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和他的果蝇杂交实验

合集下载

摩尔根果蝇实验假说演绎五步制

摩尔根果蝇实验假说演绎五步制

摩尔根果蝇实验假说演绎五步制
1.观察现象。

摩尔根在观察果蝇遗传性状时,发现有些性状是紧密连锁的,即它们经常一起遗传,而另一些性状则是相对独立的,它们独立地遗传。

2.建立假说。

基于这些观察到的现象,摩尔根建立了一个假说: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而且它们有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在该染色体内可能相互影响。

因此,相邻的基因就更有可能连锁遗传。

3.预测结果。

基于该假设,摩尔根预测了某些性状似乎很难变化,因为它们与其他性状之间出现了连锁。

换言之,如果一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区域内,那么它的输送将难以分离,因此变异在该区域内就很少发生。

4.验证假说。

摩尔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他的假说,针对过去已发表的研究,特别关注黑色基因和翅形基因遗传连锁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确实被连锁起来,实验可复现,这意味着假说是正确的。

5.发表结论。

基于实验结果,摩尔根发表了结论称:我们可以将遗传学解释为基因篇章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使用当今现代细胞学基础来解释他们如何在染色体上定位,同时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定位很可能使基因之间的遗传联系更加密切或相对独立。

科学史上真实的摩尔根果蝇实验

科学史上真实的摩尔根果蝇实验

科学史上真实的摩尔根果蝇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3《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将遗传规律与减数分裂巧妙地联系起来,揭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又为伴性遗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假说演绎模式,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教材对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这段科学史进行了简化处理,与高等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较大差异。

一、问题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假说演绎模式[1](1)摩尔根的实验结果(发现问题):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做了如下实验:由实验可判断红眼为显性性状(W),白眼为隐性性状(w)。

F2中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之间的数量比是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但如何解释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性这一现象呢?(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摩尔根设想,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则可合理解释图1所示的果蝇实验,见图2。

(3)对假设进行推理性解释(演绎推理):依据假设可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见图3。

此处的测交实验也叫回交实验,是指最早出现的那只白眼雄果蝇与它的红眼女儿交配[2]。

(4)设计或分析实验(验证推理的正确性从而说明假设成立):回交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假设。

2.刘祖洞《遗传学》上册中的假说演绎模式人教版新课标教材P29指出:摩尔根做了图1所示的实验,然后提出了假设,并通过测交(回交)等实验验证了假设。

刘祖洞《遗传学》上册则指出[3]:摩尔根先做了图1所示的实验,紧接着做了回交实验,然后提出假设。

假设内容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假设可合理地解释图1所示实验和回交实验。

为了验证假设,摩尔根设计了三个新的实验,其中有一组实验最为关键,即白眼雌果蝇与亲本中红眼雄果蝇交配,按照假设可预期,子代中雄果蝇都是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

实验的结果和预期完全符合,假设得到了证实。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科学逻辑思维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科学逻辑思维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科学逻辑思维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领域的经典实验之一,由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在20世纪初开展。

这个实验通过对果蝇的杂交繁殖,研究了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等重要问题,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科学逻辑思维的角度,详细介绍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并探讨实验的科学意义。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步骤非常关键。

实验首先要选择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品系,比如黑色和白色的眼睛。

然后,将黑色眼睛的雄性果蝇与白色眼睛的雌性果蝇进行交配,得到F1代。

在F1代中,所有的个体都具有黑色眼睛,这是由于黑色眼睛的基因是显性遗传。

接下来,将F1代中的雄性果蝇与白色眼睛的雌性果蝇进行交配,得到F2代。

在F2代中,黑色眼睛和白色眼睛的果蝇比例大约是3:1,这是由于黑色眼睛和白色眼睛的基因是隐性遗传。

通过对F2代果蝇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基因的遗传比例和遗传规律。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摩尔根发现了果蝇眼睛颜色遗传的异常规律。

在实验中,摩尔根发现了一些罕见的果蝇,它们的眼睛颜色不同于普通的黑色和白色。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这些异常的果蝇携带了基因突变,导致了眼睛颜色的变异。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后续的突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基因的遗传比例和遗传规律,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这对于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中发现的突变现象为突变研究提供了模型和方法,为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效应提供了实验依据。

此外,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还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总结起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以其科学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揭示了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等重要问题。

实验的步骤和结果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验依据,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摩尔根实验过程及结论

