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翻译 翻译的时代性
外语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反映
外语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反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日益重要。
这些作品不仅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更是展现时代风貌的窗口。
然而,要准确地在翻译中反映外语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
时代性是外语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每一部作品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例如,19 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阶级矛盾;20 世纪的美国文学则更多地关注现代性带来的精神困境和价值迷失。
这些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还体现在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是反映时代性的基础。
译者需要深入研究作品所产生的时代,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文化传统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比如,翻译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时,译者需要了解 19 世纪初英国的乡绅社会和婚姻观念,才能准确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背后的时代因素。
语言是反映时代性的重要载体。
不同时代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在翻译时,译者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语言特点,并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予以体现。
例如,某些古老的外语文学作品中可能会使用一些已经过时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译者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语言进行替换,而应该保留其原有的风格,或者寻找在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时代感的表达方式。
同时,文化元素也是时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这些都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
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元素的时代特征,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时代性的缺失。
比如,在翻译一部反映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化的作品时,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当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体现出来。
翻译发展历程
翻译发展历程人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最早的时候,人类通过传统的口头交流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种方式主要依靠声音和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意识到口头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
于是,人类开始寻找其他形式的交流工具。
在古代,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和刻在石头或其他硬表面上的象形文字来记录信息。
这种方式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将重要的信息传达给其他人,而不必亲自到他们的面前。
然而,这种信息传递方式需要人们亲自阅读,并且只能在靠近的距离内有效。
因此,人类开始寻找更加便捷和广泛传播的方式。
这导致了文字的发展,人们学会了用符号来代表声音和思想,并用它们来记录和传递信息。
文字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能够保存和传播知识,使得文化和技术的传承变得更加容易。
文字也催生了书籍和文学作品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想和经验的分享。
然而,在文字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人并不具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这意味着文字的传播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开始使用翻译这一工具。
翻译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将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进行转化和传递。
最早的翻译形式可能是通过口头翻译实现的。
一些具备多种语言能力的人被用作翻译者,他们能够听懂一种语言然后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它需要翻译者真正亲自到场并且需要较长时间来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更高效的翻译方法。
书面翻译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们学习了多种语言,并将其记录下来,使得其他人可以随时阅读和使用。
这使得翻译的范围变得更大,人们能够阅读和理解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信息。
然而,书面翻译仍然需要人类的介入,而机器翻译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这一现状。
机器翻译使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翻译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
它可以更快速和准确地进行翻译,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需要翻译来沟通和交流。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作者:李新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1期[摘要]翻译活动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刻画上时代的烙印。
本文选取《简•爱》两个中译本,从阐释学角度对比分析两译本语言的特点,揭示不同时代译者的所见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而阐明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关键词]阐释学;前见;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一、引言《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自1935年第一个译本问世以来,在中国大陆《简•爱》迄今已拥有40多个译本(不完全统计)。
本文选取了《简•爱》的两个译本:1933年7月完成的李霁野译本(简称李译本)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黄源深译本(简称黄译本)。
本文将用阐释学理论对比分析两译本语言的时代性,并揭示隐藏在翻译背后的译者的前见包括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和翻译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二、阐释学的衍生与前见理论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阐释学”,中世纪的“文献学”,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W.Dilthey)的“古典阐释学”以及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G.Gadamer)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等几个阶段。
前见(Vorurteile),或者说是偏见、前理解,主要是指人们在理解文本或认识事物之前由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历史地位等因素而构成的人类先存的心灵状态。
本文根据所选两译本时间跨度较大的特点,研究前见中语言、社会文化环境和翻译思想对译文语言的影响,从而揭示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三、文学译本语言的时代性1、语言的自然演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480)曾经说过:“一切皆变,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
”语言也不例外。
本文选取的两个译本时间间隔长达六十几年,不同的选词,反映了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演变。
在前五章中,原文“an hour”和“half an hour”均出现了四次。
欧洲的语言与翻译多元文化的桥梁
