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应第二——探求对方真实想法
鬼谷子反应第二
![鬼谷子反应第二](https://img.taocdn.com/s3/m/b57253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5.png)
鬼谷子反应第二《反应第二》是《鬼谷子》的第二篇。
“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式。
反是反复试探,应是回应。
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然后再行对策之术。
因此,反应之术则更具有针对性,内容阐述也更加具体。
反应是有意识地刺探对方情况的谋略。
“听其言,观其行”是反应术的基本技巧,说话、办事要听话外之音,察不言之言。
鬼谷子认为:反应可以静听,可以反诘,也可以以己推人。
若想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通过某种言辞或行动,使对方开口讲话,先用语言试探,投石问路,然后从其言行中判断出他的真意。
如有不清楚之处,再回过头来探求,反复求证,将对方引向自己的言说目的。
同时,鬼谷子还要求:运用反应术者,应全面、辩证、历史地看问题,并要善于把握讲话的技巧。
在论辩、游说时,要“反之、复之”从而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以致更好地掌控局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古到今,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
通过对大道的掌握运用,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这类事物,了解那类事物。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道理,若与现今不符合,我们可以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求原因。
大道一体,古今一致,世界上的一切事理都可以通过返复于过去而推求考察之,这就是圣人的言下之意,我们不可以不详细审察研究。
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
自己沉默听辞,是静。
可以根据别人的言论,来探听其中蕴含的深意。
如果发现了对方的言辞中有前后矛盾之处,就要马上提出诘难探求其真意,对方的真情必然在应对中有所透露。
别人的言辞中包容有丰富的意象,其说的事物也可以类推到其他同类事物。
因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物象和类推出的事物去考察在它们背后所隐藏着的谈话者的意图。
象,是言辞中涉及的事物实质的外在表象。
比,是言辞中事物可以类推出的同类事物。
我们就这样以静默来探求别人的言辞意图,就好比用饵钓鱼一样,通过引诱对方说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事,从而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
这又像多张一些捕兽之网等待猎物投奔一样,多用反诘之语去多方试探。
鬼谷子全文解读
![鬼谷子全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8fa6a7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c.png)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江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鬼谷子八句话
![鬼谷子八句话](https://img.taocdn.com/s3/m/a463ca04a300a6c30c229f21.png)
作者 Annie来源读书一刻 dushuyk几千年来,鬼谷子被兵法家称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的师尊是世界辩证法创始人、世界哲学之父、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老子。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语言却晦涩难懂,但是大体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事理。
1、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想听对方说话,应该先沉默;想要对方张开,自己要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与。
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
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2、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聪明地利用别人所不知道的知识,让大部分人都无法利用的东西为我所用,不知不觉把事情谋划好,不用争斗就取得胜利。
在不改变东西本来面目的前提下,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别人利用不了的东西为你所用,采用润雨细无声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达到目的。
3、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
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愚蠢的人容易被别人蒙蔽,不肖的人容易被恐吓,贪小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
所有的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
所以强大是由弱累积而得到的,直也是由弯曲积累而成的,富余也是由不足慢慢积累的,这就是道术得到了实行。
才智也好,金钱也好,都不是天生就带来的,而是从无到有积累而成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也没有白白得到的财富。
4、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有智慧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使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宁可依靠愚人所擅长的,这样就不用让自己受困于窘处。
聪明的人不但要懂得用力,还要懂得借力,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目的,那么就要懂得借用别人的力量,才能够取长补短,取得胜利。
鬼谷子古今译文对照之反应术
![鬼谷子古今译文对照之反应术](https://img.taocdn.com/s3/m/af05082067ec102de2bd896b.png)
反应第二原: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译:古代能用“大道”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合。