摩尔根实验过程及结论

摩尔根实验过程及结论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那个特别有名的摩尔根实验!摩尔根啊,那可是遗传学领域的一位超级大功臣呢!摩尔根选用了果蝇来做实验,你说这果蝇小小的,咋就这么重要呢?就好比咱生活里那些看着不起眼的东西,有时候却能起大作用,果蝇就是这样。

他先观察果蝇的各种性状,嘿,这就像咱观察身边人的特点一样。

然后呢,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白眼果蝇,这可是个关键发现呀!他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果蝇繁殖,仔细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表现。

这就好像咱过日子,每天都得记着点啥,不然咋知道日子是咋过的呢。

摩尔根就这么一点点地研究,一点点地探索。

他可不是随便弄弄哦,那是非常认真、非常专注的。

你想想看,要是他不认真,能发现那些重要的结论吗?肯定不能啊!就像咱做事情,不认真能做好吗?那肯定不行呀!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摩尔根得出了重要的结论。

他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而且还搞清楚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这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就好比咱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突然找到了那盏明灯,一下子就把路给照亮了。

你说这发现重要不重要?那简直太重要了!这为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给一座大楼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一样。

咱得好好感谢摩尔根呀,他的实验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后咱再看到那些小小的果蝇,可不能小瞧它们了哦,它们可是为科学做出过大贡献的呢!这摩尔根实验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遗传学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基因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

所以啊,咱可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小小的实验,说不定它就能带来巨大的突破呢!就像摩尔根的实验一样,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非凡。

难道不是吗?。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问题的生成与解析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问题的生成与解析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问题的生成与解析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遗传学的实验,它是由英国科学家威廉·摩尔(William Morgan)在1910年发明的。

它的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细胞中传递。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将两种不同的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杂交,以观察它们的后代的特征。

果蝇有两种形式:红眼和白眼。

红眼是一种遗传特征,它是由一种叫做“红眼”的基因所决定的,而白眼是由另一种叫做“白眼”的基因所决定的。

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科学家将一只红眼果蝇和一只白眼果蝇杂交,以观察它们的后代的特征。

结果发现,第一代后代中有一半是红眼,另一半是白眼,这表明红眼和白眼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

此外,第二代后代中有三分之一是红眼,三分之二是白眼,这表明红眼和白眼是由同一种基因决定的。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表明,遗传物质是由一种叫做“基因”的物质所决定的,而基因又是由一种叫做“DNA”的物质所决定的。

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细胞中传递。

总之,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细胞中传递。

它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细胞中传递。

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摩尔根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实验,通过观察昆虫的变异现象,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一、实验过程摩尔根的实验是在果蝇上进行的,他选择了一种名为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果蝇进行实验。

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育纯合系:首先,摩尔根培养了一系列纯合系的果蝇,即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

这些纯合系在各个性状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翅膀的形状、颜色等。

2. 交配配对:摩尔根将具有不同性状的纯合系果蝇进行交叉配对,得到了杂合子代。

这些杂合子代在基因型上具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3. 观察后代:摩尔根观察了大量的后代果蝇,并记录了它们在各个性状上的表现。

4. 统计数据:根据观察到的后代果蝇的表现,摩尔根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各个性状的遗传比例。

二、实验结论摩尔根的实验结果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1. 性状的遗传:摩尔根观察到,某些性状在杂合子代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翅膀形状的实验中,摩尔根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翅膀形状:长翅和短翅。

这说明了某些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且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摩尔根发现,某些性状在杂合子代中只表现出一种形态,而另一种形态则被隐性基因所控制。

例如,在翅膀颜色的实验中,摩尔根发现红色翅膀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而白色翅膀则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3. 基因的连锁:摩尔根还观察到,某些性状之间存在着连锁现象,即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并且在遗传过程中常常一起遗传。

这个发现为后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4. 遗传比例:通过统计分析,摩尔根计算出了各个性状的遗传比例。

这些比例可以用来预测后代的表现,并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摩尔根的实验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理解遗传规律、预测后代表现以及改良物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项实验的结果也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影响了整个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再探讨_王龙群 (1)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再探讨_王龙群 (1)

