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与活性氮的生成与处理
一种活性氮_RNS_检测的方法
-2-
3)离心,吸除染色液,加入 PBS(pH7.4)重悬细胞,洗涤 3 次。 4)流式细胞仪、荧光酶标仪检测。最大激发/发射波长为 488 / 516nm。
【注】: 对于悬浮细胞,也可将细胞贴附于经细胞粘合剂处理过的盖玻片上,然后使用类似于 贴壁细胞的方法进行染色。 如果需要盖玻片上固定化的细胞,那么可在铺片前可以先用多聚赖氨酸(poly-D-lysine) 包被载玻片或盖玻片。 若染色不够充分,建议增加染料浓度或延长染色时间。
2. 细胞探针标记 2.1 对于贴壁细胞,可以进行原位标记
1)培养皿/培养板准备细胞样本。 2)待细胞生长到合适丰度,吸除培养液,加入适量 37℃预热的含探针工作液。于
生长状态下孵育 20 分钟~30 分钟(具体孵育时间需根据细胞类型而定,需预实 验优化)。
【注】: 也可以将细胞置于培养皿中的盖玻片上,加入合适培养基,使其爬片生长。
在激发波长 488 nm,发射波长 516 nm 附近,使用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检测 O52F 荧光,从而测定细胞内活性氮水 平。
-1-
本试剂盒可以用于各种真核培养细胞的检测。 贝博 TM BBcellProbe® 可以提供细胞凋亡、增殖、毒性、活性氧、细胞代谢、氧化应激、 细胞膜流动性、膜通透性转换孔、细胞耗氧率、细胞内 pH、细胞粘附、细胞自噬等数百种 检测试剂盒产品。 贝博 TM BBcellProbe® 可以为您提供各种颜色的 BBcellProbeTM M 系列、N 系列、L 系列、 E 系列、G 系列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溶酶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骨架、 微管等细胞、细胞亚结构荧光染色试剂盒产品,以及钙离子、钠离子、氩离子等各种荧光染 色试剂盒产品。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3毒物(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
4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
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可改变,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①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②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6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7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8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微生物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及其在病原菌中的生物学意义
微生物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及其在病原菌中的生物学意义微生物是生物圈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群体之一,不仅在地球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而且在人类和动物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生物体内,不断产生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等自由基物质会对生物体的细胞和分子结构造成极大的损害,导致蛋白质、脂类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失调,使细胞死亡或者发生癌变等疾病。
为了应对这样的压力,微生物进化出了一系列的抗氧化防御机制。
氧化压力氧化压力是指生物体内活性氧和活性氮等自由基的产生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过程导致的氧化压力。
该过程形成的祸害症状丰富多彩,包括蛋白质、酶、DNA、RNA、脂类等分子的损伤,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和细胞功能失调等。
而在抗氧化防御机制的帮助下,微生物可以成功繁殖,定植并充分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微生物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微生物的抗氧化防御机制主要涉及到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个层面。
在分子水平,微生物借助一些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化学物质,如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经还原酶、超氧歧化酶等,来防御氧化压力;在细胞水平,微生物通过对各种氧化压力的感受、信号传递以及各种反应等方式进行反应来获得生理上的优势,如调节自由基链式反应、维持细胞壁完整性、调节细胞分化等。
其中,主要的抗氧化分子包括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经还原酶、超氧歧化酶和诱导型硝酸盐合酶等。
谷胱甘肽通过多个含有硫氢原子的氨基酸组成,可以帮助在活性氧和活性氮的存在下维持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力。
而谷胱甘肽经还原酶则是一种在谷胱甘肽修饰下运作的酶,能够提供优异的还原体力,进而抵制细胞的氧化压力。
超氧歧化酶则可以将超氧离子转化为氢过氧化物和水,帮助维持微生物细胞内部环境的平衡。
诱导型硝酸盐合酶则是一种细胞质膜上存在的酶类结构,在响应一些抵御有机化合物氧化应激时起带来了优异的性能。
病原菌中的抗氧化防御机制的生物学意义许多病原菌中都有抗氧化防御机制。
例如,巨单细胞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已知它们可以通过谷胱甘肽还原酶水平的提高抵御氧化应激。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
17卷2期2001年3月生 物 工 程 学 报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17No.2March 2001收稿日期:2000207226,修回日期:2000212218。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863资助项目(819208203)。
3联系作者。
济南军区总医院检验科(250031),Tel :86253122187681转66314。
33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院博士生。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杜秀敏3 殷文璇33 赵彦修 张 慧(山东师范大学逆境植物实验室,济南250014)摘 要 环境胁迫使植物细胞中积累大量的活性氧,从而导致蛋白质、膜脂、DNA 及其它细胞组分的严重损伤。
植物体内有效清除活性氧的保护机制分为酶促和非酶促两类。
酶促脱毒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过氧化氢酶(CA T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等。
