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地球的绕日运动2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来自,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教学预备




[引入]1.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是几点?为何不同?
2.你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原因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什么原因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什么原因依旧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然而由于太阳入射角特别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缘故。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缘故。
结论: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什么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和周期。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

2.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公转的情况。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的公转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基本知识的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的理解。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十、课程资源:1. 教材《初中科学》。

2. 多媒体课件。

3. 地球模型制作材料。

4. 互联网资源,用于学生查阅资料。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6.提供在线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科普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获取更多关于地球绕日运动的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科学软件和工具,如天文学模拟软件,来研究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周期大约是_______。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绕日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学生难以掌握。
(3)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4)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理解:学生对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方法。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利用地球公转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倾斜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课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课件

③将图B 覆盖在图A上,并用线在 P 点处将 两图串接起来,使图B 可围绕 P 点转动。
④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转动图B,依次将 阳光直射点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逐一观察昼、夜半球所在部分的纬线长短情况。
知识引领
⑤北半球什么时候昼长于夜,什么时候夜长于昼? 哪一天昼最长,哪一天夜最长?什么时候昼夜平分? 南半球和赤道上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又怎样?
②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白昼平均约为多少小时? 12、1两个月,白昼平均约为9小时。
③该地区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期与你居住的地方相同吗? 我们北纬30°,相差1个小时,最长白昼约为14小时。
知识引领
模拟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如图A,用纸板剪一个圆盘,画上经纬网。
②如图B,剪一块透明薄膜,其中圆的半径与 图A 中圆的半径一致,并画上夜半球、昼半 球和太阳平行光线。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情况刚好相反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引领
我们家乡为什么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地球公转的效应之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原因: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公转时地球呈倾斜状态,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往返移动。
知识引领
读图:北纬40°地区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图例:
①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白昼平均约为多少小时? 6、7两个月,白昼平均约为15小时。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 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②北极圈(北纬66.50)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台 湾 北 回 归 线 标 志 塔
知识引领
(4)北半球的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 其中冬至日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3地球的绕日运动(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

4.3地球的绕日运动(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5、地球上有没有地区一定时候不出现昼夜
四、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学习要点:
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 比拟好?
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南极洲正处在夏季,
并且有极昼现象
时间
北半球南半球
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长昼长(夜长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长〈夜长昼长〉夜长
一、复习地球公转与 四季更替的关系:
学习任务: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及其原因
学习要点:
春分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
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纬23.5°秋分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
冬至口,太阳的直射点在南纬23.5°小结: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 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 有二次直射.在南北回归线至极点的地 区,没有太阳的直射点.
2.12月白昼最短,平均10小时。
3.浙江省北纬30℃,白昼最长的时间比图 中所示的地方要短一些。白昼最短的时间 比图中所示的地方要长一些。
” Vg
1、该地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约多少时 间?
2、该地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约多少时 间?
3、该地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月份和你居住的 地方相同吗?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 规律
“地球的绕日运动”学导设计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2)
执教时间
2020.06
设计者
杨勇军
学校
一中实验
学习内容分析与 学教方式选择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内、主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下的“星空”中内 容。要求:
(1).说出阳历与地球公转的关系(2).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位置和运动概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1.3 教学方法:引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地球模型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1.4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展示地球模型,解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第二章:地球公转2.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

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2.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公转周期和季节变化的图表进行讲解。

通过实际观察季节变化来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4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公转周期和季节变化的图表。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自转3.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3.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演示。

通过实际观察昼夜交替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教师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绕日运动的地理意义4.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图表和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地球绕太阳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图表和案例。

学生观察并记录地球绕太阳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2)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6、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与周期2.公转的方向3.公转时地轴的姿态4.公转产生的现象5.地球公转与周期提问:(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长?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的公转方向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态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公转产生的现象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答: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一)、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是怎么变化的?答: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案和反思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案和反思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浙教版二、教材准备课件、地球仪三、设计说明从教材和学习内容来看:它对前1节课中的正午杆影长度为什么随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呢?在这节课中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地球绕日运动所造成的。

