓车大都有楼,又叫楼车。

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车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萧。

这种器乐合奏亦可用作军乐。

魏晋间文学家陆机(261—303)的《鼓吹赋》,对它的表演情形曾有生动的描述:稀音踯躅于唇吻,若将舒而复回。

鼓砰砰以轻役,萧嘈嘈而微吟。

咏《悲翁》之流思,怨《高台》之难临。

顾穹谷以含哀,仰归云而落音。

节丕气以舒卷,响随风而浮沉。

马顿迹而增鸣,士嚬而霑襟……这里提到的《悲翁》(《思悲翁》)与《高台》(《临高台》)两首乐曲原来是汉代短萧铙歌的歌曲。

其中《思悲翁》一曲描写了对一个逃亡在外而处境艰难的反抗者“悲翁”的思念。

它再一次证明了鼓吹音乐的基础是来自民间,“萧鼓”还可以用来伴奏百戏(见江苏徐州汉墓出土的百戏画像石),西汉乐府里的“缦乐鼓员”可能就是专门伴奏百戏的鼓吹乐工。

鼓吹在三国时期仍继续发展。

当时,曹操曾令缪袭根据西汉以来的鼓吹曲调,填写一些反映当时历史事件的歌词,如《战荣阳》、《克宫渡》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地区。

他们带来了大量本族或外族的音乐。

在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北魏在太武帝统一北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

鼓吹乐也就在这个时期利用鲜卑族民歌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做“真人代歌”,亦称“北歌”。

后来南朝的统治者陈后主,还专门派宫女去学习这种“北歌”,于宴会时演奏,称为“代北”。

这时候南北方的鼓吹乐不但都加入了“北歌”,而且还吸收了中原地区流行的吹乐器“筚篥”(现代北方吹歌中使用的管子的前身)等少数民族乐器,因此无论在曲调上还是在乐队编制上,都有了新的面貌。

但从内容来看,这些鼓吹曲除少数作品是原来反映下层民众思想要求的民歌外,其他大多数都是贵族填写的新词。

四、琴琴的定型与文字谱的说明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有个发明农耕的叫“神农氏”的氏族,曾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桓谭新论》),创造了最初的琴。

这种琴据说有五根弦,按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

琴在西周时期,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所谓“琴瑟友之”或“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的话,就是指此而言的。

西周的琴,虽未见实物出土,但从曾侯乙墓出土十弦琴来看: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

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论语》:“夔一足”)极相近似。

因此,它很可能反映了周或周以前琴的基本特征。

正因为当时琴与祭祀时代表某种神物的声音有关,所以汉人许慎释“琴”为“禁”——“吉凶之忌也”(《说文解字》),视为吉凶的征兆。

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七弦琴。

该琴的面板已较平直,其他形制均与七弦琴相同。

其特点是: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是很好,面板上面没有音位的标志“徽”。

估计演奏时以弹散、泛音为主,演奏技巧的发挥侧重在右手,因此其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大约在西汉中期到汉末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特别是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瑟、琵琶(阮)等乐器在一起演奏,原来音域窄、音量小的琴不能适应在这种合奏场合中使用,因此,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

这种琴的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琴的音量扩大了。

原来插入小指的小圆孔已不存在,左手可以在面板上自由移动演奏滑音。

面板外侧还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嵇康《琴赋》“徽以钟山之玉”)。

这十三个“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135)的泛音列。

因此,其音域较宽,表现性能较高。

这种琴共七根弦。

据北魏神龟年间(518—520)陈仲儒的解释,其基本定弦称为“瑟调”,即一、二两弦为宫,第三弦为清角。

就是说与今大仍在使用的正调:12458基本相同。

此外,当时还有清调、平调、楚调、侧调及其他多种不同的定弦法。

据东汉桓谭《琴道》“下徵七弦,总会枢极”的话来看,当时已有不改变定弦而将第一弦“宫”当作“下徵”,第三弦清角当作“宫”的称为“借调”的办法。

借调的产生,说明当时乐曲的转调性能有了提高。

与琴的形制得到改进并渐趋定型的同时,琴的演奏技巧也有相当大的进步。

例如西汉中期刘安的《淮南子》对盲人弹琴就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今天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篾蒙,不失一弦。

”就是说,盲人的眼睛虽然什么也瞧不见,可是弹起琴来,双手简直像上下飞舞的蠛蠓(一种小虫),右手弹,左手按,一点也没有差错。

这段记载,提到了“攫”(juè音决)、“援”、“摽”、“拂”四种右手指法。

此外,当时已有了“却转”(司马相如《长门赋》)与“楼”、“”(Pī)、“擽”(1üè)、“捋”(lǚ)(嵇康《琴赋》)等指法术语。

有些指法至今在《幽兰》,《广陵散》等曲中还可见到。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右手指法为主的指法体系。

汉代以前,琴曲的传授完全依靠口传心授。

到了汉魏之交,随着琴在形制上的定型,演奏技巧的成熟,并形成初步的体系,有人便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

这种文字谱,根据其晚期形式《碣石调·幽兰谱》来看,全谱就是一篇奏法的说明文字。

它是通过规定一定的琴调(定弦法),把全谱分成若干拍(段),每拍又分为若干句,每句又记明在一定弦位与徽位上,左右两手所用的带有一定节奏因素与一定名称的指法来表示的:耶(斜)卧中指(左手)十上半寸许(徽位)案商(按第二弦),食指中指(右手)双(两次)牵宫商(一、二两弦),中指(左手)急下,与构(右手)俱下十三下一寸许(徽位)住(停住),末商起,食指(右手)散(空弦)缓(慢)半扶宫商,食指(右手)挑宫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左手第四指)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于商角(右手)即作两半扶挟挑声一句。

这一段文字,在琴上弹奏出来是:可见这种记谱法还相当繁琐而不精确,它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曲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强弱,但是它的出现,却有助于琴曲的传授、流传,其历史价值是必须肯定的。

汉魏六朝的零曲创作汉魏六朝是琴曲创作的全盛期。

这个时期,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一种重要的伴奏乐器。

因此,从事琴曲创作或表演的,不少是社会地位低下来自民间的专业乐工。

他们中间,有的进入宫廷为“待诏”,有的则进入乐府等专业音乐机构充任“琴工员”的职务。

西汉宣帝时著名人物有渤海入(今黑龙江地区)赵定、梁国人(今河南商丘)龙德,东海人(今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师中等。

师中,据说是春秋时代著名琴工师旷的后代,可见他是一个世代以琴为业的琴工。

东汉初年,则有任真卿与虞长清两人最负盛名。

据说他们“能传其度数妙曲遗声”(《桓谭新论》),能传授当代的“妙曲”和先秦的“遗声”。

由于这些琴工的努力,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来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

如汉末蔡邕和魏末嵇康《琴赋》提到的《太山》(即《太山梁甫吟》)、《东武》(即《东武吟》)、《饮马长城》(即《饮马长城窟行》)《王昭》(即《王昭君》,又名《明君》)、《楚妃》(即《楚妃叹》)、以及《广陵散》等曲,原来都是汉代的相和歌。

这个时期,琴在士的阶层中得到广泛流传,“士无故不彻琴瑟”。

他们都把琴作为六种必学的文化课目“六艺”之一。

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仅长于演奏或爱好相和歌等所谓“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