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南昌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伦理教授
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回升变暖,尤其是进入夏季,则天气炎热,如此的自然环境变化,在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春夏季节期间,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较冬季为高。如何做好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则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一、春夏季节肠道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1多有诱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诱因,如进食变质食物(冰箱内过夜的剩饭菜、过期变质食品等)、进食生冷食物
(未清洗干净的生瓜果菜等)、受凉(夜间睡觉开空调未注意保暖等)。
2、起病急:肠道感染性疾病大多数均为急性起病,少数病人呈慢性经过(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3、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症状为主,有时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严重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4、病程较短:肠道感染性疾病通常病程较短(平均3~7天)但若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则病程相对较长。
二、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好发的原因:
1、细菌繁殖生存能力增强,气温回升变暖有利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生存和繁殖,其致病性也增强。
2、食品易于变质:气温变暖使食物易于变质,而变质的食品往往又成为细菌繁殖的极好的培养基,进食此类变质食品则可导致发病。
3、生活习惯发生改变: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好喜欢凉爽,喜食生冷食物,喜饮水降温等,也为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4、机体免疫力下降:天气炎热使人们白天工作时水分丢失过多,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得不到较充分的休息,同时为弥补出汗等所致较大量体液丢失,需大量饮用水分,可稀释胃内胃酸,使胃酸的防御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进入消化道的细菌生存繁殖而致病。
三、春夏季常见肠道感染性疾病:
(-) 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1、诱因:进食被致病细菌污染的变质食物、生冷食品及饮水、饮料
等,常见致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2、临床表现:
起病急,主要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多为黄色水样便,次数较多,
7〜8次以上,常伴有恶心、呕吐,可有发热,腹痛呈阵发性,头昏、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由于腹泻致大量体液丢失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甚至血压测不到,脉搏细速,面色黄白,甚至晕厥等。O|57: H7血清型大肠杆菌可致肠出血性肠炎,则表现为痉挛性
腹痛、典型的血水便。
3、化验:大便常规可见有少量白细胞存在,外周血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增高,大便培养可培养出致病细菌。
(一)细菌性痢疾
1诱因:多为进食被志贺菌属细菌(又称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水等而致病,且该菌可随病人粪便而排除体外,再污染食物、水而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天,可分为急性或慢性菌痢。
⑴急性菌痢
①普通型:起病急,常有畏寒、高热(体温达39C以上),可伴头
痛、乏力、纳差,继而发现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少,初为稀便或水样便,1~2天后转为粘液脓血
便,可出现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为1~2周,如早期治疗,多数病人1周左右可痊愈。
②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有粘液,但无脓血,里急后重较轻,可有腹痛和左下腹压痛。
③中毒型:小儿多见,成人偶发生,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突起畏寒,高热,体温达40 C以上,伴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
烦躁惊厥,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但此时消化道症状并不明显,起病初可无腹痛、腹泻,可于发病数小时
后方解出痢疾样大便,临床上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⑵慢性菌痢
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其发生与下列两方面因素相关。一方面为人体因素,如原有营养不良、胃肠道慢性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或急性菌痢未获有效治疗,另一方面为细菌因素,如福氏志贺菌易致慢性化。
3、化验:血常规多有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大便常规外观多为粘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通常为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1、胃肠型食物中毒
⑴诱因:多为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致疾病发生,常见细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⑵ 临床特点:起病急,潜伏期短,夏秋季多见,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也可依感染的细菌不同而出现粘液脓血便或血水样便,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病程短,多在1~3天内,而共餐者在短期内集体发病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⑶化验: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鉴定菌型,或取细菌培养液或毒素提取液喂猴或猫,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
2、神经型食物中毒:
⑴ 诱因:进食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而致病,主要见于腊肉、罐头
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
⑵ 临床特点: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有头痛,头昏,眩晕,乏力,恶心,呕吐,眼内外肌瘫痪而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还可出现颈部肌力下降,出现头向前倾或倾向一侧,病程中患者神志清楚,感觉正常,无发热,常有顽固性便秘,腹胀,尿潴留,轻者5~9天内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及眼肌瘫痪持续较久。重者抢救不及时多数死亡,病死率高达30%~60%
⑶化验:用可疑食物进行厌氧菌培养,分离病原菌。
(四)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曾引起七次世界大流行,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1、诱因:进食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
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是造成该病易于传播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其中水源被污染后的作用最为突出。
2、临床特点: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最早发病在4月份,高峰期在
7~9月间,潜伏期1~3天,多为突然起病,典型霍乱的病程可分为三期:
⑴泻吐期:持续数小时或1~2天,先泻后吐,一般无发热,腹泻是发病的第一症状,多数不伴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