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

合集下载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王霖娇;盛茂银;杜家颖;温培才【摘要】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也间接影响了陆地生物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因子,它的转化和积累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动态,已成为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的总结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气候、地形与土壤性质、植被等)和人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管理措施等)各因素,并提出增加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对策.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石漠化地区土壤综合利用、增加碳截存应对全球碳循环减源增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8页(P1358-1365)【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作者】王霖娇;盛茂银;杜家颖;温培才【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总面积达5.1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1]。

中国西南喀斯特区面积超过55万km2,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喀斯特连片核心分布区[1- 2],也是具有景观异质性强、环境容量小、植被不连续、土层浅薄、土地承载力小、抗干扰能力弱的典型生态脆弱区[3- 4]。

喀斯特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

喀斯特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

喀斯特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喀斯特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了许多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

在喀斯特地区,次生林的土壤和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了解植被生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喀斯特地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喀斯特地区次生林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1. 次生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养分含量对于植被的生长状况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喀斯特地区的次生林中,土壤的养分含量普遍较低,特别是氮、磷等养分含量较低。

这与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有关,同时也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有着一定的关系。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在喀斯特地区的次生林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较高,这与喀斯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的肥力和保护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在喀斯特地区次生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这也是导致土壤贫瘠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成为了当前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树种叶片的化学成分树木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化学成分对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喀斯特地区的优势树种叶片中,含水量较高,同时叶绿素、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含量也较丰富。

这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对于树木的生长和生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喀斯特地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对于该地区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喀斯特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

喀斯特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

喀斯特区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喀斯特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其地质构造独特,岩溶地貌发育。

喀斯特次生林是该地区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土壤和植被在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和植被的化学计量特征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1. 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及比值的季节变化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普遍贫瘠,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较低。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喀斯特次生林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分别为15.2±2.4 g/kg、1.21±0.16 g/kg、0.42±0.07 g/kg。

季节变化方面,研究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水分的增加,土壤中的碳、氮、磷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春季和夏季增加最为显著。

土壤中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养分含量类似,均呈现春夏季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与喀斯特地区气候特点和植被生长季节密切相关。

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是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和养分循环速率。

研究发现,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分别为308.9±47.2 mg/kg和32.6±5.8 mg/kg。

季节变化方面,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其中以夏季最高。

这表明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活跃度和生物量在生长季节较高,为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喀斯特次生林中的优势树种主要包括马尾松、油茶、黄连木等,它们的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马尾松叶片的碳、氮、磷含量分别为462±29 mg/g、11.2±1.3 mg/g、0.95±0.12 mg/g;油茶叶片的碳、氮、磷含量分别为435±34 mg/g、12.5±1.4 mg/g、1.02±0.14 mg/g;黄连木叶片的碳、氮、磷含量分别为419±27 mg/g、13.6±1.2 mg/g、1.08±0.11 mg/g。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特征刘淑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舒世燕;谭卫宁【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31)11【摘要】运用传统统计方法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pH值有明显差异(P<0.05);除全钾外,其他养分含量均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2)地貌部位对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尽一致:各植被演替阶段的磷、钾及原生林的碳氦均符合养分的"洼积效应",只有受人为干扰较强的草地、灌木林、次生林的碳氮养分存在随坡位升高而增加的现象.通过本研究得知,植被演替对养分积累具有积极作用;磷素(速效磷3.55-11.41 mg/kg)、钾素(速效钾64.05-105.75mg/kg)是该区域的养分限制性因子;该区域养分的"倒置现象"并不普遍存在.【总页数】8页(P3036-3043)【作者】刘淑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舒世燕;谭卫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环江,547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黔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时空动态 [J], 蔡国俊;张丽敏;李安定;龙秀琴2.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J], 张伟;陈洪松;王克林;苏以荣;张继光;易爱军3.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物理特征时空分异 [J], 李安定;郭春艳;符裕红;龙秀琴4.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特征 [J], 胡可;陈洪松;聂云鹏;杨静;王克林5.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J], 赵元;张伟;胡培雷;肖峻;王克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差异

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差异

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差异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8(22)5【摘要】以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两个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部分属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δ13值,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自然坡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6.3%~16.2%),δ13C值随着坡面向下逐渐降低,范围在-21.7‰^-14.3‰之间,变幅较大;撂荒坡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4%~7.4%,δ13C值在-21.4‰^-20.3‰之间,变幅相对较小。