交实验还不能证明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位
于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必须由其他杂交
实验结果来说明问题。事实上,摩尔根将通过测交实
验所得到的白眼雌蝇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取自另
一原种瓶的纯种红眼雄蝇杂交,预期结果:① 若子代
中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则证明控制白眼的
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② 若子代全为红眼果蝇,
第 29 卷第 7 期 2013 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文件编号:1003 - 7586(2013)07 - 0003 - 02
Vol.29 No.7 2013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再探讨
王龙群 (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 安徽亳州 233500)
人教版必修 2 教科书 P28~29 的“基因位于染色
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就果蝇红眼与白眼这一对
相对性状来看,F1 全是红眼,F2 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
量比是 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
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不同的是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
现象呢?
摩尔根及其同事提出了控制白眼的基因(用 b 表
示)在 X 染色体上,而 Y 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的假说,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上述遗传现象。图解如图
2 所示。
P
红眼(雌)XBXB × XbY 白眼(雄)

F1
红眼(雌)XBXb × XBY 红眼(雄)

F2
XBXB
XBXb
XBY
XbY
红眼(雌) 红眼(雌) 红眼(雄) 白眼(雄)
1∶1
∶1∶1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知识点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知识点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知识点一、实验背景。

在遗传学发展早期,对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等问题还存在诸多未知。

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果蝇具有繁殖快、易于饲养、相对性状明显等优点,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二、实验过程。

1. 选择亲本。

- 摩尔根选用了红眼雌果蝇(野生型,基因型设为X^WX^W)和白眼雄果蝇(突变型,基因型设为X^wY)进行杂交。

2. F1代的产生。

- 按照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雌果蝇(X^WX^W)和白眼雄果蝇(X^wY)杂交,后代应该雌雄表现型相同。

但实际杂交结果是,F1代全为红眼果蝇。

- 从性染色体的角度分析,F1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果蝇)和X^WY(红眼雄果蝇)。

这表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而且这个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初步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3. F1代自交得到F2代。

- 让F1代的红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相互交配。

- 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情况如下:- 雌性果蝇:X^WX^W(红眼):X^WX^w(红眼) = 1:1。

- 雄性果蝇:X^WY(红眼):X^wY(白眼) = 1:1。

- 在F2代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但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这进一步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三、实验结论。

1. 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将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的基因)和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2. 发展了伴性遗传理论。

- 该实验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某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果蝇眼色遗传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表现出在后代中不同性别的果蝇眼色表现型比例有所差异的现象。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及教学策略(转载)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他发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的一致性,所以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但是类比推理的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接下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

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果蝇是一种昆虫,有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饲养容易等优点。

1909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摩尔根首先做了实验一:P 红眼(雌)×白眼(雄)↓F1红眼(雌、雄)↓F1雌雄交配F2红眼(雌、雄)白眼(雄)3/4 1/4从实验一中,不难看出F1中,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F2中红眼和白眼数量之比为3:1,这也是符合遗传分离规律的,也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

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总与性别相关联。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摩尔根认为,既然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在20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对于果蝇的性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一些。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区段: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

(如下图)。

在雌果蝇中,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果蝇中,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很好素材。

本节介绍了科学家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过程,难点较多,有教师与学生对摩尔根的果蝇交配实验的描述与解释存有疑问。

结合这些疑问,我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理解,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1 疑问1:开始发现的白眼果蝇进行几次交配?1.1 疑问来源教材32页“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在实验室,白眼果蝇临死前抖擞精神,与一只红眼果蝇交配,把突变基因传了下来。

教师教学用书57页叙述同上,但58页第二段叙述:“摩尔根做了回交实验。

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与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结果……”。

显然以上两处叙述有矛盾。

1.2 资料描述查找的国内遗传学著作,也有两种不同的叙述。

但在美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中都没有提到“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与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

《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第五章叙述: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

之后叙述是:用白眼雄蝇同正常雌蝇杂交,后代全为红眼;白眼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后代一半为白眼,而且全为雄性。

在摩尔根的《基因论》中提到“孙代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交配。

1.3 分析解答综合有关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最初出现的白眼雄蝇死亡前应该与多只红眼雌蝇进行了交配,只是在与某只红眼雌蝇交配后死去。

因为摩尔根所用的黑腹果蝇最多一次只能产生上百个后代,而很多资料显示F1得到1237个个体。

很显然得到这么多后代,只能是开始那一只白眼雄蝇与多只红眼雌蝇交配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摩尔根为了能让那只白眼果蝇顺利实现交配,他会将那只白眼果蝇与多只未交配的雌蝇放在一起,这样那只“白眼儿”就可能与多只雌蝇交配。

结论(2):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没有进行回交,教师教学用书58页第二段叙述有误。

