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特质、态度、价值观等心理构成部分及其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几个重要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最早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之后,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外部环境塑造的。

在20世纪中叶,人格心理学开始强调个体差异,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人格心理学通过整合不同理论,形成了多维度的人格理论。

二、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这些特质相互独立,且每个人在每个特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评估和比较个体人格的方法。

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关注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童年经历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爱德华兹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历对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人格发展理论为人们理解人格形成的动力和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原理。

四、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基于个体在不同特质上的表现差异,将人格分为不同类型。

荣格的个人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此外,凯尔西和伯里的典型和特质理论认为个体可以被划分为11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质和倾向。

人格类型理论为人们理解个体差异提供了一种分类方法。

五、人格心理学的应用人格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招聘和职业发展领域,人格测试和评估可用于评估个体是否适合特定职位。

在临床心理学中,人格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

此外,人格心理学对人际关系、领导力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探讨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揭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特点和变化规律。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互动等方面,旨在理解和解释个体在多种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人格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初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学派。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人格理论,强调心理结构的重要性和内在冲突的影响;而在行为主义学派中,沃特森、斯金纳等学者则重点关注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

这两大学派的理论形成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两大主要取向:内因和外因。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理论框架的不断完善,人格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学科领域。

目前,人格心理学已经涵盖了多种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包括五因素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自我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人格心理学的一项核心任务是探讨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长期存续的心理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

例如,一个外向、乐观的人格特征可能会促使个体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而一个内向、保守的人格特征则可能使个体更趋向于稳定和安逸。

人格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因此,在理解人格与行为的关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因于单一因素。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意义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在心理咨询、临床治疗、组织管理等领域,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心理咨询中,通过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调适情绪;在组织管理中,通过了解员工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升团队效能。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探究个体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和变化。

它对于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对人性和人格进行过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习惯和道德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在中世纪,宗教思想对人格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原罪和救赎,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受到神的意志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真正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他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等方法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同时期,荣格也对人格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潜意识原型,如英雄、母亲等。

此外,他还强调了人格的发展和个性化过程。

在 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派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强调通过观察和控制外部行为来研究人格。

华生和斯金纳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

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崭露头角。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罗杰斯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关注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鼓励个体实现自我潜能。

进入 20 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展望21世纪的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朝气蓬勃的学科。它的发展 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观点,借用心理学其他分 支学科的知识和研究程序。需要不断扩展研究 范围,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整合各种研究方法, 完善各种理论。 人格心理学内的百家争鸣,以及它与其他学科 观点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格的许多新 维度,丰富了自身理论,扩展了研究领域,也 给其他社会学科提供了新的信息。我们有理由 相信,21世纪的人格心理学将会更加完善。
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研究
1. 宽恕是指放弃对犯错者存有的愤怒、敌意、憎 恨以及报复思想,谅解施害者的行为。受害者 不去考虑令人痛苦的过去,采取另一种选择和 积极的态度开始新的生活,使精神与身体更健 康。 心理学家对于人们的宽恕行为进行了研究。把受 害者分为两组,一组要求受害者对伤害事件进 行倾诉和 讨论,另一组不实施任何干预。结果 表明:第一组成员的敌意和憎恨减少了,对未 来充满信心;第二组成员仍然怀有愤怒、敌意、 压抑以及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个人目标的相关研究
1. 具有积极的可能自我信念可以使个体产生积极 的情感,良好的行为,更好地实现目标;具有 消极的可能自我信念可以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 情感和较差的行为表现。 Oyserman等人的研究发现:具有不良行为的 青少年和行为良好的青少年拥有的可能自我的 数量和种类使存在差异的。具有不良行为的青 少年倾向于具有消极的可能自我;行为良好的 青少年倾向于具有积极的可能自我。他们强调, 青少年应该建构更多的积极可能自我。
研究假设:对于以基因为基础的行为而言, 基因相关性越小,行为相似性越低。研究结 果表明:许多行为都存在基因性基础;而且 基因对于精神质、自闭症、恐惧症、抑郁、 药物滥用以及反社会行为等具有一定程度的 影响。