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译: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查验未来,反顾以考查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了解自我。
原: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原:事有反而复得者,圣人之意,不可不察。
译:有些事情是要反反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去研究。
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译:人家说话,是活动的,自己缄默,是静止,要跟据别人的言谈来判决定他的辞意,如果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要出现。
原,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译:话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
既有“象”和“比”的存在,就可以预见对方下一步的言行。
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
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
原: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译: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和事实一样,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
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
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译:这就像张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等待野兽落入。
如果把捕野兽的方法应用到人事上,那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就是钓人的网,原:常持其网而驱之。
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
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感动对方,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实情,进而控制对手,原:己往返,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译: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
看鬼谷子的攻心三术,一听二问三故事,职场小白也能成为谈判专家
![看鬼谷子的攻心三术,一听二问三故事,职场小白也能成为谈判专家](https://img.taocdn.com/s3/m/ae886f1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9.png)
看鬼谷子的攻心三术,一听二问三故事,职场小白也能成为谈判专家兵法上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事先知道别人的想法,在打交道的时候就能占据主动。
比如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能投其所好,让其对你产生好感,为你做事,在谈判的时候就能掌握对方的底线,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说服别人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轻而易举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可是人心隔肚皮,知道人的想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靠蒙吗,靠猜吗?显然不靠谱,有蒙对的时候,也有蒙错的,一旦错了,那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不仅于事无补,还于事有害。
事实上,我们是输不起的。
也许你会说,普通人做不到这些,也许只有神仙能。
世界上没有神仙,却有鬼谷子。
鬼谷子可以告诉你,如何可以百发百中,洞察别人内心的想法。
鬼谷子是中国第一谋略大师,是阴谋家的祖师爷。
老百姓学他不是为了坑人害人,而是为了跟朋友相处更融洽,让社会更和谐。
鬼谷子的"钓人三术"一口吃不下一个胖子,必须一步一步来。
第一招——静言术:人言者,动也。
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俗话说沉默是金,要少说多听,不动声色。
让别人尽情诉说,尽情"表演";而你,只须当一个默不作声的倾听者,做一个表面看起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
别打断,别插嘴,沉住气,耐着性子,最多你只需要偶尔提问。
听的时候,要面带微笑,这样能让对方心理不设防,没有一点警惕,向你敞开心扉,毫无保留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方说的越多,意图就暴露得越明显,对方全部说完了,意图则暴露无遗。
用武术界的一个术语,就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人际交往,最忌讳的是别人沉默不语,而你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样被动的就是你,不知不觉就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第二招——反心术: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上面我们说了,沉默是金,跟人交往要“少”说,但不能“不”说。
人与人沟通是个互动的过程,只有你表示了积极的意向,对方才会得到鼓励。
因此沉默不是一味的沉默,而是要选择时机恰当地发言。
国学经典鬼谷子:反应第二原文译文
![国学经典鬼谷子:反应第二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372b3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f.png)
【导语】⿁⾕⼦思想家、道家代表⼈物、兵法集⼤成者、纵横家的⿐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故⾃称⿁⾕先⽣。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反应第⼆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古之⼤化者,乃与⽆形俱⽣。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求之。
事有反⽽得复者,圣⼈之意也,不可不察。
⼈⾔者,动也。
⼰默者,静也。
因其⾔,听其辞。
⾔有不合者,反⽽求之,其应必出。
⾔有象,事有⽐;其有象⽐,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
⽐者,⽐其辞也。