很多资料描述摩尔根所做的回交实验有:(1)让F2的白眼雄蝇与F1的红眼雌蝇交配;(2)让F3的白眼雌蝇与F1的红眼雄蝇交配。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演绎推理的过程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演绎推理的过程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演绎推理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一下摩尔根果蝇实验的背景。

摩尔根果蝇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模式生物,其遗传特性相对简单且易于繁殖。

在早期的遗传研究中,摩尔根实验为基因遗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不同性状的果蝇进行杂交。

假设我们选择了一个红眼的雄性果蝇(RR)和一个白眼的雌性果蝇(ww)。

红色眼睛是一种显性性状,而白色眼睛是一种隐性性状。

第一步是将红眼的雄性果蝇与白眼的雌性果蝇进行杂交。

结果显示,所有的F1代果蝇都是红眼的。

这意味着红色眼睛的性状在这个实验中是显性的,而白色眼睛是隐性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观察F1代红眼果蝇的基因型。

为了确定这一点,我们进行了自交实验,即将F1代红眼果蝇之间进行杂交。

结果显示,F2代果蝇中有红眼的和白眼的两种表型。

这意味着F1代红眼果蝇中存在着红眼和白眼两种基因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F2代果蝇的基因型,我们使用了摩尔根提出的连锁互换理论。

连锁互换是指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的遗传关系,基因位点越接近,连锁互换的频率越低。

我们假设红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A位点,而白眼基因位于B位点。

通过连锁互换实验,我们发现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这表明这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相距较远。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F2代红眼果蝇中,有25%的果蝇表现为红眼红眼基因型(AA),50%的果蝇表现为红眼白眼基因型(AB),以及25%的果蝇表现为白眼白眼基因型(BB)。

通过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理过程:红眼果蝇(RR)和白眼果蝇(ww)杂交会产生红眼的F1代果蝇。

而F1代果蝇之间的杂交会产生红眼和白眼的F2代果蝇,比例为3:1。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BB,而红眼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B。

通过这个推理过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遗传和遗传规律。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研究基因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这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科学史对经典实验的思考——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例

基于科学史对经典实验的思考——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例

教育新探基于科学史对经典实验的思考——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例■党茹摘要:笔者在实际教学教研过程中,就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如何理解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与X染色体遗传相似、摩尔根通过哪次测交进一步验证了假设等2个方面着手,尝试钻研再现摩尔根经典实验的科学背景,还原经典实验路径,解决实验关键环节疑惑。

关键词:果蝇杂交实验;假说演绎;科学思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主要内容是摩尔根通过实验巧妙地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

在梳理常见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翻阅文献资料和分析理解,对科学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尝试钻研再现摩尔根经典实验的科学背景,还原经典实验路径,解决实验关键环节疑惑。

一、疑惑1:如何理解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与X染色体遗传相似?1.疑惑来源:教材P29:“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摩尔根是通过什么实验确定白眼的遗传一定与性别相联系呢?什么原因让摩尔根将果蝇眼色遗传联系上X染色体?摩尔根所认为的白眼的遗传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是什么意思?2.疑惑分析:实际上,查阅文献显示,很多文献都描述了摩尔根在得到了F2代果蝇之后,再让F2近交获得了白眼雌果蝇的纯系,说明白眼基因不是只与雄性相关。

为了证实白眼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随后他进行了针对亲本杂交实验的反交实验。

正、反交结果的不同,为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或者和性别相关提供了有利证据。

同时,摩尔根敏锐地注意到在反交实验中白眼突变性状遗传方式的特殊性:只能从母亲遗传给儿子而绝不会从父亲传给儿子,即“交叉遗传”。

正是这一关键实验现象促使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像这样外祖父的性状通过女儿而在外孙女身上表现,或者女儿像父亲,儿子像母亲,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二、疑惑2:摩尔根通过哪次测交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疑惑来源:教材P29中提道:“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

摩尔根实验的测交验证方法

摩尔根实验的测交验证方法

摩尔根实验的测交验证方法
嘿,你问摩尔根实验的测交验证方法啊?那咱就来聊聊。

摩尔根那实验可厉害啦。

他想验证自己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就想出了测交这个办法。

啥是测交呢?就是让杂合子跟隐性纯合子杂交。

就像让一个有点不确定的家伙跟一个确定的家伙凑在一起,看看会生出啥样的后代。

具体咋做呢?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

他先有一群不知道基因型到底是啥样的果蝇,这里面有显性性状的,也可能有隐性性状的。

然后他找来隐性纯合子的果蝇,就是那种确定只有隐性基因的果蝇。

把这两种果蝇放在一起,让它们交配。

交配完了就等着看后代呗。

如果按照他的理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而且他之前推测的遗传规律是对的,那后代就会出现一定的比例。