表明自然坡地沉积的新有机质要高于撂荒坡地,且两者δ13C值均与地表植被种类显著相关。

另外,两个坡地各个地形部位的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随深度变化,反映了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了解坡地土壤成土过程和受到的侵蚀程度。

【总页数】5页(P115-118)【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稳定碳同位素;土壤有机质;坡地【作者】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北京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植被恢复中坡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 [J], 刘涛泽;刘丛强;张伟2.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J], 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3.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δ13C值特征 [J],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4.喀斯特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 [J], 牟桂婷; 张珍明; 赵伦学5.黔中喀斯特地区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J], 丁访军;潘忠松;周凤娇;吴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
生态学杂志 9Q>FLBL PMCAF=? MW <1M?M-@# "%%, , 67 ( !% ) : !&,(/!&+$
# # # # # # # # # # # # #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 !
袁海伟 # 苏以荣
!, " ! !!
# 郑# 华 # 黄道友 # 吴金水
( "%%)546%&5%)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 789:";:5";%+;%!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 <;2=>?:@ABCD >B=E =1E 1F 收稿日期: "%%,;%’;"+# # 接受日期: "%%,;%);%&
图 !" 表层土壤样点分布 %&’( !" )*+,-./ 01&2 0-342&5’ 21.-6&150 表 !" 土壤剖面基本情况 7-8( !" 9/0.+&46&15 1, 6:/ 06*;&/; 01&2 4+1,&2/0
剖面 土地利用 编号 类型 ( 9 7 O E 耕地 耕地 退耕还草地 退耕还草地 退耕还林地 经度 ( 5) (:*PE*Q(BC 9R (:*PE*Q(:C )R (:*PE*Q:BC *R (:*PE*Q:MC 7R (:*PE*Q:EC MR 纬度 ( ") 9OPEEQ:7C BR 9OPEEQ:EC (R 9OPEOQE9C )R 9OPEOQEMC OR 9OPEOQO)C )R 海拔 地形 ( A) 7ME 7M( 7M* 7M( 7): 植被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分析——以黔南州为例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分析——以黔南州为例

20239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分析——以黔南州为例王斌1张光华2*(1黔南州自然资源局,贵州都匀558000;2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四地质大队,贵州都匀558000)摘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特点,可为喀斯特地区政府建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黔南州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取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和间接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不同地类的碳排放系数及碳排放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

结果表明:林地为黔南州主要地类,10年间,林地面积增加最多,面积增幅为25.24%,其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的56.60%提升到2019年的70.89%;园地面积增速最快,增长2.24倍;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10年间面积增长89.53%;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达87.72%;耕地面积减少亦较大,减幅为26.47%。

10年间黔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地类发生转移变化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3.63%,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是主要转移地类,耕地、林地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转移到园地面积均较大。

10年间碳排放量净增加235.93万t,建设用地碳排放系数从2009年的3.2543kg/(m2·a)增加到2019年的4.2839kg/(m2·a),建设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及其碳排放强度增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林地面积大幅增加贡献了较大的碳吸收量。

