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1、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 版本与校勘及其定义。
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 内容。
目录学简说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 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 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 的一般规律的学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 和指南,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末元初有一个学者叫马端临写了一部著作叫 做《文献通考》:文指的是经史、会要、传记。 献:指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的言论。通过 这些言论可以对经史进行考证,验证,甚至校 正。
《文献通考》: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
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议、 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二、“文献”的古典含义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 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他秉承前代学者诸说,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 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朱认为“文”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献” 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在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是典籍和学者相辅相成的, 有时候互为补充。
征文考献 释义
“征文考献”是封建学者所强调的治学方法,即欲了 解过去的历史,不但取证于书本记载,还要探索于 耆旧言论。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许多传 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征文考献即符合文 献的古典含义。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之明显表现。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 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历史文献学论集

历史文献学论集

历史文献学论集第一篇: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方法、学科特点等方面,介绍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起源与发展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就开始注重对史书的整理和研究,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西方,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欧洲学者开始关注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逐渐形成了现代历史文献学的雏形。

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收集、文献整理和文献研究。

首先,研究者需要广泛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可以是书籍、档案、手稿等。

其次,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最后,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文献的详细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学科特点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涉及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具备文献学的专业知识。

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观性,研究者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文献,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

此外,历史文献学还注重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历史文献也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它们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结语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资料。

同时,历史文献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它们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文献学 绪论

历史文献学 绪论
“凡叙事,则 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 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 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 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 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 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 而录之,所谓献也。”
现代“文献”的含 义
•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我国将“文献学”题作书名,首见于郑鹤声 1928年所编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82年张 舜徽教授出版《中国文献学》一书,就文献学 研究的范围、任务、和古文献的流传与类别, 分别加以深入地论述。这是两本关于中国历史 文献学研究的奠基性的著作。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 一、历史文献的含义: • 研究历史,主要凭借史料。而史料一般可 分为史迹遗存和历史文献两类。 •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 八佾》:“夏 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 征之也。”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 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 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
• “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见1985年 1月31日国家标准局《情报与文献工作词 汇》)根据这一定义,文献不仅包括用文字 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至家庭私人所 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 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 研究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它与社会 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探明现存历 史文献的状况。 • 研究历史文献的性质与构成。从总体上研究如何 分门别类,使人们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好 地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利用。 • 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诸如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 引等) • 研究前人整理、研究和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

古典文献学(绪论)

古典文献学(绪论)

王余光:文献学是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2)文献学的体系 包括文献的体、法、史、理 (3)90年以来文献学的发展 (4)为什么学习文献学?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 功倍。 ——张之洞 例:1998年某出版社出刘士鏻《文致》“明 人不川秘笈”、“文献校勘价值” 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史记· 留侯世 家》:“出一编书”。

⑦辨伪仍在继续 阎若璩 姚际恒 崔述 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⑧辑佚风靡一时 余萧客《古经解钩沉》 黄奭《高密遗书》 (8)近、当代——总结、发展期 ①全力整理古籍 重印 新编 ②编印明清档案 八千麻袋事件 ③出现新的载体 ④利用科技手段 ⑤出土珍本文献

兵书略 5

术数略 6 乙部 2 方技略 7 诗赋略 4 丁部 4 诗赋 图赞 汲冢书 丁部 4 诗赋 阴阳志 5 阴阳 图纬 术艺志 6 方技 文翰志 3诗赋 图谱志 7 地域图书、 道佛附见 文集录 4 诗赋 佛录 6 道录 7
古诸子家、近世子家、 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 3 诸子 军书志 4 兵书
(1)接受传统看法认为文献指书本的记载和 耆旧的言论。如杜泽逊。 (2)《辞源》给文献下的定义:“指有历史 价值的图书文物。” (3)1983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 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中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有知识和信 息的一切载体。 (5)洪湛侯的观点: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 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文献的体裁 (1)编纂形式区分 大致可以分为汇编、专著、总集、别集、 辞书、类书、政书、丛书、长编、约编、 方志、表谱、图录、碑帖、信札、档案 等十多种体裁。 (2)从内容上区分 著作 编述 抄纂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中国文献学教案——绪论

