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诗词与韵律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
![诗词与韵律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13ad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d.png)
诗词与韵律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诗词与韵律: 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深深吸引了我。
在这个题为《诗词与韵律: 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和热爱。
第一章: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其韵律的精妙和语言的简练。
古人善于运用平仄音调、押韵和节奏感,使每一首诗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古代的韵律系统包括平仄、押韵和字数等元素,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有的韵律之美。
第二章:唐诗的辉煌时代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时代,唐诗以其典雅而豪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唐诗家们善于运用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这两种韵律形式,表达他们对人情世故、自然美景和哲理思考的思索与感悟。
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众多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第三章:宋词的音律和琴棋书画宋代则以其音律优美和琴棋书画之美闻名古今。
宋词以其独特的音节押韵技巧受到了广泛关注。
宋代的词人常常选用抑扬格、平仄对仗等手法,使词的韵律更加耐人寻味。
辛弃疾、李清照和苏轼等著名的词人将音乐和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第四章:诗词的文化传承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历史的变迁以及古人的情感与思想。
诗词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语通过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诗歌与韵律之美对于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留存于世,并继续影响着后世的诗人与读者。
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探索其中的奥秘,以及它们对于文化、艺术和人类情感的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研究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46e4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a.png)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其历史文化背景、诗人的生平以及社会现象的影响,都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研究尤其重要。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展示个人才华和表达心情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每个时期都有其特色与风格。
其中,《诗经》以其简洁、朴实的风格反映了商代的社会历史,唐诗则反映了盛唐时期文学的高度。
因此,通过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变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和特征。
其次,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研究,诗人的生平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的诗人多数来自于士族,但也有不少出身卑微的诗人,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些诗人的创作背景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情感、艺术观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对于诗歌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如苏轼,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多才多艺,笔墨精细,所创作的诗歌更是历久弥新,对后人的影响长久。
探讨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最后,社会现象的影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史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
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唐代上元之夜,全国十分热闹,这也使得唐代的诗词创作大量涌现。
而明清时期的诗歌,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艺术界的萎缩,使得大量的杂家诗派生了出来,如王献之的杂家诗歌等。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才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文学史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背景、诗人的生平还是社会现象的影响来进行探讨,都可以深入挖掘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与价值,促进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c01f051c55270722192ef723.png)
四、婚恋诗
(一)代表 相恋与欢会:《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 《郑风·野有蔓草》等。
追慕与苦思:《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陈风·月出》 、《郑风·子衿》等。 爱的受阻:《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婚嫁:《周南·桃夭》、《召南·摽有梅》等。 弃妇:《邶风·谷风》、《卫风·氓》等。
(三)内容
《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及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
的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 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 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訏,厥声载路。
(三)《诗经》的时代: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四)《诗经》产生的地域: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 汉水、渭水流域。
(五)《诗经》的作者: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 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代表作讲析 卫风· 伯兮(节选)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的分析研究——以唐诗为考察对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的分析研究——以唐诗为考察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24fe929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3.png)
摘 要本文以唐诗为载体,尝试从以下方面展开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叙事的研究。