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黔南州碳排放系数变化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5412,显示碳排放强度变化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现象,成正自相关性。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碳排放强度;黔南州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9-0213-08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9.05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f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Karst MountainousAreas:a Case Study of Qiannan PrefectureWANG Bin1ZHANG Guanghua2*(1The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of Qiannan,Duyun Guizhou558000;2The104Geological Brigade of Geological Bureau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Duyun Guizhou558000)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was fragile.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resulting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ange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low-carbon land use model and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in karst areas.This paper took Qiannan Prefecture,a typical karst mountainous area,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from2009to2019,direct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method were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and carbon emission of different land types,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had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The results showed forestland was the main land type in Qiannan Prefecture.During the past10years,the area of forestland increased the most,with an increase of25.24%,and its proportion in the national land area had increased from56.60%(2009)to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5726-56)。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体积分数变化及影响因素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体积分数变化及影响因素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体积分数变化及影响因素程建中;李心清;唐源;周志红;王兵;程红光;邢英【摘要】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不同深度空气CO2体积分数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平均CO2体积分数影响较大,其次序为:次生林(0.35%±0.06%)>草地(0.34%±0.05%)>人工林(0.27%±0.03%)>农田(0.16%±0.03%).次生林、草地与农田之间土壤CO2体积分数差异性显著,而人工林与农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一致: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增加而从秋季到冬季又逐渐降低,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CO2体积分数逐渐增大,但在土层12 cm处有突然降低现象(农田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变化与大气、土壤温度密切相关(r=0.602~0.886,P<0.05),土壤温度升高会导致土壤CO2体积分数上升.土壤湿度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剖面CO2体积分数,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并不显著(r=0.105~0.393,P>0.05),说明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温度对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的影响大于土壤湿度.【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0(019)011【总页数】7页(P2551-2557)【关键词】土壤CO2体积分数;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变化;温、湿度;喀斯特地区【作者】程建中;李心清;唐源;周志红;王兵;程红光;邢英【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4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CO2体积分数已增加了31%,且在过去20年间,大气CO2体积分数每年以 1.5×10-6的速率增加[1]。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摘要】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土壤大团聚体分级特征,采用AS200机械干筛和湿筛的方法,分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大团聚体颗粒分级情况.通过对大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和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质量直径和水稳性团聚体从大到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p<0.05).在相似有机碳含量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的PAD值显示红壤最易被湿筛过程破坏,其次是棕色石灰土,最后是黑色石灰土,说明石灰土大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强于红壤,且石灰土抵抗因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能力强于红壤.可见,不同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大团聚体颗粒分级差异较大,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从大团聚体聚合角度来看,喀斯特石灰土有利于SOC的固定,土壤稳定性较强.【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1)003【总页数】7页(P213-219)【关键词】喀斯特;大团聚体破坏率;机械分级;水稳性团聚体【作者】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广西环江547100;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广西环江54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土壤大团聚体是土壤结构最基本的单元。

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中心调节器,影响着土壤的空隙性、持水性、通透性和抗蚀性,大团聚体及其稳定性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物理指标[1],可以用来反映生态恢复过程土壤质量的演变过程[2]。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


要: 为 了研 究 喀 斯 特 地 区 的 典 型 土 壤 大 团 聚 体 分 级 特 征 , 采用 A S 2 0 0机 械 干 筛 和 湿 筛 的方 法 , 分 析 不 同
有机碳含 量的 3 种 喀斯 特 典 型土 壤 ( 红壤 、 棕色石灰土 、 黑色石灰土 ) 的大团聚体颗粒分级情况 。 通 过 对 大 团 聚 体破坏率 ( P AD) 、 平均质 量直径 ( MW D) 和 水 稳 性 团聚 体 ( WS A) 的分析 , 结 果显示 , 平 均 质 量 直 径 和 水 稳性 团
聚体 从大到小 为 : 黑 色石灰土 >棕色石 灰土> 红壤 ( 户 <O . 0 5 ) 。在 相似有机碳 含量条件 下 , 不 同类型土壤 的 P AD值显示红壤 最易被湿 筛过 程破坏 , 其次是棕色 石灰土 , 最后是 黑色石 灰土 , 说 明石灰土大 团聚体机械 稳
定性强于 红壤 , 且 石 灰 土 抵 抗 因 降 雨 引 起 的 土 壤 侵 蚀 的 能力 强 于 红 壤 。可 见 , 不 同桂 西 北 喀 斯 特 地 区典 型 土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研 究概 况
研 究 区位 于云 贵 高原 南部 边 缘斜 坡地 带 的典 型 喀斯 特峰 丛 洼地 —— 广 西 环江 毛 南族 自治县 , 地 理坐 标为 1 0 7 。 5 1 ~1 O 8 。 4 3 E、 2 4 。 4 4 ~2 5 。 3 3 N, 岩 溶峰 丛洼 地 的最高 峰 为 1 0 2 8 . 0 m, 属 亚热 带季 风气候 区。 年
通信 联系人 : 苏 以荣 ( 1 9 6 4 一) , 男, 湖北荆门人 , 中国科 学院研究员 。E — ma i l : y r s u @i s a . a c . c n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对其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探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地形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地形位置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在影响因素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一、研究背景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物质之一,它不仅是土壤的重要组分,同时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土壤的肥力,还会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特有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一,其地貌特征和地形条件对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累积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喀斯特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深度、不同地形位置的土壤样品。

