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感培养的四个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语感培养的四个要素
—刘兆义英语特级教师
(摘自刘兆义编著《新课程知与行—绿色英语教与学的探索》)在我国本世纪基础教与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处都提高有关“培养语感”、“语感形成”、“……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发展语感”等,十分强调语感。有文章称,“语感”已成为语文教学新观念的标志性的概念。在网上浏览发现,“语感培养”已成语文学科教学中颇新鲜、时髦的话题。且研究也非常深入,争论也颇为热烈。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外语和语文同属一个学习领域,它们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在教与学中也具有许多共通性。为此,在众多新的外语教育理念与方式影响着英语教与学的今天,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感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素质,“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又是形成更高言语能力的基础与初阶。”(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语感的培养与形成依然应当成为广大英语教师所关注的研究与实践重要课题。
语感(linguistic sense),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是至今,关于语感的定义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众说纷纷,提法迥异。但笔者以为,无论是从哲学、心理学、语用学、教学论等那个角度来看,语感,应是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的语言学习意识和语言综合素质。基于母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及其运用的语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和潜意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是英语学习和运用的综合素质。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凸现语感培养与形成的四个要素:感情、感觉、感知、感悟。
一.感情
“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是语言文学对感情的释义。在生活中,感情往往就意味着一个人行为的选择和执著。笔者一直认为,英语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即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态度方面的原因。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惑着学习。”这首先表现于他们喜欢或是不喜欢你—教师本人和你的英语课。突破并建立了这种人最为本性的感情或情感,就能引导学生对英语学科和英语学习的倾向,从而形成他们比较稳定的情感态度,愿意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并逐步表现于学英语的信心、信念以及对学习实践和运用的行为之中。所以,笔者在多年英语教学中,始终把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和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作为英语教学的教育目标。
当然,感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且影响学生感情的因素非常之多。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大家必须承认的:对英语乃至英语学习没有了感情,何来英语的语感?因此,感情培养与建立是语感培养与形成之魂。
二.感觉
浙江大学王尚文教授说:“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语感的形成是“主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研究语言与语言学的学者Charles Yang在其The Infinite Gift 专著中说:“Baby-talk, though often unintelligible, makes perfect linguistic sense.”(意为,尽管儿语常常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却生成最完美的语感。)可见,语言是一种存在,“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汉语大词典》)直觉是语感最显著的特征。此直觉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等。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耳朵、眼睛等感官主动、直接地去感受英语,增强他们对英语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是否让学生充分得到英语声音和文字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应该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内容。笔者今年到11个省50多个地区听了近60多节中小学英语课,认为普遍存在如下三个现象:
①过于偏重于词汇及其用法教学和英语知识的传授,主要表现在时间花得多,有位非英语专业的校长问:“听英语课,教师总花20多分钟在词汇教学上。这好吗?”
②课堂教学“以练代学”现象严重,教师往往把检测学生对新词语和结构的掌握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山东某节课授课时间约23分钟,学生完成学案(实为做练习题)用了22分钟。
③在许多课,特别是展示和评比课上,英语学习资源(包括录音和文本)的充分运用及学生对这些材料的感受(perceptions)被忽略,而较能烘托课堂气氛的非直觉感受性的、多为表达的运用和拓展活动常常为主讲教师所特别关注。当然,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却造成一些负面导向。
归纳这些现象的症结,就是在教学中强调“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时候忽略了对学习支持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即核心教学资源的“感觉”和运用。著名语言教育家L. G. Alexander曾说:“重复重复再重复,熟练熟练再熟练,是掌握一门外语的不二法门。”他所说的重复就是他所编著的《新概念英语》的教学理念,应当组织学生围绕学习支持材料(教材中的会话或课文)进行回答、自己进行问和答、复述等,在这些活动中完成语
言惯例的认知的内化过程。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理解口语或文章要比让别人理解你说或写的东西容易。因为理解是一种接受性的技巧,而说和写是创造性技巧。我们能理解的远远多于我们能表达的。”学生的说写表达和拓展性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对学习材料充分理解、听说读写和熟练之基础上。
一位语言学家认为,对教材内容的熟练与掌握需要有三倍的其它信息量作为支撑。他称之为3a。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这说明,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应该选择指导学生大量地“感觉”(即听和读)其他可接受的支持材料。对目标语的语言接触达到某一变量时(因个人而异),量变便引起质变,就能把英语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即语感。
英语教师特别要记住,词汇和语篇之间是存在很大障碍的。教英语不等于就是教词汇。(Teaching English is NOT a matter of teaching words.)语感是完成词汇到语篇之间飞跃的助力。语感只有在语篇(会话与课文)和其他英语信息的感觉与学习中才能获得并得以强化和发展。
三.感知
在心理学中,感觉与感知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都需要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所谓体验学习教学途径,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感受和体验并以此为学习的出发点构建他们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桥梁。(Experiential learning builds the bridge from the known to the new by taking the learners’ participations and experiences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David Nunan)教师切勿以鹦鹉学舌式的死记硬背的要求来取代多读、多记这一概念。如果用汉语“聪”字的结构破解孩子能聪明的秘诀,会发现不仅在于用“耳”多听;用“眼”多看、多读;用“口”多复述、多说、多表达,还需要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用“心”。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听、看或读等“感觉”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用脑、用心;要由表及里,有策略有计划地逐步引导他们凭借对英语的直觉,对英语词语的音、形、句子结构、篇章等保持敏感性,即能敏捷地发现和关注它们表意的规律或规定性,善于吸收和学习,从而能迅速直接地或者间接地积累英语言语的经验。例如:听到一个陌生的单词,就很敏感地根据其读音去猜想这个单词可能的拼写形式;看到Chinese is my mother tongue. 就根据上下文去猜想或推测mother tongue(母语)的意思;读到Learning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