首先,对叙事的概念作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实际的重新审视,探讨对抒情诗和叙事诗之分不恰当的认识,认为这基本上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进而探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因素,对“事”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唐诗中事的叙写的研究。
“意象叙事”是根据古典诗歌语言是意象语言的特点,分析一些代表性诗歌的叙事意象,探究其叙事方式。
“事态叙事”是唐诗在营造意象以叙事抒情的普遍形态之外,开创的叙写事态以抒情的诗歌范式。
这种事态叙事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审美质性和审美功能,形成一个不同于意象抒情的,被对意象与意境过分钟爱和强调而遮蔽的写实的诗歌传统、诗美形态和艺术精神。
“用典叙事”分析用典故来叙事的情形,认为用典的叙事语言增强了诗歌的传承性、表现性和联想力,也因此给诗歌造就了一种立体文化空间。
最后,分析了唐诗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叙事为体,抒情为心的语言风格,叙事意象化,受儒家诗教的影响,突出思想的雅正或道德的完善,形成中和之美的风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事 意象叙事 事态叙事 典故叙事AbstractWith the carrier of Tang poems, this article intensively analyzes affairs and its nar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sy in several aspects.This thesis contains four Parts:The first chapter, in line with our national literary conditions, it reconsiders the definition of nar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arrative poems and lyrics may be blurred in the the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it isn’t in keeping with the real condi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sy basically. Furthermore,this article redefinites the Chinese narrative definition,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f Tang poems.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unfolds this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section aims at uncovering their narrative mea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ideographical imagerie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poems. And second, besides the setting-up of ideographical imageries usually seen, Tang’s poets began developing a poetic paradigm by recounting some affairs in their poems. This kind of versification was merited with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ization and typical in the respect of recounting some affairs in the classic Chinese poetry. Such a poetic style belonged to the realistic literary tradition, which was eclipsed in a way by overemphasizing the technique of setting up the ideographical imageries and working out aesthetic circumstance in the classic Chinese poetics. Third, I conclude the role of narrative idioms through distinguishing some situations. In my opinion, the narrative idioms can improve capabilities of inheriting, describing, associating, and build a solid space of poems.The third chapter, the article show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Tang’s poems that narrating is the body and lyrical is the heart and narration image of image-building. To emphasis ethical perfection of thought,it formed the beautiful style and features of neutralization by the Confucianists influence and poem teach.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oesy,affairs,ideographical imageries,Recounting some affairs,narrative idioms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4a0ed2c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1.png)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语文课题研究题目
![语文课题研究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32eea1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7.png)
语文课题研究题目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从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入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美丽。
本次研究的题目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主要包括各种诗体、韵律和格律。
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不同的诗体,它们在音律和排比上都有所差异。
这些形式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形态,也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而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境和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有的是写景的,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描写个人感受的,每种诗体都具有其特定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诗歌的特定形式有助于表达特定的意境,而特定的意境又可以影响诗歌的形式选择。
以五言绝句为例,它在音韵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使得诗句更加流畅和优美,同时也有助于表达深邃的意境。
而七言绝句相比之下,更显得豪放和雄浑,适合表达壮丽的意境。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有意识地选择特定的形式来表达意境。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结合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抒发诗人豪情的意境,使得诗句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辅以细腻的描写和缠绵的意境,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是紧密联系的。