对土壤样品进行干燥、破碎、筛分等处理后,利用元素分析仪对其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GIS技术,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进行描绘,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1.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地形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不同深度之间的差异较大。

在地形位置方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山脚、山腰和山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山脚位置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山顶位置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2.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本研究还探究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

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

西南喀斯特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西南喀斯特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西南喀斯特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作者:鲍丽然李瑜董金秀罗恺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02期摘要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研究我国西南黔江—酉阳一带喀斯特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岩溶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养分循环提供科学参考。

结果表明,土壤SOC、TN、TP和TK平均值分别为27.15、1.66 、0.693 和21.62 g/kg,化学计量比C∶N、C∶P、C∶K、N∶P、N∶K、P∶K平均值分别为16.24、42.42、1.45、2.60、0.087、0.037;C∶N、C∶K、N∶K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K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TK均为水田中含量最高,TP在旱地和园地含量较高,C∶N在水田、园地较高,C∶P、N∶P、N∶K在水田、有林地较高,C∶K在灌木林地、有林地较高,P∶K在各用地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黔江—酉阳;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土地利用方式中图分类号 P59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139-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3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Nutrient Content and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Southwest Karst areaBAO Li-ran,LI Yu,DONG Jin-xiu et al(Southeast Sichuan Geological Group,Chongqing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s Exploration,Chongqing 400030)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survey data of land quality,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 and ecochem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area in Qianjiang-Youyang of southwest China were studied,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revealing nutrient cycle among components of karst eco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C,TN,TP and TK were 27.15,1.66,0.693,21.62 g/kg,and the average ratios of C∶N,C∶P,C∶K,N∶P,N∶K andP∶K were 16.24,42.42,1.45,2.60,0.087 and 0.037.C∶N,C∶K,N∶K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P∶K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P,N∶P.For different land use modes,the contents of SOC,TN and TK were the highest in paddy fields,the content of TP was higher in dry lands and garden fields,C∶N was higher in paddy fields and gardens,C∶P,N∶P and N∶K were higher in paddy fields and woodlands,C∶K was higher in shrubby woodlands and woodlands,and P∶K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land use modes.Key words Qianjiang-Youyang;Soil nutrient;Ecological stoichiometry;Land use modes 基金项目地质矿产勘查类项目(渝规资〔2020〕188号)。

喀斯特漏斗坡地土壤有机碳特征、风化侵蚀及稀土元素分析

喀斯特漏斗坡地土壤有机碳特征、风化侵蚀及稀土元素分析
weathering indexes at different topographic 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 contents of two
w soil profiles are 4.17%–8.91% and %–6.33% in the mountainside and at the bottom, respectively, and the
1.2 采样及样品分析
2015 年 4 月, 在研究区内取 2 个剖面, 位于喀 斯特漏斗的山腰(24°48'N, 103°18'E; 海拔高度
生态系统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基础
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石林 喀 斯 特 区 , 距 云 南 省 昆 明 市 中 心 86 km 。 地 处
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6]。云南石林是
o 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景观, Ford et al. [7]指出石林得 e 以发育与森林破坏和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当前对喀
斯特山地不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下 SOC 及其
.g 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与风化侵蚀过程的研究较为深入,
但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的对自然侵蚀过程下山腰和 山脚 SOC 与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的
mountainside content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bottom. The δ13C values range respectively, from −18.9‰ to
−15.6‰ and −22.1‰ to −17.0‰, both of which increase with the gradient of profiles and then decrease. Inversion

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曾成城,苏天明,苏利荣,等.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199-20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2.035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曾成城1,苏天明1,苏利荣1,秦 芳1,李 琴1,何铁光1,俞月凤1,张 雨2,徐 亮2,冯 倩2(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 摘要:为了给广西喀斯特农林土壤改良与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支撑,调查典型喀斯特地区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水田、旱地、林地土壤养分现状。

调查结果如下:(1)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水田土壤>旱地土壤>林地土壤,几种土壤养分含量的共同点是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较缺乏。

(2)与1982年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此次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土壤样品比例更高,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

(3)本次调查中,属于极强酸性或强酸性土壤的样品数占所有调查样品数的平均值是1982年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的5.64倍,旱地和林地土壤酸化现象十分普遍,92.86%的旱地和100%的林地土壤为强酸性或极强酸性土壤。