以⽆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实也。
其犹张□纲⽽取兽也。
多张其会⽽司之,道合其事,彼⾃出之,此钓⼈之纲也。
常持其纲驱之。
⼰反往,彼复来,⾔有象⽐,因⽽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圣⼈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
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必有反辞以远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之,以牧其辞。
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默,与此出⼊;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此者。
⼰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虽⾮其事,见微知类。
若探⼈⽽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故知之始⼰,⾃知⽽后知⼈也。
其相知也,若⽐⽬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也不失,若磁⽯之取铁;若⾆之取燔⾻。
其与⼈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不先定,牧⼈不正,是⽤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审先定以牧⼈,策⽽⽆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 在古代能以“⼤道”来化育万物的圣⼈,其所作所为都能与⾃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
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再回⾸以认识⾃我。
如何有效地倾听,才能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
![如何有效地倾听,才能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720f79b307e87101f69695.png)
如何有效地倾听,才能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
鬼谷子讲“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说话好比是处于运动状态,而我们沉默,好比是处于静止状态。
处于静止状态才有足够的注意力来观察运动状态的情况。
(这一点就有点像牛顿力学中选择参考系才会观测对方运动情况)。
对方的话语依然围绕着一定逻辑规则而展开,我们通过仔细倾听,就可以感觉到对方能否自圆其说,如果逻辑上出现漏洞就立刻向对方提出,对方必然要做出回应(如果回应不能弥补漏洞,那么他所说的话就不能相信)。
鬼谷子在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之后,又着力强调“倾听”背后的逻辑:“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不能不说中国历代的先贤还是重视科学的,从这句话就充分体现出来。
)就是说每一个结论就是根据特定现象得出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情况类似的事件可供我们参考,通过对于现象的观察和类似事件的对比,我们就能得出对方说话和做事背后的逻辑。
然而我们虽然重视倾听,但又不能一味沉默,因为这有可能是交谈“冷场”。
有时候需要为了实现倾听的目的,而故意说出一些话语来“抛砖引玉”,以开启对
方的“话匣子”。
鬼谷子将这个办法概括为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其犹张置网而取兽”!。
鬼谷子沟通技巧——察言观色
![鬼谷子沟通技巧——察言观色](https://img.taocdn.com/s3/m/14f0670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7.png)
鬼谷子沟通技巧——察言观色揣测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神态等作判断。
对此,鬼谷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此所谓测深揣情。
”他认为,人的内心情感发生变化,必然会在外表的形态上表现出来;因此,人们习惯用自己观察到的外在特征,来揣测对方的内心活动。
这种探测对方内心和洞悉实情的方法提醒我们,一定要顺着对方的心意来,才能获得准确的情报。
与人交往,学会察言观色是最基本的要求。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屋看脸色。
”观察天气无可厚非,而看脸色就不单单是察看人的脸色了,而是通过观察对方的举止神态、言语情绪来捕捉其真实想法。
弗洛伊德说:“人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即使他们口不作声,指头也定会喋喋不休。
内心的秘密总会通过每一个毛孔泄露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精通察言观色,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应对策略和处世态度,那么办事的效率自然会提高数倍。
察言观色可谓鬼谷子的游说之术中最重要的方法了。
鬼谷子认为在游说过程中,不停地观察对方,听他在说什么,潜台词是什么,分辨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如果遇到的是比较强的对手,就要敢于用“捭”的战略,主动攻击,以势压人;反之,则要采用“阖”的战略,隐藏自己以德服人。
总而言之,对付比自己实力弱小的人应采取和平手段,对方比自己实力强硬的人则应采取高压手段。
如果能做到这些,处事必然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从而纵横驰骋,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一定善解人意,机灵乖巧,能了解对方在想上面,需要什么,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是一种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敏感,能很轻易地看出别人的情绪反应。
拥有这种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来就容易百战百胜。
这是一种沟通上的优势,有了这种优势,沟通时就轻松多了。
通过观察,可以洞察先机,知道对方的想法,如果察觉对方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心里有所准备,事先化解;也可以根据别人的反应,妥善安排自己的进退应对,依照对方的反应,适时给予鼓励赞美,把话说在适当的时机,刚好说进对方的心里;发现对方不悦,及时刹车,避免沟通形势恶化,见风转舵,随机应变,事情就不会被搞砸了;随时留心对方的脸色,适度指责,让对方有台阶下。
《鬼谷真经》第二章捭阖第二
![《鬼谷真经》第二章捭阖第二](https://img.taocdn.com/s3/m/7f62ddd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1.png)