形式为诗歌提供了特定的节奏和韵律,而意境则通过形式的选择和表达,使得诗歌富有情感和美感。
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研究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715d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8.png)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艺术魅力。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韵律、押韵和音调。
首先,韵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在汉语中,音节有轻重之分,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交错排列形成了诗歌独特的节奏感。
这种韵律感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其次,押韵是古代汉语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押韵是指诗句中相邻的韵母相同或近似,通过这种押韵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美妙。
古代汉语诗歌中的押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人通过选取特定的韵母来达到情感的表达和传达,使诗歌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另外,音调也是古代汉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调指的是古代汉语中音高的高低变化。
音调是汉语中独有的特色,与韵律和押韵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诗歌的声韵美学。
音调的变化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情感的表达力和韵律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有力。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诗歌技巧和手法,更是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音韵的精心安排和运用,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音韵美学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美感,更是一种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通过对音韵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诗歌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
总之,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韵律、押韵和音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价值,并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扬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传统。
只有通过对音韵美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代汉语诗歌的艺术魅力,让其继续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发光发热。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914e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b.png)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他在古代诗歌领域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杜牧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脱颖而出。
他的诗作常常以深沉的内心感受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表达自己对于岁月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同身受,也使他的诗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其次,杜牧的诗作常常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为特点。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白露未晞宜先洒,早蝉催眠破晓霞”等,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清凉和宁静,也使得诗作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美感。
此外,杜牧的诗作还常常以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
他通过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于秋夜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惜。
这种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此外,杜牧的诗作还常常以对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为主题。
他通过对于爱情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女性的赞美。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于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于女性的赞美。
这种对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感性美。
总之,杜牧是一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的古代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为特点,以及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使得他的诗作在古代诗歌领域中独树一帜。
通过对于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
《诗经》中的古代诗歌形式研究
![《诗经》中的古代诗歌形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ddc1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b.png)
诗经中的古代诗歌形式研究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诗歌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的古代诗歌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其结构、韵律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1. 古体诗与乐府风格《诗经》由古人创作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其中包含了南北朝时期以前的古体诗。
古体诗采用直接抒发感情和心灵之境的方式,常常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乐府风格强调音乐与歌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经》中一些篇章的形式。
2. 结构与韵律2.1 结构特点《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或五言组成,每篇通常由若干个节构成。
每个节包含两至四行,并按照特定结构排列。
•藏头:每个节的第一行称为藏头,用于表达主题或引起读者的兴趣。
•押韵:在每个节的第二行与最后一行押韵,常使用叠韵的方式,使诗歌更加音乐化。
2.2 韵律特点《诗经》中的古代诗歌形式也有其独特的韵律特点。
•平仄平衡:汉代赋《论语续集》中说:"诏历作人,知道古文者莫不言‘索行长短’。