人格心理学的现在和发展趋向1

人格心理学的现在和发展趋向1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摘要:本文围绕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对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理论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地剖析,特别对于当前人格研究的理论问题,并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论文表明:人格心理学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巍然屹立人文科学之林,呈现了其远大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同样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如此。

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

对人性的探讨,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先哲之言。

但是,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一般人认为以奥尔波特(Allport)著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及默瑞(Murray)著的《人格探究》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自从这两本书出版以后,在西方,不仅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大学心理学系也相继开设了人格心理学课程。

就这样,人格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今天人格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理论系统化、实用化的学科。

然而,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哪?什么是人格哪?人格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

但是,综合各家的定义,可以认为,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今天的人格心理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理论各持己见,自成一家,相互独立,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人格心理学理论可以氛围六个的理论学派,分别为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

以下将简单介绍介绍这六大理论学派的基本思想。

人格心理学研究

人格心理学研究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个体差异及其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的行为、情感、认知等,是对个体人格特质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人格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历史上的一些思想家和医生。

当时的人们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观察技巧,对人类的个性和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古典期间,亚里士多德就曾经研究过人类的行为和性格差异,并提出了人类心理学最初的分类方法。

他通过对人的行为和性格的观察,将人分为激情型、冲动型、理智型等。

到了现代,人格心理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自此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自我知觉”和“自我概念”的概念把人的心理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自我实现”等重要概念。

这个时期,心理学家们开始重视人类的主观意识和独特性,并致力于研究人类内在的感受、情绪和价值观。

二、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人格心理学包括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概念,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1.五大人格特质:这是一种人格特质分类方法,包括外向性、亲和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些特质被认为是衡量人格差异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

2.自我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自我概念通常包括个人的身份、价值观、兴趣、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3.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评价和感受。

它通常基于一个人的经验、成就和认知,是个人的内在感受和信念。

4.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指的是在达到自己的潜能和实现个人成长方面的努力。

这个概念强调了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我探索、个人责任和创造性等重要方面。

三、人格心理学的应用人格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可以作为分析抑郁、焦虑、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的工具,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张 玮 Z a gW e hn i
( 苏州 大学 教育 学院 , ① 苏州 2 50 ; 阜 宁 高等 师范学 校 , 宁 24 0 ) 100② 阜 24 0 ( uhuU i ri ,oee f d ctn Szo 100C i ; ) nn eces Clg Iui 24 0C ia  ̄S zo n e t C lg ua o ,uhu2 50 ,hn ( F i T ahr o eeF n g24 0 ,hn ) vsy l oE i a ̄ u g l n 摘 要 : 分析 学派 、 质 学派 、 精神 特 生物 学学派 、 本主 义 学派 、 为主 义 学派 以及 认知 学派构 成 了人格 心理 学的 主要 学派 , 人 行 它们 对 于我 们理 解 人 格 的本质作 出 了贡 献 , 至今 仍 以不 同的形 式活 跃在 人格 心理 学 的理论 和 实践 中 。本文在 对 人格 心 理 学研 究传 统 范式 回顾 的基础 上 , 绍 了 且 介 些新 的研 究范 式 , 提 出未来人 格 心理 学研 究 的发展 趋势 , 示人 格 研 究的复 杂性 与 广泛性 。 并 揭

Ab ta t co l f sc on ls ,h rceiis booy h ma ii, e air a d o nt e osi t h m jr c ol f p ro ai src:S h os pyh a ayi c aatr t , ilg , u ns c bh voa n c g iv cn tue e ao sh os esn t o s sc t l i t t o ly
关键 词 : 格 ; 格 心理 学; 式 人 人 范
Ke r s e s n ly; e s n l yp y h lg ; r dg y wo d :p ro ai p ro ai s c oo t t y paa im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作者:张玮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3期摘要: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本文在对人格心理学研究传统范式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来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揭示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Abstract: Schools of psychoanalysis,characteristics,biology,humanistic,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constitute the major school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they are essenti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ity,and still are using different forms active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based on review of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search,some new research paradigm are introduced,and the develop trends of future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re proposed and the complexity and breadth of personality research are revealed.关键词:人格;人格心理学;范式Key words: personality;personality psychology;paradigm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79-01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1.1 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的,但对它的理论和时间存在着很多争议。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概述: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一、早期研究: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人格特质的概念。