非酶类抗氧化剂包括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甘露醇和类黄酮。
利用基因工程策略增加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从而获得耐逆转基因植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关键词 活性氧,氧化损伤,酶促脱毒系统中图分类号 Q9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023061(2001)022******* 全球由于环境胁迫给作物造成的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的损失是惊人的。
当作物生长的外在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中的水分、盐浓度等发生急剧变化或当大气污染(如SO 2、臭氧)、紫外线辐射、某些农药如Paraquat (一种光动除草剂)及病原体等作用于植物时,都会使植物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形成氧化损伤。
这些比氧活泼的含氧化合物包括:超氧根阴离子(O 2・-)、氢氧根离(OH -)、羟自由基(・OH )、过氧化氢(H 2O 2)等。
产生的活性氧可导致蛋白质、膜脂和其它细胞组分的损伤[2]。
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是生物体内常见的两种重要生物化学过程。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外环境中活性氧种和活性氮种的增加,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而氨甲酰化则是一种特定的化学反应,即将氨基和甲酰基结合在一起形成甲酰胺。
这两个过程在细胞内的真核和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并在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氧化应激中,活性氧种和活性氮种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了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翻译和修饰等多个生物过程。
然而,当氧化应激过程受到外界或内源性因素的干扰,如环境污染、炎症反应、疾病状态等,会使活性氧种和活性氮种的产生和清除失衡,进而导致细胞发生一系列的氧化应激损伤。
这些损伤包括细胞膜的损伤、DNA和蛋白质的氧化,以及细胞内平衡的紊乱等。
与氧化应激不同,氨甲酰化是一种特定的代谢反应,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氨甲酰化反应是针对氨基和甲酰基之间的结合,通过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促反应完成。
在生物体内,氨甲酰化反应参与了多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包括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基因表达调控等。
此外,氨甲酰化还与一些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两个生物过程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生物体中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通过对这两个过程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本文还将展望未来对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揭示这两个生物过程的功能和调控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布局,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具体到本篇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进行概述,介绍其背景和重要性。
在概述中可以提到氧化应激和氨甲酰化的概念、研究现状以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光催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光催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环保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光催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光催化技术的原理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半导体材料表面的光催化剂,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照射下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光化学反应,从而促进化学反应过程的进行。
光催化剂通常是由半导体材料如TiO2、ZnO等构成,它们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存在能带隙。
通过吸收光照射,光子能量将导致半导体表面上发生电荷转移反应,生成活性氧、活性氮等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对有机污染物能够进行有效的氧化降解。
同时,半导体材料表面的电荷转移过程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对还可以催化其他化学反应的发生,例如水的光解和CO2的还原等反应。
二、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光催化合成等领域。
在水处理方面,光催化技术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如苯等有害物质。
在空气净化方面,光催化技术可以降解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机物,同时能消除空气中的异味和污染物。
在光催化合成方面,光催化技术可以实现独特的光化学反应途径,例如C-H键的活化和选择性氧化等反应。
三、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当前环保领域的热点。
目前,已有学者使用银纳米颗粒改性TiO2光催化剂,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利用二维材料如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以及其它二维材料光催化剂,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降低了缺点如易水解、低稳定性等问题。
实验数据表明,光催化技术在环保领域将会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同时,针对目前光催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保技术,其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我们相信,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下,光催化技术将在未来的时代中不断发展,带给我们更为美好的环境和生活。