"可见,《诗经》亦注重平仄平衡,以保持句子的和谐美感。
•高下起伏:通过运用声调高低变化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有些章节通过巧妙地转换高音和低音来揭示主题或情感。
3. 格律与修辞手法《诗经》中古代诗歌形式还涉及到格律和修辞手法。
3.1 格律•对仗:《诗经》中常采用对偶、反复、交错等方式进行对仗,使句子朴素而富有韵味。
•断句:《诗经》通常采用直接断句、间接断句和逻辑断句等方式,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明确。
3.2 修辞手法•比喻与象征: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反问与排比:利用反问和排比等手法增强修辞效果,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其古代诗歌形式独特精妙。
通过对其结构、韵律以及格律和修辞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能体验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所在。
古代诗歌教学课题研究
![古代诗歌教学课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713b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8.png)
古代诗歌教学课题研究一、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诗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古代诗歌教学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推动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提高。
二、古代诗歌教学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文化: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代代相传,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2. 提高语文素养: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美和艺术魅力,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表达能力。
3. 拓宽学生视野:古代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题材,可以为学生开拓视野,增加对历史、文化及人生的理解。
4. 培养文学欣赏能力: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开阔思维,培养对美的追求。
三、古代诗歌教学课题的选择1. 古代诗歌的形式与特点: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以及韵律与节奏等方面的知识。
2. 古代诗人与作品欣赏:选择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内涵。
3. 古代诗歌与历史文化: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与历史文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诗歌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现实感知和应用能力。
四、古代诗歌教学课题实施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情景模拟、图片展示等方式,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对比分析:选取不同风格、题材的古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多样性和诗人的创作特点。
3. 朗读和演绎: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演绎古代诗歌,以提高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并通过表演形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4. 创作与评析:鼓励学生进行古体诗创作,通过互相评析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并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研究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b26ec5f18583d04864595c.png)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研究古诗,中国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感情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以精炼的语音表达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甚至揭露当时社会现实、描写民风民俗等。
在如今的高考中,有关古诗文的题目都是在考查学生对一篇古诗文的理解分析能力。
所以,有必要总结一些鉴赏古诗文的方法。
标签:古诗文鉴赏方法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对语文的重视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更是规定由两篇任选一篇现代文到两篇现代文必做,但因其篇幅长、内容多,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并不容易拿分。
在这种情况下,古诗文的分数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应该在古诗题中做到尽量不丢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继续创造性的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课外延伸来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增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自春秋末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到唐代诗的另一种形式——词的问世、发展与繁荣,中国古诗被传唱了几千年,其中凝聚的思想精神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可谓中华民族瑰丽的宝藏。
旧体诗,如:七言、五言、律诗、绝句等,是如今考试的重点对象,这类诗一般有具体的格式,文字上的运用与文言文相通,这和如今的白话文就存在巨大的差异。
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存在无从下手,不理解古诗文的问题。
下面我就抛砖引玉,介绍一些古诗文鉴赏方法。
一、“知彼”——追溯作者生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真正读懂一个作品,就必须从创作者入手,古诗也一样。
因为诗人才是将古诗建造成功的匠人,他的经历、性格、心情必定会影响到古诗创造的基调。
就拿学生耳熟能详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生平举例,前半生安定优渥、家庭和美,有一个知己爱己的丈夫,所以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多表达闺阁之怨或对丈夫的思念;再如《一剪梅·别愁》。
后半生丈夫病死,国家灭亡,徒流南方,这时的李清照已无当初少女般的青涩羞怯,诗风也变得悲切哀婉,诗的内容多叹身世之苦,也有对故土的怀念。
古代诗歌在一学中的应用研究
![古代诗歌在一学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10356f1ed9ad51f01df235.png)