接下来,教材以围绕地球的公转如何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为主线展开,层层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同时为下节课所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来看,已初步了解杆影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是由于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也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有了进入此课的知识学习的基础。

但此课的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空间难度,学生难于理解,所以辅以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交流,师引导学生读图、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教学策略来看,本节课采用复习上节课知识,然后采用设疑引入,很自然过渡到引起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公转(多媒体flash动画地球公转姿态、周期和方向,引导学生读图,幻灯片展示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太阳直射点变化,引导学生看图,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多媒体课件太阳高度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含义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3、使学生相信科学并利用科学,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存在生活中。

重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难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在季节与纬度上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过程复习:1、一天的正午,杆影朝正南或正北方向时杆影最____,而晨昏时杆影最____。

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_,影子越____。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2、读图(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
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
二、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课时2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课时2教案

《地球的绕日运动2》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来了解地理现象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和周期2、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地球绕日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

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

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

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昼夜长短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幻灯片2、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身边的故事:今天,小辰负责班级晚值日,同学小乐一直催他快些,小辰心想,天色还早,不用那么着急。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

2-4-3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2、过程与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和计算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学过程】【复习】(可以结合有质量的题目一起回忆)概念---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的日期。

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通过什么现象证明这一事实?特征---太阳公转的特征和意义(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新课教学】正是因为地球的公转现象才导致一年四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但是如果假设地球没有斜着身子,是正立着进行公转的,那么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就会重合,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会不会变化呢?(以二分二至为例子,不会),那么哪个地方会是太阳直射点?只有赤道是90度,而且一直是,而其它地方达不到90度。

而实际上是这样吗?有变化,那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呢?知识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探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器材:一个地球仪、一个太阳平行光线板、一个模拟太阳、若干火柴、橡皮泥。

展示:课件打出公转轨道面上的四个有代表性的地球位置,请根据实验在括号中填出A、B、C、D四个时期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讲述:我们要探究的是这四个位置(二分二至)它们的太阳直射点分别在哪?教师用事先准备的大地球仪演示如何找直射点?怎么样才算太阳光直射?太阳直射点?--强调四个地球仪放的位置,地轴的北端一定要指向北极星附近,过地球仪的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学生活动:利用自带的地球仪和光板完成探究实验,其实重在体验。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意义。

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重要性。

1.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特点。

1.4.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关键概念。

1.4.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章: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的速度和轨道。

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和倾角。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提出问题:“地球绕日运动有哪些特点?”2.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的速度和轨道。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和倾角。

2.4.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强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2.4.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地球绕日运动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地球绕日运动对生物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绕日运动影响的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提出问题:“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3.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仪。

3. 挂图。

4. 学习小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公转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点讲解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互动环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 练习巩固:出示一些关于地球公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公转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地球公转现象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2. 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各个环节是否顺利进行。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如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测量昼夜长度等。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地球的绕日运动(二)课程设计PPT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地球的绕日运动(二)课程设计PPT

4.每年的夏至日( A )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C.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5.下列地点,一年内受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A )
A.赤道
B.23.50N
C.23.50S
D.300N
6.当太阳直射在23.50N时,我 Nhomakorabea正处于( A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 球各地昼夜平分。
春分日至秋分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于 夜。夏至日昼长达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 日,太阳直射南半 球,是北半球的冬 半年,北半球夜长 于昼。冬至日夜长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
1、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有何特点?
的变化. C.转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相同 D.自转和公转分开单独进行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 B )
A.不变
B.变化
C.无法判定 D.看地点而定
3.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太阳直射井底, 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是( B ) A.25.50S,冬至日 B.23.50N,夏至日 C. 23.50S,夏至日 D.每年的夏至日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地球的绕日运动(二)课程设计PPT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科学(浙教)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 么地方?
北回归线 北纬23.5°
南回归线 南纬23.5°
夏至日
冬至日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往返移动。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 在是什么区域可以看到,最长时 间是多少?