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活性氧的生成及其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活性氧的生成及其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活性氧的生成主要取决于光照、水温、pH值、酸碱度以及有机物的存在。
以太阳光作为能量源,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其中包括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以及自由基氧(O2-)等。
当水温升高时,水体中活性氧的生成也会增加;而随着pH值变化,活性氧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例如NO3-的浓度将会上升,而NO2-的浓度则会降低。
酸碱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活性氧的生成,当水体中碱度升高时,活性氧的浓度也会升高。
此外,有机物存在时,它们也会影响活性氧的生成,因为有机物可以被氧化,从而产生活性氧。
活性氧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通过氧化作用来实现的。
在活性氧的作用下,有机物会被氧化成较小的单体,从而被生物膜体系去除。
例如,活性氧可以氧化有机污染物中的C-C键,将其分解成毒性较低的碳水化合物,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降解。
EPR谱仪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EPR谱仪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EPR谱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分析中的重要工具。
EPR谱仪通过测量样品在外加磁场下电子自旋能级的吸收和发射,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化学性质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探讨EPR谱仪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二、原理与技术EPR谱仪基于电子自旋共振原理,利用外加磁场来改变和观察电子自旋的能级和转变。
样品通常是有机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其他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
通过测量电子自旋跃迁时吸收或发射辐射的能量和频率,可以推断有关样品的信息,如分子结构、自旋态密度和磁性质。
EPR谱仪通常包括一个磁体、微波系统、探测器和数据处理设备。
磁体产生稳定而均匀的磁场,微波系统提供激发电子自旋转变的能量,探测器用于测量吸收和发射的辐射信号,数据处理设备用于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有机分子结构分析EPR谱仪在有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确定分子结构。
有机分子通常包含未成对电子,如自由基,具有特定的电子自旋态。
通过测量EPR谱图的特征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推断分子中自由基的存在和数量,从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EPR谱图中的峰值信息可以提供关于分子中自由基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细节。
根据峰值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推断分子中自由基的电子和核自旋数目、形成自由基的原子或基团以及与自由基相邻的其他分子结构。
四、化学性质研究EPR谱仪在研究有机分子的化学性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EPR谱图的各种参数,如峰面积、峰宽度和峰形,可以推断样品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反应活性。
EPR谱仪可以用于研究有机分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EPR谱图,可以确定样品的氧化还原电位和电子转移速率,从而揭示反应的动力学和机理。
此外,EPR谱仪还可以用于研究有机分子的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反应是有机合成和环境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通过测量反应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和类型,可以确定反应的速率常数和选择性。
五、环境监测与生物医学应用EPR谱仪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胞所致者为继发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线粒体受损
➢ 缺血和再灌注使ATP含量减少,Ca2+经钙泵摄入肌浆 网减少,进入线粒体增多,使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系统功能失调,以致进入细胞内的氧,经4价还原生成 的水减少,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活性氧基增多
一、自由基生增多 二、钙超载在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三、白细胞的作用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生增多
(一)自由基的概念、特性、类型 ➢ 自由基(free radical)系指外层电子轨道上有单个不配 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 ➢ 其中由氧诱发产生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 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则是指由氧(氮)形成、 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氧(氮)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 泼的物质总称
2.其他 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
产物,如烷自由基(L∙)、烷氧基( LO ∙、烷过氧基(LOO ∙)等,属于 脂性自由基。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代谢和生物学意义
➢ 当氧在体内获得1个电子时还原生成O2-.,获得2个电子 时生成H2O2,获得3个电子时生成OH·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
➢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其摄取氧的绝大部分(70%-90%)在 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催化下接受电子生成氧自由基, 用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异物
➢ 白细胞吞噬时伴耗氧量显著增加的现象,称为呼吸暴发 (respiratory burst) 或氧暴发
活性氧和活性氮的生成和处理