比如说,如果他推测对了,那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果蝇就会有一个特定的比例。

这就像玩一个猜谜游戏。

你先有个猜想,然后通过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对不对。

如果实验结果跟你想的一样,那你就开心啦,说明你的猜想是对的。

如果不一样,那你就得重新想想,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就像有个小朋友,他觉得自己的玩具盒里有一些红色的球和蓝色的球,但是他不确定到底有几个红色的几个蓝色的。

于是他就从别的地方找了一些确定是蓝色的球,放到玩具盒里,然后拿出来一个一个看。

如果最后拿出来的球中红色和蓝色的比例跟他想的差不多,那他就知道自己一开始的猜测是对的啦。

摩尔根的实验就跟这个小朋友的游戏有点像呢。

他通过测交,验证了自己的理论,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摩尔根白眼果蝇杂交实验(草稿)

摩尔根白眼果蝇杂交实验(草稿)

摩尔根的白眼果蝇杂交实验作者:小狗啃骨头(刘永生)摩尔根的白眼果蝇杂交实验1910年摩尔根利用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他将这只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的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

摩尔根用F1的雌性果蝇互交得到F2,F2中各种果蝇的数量和表现如下表所示:2459 红眼雌果蝇1011 红眼雄果蝇782 白眼雄果蝇随后摩尔根还做了测交实验,用白眼雄果蝇与F1中的红眼雌果蝇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129 红眼雌果蝇128 红眼雄果蝇88 白眼雌果蝇86 白眼雄果蝇F1互交的结果,红眼:白眼其实有点偏离3:1;同样在F1测交的结果,四种的比例也有点偏离25%。

不过摩尔根在实际处理时都把这些偏差视作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白眼果蝇杂交实验之前摩尔根对果蝇性别决定的认识要理解摩尔根对这个实验结果的解释,就必须先明确果蝇的性别决定,而摩尔根对性别决定的认识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转变过程(作者注:摩尔根将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对果蝇性别决定的认识居然还是不全面的)。

20世纪初期科学界对性别决定的认识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认为外界因素起关键作用,一派认为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

1903年摩尔根发表了《Recent Theories in Regar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Sex》,从该文来看,摩尔根当时的观点有点两面派,他认为决定雌性和雄性的因素早已存在于卵细胞中,而最终的性别取决于后天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该文中对 E. Castle的批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为什么摩尔根后来一直对孟德尔式的遗传相当排斥。

持内部因素决定性别观点的W.E. Castle曾经用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来解释动物的性别决定,他认为雌雄动物都会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性别决定因子,我们可以称之为雄性决定因子和雌性决定因子,这样雌雄个体交配后将会产生1:2:1的分离比例,不管哪一种性别决定因子是显性的,结果都将导致一种性别比另一种性别的数量更多,这与现实中很多动物的性别比是1:1相矛盾。

摩尔根果蝇实验

摩尔根果蝇实验
,以便进行实验操作。
杂交实验操作
摩尔根将具有不同变异特征的 果蝇进行杂交,记录杂交后代 的与隐性纯合子果蝇 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遗传表 现,并记录数据。
数据整理与分析
摩尔根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 分析,得出结论,验证了基因
在染色体上这一科学假设。
03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
实验过程记录
摩尔根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果蝇的 繁殖情况,包括亲代和子代的表型特征 、繁殖条件等。
VS
数据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摩尔根得 出了果蝇白眼和红眼基因的遗传规律。
结果分析
遗传规律
摩尔根发现果蝇的白眼和红眼基因遵循孟德尔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并且确定了控制白眼和红眼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实验动机
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摩尔根希望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 的遗传定律是否适用于染色体遗传。
探索遗传机制
摩尔根希望通过实验揭示遗传机制的 奥秘,为后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奠定 基础。
实验前的研究状况
前人研究基础
在摩尔根进行果蝇实验之前,已经有 一些研究者对果蝇进行了遗传学研究 ,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
实验设计
杂交实验
摩尔根通过将具有不同变异特征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后代 的遗传规律,以验证遗传定律。
测交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摩尔根还采用了测交实验,通过 将F1与隐性纯合子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以验 证遗传规律。
实验操作过程
饲养果蝇
摩尔根在实验室中设立了果蝇 饲养箱,模拟果蝇的生活环境
性别决定
摩尔根发现果蝇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雌性果蝇具有两个同 型的性染色体,而雄性果蝇具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