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古诗可 以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自古以来的思想发样 中 国 人 欣 赏 什 么 , 厌 恶 什 么 , 都 可 以从 古 诗 中看 到 渊 源 。比如 《 诗经》 中描 写美人所展示 的审美倾 向,比如 《 离 骚 》 中对 谄媚 小人 的厌 恶 。 比如看 到落 花枯 叶 ,会伤 春 悲 秋 。这些都是深 植于 中国人 血脉中的一种本 能倾 向。所 以现 代 作 家 中还 是有 很 多 人 在 以 一 种 传 统 的纯 粹 文 人 的 姿 态 在 写 作 , 比 如汪 曾祺 , 比 如 林 清 玄 。 读 “ 青子 衿 ,悠 悠我 心 ” , “明月 出天 山 ,苍 茫 云 青 海 间 ”, “ 月秋高风怒 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读 “ 八 大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千 古 风 流 人 物 ” , “ 边 人 似 月 , 皓 腕 凝 霜 垆 雪 ”。读 “ 自横刀 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 昆仑 ”。读 “ 我 大地 春 如海 ,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 鼓夜 ,仗剑 走天涯 ”。我们 更 能够感觉到这些 古典诗句 的浪 漫、美丽 、阔达 和悲壮 ,比现 代 文学更有冲击 力,这种冲击 力并不仅仅是诗 句的气势 ,而 是 其间能经久不 息撞击我们 心灵的诗歌魅 力,也是一直传承 至 今 的精 神 享 受 。 现代 文 学 的很 多境 界 ,其 实都 是从 古代 诗歌 的诗 境 和 思 想中得来 的。大多数古代诗 歌有着优美 的意境,是承载着 诗 人 内心情感 的篇章 ,读这些 诗歌能够使读者 的 内心得 到满 足 ,精 神得 到 升华 ,心境得 以舒缓 。而 现代 文 学的许 多语 言、形象 、韵律 等也 只不过 是作者思想 的外壳 ,作者思 想的 载体 ,是 由作者 到读者或 听众 之间的媒介 而已,真正 内核的 东 西,也是最本 质的东西 ,则 是现代诗人 的情怀 ,现代文人 的情 怀 。 二 、写作方法上的应用 古 代 诗 歌 善 用 意 象 , 讲 求 虚 实 结 合 , 在 写 作 艺 术 上 追 求 “ 有 尽 而 意 无 穷 ” ,会 采 用 一 些 留 白 的手 法 。 并 且 古 代 言 诗 歌 着 重 抒 情 , 现代 一 些 散 文 诗 歌 在 抒 情 手 法 上对 此 有 所 借 鉴 。古代诗歌 多用 比拟 ,通感 等修辞手法 ,现代依 然沿 习。 古代 诗歌讲 究对 仗 ,现代文 中会采用总题之 下,几条线 索并 立 的手法 。诗歌 讲究起承转合 ,这是议论文 的写法指导 。古 代 诗 歌 想 象 力 的充 分 运 用 ,也 为 后 世 的 写作 打 开 了 门路 。
唐宋词研究知识点总结
![唐宋词研究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b67e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6.png)
唐宋词研究知识点总结一、唐宋词的产生背景唐宋词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士人社会,其产生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歌成为了士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唐代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时期,文人士大夫地位得以巩固,他们以词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
由于宋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于唐代,唯美的意蕴被更多的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词的精致风格也得以迅速发展。
此时,以苏轼、柳永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更是使得词的发展成熟化。
二、唐宋词的特点1. 抒情性强:唐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情思为主要特点,词人在词中表达自己的心情、沉思感慨,塑造了大量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词作。
2. 精炼简练:唐宋词追求言简意赅、言练意密,字数较少,但意味深远,言简意赅。
3. 音乐性:唐宋词创作的出发点就是歌谣音乐,因此音乐性成为了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词的字调谐对和韵律感较强。
4. 言情脉脉:唐宋词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感表达居多,使人感到浓浓的爱情色彩。
三、唐宋词的流派1. 唐词:唐代的词歌广泛流传,创作风格包罗万象。
陆游称唐词"赋薪火之功以补彼国之不足",指出盛唐词风给后代留下了广阔的词土。
唐代的词以歌行为主,突破了古代诗歌的格律约束,更富有自由创新的精神。
在唐代词人中,王之涣、李白被誉为唐代词坛“辅弼之臣”。
2. 宋词:宋词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变化,而且在题材和情感的表现上有所发展。
苏轼对理论与创作的有力推动,徽宗对文学的提倡,更进一步促进了宋词的繁荣与发展。
在宋代词人中,苏轼、辛弃疾、柳永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唐宋词的代表词人1. 李清照(1084—1151):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在中国古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词以抒发女性的柔婉之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
语言学与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语言学与中国古代诗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b04428a5e9856a5612609b.png)
语言学与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毋庸置疑的最为辉煌的文学体裁,同时发展出来了独立的诗歌评论研究。
中国古代的诗歌研究侧重于研究者主观思想与诗人的“神交”,即通过审美主体的体验、体会去“以意会意”,形成了一大批卓有影响的诗歌评论作品。
然而,从语言学角度去按照一定规则分析古代诗歌亦不失为另一种诗歌分析路子,而且这种方法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从语言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进行探究。
语言学中国古代诗歌语音学文字学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概述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时代时期。
清朝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
而对于诗歌的评论、分析、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从东汉毛亨的《诗经训诂传》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就着眼于诗歌的研究,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诗歌评论作品,诸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洪迈《容斋续笔》、清·翁方纲《诗法论》。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
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古代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古代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1b0d3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6.png)
古代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古代中国诗歌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
在古代中国诗歌中,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情感、美感、思想等方面的内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
一、古代中国诗歌的格律之美古代中国诗歌中的格律之美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诗的规律是十分严格的,需要注意平仄、押韵等方面,从而使得古代诗歌更加优美、感人。
例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押韵又平仄,富有音韵美。
在《离骚》中,“悲秋雨兮泣涕交,乱山春兮心扰怅”,既有平仄的对偶,也有押韵的绝妙,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代诗歌的格律之美给人以醇美的文学享受。