第九章活性氧和氮物种的合成与代谢朱小桢(译)最近的25年,在运动生理学中,活性氧和氮物种的作用已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
现已证明,重体力活动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增强氮物种的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氮物种的产生似乎影响到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机制。
有证据表明,为应对剧烈的体力活动而形成活性氧和氮物种会导致氧化应激。
然而,运动引起氧化应激的功能意义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最近的一些研究揭示了活性氧和氮物种作为信号分子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活性氧和氮物种调节一系列生理功能。
活性氧和氮物种调节未疲劳和疲劳的骨骼肌收缩功能。
活性氧和氮物种通过氧化还原敏感性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这被认为是参与训练的适应过程。
内源性抗氧化系统针对定期训练而产生的适应可能会导致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的限制,并反映出是增强运动耐受性的潜在机制。
训练的效果似乎也包括活性氧和氮物种生成的改变,这可能在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
目前,许多关于运动对活性氧和氮物种相关机制在人类细胞水平上的影响的可用数据,来源于外周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
因此,免疫学方面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的第一部分提供了有关活性氧和氮物种的基本知识,集中在他们的生成特性、作用机制、参与的生理功能、以及构成抗氧化系统。
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关于急性和慢性运动在形成、作用、调节活性氧和氮物种特性上的具体影响,以及抗氧化系统产生反应的知识。
根据定义,自由基是在其轨道中存在具有非常明显的化学活性的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哈里维尔 1998)。
通常,用一个点(.)来象征自由基物质。
额外的氧化衍生物没有不成对的电子被归类为非自由基。
这样的非自由基与自由基相比,也发挥氧化作用和具有相似的反应活性及调节作用(德勒格 2002)。
图9.1总结了活性氧和氮的主要类型,特别是对于其生成酶控制的,非酶促的,和铁或铜催化的机制已显示负责。
化学反应性和产生的毒性靶细胞在不同类型活性氧和氮物种之间是不同的。
活性氧和活性氮的生成和处理
第九章活性氧和氮物种的合成与代谢朱小桢(译)最近的25年,在运动生理学中,活性氧和氮物种的作用已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
现已证明,重体力活动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增强氮物种的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氮物种的产生似乎影响到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机制。
有证据表明,为应对剧烈的体力活动而形成活性氧和氮物种会导致氧化应激。
然而,运动引起氧化应激的功能意义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最近的一些研究揭示了活性氧和氮物种作为信号分子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活性氧和氮物种调节一系列生理功能。
活性氧和氮物种调节未疲劳和疲劳的骨骼肌收缩功能。
活性氧和氮物种通过氧化还原敏感性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这被认为是参与训练的适应过程。
内源性抗氧化系统针对定期训练而产生的适应可能会导致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的限制,并反映出是增强运动耐受性的潜在机制。
训练的效果似乎也包括活性氧和氮物种生成的改变,这可能在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
目前,许多关于运动对活性氧和氮物种相关机制在人类细胞水平上的影响的可用数据,来源于外周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
因此,免疫学方面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的第一部分提供了有关活性氧和氮物种的基本知识,集中在他们的生成特性、作用机制、参与的生理功能、以及构成抗氧化系统。
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关于急性和慢性运动在形成、作用、调节活性氧和氮物种特性上的具体影响,以及抗氧化系统产生反应的知识。
根据定义,自由基是在其轨道中存在具有非常明显的化学活性的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哈里维尔 1998)。
通常,用一个点(.)来象征自由基物质。
额外的氧化衍生物没有不成对的电子被归类为非自由基。
这样的非自由基与自由基相比,也发挥氧化作用和具有相似的反应活性及调节作用(德勒格 2002)。
图9.1总结了活性氧和氮的主要类型,特别是对于其生成酶控制的,非酶促的,和铁或铜催化的机制已显示负责。
化学反应性和产生的毒性靶细胞在不同类型活性氧和氮物种之间是不同的。
活性氧
活性氧,首先要了解自由基。
所谓自由基,是指那些拥有不成对电子的化学基团,可以是离子、分子和原子。
众所周知,原子是一切元素的基本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组成分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是有规律的,其中一个重要规律就是成对趋势。
如果电子不成对,则容易接受或失去一个电子以实现所有电子成对,自由基就是这样容易接受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接受电子是被还原,失去电子是被氧化,因此自由基是具有比较强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
活性氧是指那些含氧的具有比较强的氧化和还原性质的自由基和非自由基氧的衍生物,例如体内最常见活性氧的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
可以这样理解,活性氧是需氧生物如人体内具有较强反应活性的含氧基团。
人体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由基和活性氧,例如氧气本身就是自由基,氧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氧化氮是机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缺少一氧化氮血压将难以维持正常,一氧化氮就是一种重要的自由基和活性氧;机体多种活动依赖的能量需要通过能量代谢,而能量代谢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实现的,任何生物化学反应发生障碍都可能影响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而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大部分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自由基反应,所以,没有自由基反应就无法实现能量代谢。
