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老照片

合集下载

追忆消逝在开山炮中的石门洞摩崖古迹_石门十三品_摩崖部分老照片欣赏

追忆消逝在开山炮中的石门洞摩崖古迹_石门十三品_摩崖部分老照片欣赏
追忆消逝在开山炮中的石门洞摩崖古迹 ——《石门十三品》摩崖部分老照片欣赏
陕西 刘勇先
诗留名,相继镌于石门内外的崖壁 间,遂形成了石门摩崖石刻群。

田灌溉,但石门古迹就不复存
在;第二方案交通不便,耗时费

据国家1960年普查时统计,共有摩
力,但可保存石门古迹。因为是
崖石刻百余方。其中以汉魏刻石
在“文革”时期,当时的领导决
图4、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即 《石门颂》摩崖,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 年(148)刻。原在石门洞内西壁,通高261 厘米,宽205厘米,隶书22行,行30字不等。 上连一额,额题双行:“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 颂”10字。杨君名涣,字孟文,四川犍为武阳 县人,曾多次奏请废弃子午道,修复褒斜道。 至东汉安帝(刘祜)延光四年(125),得到 朝廷批准,完成了修复工程,变险为夷,行旅 称便。时过24年,至桓帝(刘志)建和二年 (148),汉中太守王升,“推序本源,嘉君 明知,美其仁贤”,为刻石歌颂杨涣的功德, 故称《石门颂》。是时西城(现安康市)人王 戒,字文宝、韩朗,字显公,二人在汉中任
图6-1、图6-2、《杨淮杨 弼表纪》摩崖,东汉灵帝(刘 宏)熹平二年(173)刻。原 在石门洞内西壁《石门颂》 左侧,高216厘米,上宽67厘 米,下宽50厘米。隶书,八分 书,7行,每行25字不等。其 笔法与《石门颂》比略有异 致,结体、气韵却各有特色。 比《石门颂》更趋于奔放。 其书共7行,无一行直,形如 高山瀑布,大有一泻千仞之 势。以第6行为中心,前5行向 左下方倾斜,第7行向右下方 倾斜,呈上大下小的楔子形, 既稳重又壮观,且不露行迹。 远看大气磅礴,犹如绘画的泼 墨大写意。如此气魄在东汉石 刻中是少见的。《杨淮杨弼表 纪》系黄门卞玉于熹平二年路 过石门时所作。

让历史见证洛阳大工业时代的辉煌

让历史见证洛阳大工业时代的辉煌

让历史见证洛阳大工业时代的辉煌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古都洛阳从此拉开了工业大建设的序幕——大工业的钢桩唤醒沉睡的土地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过在全国各地仔细考察、反复比较,国家决定把一批重点工程放在洛阳兴建。

成批的学生、工人、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聚洛阳,雄伟的钢桩和铿锵的打桩声,唤醒了涧河以西沉睡千年的土地。

50余年后,我们通过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通过当年青春飞扬如今满脸沧桑的建设者们的讲述,再一次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党中央和河南省委决定,动员全国、全省的人力物力,组织大协作,打总体战。

当时,7万人的施工队伍,加上临时雇用的民工,建设大军的人数达到十几万人,是洛阳市人口的近两倍。

大家夏战骄阳,冬斗风雪,组成了一幅“八方风雨会中州,千军万马战洛阳”的壮丽画卷。

继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拖)、矿山机器厂(洛矿)、滚珠轴承厂(洛轴)3个新厂选址洛阳后,作为配套建设项目,国家又确定在洛投资兴建热电厂(洛电)和水泥厂(洛水)。

这5个工厂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正式动工兴建,是“一五”施工的重点工程项目。

另外,整个“一五”期间,相继在洛选定厂址的还有铜加工厂(洛铜)、棉纺织厂(洛棉)、耐火材料厂(洛耐)、玻璃厂(洛玻)和柴油机厂(代号国营第407厂)。

这10个工厂,构成了洛阳早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主体框架,号称“十大厂矿”。

现在,在涧西区有一条路,她默默见证了当年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

这就是1955年修建、全长5851米的建设路。

当时,她是洛矿、洛拖、洛轴、洛铜等大厂门前的一条辅助道路,在运输和连接各厂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十大厂矿”的28个大型厂房已建成23个,安装设备达到8290台套,65个生产车间已有34个试车生产。

此时,以西工为中心,包括涧西工业区和涧东工业区的新市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也基本结束,水、电、道路、桥梁、铁路支线等城市配套设施也已完成,洛阳工业基地初现雏形。