二、古代中国诗歌的形象之美古代中国诗歌把丰富的思维内涵通过意境、意象等表现出来,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借寻找自然景色的安慰抒发了他的不满和愤怒情绪,形象地描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产生共鸣。
又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草原上风景之美和离别之情,唤起读者内心的寂寞与感伤。
古代诗歌的形象之美,可以使人拥有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古代中国诗歌的情感之美古代中国诗歌中的情感之美,是通过诗人诉说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望远眺远,感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
唐代孟浩然的《春晓》中,表现的是他欣赏人生美好的瞬间,抒发喜悦之情。
古代诗歌的情感之美,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诚与深沉,给人以共情和思考。
四、古代中国诗歌的意境之美古代中国诗歌中意境之美,是通过抒发作者的心灵境界,使诗歌呈现出美好的艺术形象。
例如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他借扬州的美景和人物刻画的手法,让作品呈现出忧愁的艺术气息。
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联想到一幅宏大而构思精巧的画面。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让读者产生一种高度美学的享受。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ce36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3.png)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是一种基
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研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1.分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
对于诗歌的理解和看法。
2.自主阅读: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深入了解
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手法。
3.诗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情感
等方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4.诗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或创新的方式,运用所
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5.诗歌表演:学生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或表演的方式,来
展现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演绎。
这些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
重要的是,这种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方式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964d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0.png)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数千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从艺术体制上讲包括诗、词等形式,并相应地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词学理论等。
本章主要对20世纪的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和古代词学理论研究作简要梳理,并给予相应的学理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草创期。
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即古代诗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理念体现为:在继承传统诗体研究、诗法研究以及旧有的考据、疏证等学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进行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这一时期,还呈现出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固定和研究范围较为狭小的特点,大多集中在一些经典理论文本如《诗品》、《沧浪诗话》等;文献的整理也主要集中在诗话、诗纪事方面;诗学发展史的清理虽然已经起步,但大多仅具论述框架,历史分期尚不明确;比较诗学的研究和范畴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至新时期开始这段时间。
其中,建国后至“文革”开始,古代诗学研究仍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范畴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研究方法开始进入到研究者的操作中,但研究对象显得过于集中(主要是《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古代诗学研究开始进入低潮期,成绩也不大。
第三个时期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时期,古代诗学进入全面发展期,研究方法开始多样化,成绩也较为突出,举凡诗学文献的整理与考订、诗学通史或断代史的撰写、诗学体系的构建、专题研究的展开、范畴或概念的清理、比较诗学研究等等,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研究之大势1、20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诗学研究在西方,“诗学”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能性中(按主题学、构成、文体等顺序)所作的选择;此外,它还涉及到一种文学流派所建立起来的标准规则,以及当时必须遵循的实用惯例的总体。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d6f93a376baf1ffc4fad19.png)
第一章节奏节奏是有规律的运动,它同具有最广阔意义的时间发生联系。
它是在平均距离所标志着的时间内的重新回转,这种回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规律的重复。
从这一节奏意义出发,我们可以说在宇宙天地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节奏:花开花谢,月出月落,昼夜交替,四季轮回,这是时间的节奏;晨钟暮鼓,莺啭猿啼,泉滴幽涧,惊涛拍岸,这是声音的节奏;心脏跳动,脉搏起落,呼吸吐纳,这是生命的节奏。
音乐则是一种最鲜明的艺术节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孔颖达解释“节奏”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这里指的是音乐中声音的有规律的起伏停顿。
“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
”诗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诗歌”与“歌诗”的概念语义中也可以看出,因此,诗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内在节奏”,即“情绪的自然消涨”;一种是外在节奏,即声调的抑扬顿挫。
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载体。
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说:“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
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
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
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这节奏在诗的研究上是顶大的一个问题,也就是美学上的一项顶大的问题。