总之,氧气、自由基和活性氧都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当人们考虑到自由基和活性氧过度增加引起的氧化损伤时,一个最常见误解是把所有活性氧简单地作为一个整体,机体内活性氧的种类非常多,它们的活性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机体内主要的活性氧类型,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等,活性相对比较弱,这些活性氧对机体往往是必要和有利的,只有当这些活性氧含量过高才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
少部分活性氧类型,如羟基自由基、亚硝酸阴离子和次氯酸根等,活性特别强,非常容易与细胞内的蛋白、核酸、脂类等重要生物大分子发生不可逆性化学反应,导致这些分子发生致命性损伤,既氧化损伤,这几乎是人类所有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
活性氧
活性氧的检测及生理机制摘要当植物所生长的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土壤中的水分发生改变时植物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使作物遭到严重的损伤,即环境胁迫使植物体积累大量的活性氧,从而使植物严重损伤。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活性氧的测定方法、生理机制及对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活性氧(ROS)环境胁迫1活性氧的定义人类发现活性氧已有100年的历史了,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地球外围空间的活性氧层,这厚厚的活性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活性氧又名三原子氧,因其类似鱼腥味的臭味而得名。
其分子式为O3,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质:在自然环境下,它是淡蓝色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正常情况下,极其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氧气;在空气中的半衰期一般为20—50分钟,随温度与湿度的增高而加快。
活性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泛杀灭微生物作用,包括细菌、芽胞、病毒、真菌等,其杀灭速度较氯快600—3000倍。
2活性氧的检测活性氧本身具有多样性及不稳定性,这就为活性氧的检测增加了复杂性。
通过研究,研究者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仪器去检测ROS在生物细胞内的影响,反映了ROS在调节细胞行为的许多方面增加的证据支持一个中心的角色。
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用于记录ROS和体内氧化损伤。
早期的关于ROS在发育中扮演的角色的研究是基于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的发色体物质的使用,尽管一般的荧光探针在用于荧光检测的方法中广泛使用。
大量的对于ROS水平敏感的ROS探针的一直在增加。
在检测细胞ROS过程中,要考虑到探针对于检测过程中的ROS 最佳特异性、保证细胞状态及荧光试剂的检测特异性。
最广泛应用的荧光探针,应该是与一定范围内的ROS相反应而使其能够被检测得到,如果要检测某一种ROS,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DCFH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荧光感受器检测ROS,用于在体外检测活性氧。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体面临的氧化应激压力不断增大,抗氧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成为了生物医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抗氧化能力体外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抗氧化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生理意义和重要性。
随后,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抗氧化能力体外测定方法,包括总抗氧化能力(TAC)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等。
还将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抗氧化能力体外测定方法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指导,为推动抗氧化能力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抗氧化能力的概念和机制抗氧化能力是指生物体系在面临氧化压力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来消除或抵抗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能力。
这些活性物质是由正常细胞代谢或环境应激产生的,它们具有高度反应性,能够破坏细胞内的关键分子,如DNA、蛋白质和脂质,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抗氧化机制主要包括酶促和非酶促两大类。
酶促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它们能够催化ROS和RNS的分解,从而防止其对细胞的损害。
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则主要包括各种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尿酸、胆红素等,它们可以直接与ROS和RNS反应,从而消除其活性。
近年来,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抗氧化剂筛选发展到了对抗氧化机制的深入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抗氧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抗氧化剂与细胞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
对抗氧化能力的评估方法也从单一的化学测定发展到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评估,使得对抗氧化能力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浅谈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
浅谈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作者:杜伟来源:《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02期学生在学习完光合作用时,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C3减少、C3还原所产生的还原性糖减少,导致NADP+的再生量减少(图1)。