中华首屈一指的千年古都洛阳

中华首屈一指的千年古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又开始大兴土木。全城共有 13 门,东西 20 里, 南北 15 里, 规模空前, 城内外寺院共有 1367 所, 皇宫西边永宁寺壮丽宏伟,九层佛塔高 90 士、 顶上相轮又高 10 丈。 夜静时刻, 塔上铃声 10 数里可闻。 僧房1000间, 都用珠玉锦绣作装饰。 自佛教东传, 如此宏丽佛寺还是第一个。 北魏洛阳官宅民居共有 220 里, 有些官宦府第之奢华,可见北魏洛阳之繁荣。 如延年里阉官司空刘腾宅,“屋宇奢侈, 梁栋逾制, 一里之间,廊庞充溢,堂比宣光殿,门匹乾明门,博敞弘丽,诸王莫及。” 又如永和里,”里内皆高门华屋, 斋馆敞丽, 梑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北魏洛阳城市布局特点是宫城居于城之中央偏北。宫城南门外的铜驼街宽42米,直通宣阳门。道两旁均为中央机构和社稷、祖庙等重要处所。 宫城内殿宇园囿较前又有所发展。 宫城西北角有西游园, 园中有凌云台、 八角井、 凉风观。 凌云台上可观洛川风景, 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离地 10 丈的宣慈观。 而观东有灵芝钓台, 离地 20 丈, 出于海中,有石刻鲸背负钓台,既如从地涌出,又似凌空飞降。钓台南有宣光殿, 北有嘉福殿, 西有九龙殿,殿前九龙吐水成一 海。 各殿都有飞阁与灵芝钓台往来, 是夏天皇帝避暑胜地。 宫城北面有华林园, 园中有天渊池,池中有九华台, 台上建清凉 殿。 另池内造有蓬莱山, 山上有仙人馆、 钓台殿、 虹霓阁,乘虚往来。 池西南有景山殿,殿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殿西有垣娥峰, 峰上有寒露馆, 皆飞阁相通, 凌山跨谷;殿北有 玄武池, 南有清暑殿。 宫殿台阁之华美奇巧, 由此可见。 北魏洛阳商业市场集中地在城外, 靠近河流水渠大道之旁, 便千贸易交往。 大市是商业中心, 方圆8里, 在城西西阳门外, 周围10座里内“多诸工商货殖之民”;马市在城东建春门外,是交易牲畜的市场;小市在城东青阳门外,是粮食市场;四通市在城南百阳门外,西域商人都在此活动,此外还有专卖鱼类的鱼鳖巾等北魏在四通市专为外商设置腌蚾、扶桑、金陵、燕然四馆和归正、归德、慕华、慕义四里,供他们旅居经商。《洛阳伽蓝·龙华寺》载,“自葱岭以西,至千大秦,百国千乘,莫不欢附。商贾贩客,日奔塞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北魏洛阳商业经济繁荣盛况跃然纸上。

洛阳历史

洛阳历史

洛阳历史洛阳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洛阳位于中国的河南省,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关于洛阳历史的一些概要,供您参考。

1.古代洛阳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时期,洛阳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代的一个重要都城之一。

在西周时期,洛阳成为了西周王室的都城之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周时期,洛阳拥有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城墙,是一座繁荣的古都。

2.东汉洛阳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东汉洛阳以宏伟的洛阳宫为中心,城市规划完善,建筑壮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家,如班固、蔡伦、张衡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洛阳曹魏时期在三国时期,曹魏建立了都城洛阳,并将其设为国都。

曹魏时期,洛阳经济繁荣,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士。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洛阳得以传承和发展。

洛阳还建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曹魏时期的文化风貌。

4.洛阳晋朝时期在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晋朝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建筑风格多样,形成了独特的晋代文化风貌。

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如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中心,佛教文化在洛阳得到了繁荣发展,众多的佛寺和佛塔建立于此,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成为了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5.洛阳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成为了北魏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魏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墙更加宏伟,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历史趣闻洛阳的三次浩劫 三次火烧洛阳城都是什么时候?