中国文献学教案——绪论
• 魏明帝正始年间(公元三世纪初),又用古文、篆、隶三 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二种,称为“三体石 经”,每个字都用三种字体写成,比较烦难,没有多写 其他经传便中止了。
• 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九世纪中叶),也在长安太学用楷 书写刻了十二部儒家经传(《十三经》中无《孟子》)。 这时,印刷术已发明了。不久以后,儒家经传,便用雕 刻木版的办法代替了雕刻石版,比较轻而易举,刷印方 便。
• 睡虎地秦墓竹简.pdf
• 中国出土的最大宗汉代简牍——居延汉 简.htm
• 木牍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通信和书写短文。古人通信用木牍, 它通常是一尺长,所以有“尺牍”之名。《仪礼·聘礼》说: “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就是字,不及 一百字的写在木版上;超过了一百字的,便要写在竹简上,使 能编连起来,记载较多的内容。
四、缣帛和纸
• 《墨子·鲁问篇》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 “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 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 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 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 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 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 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 必然也。”” 。
• 简策的长度,在同一时期内是比较一致的。但在各个时期,则 不相同。春秋战国时候的简,最长的二尺四寸,其次一尺二寸, 又次八寸。汉朝的简,最长的二尺,其次一尺五寸,又次一尺, 最小的五寸。古人用最长的简写经典,用短简写传记杂文,国 家的法律是写在特长的三尺简上,表示尊重。每简的字无定数: 最少的八字,多的有三十余字,通常在二十二字到二十五字之 间。因此,一篇文字就会要用很多的简,而简也必须编连成册 了。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案

中國歷史文獻學(教案)吳才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讲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第三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两汉)第四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第五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两宋元明)第六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清代)第七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近现代)第八讲目录学第九讲版本学第十讲校勘学第十一讲辨伪学第十二讲辑佚学第十三讲史源学传注学第十四讲编纂学藏书史第十五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重点】文献一词的定义【教学难点】文献与历史文献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导言诸位,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中国历史文献学》课,这第一节课我们首先来认识《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它是全国高等院校的历史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专门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开的这门课,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有关历史文献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们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具有独立层次整理和研究历史文献的能力,能够在出版部门图书馆等机构从事历史文献的出版整理等实际工作或者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实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育学研究,文献整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的学习目的。

那么我们这学期这门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是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发展简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重印的杨燕起、高国抗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这是一部结构安排合理,朝里明晰内容丰富,在高校教学中颇具有影响力的基本教材。

那么我们在学习期间呢?我们需要诸位去阅读一些关于这一课程的参考书目。

这是关于这本教材,那么这个教材的具体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这门课的具体知识有哪一些呢?这门教材它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呢,是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概论,也就是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部分,它扼要的给我们讲述了历史文献学的定义,还有呢,这个就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时代特色、现实意义以及它从历史学科从中国传统学识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我们呢,重点讲第一章的绪论,也就说历史文献学的定义,以及第四章的关于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科的关系,这是上编。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上)绪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溯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训为“贤”。

何谓“贤”?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士大夫。

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便抓些末节。

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教授呢?’”可见,“贤”指博学多识之人。

又,《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吾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清代学者章学诚谓:“夫夏时,夏正书也。

坤乾,《易》类也。

夫子憾夏、商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

”(《文史通义·易教上)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唐代诗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课绪论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课绪论
狭义:历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一切 有关历史的记载和编纂都是历史文献。
壹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三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 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 规律的学问。
具体研究古今文献的形态、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文献 的整理、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内容与特 色、文献的收藏、文献的阅读、文献的检索、文献的传播、 文献的利用等。
壹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一 文献
3.现代 “文献”概念
迄今最权威的关于现代 “文献”概念的明确界定:
2009年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定义 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009年出版的第2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档案学》进而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 载体。”
伍 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
三、历史文献学的前景
其一,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其二,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其三,文献检索功能的强化和检索方法的现代化。 其四,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加快。
陆 思考题和教学实践题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极具传统特色的学科? 2.历史文献学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一课 绪 论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现历 状史 与文 前献 景学


史历 文史 献学 学与


历传 史统 文文 献化 学与

历历 史史 文时 献代 学与
学献文 与献 历、 史历 文史 献文


壹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三 历史文献学
二 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精选推荐