然而,直到20世纪初,人格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和分类个体的人格特征,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二、行为主义的影响:在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导学派,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这种观点导致了对人格的行为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兴起,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研究。

三、人本主义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为人格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式。

人本主义者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的主观体验,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五大人格特质理论:20世纪80年代,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成为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

该理论提出了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维度,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一理论在描述和预测人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评估和职业选择等领域。

五、神经科学的发展: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人格心理学也开始关注个体的神经基础。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物学研究,人格心理学家探索人格特质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六、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成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趋势。

研究者开始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探索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影响。

这一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作用。

七、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学年论文题目名称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班级应心11301学生姓名夏镇指导教师张艳红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摘要]人格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简要叙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1.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要从上世纪初由 Freud、Jung、Adler 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

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 3 个部分。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的发展。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1]现在看来,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各自阐释一种人格理论,而非提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这也和当时不完善的学科知识储备有关。

无论如何,这些先驱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自二战之后到 1960 年代,先后出现了3种对人格心理学知识整合的初步探索。

第一种是由 Sears 所提出的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构想;第二种是由 Jensen 和 Nuttin 等人所倡导的,主张人格心理学应以个人差异为核心线索,以分析个体特质、群体性格和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来建构和整合人格心理学;第三种是由 Hall 和 Lindzey 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人格心理学。

这三种方式虽然受当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状况的影响,并不完善,却对日后的探索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发展

2014-3-14
人格心理学
7
复兴:1980年代后局面逐步改观

(四)质疑与复兴时期 (1970年至今)
对自我的研究,代表了当代人格心理学重新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的趋 向; 认知流派的观点被用来解释人格的动力特征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大五”的出现标志着人格差异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行为遗传学、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人格的共性和个 体差异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基础; 发展心理学的纵向研究为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各种研究方法的完善也为理解人格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
在整个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中, Wundt,
William James, Freud的工作都是开创性 的,而且意义深远。早期的这些心理学家 们在认识论、概念架构和研究方法上各有 一套,并影响着人格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使学科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就表现出多元的 风貌。同时,他们也积极地研究了人格的 有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为人格心理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2014-3-14 人格心理学 5
(三)基本人格结构确立期 (1950-1970年代)
关注测量问题
测量手段的发展,对测量效度的关注,使研究者得 以发展出一些多项目的人格问卷,可以同时检验不 同的人格结构。 四大人格研究主题 专制主义、成就动机、焦虑、场独立性 危机


2014-3-14
11

访问以下网站,尝试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发现更多除了教材所介绍之外的人格测量工具,并了解其适用 范围; 第二、了解人格测量工具的新的运用形式:网上测验。 链接1: URL:/ 链接2: URL:/fitin/ 链接3: URL:/science/faq-findtests.html 链接4: URL:/ 链接5: URL:/testing.htm 链接6: URL:/bigfive/ 链接7: URL:/tests/mmpi_2.htm 链接8: URL:/tests/tat.htm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特质、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人类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并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些特征和行为的形成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格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并回顾其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一、人格心理学的源起人格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

在此之前,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外显的行为和可观察的现象,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特质。

然而,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人类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形成,并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二、主要理论与学派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强调潜意识、欲望与冲突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这些需求构成了人格的核心特征。

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人格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并使人们对需求和动机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3.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人类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自我观念对于心理健康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基因环境互动理论基因环境互动理论强调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个体特质的形成和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使人们更加关注遗传和环境交互对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三、研究方法和应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收集和分析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数据,探索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的关系。