历史趣闻洛阳的三次浩劫 三次火烧洛阳城都是什么时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洛阳的三次浩劫三次火烧洛阳城都是什么时候?
导语:几兴几衰的洛阳城,沉沦与复兴的更替,毁灭与重建,衰落与兴盛,只得我们后人慢慢对其进行品读,洛阳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作为千年帝都
几兴几衰的洛阳城,沉沦与复兴的更替,毁灭与重建,衰落与兴盛,只得我们后人慢慢对其进行品读,洛阳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作为千年帝都的洛阳城,再其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其也经历数次的浩劫,和数次的重建,其中较大的浩劫有三次,而谈到浩劫,不免让人感到痛惜,然在历史发展的轨道上,这样或那样的浩劫不是我们所能去左右的,而浩劫之后,勤劳而聪颖的洛阳人一次又一次将洛阳从灾难之中再次拉起。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洛阳历史上的三次大浩劫。

第一次大浩劫发生在东汉末年,自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起,汉家又延续的了数百年的历史,但东汉末年,由于继位的皇帝都较为年幼无知,致使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纲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较为有名的则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格局势力,而盘踞西北的董卓军,则看准时机以勤王为幌子进军洛阳,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为帝,将刘协作为傀儡加以控制,因洛阳离其西北根据地较远,且诸侯群起攻之,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而在西迁长安的过程中,董卓命令部下,拆掉洛阳宫城运往长安,再将整个洛阳城焚毁,大火连烧数月,烟气遮天蔽日,同时又对洛阳城的百姓进行血腥的屠杀,昔日繁华于世东汉都城,则在军阀董卓的大火和屠戮之下彻底化为乌有,之后数十年内洛阳彻底沉沦,直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才将都城从许昌再次迁往洛阳,并对洛阳进行了再建。

此乃洛阳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

生活常识分享。

河南省洛阳市十大旅游景点

河南省洛阳市十大旅游景点

河南省洛阳市十大旅游景点
1.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区,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寺庙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有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3. 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洛阳城墙、大观孔庙等。

4.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西区,是中国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5. 洛水公园:位于洛阳市西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景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休闲娱乐设施。

6. 洛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洛阳市北部,是一个大型的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7. 金谷园:位于洛阳市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园林景区之一,有着精美的园林设计和独特的景观。

8. 龙门石刻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南郊,是专门展示龙门石窟文化的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展品和精美的展览。

9. 开封府:位于洛阳市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大宋官衙等。

10. 洛阳牡丹园:位于洛阳市北部,是中国著名的牡丹观赏地,每年举办的洛阳牡丹文化节吸引着众多游客。

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

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

中 华 圆 掣
看重 门第 并极重 容貌 的时代 ,左 思虽有 一身文学 才华 ,却 难 以施展
抱负 。于是 ,他 潜心苦 学 ,把所 有 的精力 都用在 了学 习和创作上 ,
用 十年 的时 间写出 了 《 三都 赋 》,引得 大家竞相 抄传 ,一时 间 “ 豪 贵之家 ,竞相传写 ,洛 阳为之纸贵 ”。
此 ,玄学形 成于此 ,理学寻 源于此 ” ,洛 阳由此不 断汲 取着 丰富的
文 化之源 ,孕育 出了魏晋风 流 、汉唐 雄风 、宋 家文气 ,孕育 出了 四
大发 明 ,孕育 出了无数 的文人 墨客 ,垒砌着 中华 民族文 明之墙 。
洛 阳的故 事 ,说 不 完 、道 不尽 。早在 夏 商周 三 代 之前 ,有 关 三 皇五帝 的神话传 说就多发 生于此 地 ,而最 富盛名 的莫过 于 “ 河 图
千年 帝都 ,牡丹花城—— 洛 阳
◇ 张 少 博
有人 说 , “ 一 千 年历 史 看北 京 ,三千 年 历史 看 西 安 ,五 千年 历史看 洛 阳”。在 中国古代历 史名城 中 ,洛 阳是建 都最早 、朝代最 多 、历 史最长 、影 响力最大 的一个 ,它是 我 国八大 古都之 首 ,是 国 务 院首 批公 布的历史 文化名 城之一 ,也是 世界 “ 四大圣城 ” ( 耶路
律 、论5 2 0 夹 ,凡 6 5 7 部 。贞观 十九年 ,回到长安 ,精心研究 佛法 ,
开始在 中 国传播 佛教文 化 ,主要 著作有 《 大唐 西域记 》 《 会宗论 》 《 制恶见 论 》等 ,翻译 印度佛经7 5 部 ,共 1 3 3 5 卷 ,他 为佛教 的发 展
弘扬 ,为 中 印两 国 的文化 交 流做 出 了巨大 的贡献 。梁 启 超称 他 是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因此也
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

1. 洛阳的美食:洛阳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如胡辣汤、豆腐脑、肉夹馍、水席等,其中洛阳水席是当地的代表性菜肴之一。

2. 洛阳的民俗:洛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如社火、舞龙、舞狮、高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是古老的传统民
俗活动之一。

3. 洛阳的戏曲:洛阳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豫剧、曲剧、二夹弦等,其中洛阳曲剧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
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4. 洛阳的古迹:洛阳有着众多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天子驾六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洛阳的历史和文化。