而光反应正常进行,产生的电子(e-)不变,那么将有一部分电子不能传递给NADP+(NADP++H++2e-→NADPH),这部分电子在植物体内的去向如何呢?1活性氧的产生植物必须依赖氧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存,氧在植物体内也可以参与形成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活性氧,如单线态氧自由基(1O2)、超氧化物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
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活性氧浓度很低,不足以使植物受到伤害。
但是一旦植物遭受某种环境的胁迫,如的干旱环境,由于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暗反应能力降低,生成的c3减少,C3还原所产生的NADP+减少,一些电子不能传递给NADP+,就泄露给氧分子,发生单电子还原,产生大量的活性氧:1O2,并进一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其他形式的活性氧(O2-、·OH、H2O2)。
2过多的活性氧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2.1膜脂过氧化和膜蛋白的降解活性氧超过阈值,就会直接引发或加剧膜脂的过氧化,一方面膜相分离,脂质组成发生变化,膜脂由液晶态转变为凝胶态,膜的流动性降低;另一方面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其类似物也直接引起植物细胞的毒害,MDA可攻击蛋白质的氨基,导致多肽链的链内交联和链间交联,产生膜空隙。
增多的活性氧还攻击膜蛋白上的氨基酸残基,使氨基酸残基的金属结合位点被优先氧化。
组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是氧化作用的主要靶子,最终导致膜蛋白的降解。
2.2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增加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通透能力。
膜脂的过氧化及膜蛋白的降解导致膜流动性降低、膜的物质运输、信息传递、代谢调节、选择透性等正常功能受损,电解质和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大量渗漏,从而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加。
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生成及代谢_耿军伟
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成及代谢_耿军伟第27卷第5期2015年5⽉V ol. 27, No. 5May, 2015⽣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章编号:1004-0374(2015)05-0609-09DOI: 10.13376/j.cbls/2015082收稿⽇期:2014-12-20;修回⽇期:2015-01-24基⾦项⽬:国家⾃然科学基⾦项⽬(31401070);温州医学院科研发展基⾦项⽬(QTJ13017)*通信作者:E-mail: gminxin88@/doc/21b166ff02020740bf1e9b94.html ; Tel: 0571-********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成及代谢耿军伟1,2,于 涵1,2,林 枝1,2,薛 凌1,2,管敏鑫1,2,3*(1 温州医科⼤学Attardi 线粒体⽣物医学研究院,温州 325035;2 温州医科⼤学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温州 325035;3 浙江⼤学⽣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58)摘 要:我们⽣活在⼀个氧⽓充⾜的环境中,氧⾃由基参与的化学反应是需氧⽣物代谢的⼀部分。
⽣理低⽔平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作为信使分⼦介导许多⽣理过程。
同时,活性氧积累和氧化损伤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
因此,活性氧分⼦在⽣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越来越受到⼈们的关注。
现对细胞内可能产⽣活性氧的部位及其产⽣机制进⾏综述,总结概括了细胞内存在的抗氧化系统,列举了⽬前检测活性氧的⽅法及其局限性,提出了⽬前活性氧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对临床药理学的靶向抗氧化剂治疗进⾏展望。
关键词:ROS ;⽣理学;病理学中图分类号:Q255;Q955 ⽂献标志码:AFormation and metabolism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cellGENG Jun-Wei 1,2, YU Han 1,2, LIN Zhi 1,2, XUE Ling 1,2, GUAN Min-Xin 1,2,3?(1 Attardi Institute of Mitochondrial Biomedicine,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 Zhejiang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Genetics,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3 College of Life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Abstract: We live in an environment full of oxygen. Oxygen radical species-associated chemical reactions are a part of metabolism in aerobic organisms. Low level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cts as signal molecule involving many bioreactions. However, the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oxidative damage are associated with many pathologic processes. The role of ROS 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 process caus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possible cellular loc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generating ROS in animal cells, summarizes the intracellular antioxidant systems, lists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of ROS and its limitation, enumerates some urgent problems in ROS research, and finally, prospects the targeting treatment with antioxidants in clinical pharmacology.Key wor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physiology; pathology1 活性氧1.1 活性氧的组成活性氧通常⽤来描述超氧化物(O 2?)衍⽣的⾃由基分⼦,如超氧阴离⼦(O 2??)、羟⾃由基(?OH )、过氧⾃由基(RO 2?)和烷氧基(RO ?),以及O 2?衍⽣的⾮⾃由基分⼦,如过氧化氢(H 2O 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活性氧和氮物种的合成与代谢朱小桢(译)最近的25年,在运动生理学中,活性氧和氮物种的作用已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