欧洲的语言与翻译多元文化的桥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欧洲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大陆,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更为突出。
在欧洲,翻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本文将探讨欧洲的语言多元性、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对于多元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一、欧洲的语言多元性欧洲有众多语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印欧语系,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少数语言如芬兰语、匈牙利语、爱尔兰语等。
这些语言的差异性既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也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上。
语言的多元性给欧洲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这种多元性也带来了沟通和交流的障碍。
此时,翻译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欧洲,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递。
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得以建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
翻译不仅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商业、政府、学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商业活动中,翻译能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交流。
在政府合作中,翻译能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学术研究中,翻译则是获取外语资料的主要途径。
三、翻译对多元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翻译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翻译,人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从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首先,翻译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进行交流,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例如,在欧洲各国的会议中,需要翻译人员将不同语言的发言翻译成共同语言,使代表们能够相互交流。
其次,翻译有助于传播文化和知识。
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成果可能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得不到全球范围的传播。
通过翻译,这些文化和知识得以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的分享。
最后,翻译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搭建了桥梁。
语言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语言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而语言的障碍是一大挑战。
因此,语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语言翻译技术的发展语言翻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
这种方法基于语言学家对语言结构和语法的认识构建规则集,然后使用计算机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作,并且准确度很低,因为语言是非常复杂和灵活的。
随着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统计机器翻译成为主流。
这种方法基于大量的语料库,使用统计模型进行翻译。
其优点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和灵活的语言,准确度也得到了提高。
最新的方法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
这种方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处理翻译,能够处理更加自然的语言,效果优于以前的方法。
目前,谷歌、微软等公司都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研究和应用。
二、语言翻译技术的应用语言翻译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国际贸易和商业中,语言翻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交流。
通过语言翻译技术,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市场和商业环境,从而更好地进行业务。
其次,语言翻译技术在旅游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旅游中,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通过翻译技术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历史。
此外,翻译技术还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解决沟通障碍。
此外,在教育和科研领域,语言翻译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翻译技术,学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和学术研究成果。
在人才交流中,翻译技术也可以帮助国际间的学术合作。
三、语言翻译技术的未来未来的语言翻译技术将会越来越自然和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言翻译技术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未来的翻译技术将会更好地理解语境、语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口语翻译。
未来的翻译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定制化的应用。
《2024年《语言与翻译》(蒙古文版)期刊研究》范文
《《语言与翻译》(蒙古文版)期刊研究》篇一《语言与翻译》杂志研究范文一、导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与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媒介。
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桥梁,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蒙古文版的《语言与翻译》期刊的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对其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二、蒙古语言及蒙古文翻译的特点与挑战蒙古国位于亚洲中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其官方语言为蒙古语,书写上则采用蒙古文。
蒙古文的书写系统具有独特性,对于外来语言的翻译具有其特殊的挑战。
蒙古文的音节构造和词汇结构都与汉语、英语等语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境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要将文化差异进行有效转换,这对于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力都是一种考验。
特别是在历史、文学、科技等领域的翻译中,更是需要精准地把握蒙古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三、《语言与翻译》杂志的研究内容与价值《语言与翻译》杂志作为专注于语言和翻译领域的期刊,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其中,蒙古文版的《语言与翻译》更是对于促进中蒙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杂志致力于探索和研究蒙古文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挖掘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以推动蒙古文翻译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
该杂志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平台,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窗口。
同时,该杂志还积极推动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搭建了桥梁。
四、蒙古文翻译的技巧与策略在蒙古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语境,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失去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其次,要充分考虑蒙古文化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转换,使译文在表达上更加贴合蒙古文化的习惯和表达方式。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思考