5. 洛阳的民风:洛阳的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注重礼仪,尊重传
统文化和习俗。

6. 洛阳的节日:洛阳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洛阳的风土人情融合了历史、文化、美食、民俗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解说词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解说词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解说词《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穿越千年的运河传奇》篇一嘿,各位朋友,欢迎来到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今天呢,我就带您好好逛逛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儿。

您知道吗?这隋唐大运河啊,就像是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大地上。

在当时,那可真是个超级工程,比现在咱们那些个大工程可一点都不逊色呢。

这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时光宝盒,一进来呀,就仿佛穿越回了隋唐时期。

刚进门,您就会看到一些关于大运河历史背景的介绍。

我就在想啊,当时的人们怎么就这么有智慧呢?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繁荣,反正就这么一咬牙,一跺脚,开始干这个大工程了。

您看这地图,大运河就像血管一样,连接着各个重要的城市。

我感觉啊,这就像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运货的、载人的,来来往往可热闹了。

再往前走,有一些古代的船只模型。

我瞅着这些模型,就想象着当年的大船在运河上航行的场景。

那船帆鼓鼓的,就像一个个大白馒头似的。

船夫们喊着号子,嘿哟嘿哟的,那声音在运河两岸回荡。

我听说啊,当时的运河上,什么样的人都有。

有商人,带着各地的奇珍异宝,就盼着到下一个城市能卖个好价钱。

还有那些文人墨客呢,坐在船上,看着两岸的风景,说不定就诗兴大发,写出什么千古名句来。

这里还有一些出土的文物,像瓷器啊、陶器啊之类的。

这些东西可都是运河文化的见证者。

我就纳闷儿了,这些瓷器怎么就保存得这么好呢?可能是当时的工艺精湛,也可能是运河的水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吧。

您看这个瓷器上的花纹,精致得很,就像小姑娘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充满了艺术感。

说到这,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看古装剧的时候,老是看到那种在河边送别之类的场景。

我就想啊,这运河边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说不定有个小伙子,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顺着运河就走了,他的心上人在岸边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运河承载的可不仅仅是货物和人,还有无数的情感呢。

咱再往里面走走,有个区域展示了大运河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哇塞,那影响可太大了。

就像现在的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大运河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和洛阳的五大特产

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和洛阳的五大特产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

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豫、晋、陕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和新能源节约型城市,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榜首。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是“华夏第一王都”,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丝绸之路”起始点(长安、洛阳)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洛阳简单概括: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漫长的历史孕育出洛阳独一无二的历史与文化,衍生出其独一无二的特产。

给洛阳这座千年古城添加上浓描重绘的一笔。

洛阳牡丹洛阳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有许多吟咏赞美牡丹的诗句留传于世,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帝京”的诗句,到了宋代诗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染夜衣”一句更使牡丹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称号。

洛阳牡丹千姿百态,根据颜色、花形、产地、种植等不同特点,可以分成90多个品种,其中以“姚黄”、“魏紫”最是有名。

春日赏牡丹的习俗由来以久,最早始于唐代,赏花时间最长可达20多天。

从1982年开始,洛阳市把每年的4月15日至25日定为“牡丹花会”,在赏花的同时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灯展、诗会、影展、书画展等文化娱乐活动,每年花会期间,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牌铭⽂中的镜鉴考导⾔2015—2016年,河南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南发掘⼀座曹魏时期⼤墓M1(以下简称“西朱村M1”),出⼟200余件刻铭⽯牌,均为单⾯刻字,阴刻⾪书体。

