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750dc3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7.png)
作者: 于钦彦
作者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6-8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生产力标准;发展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发展规律;综合国力;十四大报告;社会主义国家;重大贡献
摘要: <正>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这一标准的确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7d6dd4c8d376eeaeaa3174.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斗争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A、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经济建设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文化体制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大家是否赞成B、“三个有利于”C、生活富裕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B、对抗性C、不可调和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A、2000B、2001C、2002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教育体制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物质利益原则C、改革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对外开放C、改革开放D、发展高科技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平等互利原则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动力D、稳定是前提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际旅游业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珠海B、深圳C、海南D、厦门E、汕头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2015辽宁省历年毛概选择题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2015辽宁省历年毛概选择题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27bbc676a20029bd642dbf.png)
1、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 B )为基础。
A.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自由平等的原则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联邦制B、民族自决C、民族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3、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的著作是( )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4、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BCDE )A.加强党的法制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D.加强党的制度建设E.加强党的思想建设5、一国两制的内涵是( C )A.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C.坚持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是资本主义制度D.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矛盾6、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 )A.“三个有利于”标准B.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C. 生产力标准D.社会是不是稳定,经济是不是发展7、关于毛泽东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B、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C、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E、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8、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BCDE )A.加强党的法制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D.加强党的制度建设E.加强党的思想建设9、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在()A、古田会议上B、三湾改编时C、八七会议上D、遵义会议上10、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的重大功勋,主要表现在()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B、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C、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E、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1、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A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1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良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领导的正确13、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是( )A、王稼祥B、刘少奇C、朱德D、毛泽东14、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的著作是( )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5、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 ABCD )A.价格B.税收C.汇率D.利率E.法律16、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 A )A.共同富裕B. 走社会主义道路C.共产党领导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7、一国两制的内涵是( C )A.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C.坚持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是资本主义制度D.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矛盾1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联邦制B、民族自决C、民族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19、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E )A.对外贸易B.对外技术交流C.利用国外资金D.承包国外工程和劳务合作E.国际旅游业20、关于毛泽东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B、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C、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E、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2、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 B )为基础。
毛中特下篇习题及课后答案
![毛中特下篇习题及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03571e52d380eb62946d70.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B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D )。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C)。
A.阶级斗争 B.发展生产力 C.改革 D.物质利益原则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D )。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 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D )。
A.无需借鉴外国经验 B.可以照搬外国经验 C.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5.“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D)。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6.“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D.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统一7.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B )。
A.1995年1月1日 B.2001年12月11C.1948年1月1日 D.1950年3月6日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A )。
A.坚持改革开放 B.发展能源和交通 C.发展经济 D.发展科技和教育9. “三个有利于”标准(B )。
A.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B.是判断改革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C.是判断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D.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10.我国对外开放(A )。
A.是指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B.是指对发达国家开放C.是指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D.是指对发展中国家开放11.社会主义改革(A)。
2015吉林省毛概期末考试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2015吉林省毛概期末考试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a51390b9d528ea80c77906.png)
1、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 )A.“三个有利于”标准B.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C. 生产力标准D.社会是不是稳定,经济是不是发展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对象不同B、革命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手段不同D、革命力量不同3、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 )A、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5、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 A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和适应国体B. 国体等同于政体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表现和适应政体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 )A、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7、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8、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 A )A.共同富裕B. 走社会主义道路C.共产党领导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9、按劳分配的含义包括( ABCE )A.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B.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C.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D.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E.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10、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 )A、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11、坚持“二为”方向( ABDE )A.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B.因为社会主义文化应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C.指为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服务的方向D.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E.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1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良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领导的正确13、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C )A.民族矛盾B.贸易保护主义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宗教纷争1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 、国营经济B 、合作社经济C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5、党的建设处于首要地位的是(A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16、按劳分配的含义包括( ABCE )A.