历史文献——精选推荐

历史⽂献《历史⽂献学》复习题第⼀章:绪论1、古代“⽂献”概念中,“⽂”指⽂章典籍,“献”指贤⼈贤才。

(第⼀章)2、请阅读下⾯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来朝,公与之宴。

昭⼦问焉,⽈:“少皞⽒鸟名官,何故也?”郯⼦⽈:“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云名。

炎帝⽒以⽕纪,故为⽕师⽽⽕名。

共⼯⽒以⽔纪,故为⽔师⽽⽔名。

⼤皞⽒以龙纪,故为龙师⽽龙名。

我⾼祖少皞,挚之⽴也,凤鸟适⾄,故纪于鸟,为鸟师⽽鸟名。

凤鸟⽒,历正也;⽞鸟⽒,司分者也;伯赵⽒,司⾄者也;青鸟⽒,司启者也;丹鸟⽒,司闭者也。

祝鸠⽒,司徒也;雎鸠⽒,司马也;鸤鸠⽒,司空也;爽鸠⽒,司寇也;鹘鸠⽒,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正,利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淫者也。

⾃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学之。

既⽽告⼈⽈:“吾闻之:…天⼦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献学知识,说出古代“⽂献”的概念。

(2)请你⽤所掌握⽂献学知识,评评郯⼦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个样的⾓⾊。

(3)郯⼦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是⼀个么样的⼈。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话⼀⾔,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者,则采⽽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献通考·⾃序》(1)马端临在这⾥给“⽂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给“⽂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献”概念发⽣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的“献”还有没有古代⽂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
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海源阁
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中记载:“在土匪占据聊城时,日常以杨 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 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并闻杨氏宋本咸淳临安志八册,半箧为 土匪带入民家枕头;后以王冠军搜查正严, 恐遭连累,即将临安志火焚,并将书箧劈 碎煮饭。余前往勘查,仅见临安志二册, 书箧尚存。”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 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文献” :文章典籍,口头材料。
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 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献:贤人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 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 也,有世臣之谓也。” 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文献学绪论

文献学绪论

• 马端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 马端临: 凡叙事, 历代会要,以及百家诸子传记之书, 历代会要,以及百家诸子传记之书,信而 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 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 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之燕谈, 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之燕谈,稗 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 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 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 ‘献’也。”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 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 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 • • • •
(四)明清:总结 明清: 1大规模的文献整理 大规模的文献整理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2汉学大兴 汉学大兴 3文献传播获得极大进步 文献传播获得极大进步
• (五)近代:多难兴邦 近代: • 张元济与近代文献整理 • 伟大的新起点:甲骨文与敦煌文献 伟大的新起点: 的发现
绪论
• 一、什么叫 “ 文献 ”
•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 八佾》 子曰: 夏礼, 论语 八佾 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 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 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道: 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道: “文, 典籍也。 贤也。 典籍也。献,贤也。”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 装,包背装易于脱页 的问题,同时便于修 补重订。

31
三、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 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 有布、纸两种,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 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 籍封皮左上角。 • 3.书脑: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 2、金石文献
• 金石文献,是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 录。 • 金,主要指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食器、酒 器、兵器等。其中又以礼器(鼎)、乐器(钟) 为要,故“钟鼎”遂成为青铜器的代表。石,包 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两者皆具 有坚固持久的特点。

• 金、石文献起源大体同步。但金属贵而稀,且难于铸刻,故秦汉 以后,石刻文献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文献。 • a、主要类型有: • (1)石鼓文 •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春秋时代秦国的石鼓文。唐初发现于天兴 (陕西宝鸡),为10块鼓形刻石,每块刻诗一首,歌咏贵族田猎 生活。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2
•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 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 • 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清木刻两截本《幼学故事琼林》
43
•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 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 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 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
1、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是我国现存最 古老的文献。又称“契文”、“卜辞文献”。