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思考“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思考”是一个大家熟悉但又如此重要的议题,它引发了众多关于翻译理论发展主要方向的讨论和深入思考。
翻译理论是一个来源于历史、地缘政治和文化的复杂理论学科。
它的发展是受文化、历史和文化特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社会文化、历史经验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翻译理论发展有着不同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在中国,人们从古代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时代性与地域性的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统治者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受统治者所采用的政治和文化理念的影响,古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出来的术语、观念和理论体系是国家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反映。
例如,汉朝的翻译理论大多是以“文心”的概念,以“生成美”的理念,和以“百家争鸣”为宗旨,以“增译”为口号的现代翻译理论发展。
这些古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特殊特征,也影响了后世翻译理论的发展。
此外,翻译理论发展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此外,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影响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西方文化带来的“汉字思维”。
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更加注重字面的翻译,从而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翻译理论发展主要还是由其内在特性决定的,这种内在特性包括语言、文化、历史经验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翻译理论发展中,不可忽视这些内在特性对理论发展的影响,否则将难以走出狭隘的思维定势,难以真正实现理论的发展。
总之,翻译理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这些因素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同时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
在翻译理论发展的各个时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形态和内容也会受到这些时代性和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专业的语言翻译发展
专业的语言翻译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这使得语言翻译行业变得愈发重要,专业的语言翻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语言翻译的意义、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翻译的意义语言翻译作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桥梁,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语言翻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政治家、商人还是文化从业者,他们在跨语言交流中都需要借助翻译来完成信息传递。
其次,语言翻译对于文化传承与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增加,翻译成为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最后,语言翻译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只有通过语言的传递与理解,各国才能更好地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二、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为了提高语言翻译的质量与效率,专业化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首先,语言翻译从业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翻译技巧,还需要掌握源语言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确保翻译过程的准确性。
其次,专业化要求语言翻译从业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特点,以避免因文化因素引起的误解与歧义。
此外,语言翻译从业者还应不断学习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语言翻译行业也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首先,机器翻译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机器翻译已能在某些领域取得不错的成果。
虽然机器翻译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但两者的结合将提高翻译的效率与准确度。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也为语言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
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语言翻译将逐渐实现更高效的全球化交流。
综上所述,专业的语言翻译对于推动全球交流与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当代英语语言与翻译
众 多的 新 鲜 事 物 、 行 词 汇 , 英 语 注 八 了新 的 活 力 。 流 给
美 国 人 发 明 了 互 联 网 , 明 了计 算 机 , 们 把 互 联 网 的 语 言 发 他
设定 为主 要使 用语 言 ,这就导 致 了非洲 人不 能用 当地语 言上 网 、
读 小 说 、 电 影 或 者 给 外 国 朋 友 打 电话 , 地 语 言 变 得 似 乎 没 太 看 当 1 英 语 在 当代 世 界 的 地位 大用。 英 语 ( n lh 是 联 合 国 的 工 作 语 言 之 一 , 是 事 实 上 的 国 际 E gi ) s 也 英 语 , 非 洲人 带 来 了欧 洲 的 文 化 , 让 他 们 认 识 了 新 的 音 乐 、 给 也 交 流 语 言 。英 语 属 于 印欧 语 系 中 日耳 曼 语 族 下 的 西 日耳 曼语 支 , 并 服 装 、 术 和 新 的 价值 观 。 是 ,进 口 ” 了 一种 时髦 , 些 喷 着 法 国 艺 于 “ 成 那 通 过 英 国 的 殖 民 活 动 传 播 到 世 界 各 地 。 根 据 以英 语 作 为母 语 的 人 香 水, 着英国皮鞋的女士们 , 穿 总能 比那 些 穿 着 本 地 制 造 品 牌 的 人 获 数计算 , 英语 可能是世 界上第三 大语言 , 它是世 界上最 广泛 的第 但 得 更 多尊 敬 。 些 有 钱 人 家 的 孩 子们 , 把 更 多 的 时 间 花 费 在 玩 电脑 那 则 二 语 言 。 界 上 6 % 以上 的信 件 是 用 英 语 书 写 的 , 两 个 世 纪 英 国 世 O 上 游 戏 , 提供 英 语 或 者其 他 “ 际 语 言 ” 学 的 国际 学 校 上 。 上 国 教 和 美 国 在 文 化 、 济 、 事 、 治 和 科 学 上 的领 先 地 位 使 得 英 语 成 经 军 政 欧洲 , 或者说西方传 媒的影响力 , 随着语言的传播而在非洲大地 为 一 种 ; 际语 言 。作 为世 界 性 的 大 语 种 , 语 成 为 了现 代 与 文 明 隹国 英 上 蔓延 开 来 。 了防 止 观 众 流 失 , 为 非洲 当地 电视 台不 得 不 花 重 金购 买 的标 志 。 西 方生 产 的 电视 剧 、 闻 、 乐 节 目等 等 。 音 乐 、 学 、 影业 也 是 如 新 娱 文 电 英 语 的 强势 , 西 方 文 化 的 强 势是 密不 可 分 的。 正 如 一 句 话 : 跟 一
《《语言与翻译》(蒙古文版)期刊研究》范文
《《语言与翻译》(蒙古文版)期刊研究》篇一一、导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与翻译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
作为交流的桥梁,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传递与信息的交流。
而翻译,则是一种跨越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艺术。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文版期刊中语言与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二、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
在蒙古文版期刊中,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蒙古族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等都需要通过语言来传承和发扬。
其次,语言是信息传递的桥梁。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决定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交往能力,而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最后,语言也是个人表达和交流的途径。