现已证明,重体力活动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增强氮物种的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氮物种的产生似乎影响到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机制。
有证据表明,为应对剧烈的体力活动而形成活性氧和氮物种会导致氧化应激。
然而,运动引起氧化应激的功能意义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最近的一些研究揭示了活性氧和氮物种作为信号分子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活性氧和氮物种调节一系列生理功能。
活性氧和氮物种调节未疲劳和疲劳的骨骼肌收缩功能。
活性氧和氮物种通过氧化还原敏感性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这被认为是参与训练的适应过程。
内源性抗氧化系统针对定期训练而产生的适应可能会导致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的限制,并反映出是增强运动耐受性的潜在机制。
训练的效果似乎也包括活性氧和氮物种生成的改变,这可能在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
目前,许多关于运动对活性氧和氮物种相关机制在人类细胞水平上的影响的可用数据,来源于外周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
因此,免疫学方面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的第一部分提供了有关活性氧和氮物种的基本知识,集中在他们的生成特性、作用机制、参与的生理功能、以及构成抗氧化系统。
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关于急性和慢性运动在形成、作用、调节活性氧和氮物种特性上的具体影响,以及抗氧化系统产生反应的知识。
生物体内的活性氧和氮物种根据定义,自由基是在其轨道中存在具有非常明显的化学活性的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哈里维尔 1998)。
通常,用一个点(.)来象征自由基物质。
额外的氧化衍生物没有不成对的电子被归类为非自由基。
这样的非自由基与自由基相比,也发挥氧化作用和具有相似的反应活性及调节作用(德勒格 2002)。
图9.1总结了活性氧和氮的主要类型,特别是对于其生成酶控制的,非酶促的,和铁或铜催化的机制已显示负责。
化学反应性和产生的毒性靶细胞在不同类型活性氧和氮物种之间是不同的。
迄今为止,活性最强的含氧物质是羟自由基-)是生物相关的活性氧中最彻(·OH-)(哈里维尔 1998)。
超氧阴离子(.O2-已计算为接近2公斤/年(哈里维尔底的研究。
基础条件下,身体产生的总的.O21998)。
由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定量测量,已证明一氧化氮(.NO)在大量生成,达到9公斤/年(哈里维尔1998)。
活性氧和氮物种产生的机制一个术语之间的区别是:以氧为中心的活性氧(ROS)和氮衍生的活性氮(RNS),而术语活性氧和氮物种则统一了这两个种类。
有几中机制被认为是负责合成活性氧和活性氮的。
氧为中心的活性物种及其衍生物通过NADPH氧化酶亚基产生超氧阴离子是一个机制,其存在于吞噬细胞和多种其它细胞中,例如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心脏和骨骼肌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Griendling等人,1994; Javesghani等人,2002;Jones等人,1996)。
由非吞噬细胞中的NADPH氧化酶形成的活性氧程度较低,而在氧化还原敏感性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NADPH氧化酶活化的心血管亚型,已被证明发生在代谢、血液动力学,和荷尔蒙的变化反应中(Droger 200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 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NADPH氧化酶,而内皮细胞对机械力作出反应。
最近,在大鼠的实验中显示,一个非线粒体NADPH氧化酶酶复合物存在于骨骼肌纤维内部。
它具有类似于非吞噬细胞的NADPH氧化酶的特性,并有助于骨骼肌基底活性氧的形成。
(Javesghani 等人2002)。
超氧自由基(.O2-)通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氧化还原反应的半醌化合物连续地产生。
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中,分子氧发生四电子还原。
这反一应是由细胞色素氧化酶催化的,并用于大约90%至98%的氧气消耗。
其余的氧发生单价还原形成超氧阴离子.O2-(哈利韦尔1998),这一过程发生在所有含线粒体的细胞中,以及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增强(德赛等人1996)。
在更深一层的步骤中,生成的超氧阴离子.O2-可以通过铁催化的反应转换成.OH。
在文献中,关于线粒体中的总电子通量的估计显示出,通过电子漏并导致.O2-形成程度存在1%至5%之间((哈利韦尔1998)。
因此,可以认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是量化活性氧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
黄嘌呤氧化酶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能催化次黄嘌呤转化成黄嘌呤,进而生成尿酸。
黄嘌呤氧化酶通常以脱氢酶的形式存在体内(XD黄嘌呤脱氢酶),它利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作为电子受体,形成极大量的活性氧(罗伊和麦科德1983)。
通过激活钙依赖性蛋白酶巯基氧化或蛋白水解能导致黄嘌呤脱氢酶转换成黄嘌呤氧化酶,其中后者在催化作用中利分子氧形成超氧自由基(Parks 和Granger 1986)。
这种活性氧的生成过程已经在代谢性应激下被研究,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起着特殊的作用(Granger 1988)。
此外,缺氧或局部缺血与磷酸腺苷(AMP)的积累相关联,是由于受损三磷酸腺苷(ATP)再合成的结果。
磷酸腺苷(AMP)进一步转化为肌苷酸(IMP),导致次黄嘌呤的水平增加,这是黄嘌呤氧化酶的主要底物。
游离铁已被证明能催化活性氧的生成。
一个著名的的铁催化生成活性氧的机制是芬顿反应,其将过氧化氢(H2 O2)转换成更多的羟基自由基(芬顿1894)。
通过还原Fe3 +为Fe2+,超氧阴离子.O2—可以增加铁离子对芬顿反应的的有效性(哈利韦尔1998)。
铜也有与H2O2形成反应生成OH—的潜力(Haber 和 Weiss 1943)。
此外,电子转移到过氧化物和氢过氧化物可以通过铁和铜离子送达,并导致活性氧的生成。