此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实践领域。

人格心理学六大理论流派[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理论流派[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理论流派[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的潜能研究受到重视,在传统教育的同时如何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尤其是发挥“自我”在个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

他们以“自我”为核心,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相关的人格理论。

虽然各个心理学家之间的观点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格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发展历程。

而所谓“自我”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

它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总和。

个体的“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的综合结果。

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正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发展理论自我发展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

人们依据本【】〇能来行事,却经常遭遇到反精神投入过程的阻碍作用,而阻碍就会消耗能量。

如果三八[收稿日期]2007-09-17[作者简介]秦宏大(1982-),男,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秦宏大: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人的精神是一种处处等势的均衡结构,也会浪费大量的能量。

本着节省能量的原则,人有必要建立一些类似水坝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之内,把精神投入的阈限提高。

这样,精神能量就可以在不同位置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把原初的精神结构叫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根据这个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既限制本能赤裸裸的满足又节省能量。

他认为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伊底”包含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它是人格中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

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管什么是逻辑、道德,而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伊底”。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足。

在他看来,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反复教训下,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部分。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人格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进行介绍。

一、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基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和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而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则通过对个体著名人士的生平和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人格分类的初步框架。

二、心理测试的兴起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迅速,心理测试作为一种客观评估和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工具逐渐被广泛采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盖尔顿的个性问卷,这是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早的大规模量表研究之一。

该问卷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试图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为后续的人格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之一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了以潜意识和冲动为核心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内在欲望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纷纷试图通过研究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中叶,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界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影响,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兴起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纪元,不仅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基础。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模式。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周期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人格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主题,涉及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

例如,某些人更容易表现出外向、开放和情绪稳定等特质,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内向、保守和情绪不稳定。

这些遗传特质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全部人格。

环境因素也对人格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塑造作用。

例如,一个成长在温暖和支持性家庭环境中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加自信和乐观的人格特质,而一个成长在冷漠和压力环境中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加焦虑和消极的人格特质。

此外,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对个体特质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期望和评价,从而影响到人格的塑造。

人格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人格特质较为灵活和可塑,受到环境的强烈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人格特质逐渐稳定下来,变得相对固定。

然而,人格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情境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可能更加开朗和外向,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更加内向和谨慎。

人格发展还受到个体自身的努力和意愿的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来促进自己的人格成长。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和主动交流来培养自己的外向特质。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促进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对个体的生活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例如,乐观的人更容易应对挫折和困难,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综述分析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综述分析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综述分析曹巧璐(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阳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州215000)摘要:目的:探讨人格心理学的进展。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传统心理学范式如精神分析学范式、特质论范式、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为普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促进新的人格心理学范式迅猛发展。

本文回顾性分析传统人格心理学范式,简介新的研究范式,并对人格心理学未来发展及存在问题作基本阐述。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4)01-0144-02人格心理学发展迅速,正处在史上极度活跃时期,传统范式依然活跃,新的研究范式层出不穷。

本文旨在对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作出基本阐述。

1人格心理学特点及地位人格心理学相较其他的心理学研究注重个体的差异,它从个体最本质的人格方面出发,分析每个个体存在的差异点和特殊点,进而对人们的人格心理个性和共性作出总结。

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使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处于基础性位置。

2人格心理学传统范式及其特点[1]2.1精神分析学范式:精神分析学范式内容复杂、影响巨大,心理学家对精神分析学人格理论存在颇多争议。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但很快发现其中不足,又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

2.2特质论范式:特质是每个个体特有的特征。

特质是人格的一个基本单元,一种特质代表一种特有的人格,特有的心理模式。

特质论范式强调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

2.3行为主义范式:行为主义强调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范式逐渐向社会和认知理论方面发生转变。

行为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划:①心电监护、吸氧、暂禁饮食,卧床休息,补液抗休克治疗。

②完善血尿常规、生化、免疫、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③给予抗炎、止痛及对症治疗。