专题13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解析版)

专题13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解析版)

专题13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1.(2022·江苏高考)11.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A. 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B. F1互交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C. F1雌蝇与白眼雄蝇回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D.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的杂交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显微观察证明为基因突变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摩尔根从培养的一群野生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将此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红眼果蝇雌雄交配,F2性别比为1:1;白眼只限于雄性中出现,占F2总数的1/4,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且果蝇的眼色遗传为伴性遗传;若用A和a表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则亲本白眼雄蝇(X a Y)与红眼雌蝇(X A X A)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X A X a、X A Y),雌、雄比例为1:1;F1中红眼果蝇(X A X a、X A Y)自由交配,F2代(X A X A、X A X a、X A Y、X a Y)中白眼性状只在雄果蝇中出现,雌果蝇眼色全为红色。

【详解】A、白眼雄蝇(X a Y)与红眼雌蝇(X A X A)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X A X a、X A Y),雌、雄比例为1:1,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正确;B、F1中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代出现性状分离,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雌雄表型不同,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C、F1中雌蝇(X A X a)与白眼雄蝇(X a Y)杂交,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X A X a:X a X a:X A Y:X a Y=1:1:1:1),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正确;D、白眼雌蝇(X a X a)与红眼雄蝇(X A Y)杂交,后代雄蝇(X a Y)全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X A X a),若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但不能用显微观察证明,D错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尔根和他的果蝇杂交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摩尔根及其果蝇的故事。

2.了解科学家摩尔根的科学实验过程和方法。

3.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措施:多媒体课件辅助,教材阅读,开展思维探究、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导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简介摩尔根和果蝇有关故事。

摩尔根是一位敢于怀疑、勤奋实践的人。

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他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

摩尔根与果蝇的不解之缘:摩尔根与他的学生培养了很多代蝇,他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果蝇,他把这只果蝇视若珍宝。

当他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赶到医院时,他的妻子醒来问他的第一句话不是“孩子怎么样了”,而是“那只白眼果蝇怎么样了”。

虽然身体很虚弱,但这只白眼果蝇没有辜负摩尔根的期望,在临死之前抖擞精神与一只红眼果蝇完成了交配,把难得的白眼基因遗传了来,使摩尔根的杂交实验获得了成功!
教师提问: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摩尔根选择的是什么
材料呢?
学生答问: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
学生看书后回答果蝇的特点:1.相对性状多而明显;2.易饲养;3.繁殖快,后代数量多; 4.染色体数目少。

小结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势:
1.相对性状多而明显——结果易观察和分析;
2.易饲养——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多的后代,便于分析;
3.繁殖快,后代数量多——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
4.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课件展示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并讲述染色体类型及与性别决定的关系。

教师提问:雌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有何异同?
学生答问:性染色体不同,常染色体相同。

教师提问:性染色体有何不同?
学生答问:雌性个体性染色体为X、X,雄性个体性染色体为X、Y。

师生共同总结染色体的类型并说明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染色体的类型: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如X、Y染色体
拓展:展示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并思考相关问题:
(1)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生答:性染色体不同,男性为X、Y,女性为X、X)
(2)男女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生答:由性染色体决定)
(3)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如何表示?(生答:男性:22对常+XY 女性:22对常+XX)
小结归纳性别决定方式:
(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补充基因型、表现型的表示方法:
基因型的表示方法: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只写基因
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先写性染色体后写基因
表现型的表示方法: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只写性状表现
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先写性状表现后写性别
小结: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合理地解释了实验现象。

(三)测交实验:F1雌性果蝇与白眼雄性果蝇交配。

师:要求学生书写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一步步点评学生的书写是否规范,并小结完整的遗传图解内容。

生:每组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书写的遗传图解。

师:点评每个同学的遗传图解并展示标准遗传图解。

(四)摩尔根等人亲自做了该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一致,完全符合假说,假说完全正确!
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展示资料:
资料1 资料2
果蝇有4对染色体,
携带的基因大约有1.5万个。

人有23对染色体,携带的
基因大约有3.5万个。

教师提问:基因与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答问: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课件展示:
摩尔根的成功: 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还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发现了基因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摩尔根成为第一个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摩尔根成功的原因。


课件展示小结:人类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作业布置:完成《课时作业》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摩尔根和他的果蝇杂交实验
(一)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测交实验
(四)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