《鬼谷真经》第二章捭阖第二【原文】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刘宗杰】书接上文,贤愚有别,分工明确,大家都可以各尽其力,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也就是“无为以牧之”。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是分出贤与不肖,勇敢与怯弱等等。
审定人才有没有智慧,审定其品行的实与虚。
其为人的真与假。
故有“审定有无,与其实虚”。
对此,鬼谷子提出了一套方案:“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跟随对方的想法,让他自由发挥。
从他的实践过程中看出他真正的本事。
分析出他志意的真与假。
这是鬼谷子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有效的知人用人的办法。
世事无常,人心难测,交朋结友,与人合作,帮人做事,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反复考查一个人。
从而审定有无与真假。
今天很多工厂、企业对于新招聘的人才,都有一个试用期,用的就是这一种方案对人才进行审定。
而对于一个国家,古时候用的是“科举”,现在用的是“应试”,都是一种审定人才的方法。
对天平常交朋结友,正如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时间的流逝之中,去观察一个人的所做所为,从而审定他的真与假,往往都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这一套方案,它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它是条件是在“审定有无,与其实虚”的特殊时期。
也就是说,对一个不确定的人,还在审定考察的范围之内,才可以这样去做。
如果面临一件决定成败的关键的事情,都跟随他的想法让他自由发挥,会造成一种难以预料的后果,造成重大的损失谁也承担不了。
就好像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结果赵王交给他重兵,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这就是没有审定有无而直接上场的结果。
【原文】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刘宗杰】在反反复复交流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可以达成谈话的目的,不能从对方的话语之中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微微贬抑对方的语言,再加以诘难。
从而让对方说出真实意图。
这就是“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的含义。
第二部鬼谷子翻译详解( 二)-推荐下载
![第二部鬼谷子翻译详解( 二)-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9a34a948b52acfc788ebc93e.png)
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 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 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 ,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 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 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 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 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 ,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 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 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 门,是谓“天神”。
第二部
最精准的鬼谷子翻译(二)反应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 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 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 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 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 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 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 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 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 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 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
反应第二翻译赏析_反应第二阅读答案_鬼谷子的意思
![反应第二翻译赏析_反应第二阅读答案_鬼谷子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1e62c5c9ec3d5bbfc0a747b.png)
反应第二翻译赏析_反应第二阅读答案_鬼谷子的意思【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
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
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纲而取兽也。
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
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
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翻译】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
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
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
《鬼谷子》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
![《鬼谷子》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78a91dcc7931b765ce1508.png)