④肋骨固定带胸廓固定,右下肢固定(石膏托),左下肢牵引制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人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模式。

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差异,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框架。

本文将探讨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主张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人格问题。

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阿德勒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提出了生活目标的概念,并认为人格形成与个体生活目标的追求密切相关。

3. 森宾塞的行为主义理论森宾塞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人格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特定的人格特征。

4.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积极价值和人的内在动机。

5. 大五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该理论成为当前人格研究的主流,具有较高的可测性和预测性。

二、人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 临床心理学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格理论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人格特征,从而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教育心理学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堂管理策略。

3. 职业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人格特征的职业。

此外,人格理论还可作为招聘和员工评估的参考依据。

4. 人际关系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了解他人的人格特征,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调,减少冲突和误解。

5. 个人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弱点,提升个人素质。

人格心理学发展进程

人格心理学发展进程
罗夏卡奇
罗夏墨迹测验
1922年
安娜••弗洛伊德
发表《战胜幻想和白日梦》
精神分析的继承者和自我心理学的合理化者
1927年
吉尔福特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心理学系
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928年
阿尔波特
制定支配——顺从反应量表
1923——1948
赫尔
人的行为形成的模式
行为的消退
被称为“逻辑行为主义”
对人的行为的定量分析影响了社会学习理论
沙利文
提出自我系统等概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50年代
发展时期(黄金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再发展时期
1939——1970
艾迪克森
人格形成
人格的性别差异
人格的发展
社会文化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之间的作用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是整个理论的核心
1942年
罗杰斯
发表《咨询与心理治疗》
提出“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法
社会兴趣
变态人格的矫正
强调人格的社会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人对人格的创造和改造思想,重视早期思想对人格的影响。但存在局限性
1913年
华生
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1914
荣格
创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单词联想法
人格动力概念
人格结构: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心理机能和人格类型
时间
人物
事件
评价
毕达哥拉斯
前428--前348年
柏拉图
个别差异
人格结构思想
人格动机思想
最早谈论人格问题的哲学家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与心理发展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与心理发展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与心理发展在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和心理发展是两个核心概念。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心理发展则是人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在生命历程中的变化和成长。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人格与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

一、人格形成的理论1. 佛洛依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佛洛依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来源,自我是一种调节行为和平衡冲突的机制,而超我则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价值观。

2. 巴特勒的人格理论巴特勒提出了人格类型的四维模型,即行动型、思维型、情绪型和交际型。

他认为人个体在这四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个体的人格类型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3.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关于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类需求从生理层次逐渐升华到自我实现的层次。

个体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人格。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1. 居里夫人的认知发展理论居里夫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她提出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中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和思维方式。

2.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在幼儿期,儿童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能力。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逐渐独立思考和表达情感。

3.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期是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在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建立方面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他们开始追求个体独立性,并与同伴和家庭关系进行调整。

三、人格与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和心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好往往与其遗传背景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和青少年的人格形成至关重要,而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塑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学年论文题目名称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班级应心11301 学生姓名夏镇指导教师张艳红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摘要]人格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简要叙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1.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要从上世纪初由 Freud、Jung、Adler 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

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 3 个部分。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的发展。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如潜意识、依恋、社交焦虑、攻击性等。

于是该学科出现了理论(theory)和研究(research)两大(不是一强一弱)知识领域,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实际整合起来却十分困难。

这样就形成了这门学科在知识体系建构上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很不相同的情形。

2.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2.1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

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

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

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

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

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

2.2特质学流派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相反,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

特质研究者通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高尔顿•奥尔波特、莫雷和卡特尔。

高尔顿•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他提出了共通特质研究法和个人特质研究法,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以及机能自主性和本体性。

莫雷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这是人格的基本要素。

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致力于确定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有多少种;近期的研究支持人格有五个基本维度(“大五”理论)。

对特质流派的批评者认为特质测量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且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而人格特质的辩护者认为只要特质与行为能够得到准确测量,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关系,另外,他们认为“由特质所解释的行为编译的数量是相当可观和重要的”。