”由此可见节奏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节奏作为诗歌的生命,它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关系如何?它是由哪些具体因素构成的?读者又是如何通过节奏的层面对诗歌进行“深识鉴奥”的审美的?这是本章我们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节奏与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中国古代诗歌以产生的时间为先后,基本上是按照《诗经》、楚、五七古诗、五七律诗、词、曲这样一个顺序排列的。
但我们从各种不同诗歌体式的嬗变来观照,与这个以时间先后为依据的序列并不完全吻合的是,在诗歌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并不完全吻合的是,在诗歌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由以四言为主的《诗经》发展为楚辞,由楚辞发展为五七言古诗。
古代诗歌研究第七章
![古代诗歌研究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363ed130ee06eff9aef807fa.png)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流水日夜不息,一去不返,正如时间的倏忽飘 逝,一往不复; 第二,流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细流涓涓,或奔腾 汹涌,终至归入大海,正如人的生命行程,在经历了 种种悲欢磨难之后,最后都要归于消亡。
自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以流 水喻时间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而它最 后的旨归,无不落实到人生和生命。
就全诗来看,作者全力表现的是人对外物的关照以及
由物反观自我而形成的一种人生感悟,其中渗透了极
强烈的时间意识。从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飘落,联系到 洛阳女子美好容颜的不能久持,又由洛阳女子“今年
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深长叹息,联想到
松柏为薪、桑田成海这样一种古今变化,联想到从红 颜子到白头翁这样一种人生改易,不禁悲从中来。落 花,在这里既代表着美的殒落,又是引发人生悲慨的 触媒,而从根本上说,落花就是时间的象征。整首诗 以流美的笔触,明丽的诗境,表现青春少年的一种感 伤,感伤中又暗寓着一种哲理。
2、落花
落花意象,最易于令人联想到青春的消逝、生命的殒
落。初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又作《白头
吟》)是写花的名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五、时空的转化 所谓时空的转化,是指将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 最终实现时空的交融为一。 例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的思绪先在时间的隧道中穿行, 以两个“不见”既表示世无知音,以突现自己的怀和不遇之悲,又 将人类历史截然划为两段,只留下自己身处的这段时空,使人生展 示出强烈的瞬间性,把人引入刹那与永恒的觉思,从而产生人生短 暂的思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的目光转而在 茫茫的天地间扫描,借一个”独“字,表现出个体在广袤宇宙中的 孤独、渺小,将人引入有限与无限的思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古代诗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从原始歌谣开始,中国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又经历了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诗臻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独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也从先秦就开始了,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拓展出新的领域。
一、文献学研究
古代诗歌文献的系统整理,可以为诗歌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有利于诗歌进行深入的探究。
对于诗歌基础文献的研究可以做诗篇的辑佚,如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删繁订误,对《全唐诗》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还可以对诗集进行笺校。
还可做书目和版本研究如孙琴安先生的《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就对所获得的唐诗选本,都分别作一提要。
另外还可从选本与鉴赏普及读物以及诗人、诗作的考订和评传等角度进行细致研究。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在研究诗歌方面就非常方便和准确了。
二、比较方法研究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作家作品与相关文学流派分析论证,比勘异同。
可以从双方的创作态度、创作手法、风格特征及思想方面进行比较,如唐代往往成对出现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
出了对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比较外,还对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比较,仍以唐代为例,可比较明秀静逸之美的山水田园诗派和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派,以及中唐的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
这样的成果有房日晰的《唐诗比较研究》。
三、语言学角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诗歌研究。
首先根据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可从音韵学角度去研究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声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
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可对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句式进行研究的。
还可从文字学角度对诗歌的用字进行研究,古代诗人往往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诗歌用字进行了大量的推敲,以及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因版本问题产生的用字不一样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索,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
除了丰富的实词以外,还有很多的虚词可以研究。
这方面的成就有魏耕原著《全唐诗语词通释》、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等。
四、社会文化广角研究
诗歌的演进和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可以借助于政治、哲学、社会学、宗教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学科进行诗歌研究。
例如,研究先秦诗歌离不开宗教和音乐舞蹈,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是需要与玄学、佛学联系,研究唐诗可以关注唐代的音乐、绘画、科举制度,研究宋代诗歌与理学、佛学的关系,还可以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历史现象进行挖掘等等,从这些角度可以拓宽诗歌研究视角,对诗歌进行一种全新的分析,不只拘泥于诗人和诗歌文本。
成果主要有张明非《唐诗与舞蹈》、陈华昌的《唐代诗歌与画的相关性研究》。
当然,研究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角度越多对于诗歌现象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就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