其中,铭⽂与镜鉴相关的⽯牌有4件,主要涉及⾦错镜、车琚镜及镜台。

因该墓被盗严重,⽯牌铭⽂记载的上述三类器物早已不存。

今结合历史⽂献与考古发掘资料进⾏深⼊考证,总体来看,西朱村曹魏墓墓主⼈具有极⾼的⾝份、地位,初步推断应在魏武王曹操与壮侯曹休之间。

⼀、⾦错镜(⼀)⽯碑铭⽂释义西朱村M1出⼟1件与⾦错镜相关⽯牌。

刻铭⽂3⾏,每⾏6-7字,共计19字。

今将⽯牌铭⽂录⽂如下,先逐词释义,再做整体解读,下同。

七⼨、墨涞、画⾦带/疏具⼀合,⾦错/镜、丹缣⾐⾃副。

(M1∶314)其⼀,“七⼨”。

东汉⼀尺的标准值暂定为23.4厘⽶。

汉代七⼨,相当于16.38厘⽶。

1972年,在⽢肃省嘉峪关市新城公社⼀带发掘曹魏时期的⼆号墓,出⼟两件⾻尺,全长23.8厘⽶。

以此折算,曹魏时期的“七⼨”,即今16.66厘⽶。

其⼆,“墨涞”。

《孟⼦·滕⽂公上》“⾯深墨”,赵歧注:“墨,⿊也。

”漆作“涞”,⾪省体。

“墨涞”,即⿊漆。

其三,“画⾦带”。

绘出⾦黄⾊的条带。

其四,“疏具⼀合”。

“疏”通“梳”。

“疏具”即“梳具”,指梳妆⽤具,西朱村M1还出⼟有“淳⾦五⼨疏具⼀具”刻铭⽯牌(M1∶467)。

其五,“⾦错镜”。

“厝”为古错字,见《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杂厝”,颜师古注引晋灼⽈:“厝,古错。

”《⼴雅·释诂三上》:错,磨也。

“⾦错”,即在器物上画出纹饰、錾刻凹槽、镶嵌⾦丝之后,再⽤厝⽯打磨平整。

⾦错镜的制作⼯艺技术较为复杂,属于特种⼯艺镜。

其六,“丹缣⾐”。

即以⾚红⾊的绢作为镜⾐,包裹⾦错镜。

其七,“⾃副”。

即⾃成⼀套。

在河南安阳西⾼⽳曹操⾼陵出⼟的刻铭⽯牌中,其中两件⽯牌刻铭⽂末为“⾃副”⼀词。

《初学记》引晋《东宫旧事》:“皇太⼦纳妃,有著⾐⼤镜尺⼋⼨,银华⼩镜⼀尺⼆⼨,并⾐纽⾃副。

【老照片】20世纪70年代,第一拖拉机厂,洛阳

【老照片】20世纪70年代,第一拖拉机厂,洛阳

【老照片】20世纪70年代,第一拖拉机厂,洛阳1.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满眼的东方红,是的,这就是东方红拖拉机。

虽然第一拖拉机厂建在洛阳,但可是带“国”字头的,全称是“中国第一拖拉机厂”。

2.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车间,有位女工的灰色工作裤还打着补丁。

那个年代,做一名工人是很光荣的。

3.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工人开着刚生产出来的四轮拖拉机驶出仓库。

4.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车间,工人们正在机床上操作着。

工人们都是穿着灰色的工作服,女工的裤子上,膝盖的部位,也打着补丁。

5.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看着威风的样子,全身绿色,真像一辆坦克车。

据说,如果发生战争,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分分钟就能生产出坦克车。

6.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工人食堂,师傅们正在案板上包饺子。

那个年代,很难得吃一顿饺子。

7.洛阳。

第一拖拉机工人食堂给工人们准备的菜肴,看着品种不少,还有一盘像是鹌鹑蛋。

伙食还是不错的。

背景资料: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建设路的工业区。

第一拖拉机厂是中国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的长子,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一五六"重点项目之一。

1955年10月1日建厂奠基,1959年11月1日建成投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职工近4万人。

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中央政府举全国之力,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技术人员、工人等作为"垦荒者"开始筹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刚开始,为了保密,对外代号叫081厂,所以第一拖拉机厂筹备处也就081筹备处。

第一拖拉机建厂后就是个小社会,方圆十里的家属区里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一应俱全。

洛阳近代史

洛阳近代史

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默默☆的博客2009-11-09 06:06:04|分类: Information ">图为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南侧,南距伊河约5公里,东北距偃师市区约9公里。

遗址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包括偃师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和辛庄5个自然村。

1959年,我国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徐旭生在寻找“夏墟”时发现该遗址,之后,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50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在该遗址陆续发现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和双轮车辙以及绝无仅有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专家确认该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因而被学者誉为“华夏第一都”。

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这也是目前唯一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夏代都城遗址,因而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态的重要对象,在夏代历史与考古学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学术价值。

洛阳二里头遗址: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朝都城遗址☆默默☆的博客2009-11-09 06:06:04|分类: Information ">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古都。

因此,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才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千古感慨。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百废待兴,但国家依然把文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洛阳因为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而被众多考古工作者视为“风水宝地”。

当时,全国大批考古工作者来洛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五大都城遗址的发现就是代表。

而在五大都城遗址中,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最具代表性和戏剧性,也最令世人关注。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

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

洛阳范围内的黄河两岸、伊、洛、瀍、涧等河流地域上,分布着诸多氏族部落。

原始社会时期的地图夏朝时期,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河洛地区属于豫州之地,也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夏朝时期的地图商朝时期,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就在西亳建都,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期的地图西周时期,武王伐纣,灭了殷商,一开始是在洛阳营建立了国都。