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翻译的挑战与机遇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在蒙古文版期刊中,翻译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首先,翻译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次,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语境和语气的变化,使得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最后,翻译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地道性,使得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然而,翻译也带来了机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同时,翻译也为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便利。
在蒙古文版期刊中,翻译可以将本地的知识和经验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四、期刊中的语言与翻译在蒙古文版期刊中,语言与翻译的地位尤为突出。
首先,期刊需要通过蒙古文这一主要载体将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传达给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蒙古文的规范使用和表达技巧对于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翻译则能够将学术成果和前沿信息从其他语言中引入到蒙古文版期刊中,丰富期刊的内容和形式。
语言与翻译 翻译的时代性
语言与翻译
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 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变化中才 能求发展。 作为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翻译,也难 免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的 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与 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语言的变化
1、时事引起的变化
时事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每一次有影响 的政治事件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 比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比利时城镇滑铁卢遭到 惨败,于是英语就出现了短语“meet one‘s Waterloo”, 用来比喻遭到惨败或受到致命打击。 其他:Nazi(纳粹)、 the Cold War(冷战)、 大跃进(the Great Leap )改革(reform) 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
语言的变化
4.科技引起的变化 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大爆炸”,它们给 语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和本世纪 初,我们先后有了雷达(radar)、激光(laser)、原 子弹(atom bomb)、核武器(nuclear weapons)、 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导弹(missile) 、麦克风 (microphone)、录音机(recorder)、引擎(engine)、 电报(telegram)、电话(telephone)、机(computer)、 (network)、因特网(Internet)、邮件(E-mail)、克 隆(clone)、纳米、(nanometer)、信息技术(IT)、 博客(blog)、等等。
翻译的变化
3.时间与空间引起的翻译变化
比如,mobile phone一开始被译成“移动电 话”,后来人们简称其为“大哥大”。现在由于 其形状、体积和制作的精美,被直接叫做“手 机”; “毛主席”过去译成Chairman Map,后 来则把“江主席”译作President Jiang;
语言演变与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语言演变与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牛小艾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1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演变要求文学翻译的语言应具有时代性,语言的演变必然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牛小艾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用前见理论分析翻译语言的时代性——以《在路上》的两中译本为例 [J], 金萍
2.基于俄汉平行语料库的文学翻译语言特征考察——以译自副动词短语的翻译语言为例 [J], 刘淼
3.新文学作家的语言资源与翻译语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J], 王彬彬
4.语言演变及语体完形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J], 刘顺
5.重新定位文学批评史的断裂——论文学史的创立在文学元语言演变中的意义 [J], 钱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思考
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思考作者:罗耀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7期摘要:理论来自实践并被用来指导实践,这是人们的共识。
在翻译学界,这种观念也占据主流市场,然而事实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在实际的运用中却并不尽如人意。
翻译理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而且对其内涵的解读在实际的运用中也至关重要。
本文从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入手,分析了理论与实践在结合过程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期望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关键词:翻译理论;时代性;地域性;翻译实践;互动结合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08-02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被用来指导实践,翻译也不例外。
而作为文化大国,中国的翻译理论经由经典的“信、达、雅”来到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地位:理论与实践是否仍紧密关联?中国的翻译理论是否与国际观点脱节走入死胡同?翻译过程中,一旦停下来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就会首先浮现出来。
毋庸置疑,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反过来对实践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这个作用,可以是指导性的,也可能是束缚性的,因此,如何面对翻译理论,又该如何定位它至关重要。
翻译是一种世界性的活动,因此各国都涌现了各色翻译理论;而同时翻译又是历时性的活动,因此随着时间变迁,翻译理论也出现了时代性的变迁。
然而,翻译理论是否有国别,是否存在地域限制,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翻译理论,又孰优孰劣?一、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的翻译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后的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学翻译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的开放型翻译时期。
在这些时期里,前人们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如三国时期的支谦就曾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道安提出的极出名的“五失本”、“三不易”;清末的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的“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语言的翻译与传译
语言的翻译与传译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语言的存在使得跨语言沟通变得复杂。
为了克服这个障碍,语言的翻译与传译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翻译与传译,以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语言的翻译与传译的定义语言的翻译与传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以实现跨语言的交流和理解。