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B.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C.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D.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E.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17、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A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18、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 )A、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19、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 D )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https://img.taocdn.com/s3/m/9e59f2a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3.png)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革始终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如何判断改革以及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方向和成效,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乎人民的福祉。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首先应当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一个成功的改革或工作举措,应当能够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如果一项改革导致生产停滞、经济下滑,无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就业机会,那么它显然不能被视为是成功的。
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还涵盖了政治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实力等多个方面。
改革和工作的开展应当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只有当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为国内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最核心的标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意味着改革要关注人民的物质需求,如提供充足的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文化生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在改革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还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改革和工作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毛概II第七章自测题
![毛概II第七章自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9ba2543e580216fc700afd2d.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对外开放B.阶级斗争C.改革D.发展社会生产力2、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A.姓“资”还是姓“社”B.独立自主还是自力更生C.友好往来还是闭关自守D.“三个有利于”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B.一个阶级改变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地位的阶级斗争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是改良主义4、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5、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发生的伟大革命是()。
A.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B.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矛盾是()。
A.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矛盾B.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8、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9、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10、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六篇)[湖南]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六篇)[湖南]](https://img.taocdn.com/s3/m/b37ee1ee33d4b14e84246837.png)
2019-2020年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政治常识》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六篇)[湖南]一、第1题:5.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____)。
A.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C.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D.生产力标准的深化【答案】:ABCD【来源】:暂无【解析】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及其深化,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
故选ABCD。
二、第2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改革开放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E.是否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答案】:ACD【来源】:暂无【解析】三、第3题:连续12年自立自强,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教育部也于2005年12月16日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
洪战辉说:“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能难倒;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大山。
”这句话说明(____ )A.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B.只要具有顽强的意志,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C.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办成一切事情【答案】:A【来源】:暂无【解析】“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体现了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毛概) 各章题库 (7)
![华南理工大学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毛概) 各章题库 (7)](https://img.taocdn.com/s3/m/f43f430252ea551810a68728.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政治体制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C.经济体制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A.改革B.开放C.民主D.矛盾9.发展是社会主义的A.目的B.直接动C.结果D.前提10.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A.前提B.目的C.直接动力D.目的和直接动力11.对外开放是A.我国的基本国策B.我国的基本原则C.我国的基本路线D.我国的核心利益1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13.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A.2001年12月B.2002年12月C.2003年12月D.2004年12月(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为改革开放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C.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D.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3.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A.目的和作用B.领导力量C.内容和对象D.形式和手段4.改革开放是A.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路B.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A.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B.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C.是非对抗性的矛盾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发展是A.硬道理B.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C.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0.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A.全方位B.讲平等C.多层次D.宽领域12.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三、辨析题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cde5c7784254b35effd3473.png)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归根结底,要判断改革和工作各个方面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启示:“三惠”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生产力标准,而且还有机地结合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是生产力标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三个好处”的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三利”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践标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1978年以后,由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过去适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先后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社会主义经济
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https://img.taocdn.com/s3/m/fa269cd2ec3a87c24028c486.png)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多选题,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
A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B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 是否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量D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确答案:A B D以上是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的全部内容。
试题“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考查你对基本经济制度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考点名称:基本经济制度•党的15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不仅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转,而且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6大在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一定能够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知识点:①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③作用: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
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