西周时期的地图春秋时期,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往到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地图战国时期,洛阳是周天子的都城,天下处于诸侯纷争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地图秦朝时期,在秦国统一六国前,秦庄襄王就在洛阳设置了三川郡,郡治设在成周城。

秦朝时期的地图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一开始定都洛阳,后来迁往了长安,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郡治设置在洛阳。

境内管辖有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平阴、新成、榖成、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个县,隶属于司隶部管辖。

西汉时期的地图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在洛阳,并将洛阳改为雒阳,河南郡改为河南尹,隶属于司隶校尉部。

东汉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曹魏的魏文帝曹丕将都城定在洛阳,又将雒阳改成洛阳,隶属于司州管辖。

三国时期的地图西晋时期,司马氏建立了晋,取代了曹魏政权,仍定都于在洛阳,隶属于司州管辖。

西晋时期的地图南北朝,北魏时期,孝文帝亲政后,他力排众议,声称南伐,实际上是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图隋朝时期,隋炀帝将都城迁往洛阳,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后来又恢复设置洛州,管辖有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个县。

隋朝时期的地图唐朝时期,将天下设为十道,洛阳属于河南道。

【老照片】铜业历史回眸:洛阳铜加工厂

【老照片】铜业历史回眸:洛阳铜加工厂

【老照片】铜业历史回眸:洛阳铜加工厂创业之路1954年,伴随着新中国“一五”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国家计委决定在洛阳建设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铜前身)。

洛铜老一代的建设者们,怀着报效祖国,振兴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壮志豪情,在百废待兴的河洛大地上,艰苦奋斗,励精图治。

在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建设者们挖土方、住工棚,在前苏联援建专家的帮助下,建成了一座集铜及铜合金加工、铝镁材加工、铜精炼三大生产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科研、检测、动能、机加等辅助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

从60年初期到70年代中叶,洛铜充分发挥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排头兵的作用,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内第一:铸造出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根铜管棒材;成功试生产出我国第一块镁合金扁锭;试制成的“纯镁带”填补了我国纯镁带产品的空白。

试制出的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试生产出的新中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被选定制作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手题写的馆名。

洛铜溯源于建国初期国家156项工程之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1954年开始在洛阳建厂。

图为第一任党委书记、厂长(左二)许世尧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初期基建场景。

厂房已见雏形。

铺设分厂内部铁路。

设备安装场景。

创建初期七车间(现动力厂)储水池支模。

1958年,综合辅助车间(现机电设备修造公司)全面破土。

1958年8月,修建公司正在安装设备。

1959年1月5日,洛铜最大的工程压延车间破土动工,图为1960年1月6日,开始吊装屋架。

1959年1月,中央实验室(现检测中心)外形基本竣工。

1959年,铸造车间(现熔铸厂)开始兴建,图为吊装桁架。

1960年1月20日,完成的40米烟囱。

1960年8月,苏联政府撤走专家,同时中断设备供货,欠交关键设备592吨。

1961年,冶金工业部长吕东来厂听取建厂基础情况。

1962年1月10日,洛铜宽板轧机有负荷试车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

冬游洛阳 美篇

冬游洛阳 美篇

冬游洛阳:邂逅千年古都的别样风情洛阳,古称洛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

冬天,当北国千里冰封,洛阳却以她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别样的风情。

冬天的洛阳,仿佛是一幅水墨画,淡雅而宁静。

雪花轻盈地飘落,覆盖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给这座千年古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

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雪覆盖,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两旁的古建筑在雪的映衬下更显庄重,不时有几株梅花探出头来,为这幅水墨画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洛阳的冬天,一定要去看看龙门石窟。

这个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在冬日里更显得庄严而神秘。

大雪过后,龙门石窟被一层薄薄的雪覆盖,远看如同一幅白色的浮雕。

走近细看,佛像的表情依旧祥和,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此时的石窟,少了游人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和庄重,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

除了龙门石窟,洛阳的冬天还有一处必去之地——老君山。

作为道教的圣地,老君山在冬天更显得清幽神秘。

山上的道观被白雪覆盖,与周围的松柏、岩石相映成趣。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冬日阳光的温暖,仿佛能洗净内心的尘埃。

在这里,可以静心体验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那份与世无争的平和。

洛阳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

在冬天的洛阳,一定要尝尝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新鲜的羊肉与各种佐料一起熬煮,再配上香醇的羊骨汤,一碗下去,全身都暖和起来。