(整理)《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整理)《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3:了解太阳高度角变化,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4:培养学生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地理现象的能力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教学难点]:公转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引入:幻灯:地球的绕日运动○1音乐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平时可以看到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比如昼夜交替现象和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四季变化等等,谁能来解释一下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怎样引起的?学生回答刚才**同学对太阳东升西落解释得非常好,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一现象○2幻灯:当你站在操场上时,从日出到日落,你影子的长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师:杆影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通过动画模拟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动画(备课材料)日出——正午——日落问:1、一天中杆影长度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2、你认为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引入太阳高度角)3、一天中太阳的高度角如何变化?什么时候太阳的高度角最大?(引入正午太阳高度角)4、你认为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入地球自转)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并回答。

我们知道太阳高度角在日变化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4幻灯:一天中敖江与北京(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吗?图:问:A、B、C、D、E表示在地球上不同纬度上五个的地点,谁能上台指出各地太阳高度角?生:上台指出A、B、C、D、E五地的太阳高度角幻灯问:○1哪地太阳高度角最大?(引入太阳直射点)这说明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我们将地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2从这图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有何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我们知道北京比敖江纬度要高,假设A表示北京,B表示敖江,则哪地在一天中正午高度角要大?)下面我们一起看另一个问题:讨论:一年中,敖江每天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1先弹出问题。

教学设计8:1.2.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教学设计8:1.2.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地理现象。

2.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的特点。

3.理解公转所产生的现象与公转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在不同季节里同学们的穿着有变化吗?早晨起床上学的时间一致吗?正午你的影子等长吗?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回答问题。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设疑导学][教师]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你能想象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演示] 灯泡代表太阳,置于桌心,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提问] (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2)运动方向是怎样的?(3)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4)地球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讲述] 我们继续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同学们想象桌上的灯光中心正好在桌子面上,我们选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上用红笔画出四个大箭头,当作太阳直射点,地球仪绕灯光(太阳光)慢慢转动。

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2)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直射点在赤道上,不移动,没有变化)(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4)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小结] 由此看来,正是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来暑往,于是就产生了四季(板书)。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2) 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2) 学案

七年级科学学科学习导引课题 4.3认识地球的绕日运动〔2〕〔课型新授课〕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2. 知道五带的划分的依据和特点【重点难点】月球外表的特殊地貌及外表状况【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先学1、地球公转方向是转动。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呈状态,地轴的端总是指向。

地球公转周期约天〔1年〕。

产生的现象是、、、、日食月食现象。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日和日直射赤道,日直射北回归线,日直射南回归线。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之间来回移动;②夏至后直射点往移但直射点还在半球;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移但直射点在半球;④冬至后直射点虽移但直射点还在半球。

3、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另外地区日和日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太阳直射的半球长短,反之短长。

对于北半球的各地来说,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是日〔月日〕,白昼最短的是日〔月日〕,在极圈内那么有或现象。

4、五带的划分是根据获得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二、生生合作交流展示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地球公转方向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呈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天,即通常的一年。

〔3〕填写以下表格(这四个节气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地球上中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_________,冬季较_________,北半球________日最高,__________日最低。

〔南半球呢?〕〔5〕一年中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冬至又回到春分开场新的一年,来回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到底有什么引起的?〕〔6〕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的移动而变化的。

2、昼夜长短变化:〔1〕一年中,月和月白昼最长,平均时间为小时。

你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完成以下空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时间昼半球和夜半球所在局部的纬线长短(2)北半球在日昼最长,在日夜最长?〔3〕北半球在时候昼长于夜,在时候夜长与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课必记
课题 4.32 地球的绕日运动日期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
难点分析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图4-9】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

(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图4-10】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128】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夏高冬低)
【讨论P128】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二、地球的公转
1、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PS】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1】
【PS】(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PS】(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月21日—9月23日昼长>夜长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昼长<夜长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

课后反思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