建议增施钾肥,适当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旱地农业或林地土壤选用碱性肥料或补施石灰以提高土壤pH值。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广西环江县;土壤养分;水田;旱地;林地;土壤酸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S15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2-0199-05收稿日期:2020-03-24基金项目: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编号:桂科AA17204058-14);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编号:桂农科2020YM108、桂农科2019ZX126);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8GXNSFAA138259)。

喀斯特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喀斯特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喀斯特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研究林明珠;谢世友;林玉石【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09(000)009【摘要】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土壤质量.对重庆市南川区灌草丛、人工林、果园、旱地、水田、撂荒地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化规律也不一致.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都呈现表聚现象,且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都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但全磷和全钾含量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6种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壤养分指标含量排序各异,退耕后土壤部分养分含量仍较低,初步认为该区土壤养分受人为影响较严重,退耕后土壤恢复能力还较差.【总页数】3页(P8-10)【作者】林明珠;谢世友;林玉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相关文献】1.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J], 徐波;朱雪梅;刘倩;徐小婵;黄金龙;徐建洪2.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研究 [J], 秦川;何丙辉;蒋先军3.忻州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盐碱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J], 田志杰; 陈春兰; 闫雪; 晋佳敏; 穆文超; 郑庆荣4.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流失特征研究 [J], 苏子友;吴文良;张劲松;姜广辉;贾长荣;李剑侠;李中福5.川中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J], 胡玉福;邓良基;张世熔;方从刚;郑小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黄先飞;周运超;张珍明【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17(31)5【摘要】为探究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挖掘了2 854个土壤剖面,采集了22 786个土壤样品,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并结合贵州省石漠化防治规划,初步估算了石漠化防治工程的土壤碳增汇贡献。

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碳呈现含量高、密度小的特征。

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平均含量25.07g/kg,平均密度仅为4.27kg/m^2。

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小为灌木林地>乔灌木林地>灌草地>乔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草地>水田>园地>旱地与坡耕地;表层碳密度大小为水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灌草地>旱地与坡耕地>草地>园地。

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人为干扰较为敏感,6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

实施退耕还林,人工种草及人工造林等石漠化防治工程会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到2050年,贵州省0-10,0-20,0-30,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将增加1.99×10^(13),3.37×10^(13),4.45×10^(13),6.29×10^(13) g。

可见,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具有含量高、密度低的显著特征,石漠化治理能有效增加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汇。

【总页数】7页(P215-221)【关键词】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碳汇;环境政策;喀斯特【作者】黄先飞;周运超;张珍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师范大学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1;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效应 [J], 颜萍;刘子琦;肖杰;胡晚枚;陈航2.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的变化 [J], 刘方;王世杰;刘秀明;蒲通达;陈祖拥3.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王霖娇;盛茂银;杜家颖;温培才4.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 [J], 郝秀东;欧阳绪红;谢世友5.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J], 尹林江;周忠发;朱昌丽;尚梦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西北喀斯特区人工草地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研究

桂西北喀斯特区人工草地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研究

42--土壤肥料•资源环境 DOI:10.16498/ki.hnnykx.2016.011.013喀斯特地区面临着加剧的石漠化问题,在人类活动(施肥、土地利用变化、耕作等)和社会经济压力的作用下,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加剧,生态环境严酷且极其脆弱[1-4],加之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激增的压力,当地人民为了满足生活能源的需求量而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岩溶地区水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其耦合生产潜力较北方草地大的多[5-7],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多与大中城市毗邻,交通便利,且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分异,有利于不同农业子系统的形成,适于农业系统耦合,而耦合系统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

因此,任继周等[8]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地系统耦合生态经济带的对策。

目前,针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种植,对土壤养分性质以及其他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还很少。

研究选取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草地,对生物量及对土壤碳特征进行研究,力求为该地区石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107°56′48″~107°57′28.5″E , 24°54′42.6″~24°55′17.8″N ),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20.5℃,年平均降雨量为1 389.1 mm ,雨季平均持续130~140 d ,主要集中在4~9月,尤以6月中旬~7月中旬为最,常出现涝灾;10月~次年3月为旱季,又常受到干旱威胁。