此外,洛阳的牛肉汤、豆腐汤等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在寒冷的冬天,来一碗这样的汤,真是再惬意不过了。

除了美食,洛阳的特产也是一大亮点。

洛阳牡丹甲天下,虽然现在不是花期,但牡丹画、牡丹瓷等工艺品却是不可多得的纪念品。

此外,洛阳的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

冬游洛阳,不仅能领略到千年古都的厚重历史,还能感受到古都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品味地道的美食,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这个冬天,不妨来洛阳走一走,感受这座古都的别样风情吧!。

印迹洛阳公交

印迹洛阳公交

老 照 片 / LLAAOOZZHHAAOOPPIIAANN 总第132期
6
7
8
9
6 1984年9月,洛阳公交电车一期工程剪彩通车 7 1984年12月,洛阳公交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 8 1996年10月,洛阳公交在市区线路全部推行无人售票 9 2003年元月,洛阳公交IC卡收费系统开通 10 2007年9月,洛阳公交参加首届“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 11 2008年,洛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老老照照片片 LALAOOZHZHAAOOPPIAIANN
印 迹 :洛阳公交
洛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张海超 供稿
1
2
90
2020 / 12
3
4
1 洛阳公交初期的车库、办公楼
2 洛阳公交初期的西关停车场
3 1969年,洛阳公交发售的语录月票
4 上世纪80年代的洛阳公交车场
54
5 80年代的9路铰接式公交车
10 12 2011年,洛阳公交引进的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
11
12
22002200 // 1122

991

洛阳县——一个消失在历史中的中华名县

洛阳县——一个消失在历史中的中华名县

洛阳县——一个消失在历史中的中华名县图为乾隆年间《洛阳县治》记载图洛阳县是名著于史册的古县,与河南县同时诞生于战国后期。

汉唐帝国时期一直为京县、赤县,1000多年间与帝都共存共荣;自金代兼并河南县,成为全国之大县;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年,作为特等县,县长多由专员兼任。

图为平乐镇跃店古寨。

1813年嘉庆《洛阳县志》显示,两百年前它的名字叫“繇店”,并且属洛阳县,而不是今天的孟津县。

自古“洛阳一大片、孟津一条线”。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行政区划调整。

今平乐、送庄、朝阳、麻屯、常袋5个镇的区域,由洛阳县划归孟津县,形成了现在的孟津行政区域。

清朝沿用历代乡村政治制度,在州县以下设置保甲里社,负责编查户籍、征收赋役、维持治安、推行教化。

乾隆十年《洛阳县志》载:“通县共八十七里,七百五十一村庄,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二户,丁男十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名,妇女八万一千八百六十八口。

”由此可知,当时洛阳县共39732户,丁男108994人,妇女81868人。

县城外751个村,分为20个保、87个里。

该志明确,“仅载通衢要津,余不琐志”。

意思是,全县七百余村落中,只记载交通要道沿线,其余不予详细记述。

根据该记载,乾隆时期的洛阳县,今属孟津的区域,大致可概括为“四路五保十七里”。

具体为,“正东路李密保二里”,“东北路平乐保三里、凤凰保四里。

”,“正北路上店保四里”,“西北路杜村保二里、金水保二里。

”也就是四条干道、五个保、十七个里。

该志显示,洛阳城外的交通要道,进入今孟津县区域后,沿线的地名有:正东路,金村、李密城;正北路,前海资、后海资、姚凹、马步、朱家庄、陈家庄、陈家沟、上店,接孟津县界;东北路,平乐、象庄、山岭、三十里铺、新庄、张盘村、李家窑,接孟津县界;西北路,水泉、新车院、常袋、井庄,接新安县界。

以上村名明显变化的有:前海资为今朝阳镇向阳村,后海资为今朝阳村,陈家庄为今南陈村,陈家沟为今北陈村,山岭为今送庄镇东山头和西山头,新车院为今麻屯镇王村,李家窑为今会盟镇陆村的自然村,井庄为今常袋镇西小梵村的自然村。

东关,老洛阳城第一关

东关,老洛阳城第一关

东关,老洛阳城第一关洛阳4000年的建城史,一直在毁与建间重复轮回,位置也几经变迁,到明洪武六年,明将陆龄在金元两代原土墙基础上,督众重筑洛阳城,大致形成了目前老城的格局,并在清代沿袭。