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形式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②加快生产力的发展;③缓解就业压力;④增加税收;⑤方便人民生活国有经济知识点:属于国有经济的行业:国防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①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②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③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④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集体经济知识点: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的作用:①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②可以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③缓解就业压力;④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主体不同:前者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后者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②涉及行业不同;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3f8f9bfb8f67c1cfad6b86e.png)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意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问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践标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1978年以后,由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过去适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先后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自测题单选
![自测题单选](https://img.taocdn.com/s3/m/7a3b57cd2cc58bd63186bd5e.png)
17、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应该以( )。
A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8、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 )。
A农业
19、产业结构是指( )。
D国民经济各产业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20、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 )。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A生产力状况
25、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份属于( )。
A公有制经济
26、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2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 )。
B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8、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居于( )。
C核心地位
29、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社会保障费用应该由( )。
C.“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30、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D.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自测题A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领导人是(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改革
2、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D.“三个有利于”
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
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详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详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5446a27ccbff121dd3683e3.png)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政党工作评判标准的初步论述我们党既然确定现阶段的总任务,把发展生产力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这就需要确定一个与根本任务、奋斗目标相符合的党的工作评估标准。
对执政党的工作是非功过的评判标准,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的评估问题,马克思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曾经有所涉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削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这些都是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工作是非得失判断标准的思想端倪和曦光。
二、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并对这个标准进行完整准确概括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以来,他对生产力标准问题有过多次论述,其中主要有三次: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该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1983年进一步指出:一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1992年春天,他在南巡谈话中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对各项改革开放试验正确与否,又作了更系统全面的阐述,强调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https://img.taocdn.com/s3/m/235888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9.png)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是什么?改革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和利益,并且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准确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得失。
那么,判断改革和工作得失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评估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需要考察改革和工作的目标是否实现。
任何一项改革或工作都有其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评估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改革和工作的得失。
例如,如果一项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否有所提高来判断这项改革的得失。
其次,需要考察改革和工作对社会的影响。
改革和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一项经济改革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一些不便和困难,但如果能够在长期内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可以说这项改革是成功的。
第三,需要考察改革和工作的可持续性。
改革和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成果上,而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一个成功的改革应该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长期发展,而不是一时的昙花一现。
例如,一项环境保护工作如果只是短时间内做出了一些表面文章,而没有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矛盾,那么这项工作的得失就需要重新评估。
此外,还需要考虑改革和工作的公平性。
任何一项改革和工作都应该以公平为基础,不能让少数人受益而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一个成功的改革应该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而不是让利益集中在个别人手中。
最后,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还包括可行性和合规性。
改革和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是否具备可操作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改革或工作计划在前期策划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或是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相符,那么即便在后期取得了一些成果,这项改革或工作的得失仍需进行全面评估。
总之,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我们可以从目标的实现、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合规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https://img.taocdn.com/s3/m/6ba197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c.png)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进行判断,包括工作的得失。
但是,如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呢?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和经验。
首先,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成果。
无论是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还是工作的整体目标上,我们都应该根据工作的成果来评判得失。
如果工作的成果是积极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项工作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工作的成果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反思工作中的问题所在。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的过程。
在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工作的结果,还需要关注工作的过程。
一个工作是否得失,不仅取决于最终的成果,还取决于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否克服了困难,是否积极主动地解决了问题。
因此,我们在判断工作的得失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工作的过程。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工作对于个人和团队的影响。
一个工作的得失,不仅仅是对于工作本身的得失,还包括了对于个人和团队的得失。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工作对于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的影响,以及工作是否能够给个人和团队带来积极的影响。
只有在综合考虑了这些方面之后,我们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的长远影响。
有些工作可能在短期内看起来得失不明显,但是在长期来看,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时,也需要考虑到工作的长远影响,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得失。
总的来说,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成果、工作的过程、工作对于个人和团队的影响以及工作的长远影响。
只有在综合考虑了这些方面之后,我们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在工作中的判断有所帮助。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a6c460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8.png)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陈健;鲍佳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2(000)030
【摘要】认真学习"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页数】1页(P284-284)
【作者】陈健;鲍佳
【作者单位】宣化县烟草专卖局,075100;宣化县烟草专卖局,07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从"猫论"到"三个有利于"再到科学发展观——略论判断改革成败标准的与时俱进[J], 刘强;何新春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 [J], 纪望平
3.企业改革和发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上) [J], 郎庆田
4.“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J], 无
5.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J], 于钦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意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
它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三利”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践标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1978年以后,由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过去适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先后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社会主义经济
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