花生四烯酸作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途径的前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列腺素通过环氧合酶形成,进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伴随着活性氧的产生。
同样,通过脂氧合酶转换花生四烯酸为白三烯,已被确定为是活性氧的一个来源(Los et al. 1995)。
然而,在形成活性氧时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潜在作用尚未明确。
氮为中心的活性物质及其衍生物一氧化氮(NO)是通过三种不同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将L-精氨酸转化为L-瓜氨酸而来。
一氧化氮合酶已被分为有神经型(nNOS或NOS1)、内皮型(eNOS 或NOS3)和诱导型(iNOS的或NOS2),其中后者主要是在免疫系统中。
然而,许多组织中表达一个以上的这些亚型。
虽然三种一氧化氮合酶亚型催化相同的反应,但他们的调节、优先表达部位、以及一氧化氮合成的量和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表9.1)(Lincoln 等人1997年)。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现出组成型表达,并且预成型蛋白获得活性时钙离子内流以及结合钙调蛋白。
血管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形成一氧化氮,是直接通过增加血液流动和剪切力来促进的(Cooke等人,1991)。
由于损伤或肌肉机械活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增加,而神经损伤后它的表达会降低(斯塔姆勒和迈斯纳2001)。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低水平的一氧化氮活化,不超过微微摩尔。
相比之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不依赖于细胞内钙离子,主要由信号转导通路转录水平进行调控,涉及核因子-k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蛋白激酶C、和低氧诱导因子-1(HIF-1)(波格丹2001;温格2000)。
一旦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生成一氧化氮的含量很高,这一过程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免疫活性细胞在刺激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激活吞噬细胞亚型的NADPH氧化酶产生大量的超氧化物及其活性衍生物(博格达等人,2000)。
此外,NADPH氧化酶也存在于嗜酸性粒细胞中,可以诱导活性氧的形成(Lindsay和Giembycz 1997)。
活性氧在免疫活性细胞中的形成是一系列酶控制和非酶促反应(图9.1)。
在中性粒细胞中,氧分子起初通过NADPH氧化酶还原成超氧阴离子.O2—。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发生超氧化物歧化产生的H2O2。
过氧化氢通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催化进一步转化为次氯酸(HOCI)。
次氯酸是最强的氧化杀菌剂,也是呼吸爆发的酶级联反应中的最终产物(Weiss 1989)。
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受复杂的调控机制的影响。
脂多糖(LPS)和多种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是重要的活化剂和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调节剂。
白细胞介素8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诱导形成活性氧,也有许多其它生物学特性,如对细胞迁移和粘附分子表达的诱导(Baggiolini等人1995)。
证据表明,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氧化爆裂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部分取决于游离钙离子(Ca2+)的增加。
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在炎性刺激下,如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刺激,可引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缺氧、高温和低浓度.NO本身,是非炎症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诱导剂。
与此相反,皮质醇和更高水平的.NO将发挥抑制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者的机制似乎反映出是预防.NO过量生成的重要的反馈机制。
需要重视的是,在某些条件下,一些非免疫细胞,例如肝细胞、上皮细胞、心脏和骨骼肌细胞也能够引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林肯等人1997;斯塔姆勒和迈斯纳2001)。
活性氧和活性氮的作用机制大多数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的直接化学作用被局限于它们产生的附近的位置,并且由它们的反应性和合适的反应伙伴的可利用性来确定。
活性氧和氮物种的特性,产生一种强大的破坏作用,它是对脂质、蛋白质、核酸、以及细胞外基质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基础(哈利韦尔1998)。
另一方面,活性氧和氮的物种,如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中等水平(适度)的生成,在各种信号传导过程中承担起调节介质的的作用(Droge 2002),并实现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物系统中的氧化应激要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活性氧的生成率和抗氧化系统能力之间需要平衡。
目前的范式提出了,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主要是受氧化还原敏感的信号转导机制调节,通过诱导清除系统对增强活性氧的形成作出反应。
然而,如果活性氧的产生过多或快速,系统可能无法充分反应。
反过来,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转向更加促氧化状态,与增强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氧化修饰作为一个结果(哈利韦尔1998)。
脂质过氧化非酶促脂质过氧化过程的初始步骤是通过氢从活性氧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侧链的提取来反映。
反过来,产生脂质自由基和氧是在这个自由基链反应的中间和传播步骤所必需的。
金属离子分解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可用的过氧化氢和烷氧自由基,从而提取氢和开始新的过氧化周期(哈利韦尔1998)。
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对细胞膜会产生破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