它能够帮助不同语言的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二、语言的翻译与传译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语言的翻译与传译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 促进经济发展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的翻译与传译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跨国谈判、合作和贸易,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实现政府间合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合作常常需要语言的翻译与传译。
通过翻译,各国政府可以有效地沟通和协商,共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4. 提升个人能力语言的翻译与传译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翻译,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语言的翻译与传译的挑战1. 语言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等。
这使得翻译工作变得复杂,需要翻译者对原文进行准确理解,并恰当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2. 文化的差异语言背后承载着文化,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这对于翻译来说,意味着需要了解并传达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避免信息的失真。
3. 核心观点的转化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核心观点,并在目标语言中恰当表达。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语言的翻译与传译的发展趋势1. 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但仍然需要人工翻译的辅助和校对。
2. 多领域的专业化语言的翻译与传译已经逐渐向多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浅谈当代英语语言与翻译
浅谈当代英语语言与翻译英语,代表西方的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包含着印度、西亚和欧洲的语言。
它的强大是因为借鉴了包括汉语在内的众多语言的词汇,英语中的部分词汇是在外国语言中翻译进去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英语中也出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流行词汇,给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
标签:英语强势翻译流行1 英语在当代世界的地位英语(English)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
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语言,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
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
作为世界性的大语种,英语成为了现代与文明的标志。
英语的强势,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一句话:一个莎士比亚胜过一个印度,可见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之深。
在非洲大陆,3000多万平方公里,8亿多人口,1400多种语言,由这些语言演化而来的方言更是多达数千种。
这些本土语言虽然享有数量优势,却仍然势单力薄,倒是外来的英语等欧洲语言总能在官方语言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这与非洲那段曾经遭受殖民的历史息息相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掀起了独立浪潮,殖民者撤走了,他们的语言却被留了下来。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非洲本土语言逐渐被边缘化,地位日益衰微。
语言的影响意味着文化的影响,英语所带来的外来思维,也在悄悄改变着非洲人的生活。
非洲人用来表述本土语言的词汇多种多样,但是人们认为本土语言缺乏表现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用来进行包括科学和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
美国人发明了互联网,发明了计算机,他们把互联网的语言设定为主要使用语言,这就导致了非洲人不能用当地语言上网、读小说、看电影或者给外国朋友打电话,当地语言变得似乎没太大用。
多语言和翻译的历史演变和影响
多语言和翻译的历史演变和影响人类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而随着文明的进步,语言也逐渐演变出多样化的形式。
无论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流还是跨文化交流,多语言和翻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多语言和翻译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多语言的起源与演变在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语言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没有书面文字的存在。
不同地区的人们逐渐形成各自的语言,这些语言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壮大。
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多种语言同时存在,并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书面文字的出现使得语言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不同地区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书面语言。
这些书面语言良好地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知识,并成为文明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2. 翻译的历史演变与技术进步翻译作为一种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能力,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期的翻译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因此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翻译工具的使用逐渐增加,大大提升了翻译效率。
在古代,翻译主要通过人工进行,翻译者需要精通不同的语言,并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背景知识。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人工翻译的局限性,翻译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进入现代社会,翻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逐渐崭露头角。
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语言之间的转化,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然而,机器翻译在语法、语义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
3. 多语言和翻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多语言和翻译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多语言和翻译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不同语言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和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通过翻译,人们能够突破语言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同发展。
其次,多语言和翻译推动了知识和科技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变化
1.音译变意译
音译是翻译最简捷的手法。在大量外来语涌 入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不懂或不完全懂它们的意 思。所以只好囫囵吞枣,先音译过来。然后再逐 渐地去理解。最后改成意译或音意兼译。 比如,grammar先音译为“葛朗玛”,现意 译为“语法”; democracy和science先音译为 “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后意译为“民主” 和“科学”。
语言与翻译的变化
原文(page 3): 活生生的语言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语体风格的取向也总是有所修正,因而在 一个时期被接受的译文会在后来的一个时 期变得很不可接受。 Live languag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stylistic preferences undergo continual modification. Thus a translation acceptable in one period is often quite unacceptable at a latter time.