研究区海拔起 桂西北喀斯特区人工草地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研究 宋希娟1, 2,王克林2,刘淑娟2,曾朝霞2,寻 瑞2 (1. 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摘 要:研究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7 a 生桂牧一号草地(7MC)、5 a 生桂牧一号草地(5MC)、1 a 生桂牧一号草地(1MC)与传统的玉米地(YM)在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及土壤轻组碳(LOC)的差异,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最高为5MC ,4块样地年固碳量最高为YM (7.42 t/hm 2);4块样地间每年迁出氮素量差异不显著,在磷素的迁出中,YM 地最高11.48 kg/hm 2,植物钾素的储量表现出7MC 高于其他样地且差异显著;不同种植年限牧草地下生物量为5MC 最高MC 样地最低,二者差异显著;7MC 样地有机碳含量最高,另外随着牧草种植年限增长,土壤有机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轻组碳也为7MC 样地最高,牧草免耕的种植模式有益于土壤SOC ,MBC ,LOC 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O NG X i - j u a n 一 , WANG Ke . 1 i n , , L I U S h u  ̄ u a n 一, Z E NG Z h a o . x i a 一 , X U N R u i
( 1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u b t r o p i c a l Ag r i c u l t u r e E c o l o g y ,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u b t r o p i c a l A g r i c u l ur t e ,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
Ab s t r a c t : F o u r l a n d u s e yp t e s( s e c o n d a y r f o r e s t l a n d( C L ) , s h r u b l a n d( GC ) , p a s t u r e l a n d( MC )a n d c o r n i f e l d( Y M) )


词 :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养分;桂西北 ; 喀斯特地区
中图分类号 :S 1 5 8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0 3 2 ( 2 0 1 3 ) 0 6 — 0 6 5 5 — 0 5
S o i l o r g a ni c c a r bo n a nd n ut r i e nt s c o nt e nt a t di f f e r e nt l a nd us e t y pe s i n t he ka r s t r e g i o n o f No r t h we s t G u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 S OM) a n d t o t a l N( T N) i n s h r u b l a n d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广西 环江 5 4 7 2 0 0 1
摘 要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 C L ) 、 灌草丛( G c ) 、牧草地( MC ) 、玉米地( Y M) 共4 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
土壤 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 特征 ,探讨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对 土壤 养分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 明:0 ~ 3 0 c m土层土壤有 机碳 、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 的增加 而降低 ,与 Y M 土壤相 比,C L土壤 的有机质含量 高 3 8 . 5 %~ 1 0 0 %,全氮含 量高 6 3 %~ 1 3 0 %( P < 0 . 0 5 ) ;4种土壤 的全磷含量 间差 异和全钾含量 问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尸 < 0 . 0 1 ) ;速效磷含量受 土地利 用方式影 响明显 ,C L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低 ,GC土壤的次之 ,Y M 土壤的最高 ;速效 钾含量受植被覆盖 和水 土流失状况 的影响较 明显 ,C L土壤 和 GC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高于 MC土壤和 YM 土壤 的 ;土地利用方式 是 影响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速效钾等养分含量 变化的重要 因素 ,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土壤氮 、磷 、钾养 分含 量间的差异达显著水 平( 尸 < 0 . 0 5 ) ;耕作 、施肥等人类活动使土壤养 分含量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 土壤退化 ,而 植 被恢 复等措施可 以培肥土壤 。
第3 9卷第 6期
2 0 1 3 年 1 2月
DOI : 1 0 . 3 7 2 4 / S RJ . 1 2 3 8 . 2 01 3 . 0 0 6 5 5
湖南 农 业 大学 学报 ( 自然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C h a n g s h a 4 1 0 1 2 5 , C h i n a ; 2 . H u a n j i a n g O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i o n f o r K a r s t E c o s y s t e m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 Hu a n j i a n g , G u a n g x i 5 4 7 2 0 0 , C h i n a )
v0 1 . 3 9 No . 6 De c .2 0 1 3
桂西北 喀斯特地 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的 有机碳 含量及养 分特 征
宋希娟 ,王克林 , ,刘淑娟 , 一 ,曾朝霞 ,寻瑞
( 1 . 中国科学 院亚热带农业生 态研究 所 ,南 长沙 4 1 0 1 2 5 ;2 . 中国科学 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 ,
we r e s e l e c t e d t o r e s e a r c h t h e i r e fe c t s o n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nd a n u t r i e n t s i n k a r s t r e g i o n a t No r t h we s t o f Gu a n g x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