2.3生物学流派汉斯•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

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汉斯•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他认为,可以在三个基本维度上给人划分人格,称为内外向型、神经质和精神质。

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

一个著名的气质模型确定了三种气质维度:情绪型、活动型、交际型。

心理学家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成年人的人格气质。

理论家指出焦虑来自于社会拒绝。

他们认为,由于独居降低了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因此焦虑帮助了种族的生存。

气质研究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者们使用了脑电图数据来测查个体在情绪上的差异。

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几率的差异是遗传来的,这种差异使人们在体验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容易度上有所不同。

一种肯定生物学流派的观点认为,它把人格心理学与生物学原则联系在一起。

另外,这一流派的研究查明,关于人格发展的“白板”说模式在实践中有局限性。

生物学流派的第三个优势是它非常强调实验研究。

2.4人本主义流派目前对于人本主义的范畴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有四个核心内容: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

达到这一目标的人被称为心理和谐的人。

当遇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焦虑,人们往往采用扭曲和否认的方法来降低焦虑。

跟据罗杰斯的观点,“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还发现,自我实现这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高峰体验。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工作满意度问题。

2.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系流派华生在20世纪早期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预测、可人工控制的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者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经验所导致的结果。

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偏好可观察的外在事件,拒绝使用像焦虑这样的内部状态来解释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者把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扩充。

洛特用人的期望和对强化的评价来预言在许多可选择的行为中,哪个行为会被激发。

班杜拉认为内部状态、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是有目的的并定向于未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但人是否会表现出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行为,取决于对奖励或惩罚的预期。

行为矫正疗法以条件反射为原理。

有些疗法如系统脱敏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代币制等疗法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原理。

班杜拉提出,在心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

对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肯定在于其实验基础和由其产生的心理治疗程序,批评包括它对自由意志和遗传因素的忽视,以及行为主义治疗师把患者的问题归结为可观察的行为。

2.6认知心理学流派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引起的。

乔治•凯利是个人建构理论的早期开创者。

他认为,人有着去认识世界的本能。

他把人比喻为科学家,总是力求更好预测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把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成为个人建构。

凯利还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焦虑,焦虑是由人们不能预测事件引起的。

认知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信息加工过程。

图示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

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师有关我们自己的认知表征,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都与自我图示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信息与我们自己有管事,我们能更容易地知觉到或回忆出。

有关未来自我的认知表征会影响人的行为。

但是不同自我概念如出现差异会导致消极情绪。

阿尔伯特•艾利斯是从认知角度对心理治疗进行探讨的早期倡导者。

他认为,当人们使用非理性观念时就会出现情绪问题。

理性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用了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用合理的管娘取代之。

在自我指导训练中,来访者学会用更恰当更积极的内心独白取代原来消极的。

凯利用行为项目网技术来测量人们在建构方面的差异。

认知流派对人格探讨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

其主要问题在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另一个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总是用认知去解释行为。

认知学派没有一个概括的模型吧所有研究工作组织起来。

3.人格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但也存在着缺陷。

就理论使命来说, 人格的理论建构和十分丰富, 但距离科学理论的标准尚有差距。

在理论的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和有用性上都有欠缺。

就实证的使命来说, 存在对心理测验的过分依赖现象, 而心理测验本身存在缺陷, 不仅心理测验的工具需要进一步完善, 而且要发展新的数据收集方法。

最根本的缺陷是规范的缺陷。

由于学派林立导致了人格心理学的分裂或分离。

但人格的研究呼唤整合的统一的理论, 不仅学科内部各种范式之间需要整合, 而且学科间也需要整合, 人格研究需要整合来自发展的、认知的、社会的、生理和临床的研究成果。

毫无疑问,要达到这些目的,人格心理学需要一个大一理论。

参考文献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综述分析.曹巧璐.心理学报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郭永玉.心理学报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许燕.心理学报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争议焦点.刘兆永.心理科学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