古典文献学——精选推荐

古典文献学——精选推荐

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文献学概论第一二章

文献学概论第一二章

竹简与木牍
• 木牍一般尺许,主要用作通信和书写短文,故有 “尺牍”之谓。《礼记聘礼》:“百名以上书于 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即字。 • 简策长度,会因时而异。春秋战国时期,长度依 次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及八寸;汉简最长二尺, 次一尺,最短五寸。长简书经典,短简著书信。 律法书于三尺简,以示尊重。每简字无定数,最 少八字,多或三十余字不等。
• 文献整理知识 版本学 校勘学 目录学 文献整理方法 抄录 注释 翻译 辨伪 辑佚
• 文献形成 著述 编述 抄纂 • 流传过程(典籍聚散) 刊印 收藏
• 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理论研究 学科性质、范围、特征 学科历史与发展 文献学方法研究 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研究 新载体时代文献方法研究 新载体及技术 数字化问题
臿:《说文》舂去麥皮也。从臼,干所以 臿之。楚洽切 。 段注:舂去麥皮也。臿古今字也。許於 說解中用今字耳。周禮廩人。大祭祀則 共其接盛。接卽臿之叚借。凡穀皆得云 臿也。引伸爲凡刺入之偁。如農器刺地 者曰鍫臿。从臼。干聲。一曰干所㠯臿 之。此依韵會所據鍇本。干聲在十四部。 與十五部冣近。臿字本在十五部。臿又 轉入於八部。音楚洽切也。一曰干所以 臿之。則爲會意。干猶杵也。 《周禮· 地官· 廩人》大祭祀,共其接盛。 註:接讀爲扱。扱以授舂人舂之也。
不列颠百科
•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 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 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 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 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通考· 自叙》
•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 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 “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 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 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 “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群书中 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可理解为古代文
献”。
• 2、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
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它 的研究内容包括:
①研究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它与社会的政治、 经济等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探明现存历史文献的状况。 ②研究历史文献的性质与构成。从总体上研究如何分门别类, 使人们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好地对历史文献进行研 究和利用。
“文”为“典籍文章”,“献”指“贤才”,即古代 耆旧先贤的言论、见闻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 括他们的事迹经历 。
• 2、“文献”含义的演变
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考》,他说: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 记之书,信而有徵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 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 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三、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
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是不同的概念,担负不同的任务, 但又是两者不能分离。 历史研究必须依靠文献,历史文献学,但后者不能取 代历史学,它只是提供史料,复原历史事实却不能揭示历 史发展规律。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史 料基础,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历史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它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 献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加强了历史文献 学的科学性。
17、冯浩非:《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 《学术界》 2000 年 4 期。 参考网站 /GB/channel1/index.html / :8080/ /
四、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与方法
• 1、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①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②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历史文献的初步能力;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提高批判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 2、学习方法 ①理论联系实际
②学习总结历史经验
③总结现实经验 ④加强横向联系,学习吸收其他相邻学
二、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 1、历史文献的定义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将全书分为24门:田赋﹑钱币
﹑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 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 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
张舜:“历史文献四字,
科的新成果,不断充实改造古文献学的理
论和方法。
参考书目
1.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 1997 年。 2.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3.张大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4.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5.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学苑出版社, 2001 年。
③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诸如版本、校勘、
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 ④研究前人整理、研究和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
历史文献学的任务是:对保存下来和已经发现的图书 资料(包括甲骨、金文、刻石文字、竹简、帛书等)进行 整理、编纂、注释,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使古 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条别源流、甄论得失,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便利。
12.王余光《中国文献学史要略》,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3.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 1994 年。 14.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 馆 2000 年。 15.郑伟章、李万健《中国著名藏书家考略》,书目文献出 版社 1986 年。 16.张家璠、阎崇东主编《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广西 师大出版社 1996 年。
6.郑鹤春、郑鹤声《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7.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出版社, 1982 年。 8.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 年。 9.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10.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1 年。
马端临所指的文献仅包括文字记载,非文字记载方面 不属于他所说的文献范围。在他的影响下,关于文献的认 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 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 3、现代文献概念
白寿彝《谈历
史文献学》:“我们 今天所说的文献,主
要是指有历史意义的
比较主要的书面材
料。”
现代“文献”的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 体”。根据这一定义,文献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 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 馆及至家庭私人所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 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主讲人:周培佩


一、“文献”的含义
• 1、“文献”的本义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 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 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 贤士大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