翻译的变化
3.时间与空间引起的翻译变化
比如,mobile phone一开始被译成“移动电 话”,后来人们简称其为“大哥大”。现在由于 其形状、体积和制作的精美,被直接叫做“手 机”; “毛主席”过去译成Chairman Map,后 来则把“江主席”译作President Jiang;
即使现在看来译得很成功的作品,若干 年后再回头看,也许仍有不尽人义之处, 需要修改与补充。难怪有些优秀作品同时 会有数种译本,或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译 本。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在发展,语言在 变化,翻译也在变化。但是,有没有相对 不变的能够经得起历史揣摩的译文呢?
语言与翻译
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 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变化中才 能求发展。 作为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翻译,也难 免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的 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与 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语言的变化
1、时事引起的变化
时事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每一次有影响 的政治事件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 比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比利时城镇滑铁卢遭到 惨败,于是英语就出现了短语“meet one‘s Waterloo”, 用来比喻遭到惨败或受到致命打击。 其他:Nazi(纳粹)、 the Cold War(冷战)、 大跃进(the Great Leap )改革(reform) 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
翻译的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意译变音译 比如,party以前经常译成“聚会”,但英语中 的party太多,有birthday party、Christmas party、 farewell party、garden party、surprise party等等, 汉语的“聚会”的确难以应付如此之多的party, 况且汉语“聚会”又有聚众闹事之嫌,所以有时 将其音译为“派对”。 fans过去译作“……谜”。 现在译成“粉丝”。 在汉语中,早先把“武术”译为Chinese boxing,但英语boxing的意思是“拳击”,中国 的武术和拳击还不太一样。所以现在直接音译为 gongfu、wushu、qigong、tajjiquan。
语言的变化
4.科技引起的变化 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大爆炸”,它们给 语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和本世纪 初,我们先后有了雷达(radar)、激光(laser)、原 子弹(atom bomb)、核武器(nuclear weapons)、 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导弹(missile) 、麦克风 (microphone)、录音机(recorder)、引擎(engine)、 电报(telegram)、电话(telephone)、机(computer)、 (network)、因特网(Internet)、邮件(E-mail)、克 隆(clone)、纳米、(nanometer)、信息技术(IT)、 博客(blog)、等等。
翻译的变化
翻译是互动的,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分为英 译汉和汉译英。对语言中出现的新东西、新变化, 有些人主张直译(包括音译和移译,也称零翻译或 不译),有些主张意译,还有些主张音意兼译。但 无论直译、意译还是音意兼译,其翻译都不是一 成不变的,此时是直译。彼时也许成了意译,因 此翻译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而不断 修正自己。
语言的变化
2.变革引起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会不断变更,新的 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这就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语言。 比 如,mill指工厂时,指过去的手工作坊,现在除纺织业、 造纸业以及面粉厂继续延用mill外,更多地则用factory、 plant、works、甚至manufactory。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 “西部大开发”(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厂长负责制”(system of overall leadership by the factory director)
语言的变化
3.文化、生活引起的变化
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体现了文 化的发展。文化和生活的变革同样会带来语言的 变化。因为佛教的输入,汉语言中才有了“释加 牟尼”、“如来佛”、“舍利子”、“观音菩萨” 等佛门用语。中国的宗教文化、茶文化、饮食文 化、服饰文化被外国所接受,于是英语中就有了 Confucianism、tea 、silk、china、Chinese food、 chopsticks等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