如今,在复建的安喜门外,有陆龄戎装塑像,聊寄缅怀。

其时,洛阳城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

同时,在城外挖沟,沟深五丈宽三丈,引瀍水覆之,设关卡御敌。

建春门号称洛阳第一门,门外所在称东关。

1908年洛阳东关的城门、瓮城及城楼人们习惯称东关为老城东关,口语原本也没什么错,但其行政管辖已划归瀍河区60年了。

瀍河区,全称为瀍河回族区,因袭瀍河而名。

关于瀍字,传说过去字典上没有,连郭沫若也不认,后来自是有了,标注专指地名。

此说已未可考了,但一代身份证上的瀍字是特意专刻的字模,与其他字明显格格不入,却是不争的事实。

东关大石桥横跨于瀍河之上,是古代东进建春门的必经之路,又名“黄公广济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大石桥是年,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回乡省亲,得知家乡父老深受瀍河阻苦,当即决定捐资建桥,并嘱其弟锦衣千户黄子铠督办相关事宜。

黄子铠受命后,亲自沿河勘查,后在城门外东关选定桥址,率领工匠,开工建桥,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两岸顿成通途,士农工商皆大欢喜。

该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俗称大石桥。

修桥的同时,根据“以火厌水”的理念,在桥侧建火神庙一座。

尽管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

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特在桥头为黄氏兄弟竖碑立撰,将此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

大石桥正月十三至十五有庙会。

庙会上,戏剧演出,商品交易,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煞是热闹,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后七十年代,又演变为菜市场。

今大石桥已重新整修,东岸的仿古建筑群也初具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描述:魁星楼,在东关大街东头,孔子入周问礼碑东不远。

六十年代拆除。

拍摄于100年前。

一百年前的洛阳郊区居民。

100年前的洛阳城一景。

潞泽会馆,现民俗博物馆。

前面的文昌楼、魁星楼和琉璃墙,七十年代拆除
100年前的青年宫广场, 那两个石狮子很面熟吧!
大家知道这是哪的说一下。

这个偶也不知道…
这张是东大街或是南关
100年前的关林
好像有文峰塔,还有城墙城门,应该是解放前的照片了
三十年代的老城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龙门
旧社会的龙门石窟
1948年洛阳解放初期的市政府
58年前,市公安局交通队全体干警在老城十字街岗亭前合影留念。

那时的十字街是洛阳最繁华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百货楼。

看看那时的岗亭,真像个老古董一样。

如果不贴那个横幅你能看出来那是当年的新华书店么。

五十年代初龙门西山全景也就是现在的西山石窟。

1953年,洛阳艺术家马金风与梅兰芳合影当年的马金凤真是年轻啊。

1957年的王城公园
“大跃进”过后,洛阳毛纺厂的扫盲班在上课多朴实啊~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洛阳市游览图,多么简单啊!好多地方都是空白
河南洛阳市区,玩“克朗棋”的人们,跟现在打台球差不多
1964年,河南洛阳,中国的国际性运动“乒乓球”。

文革期间的洛阳拖拉机厂
三十多年前的洛阳东站
文革时期的潞泽会馆:(现在的民俗博物馆)
1973年,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龙门参观(周总理多自豪!!)
30多年前游览龙门石窟,那时可以随意抱佛脚。

30多年前的公安民警出警情况..
二十多年前的洛阳副食商店。

文革期间带“毛主席语录”的王城公园门票和1985年的入园证
首届牡丹花会时赏花图这张照片上赏花人的穿着现在看来真是土气,但在25年前应该算比较时尚的了!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了一些,但人们的精神面貌还是挺饱满的。

二十五年前的电影院
20世纪六十年代的龙门石窟
20世纪70年代的龙门,绿树成荫,伊河清清,景色宜人
以前的中州西路
30年前的真不同饭店。

邮电大楼和百货楼大概是80年代在现在工商行周围向东南方向最佳取景位置。

更古老的...
洛阳火车站八十年代被拆除。

龙门桥
当年位于市中心的政府大楼。

洛阳站
文革时期的老城商场改革开放时期更名为“东都商厦”,后来一把大火给烧了个净光
文革末期的广州市场百货大楼
文革时期的洛阳百货大楼
洛阳市邮电大楼~ 以前洛阳的标志建筑 04年建王城广场的时候被拆除。

1960年刘少奇视察洛阳老城敬事街小学
二十多年前的百货商店:
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市场百货大楼家电柜台:
二十多年前的百货商店:
下载 (76.94 KB)
17 小时前
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市场百货大楼家电柜台:
下载 (47.88 KB)
17 小时前
应该是七里河的友谊商店吧
30多年前的中州路,中间还有一片土路,可嗅到泥土的芬香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美陶公司
美陶公司开发的唐三彩
闻名中外的洛阳宫灯
1957年的王城公园门票
首届女子运动会
原来王城公园内的吊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