《鬼谷子》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作者:王亚涛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说服性人际传播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的集中研究说服性人际传播并形成一定思想理论体系的,应当是先秦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作品,也是纵横学派遗留下来的喂一一部子书《鬼谷子》。
其思想内容广泛吸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学说,以说服“人主”为主要目的,对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及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概括,形成了系统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对如今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鬼谷子》认为说服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就在于运用“捭阖”的方法,拨动对方表达意见,以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喜好,进而进行说服传播。
所谓“捭阖”,“捭”是打开,“阖”是闭合,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捭”就是表达自己意见,并引发对方表达意见;“阖”就是保持沉默,让对方主动表达意见。
“捭阖”之中,蕴含探察了解对方心理,决定是否要开展说服的依据,“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是战国纵横家立身处世、掌握形势、游说诸侯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
《鬼谷子》以《捭阖》篇为总纲,《反应》《内揵》《飞钳》三篇为一组,强调说服行为要洞悉人心变化,进而“得其情而说之”,使“情合者听”,达到说服目的;《抵巇》《忤合》两篇为一组,强调对说服行为外界环境的了解,如政治形势,说服对象的处境、状况等,要求说服者依据环境状况,对说服对象、说服行为等作出选择。
这五篇中既含有说服理论和观点,又含有说服者的处世之道。
而后《揣》《摩》《权》《谋》《决》五篇层层叠进,主要讲的是说服技巧方面的理论。
以说服行为的过程为参照,《鬼谷子》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大致呈现“前期准备-试探内情-取得信任-揣摩欲求-言语说服-谋略说服”的理论架构。
一、前期准备学习借鉴历史经验,以古鉴今,增进对当今社会、自身、他人情况的了解。
(见《反应》篇)观察社会形势等事物的变化,寻找事物间隙、矛盾。
(见《抵巇》篇)充分了解说服对象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社会交往、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状况。
鬼谷子:反应第二,知己知彼,掌控局势
![鬼谷子:反应第二,知己知彼,掌控局势](https://img.taocdn.com/s3/m/e4360f7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e.png)
鬼谷子:反应第二,知己知彼,掌控局势鬼谷子鬼谷子认为:运用反应术者,应全面、辩证的看问题,并要善于把握讲话的技巧。
在论辩和游说时,要“反之,复之”,从而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更好的掌控全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应第二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若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先审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以上摘自《鬼谷子》首先我们要明白,鬼谷子所谓的“反应”并不是我们现在通俗的对发生的事物所采取的措施的本能。
其所谓的“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式,反是指反复试探,应是指回应。
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然后进行对策之术。
“反应”的基本技巧是听其言,观其行。
说话、办事要听话外之音,察不言之言。
反应可以静听,可以反诘,也可以以己推人(即,换位思考)。
若想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通过某正言辞或行动,使对方开口讲话,先用语言试探,投石问路,然后从其言行中判断出他的真实意图。
如有不清楚之处,再回过头来探求,反复求证,将对方引向自己的言说目的。
在双方沟通时候,别人侃侃而谈是处于动态。
我们静默听词是处于静态。
别人动,我们静,正是以静制动。
根据对方的言辞可以了解他的主张和心意。
如果发现他的言辞中有前后矛盾,不合情理的地方,马上反问他,使对方的矛盾谬误出现,从而逼使他在应声回答中再度思量,露出真情。
如果对方不接我们的话茬,不回答我们的反诘时,就要改变方法。
我们可以做出某些表象,用形象的手段打动他,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随之掌握他的意图。
《鬼谷子》的读后感(通用7篇)
![《鬼谷子》的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401b14551810a6f4248649.png)
《鬼谷子》的读后感(通用7篇)《鬼谷子》的读后感1这本书中一共有十二篇,捭阖是全书的开篇。
“捭”的意思是开启,“阖”的意思是闭藏,捭阖具体来讲其实是一种谈判术,是纵横家游说活动的根本方法。
语言很重要,所以他提出“捭阖之道”,要根据各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此来达到游说的目的。
反应第二,这篇说的是了解别人的方法:静听法,静心听取别人的言语,考察真正意图;反听法,主动发出信息,试探对方;以己推人法,知人知己,去推知别人。
感觉这部分和平时面试别人也相通的。
內揵第三,说的是策士和君主打交道的方法,用现代的话就是向上管理。
取宠之法,让我想起刘邦提醒我们一定要活得老板的信任,才能做成事。
制君之术,帮助可靠的君主建功立业,不可依靠的君主,设法离去。
历史的范蠡比较成功的做到这点。
抵巇第四,认为社会事件初期,很难知道发展趋势,圣智的人就会在发端时进行弥补,如果缝隙太大无法弥补,就要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这篇的思想很超前,也很有争议。
飞箝第五,主要说的时察人制人,要让人敞开情怀,深知此人的性格道德水平。
忤合第六,是辩证处世技术,要在变化的连续过程中,瞅准时机,利用最佳状况,干成事情。
揣篇第七,要求把握人心,顺意而为,谋事必成。
摩篇第八,是提出要体察人性。
即揣情摩意。
权篇第九,随机应变制敌之短。
这是鬼谷子强调的游说术的核心。
谋篇第十,战国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因此计谋很重要,哦那个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能克敌制胜,计谋需要保密。
商场的竞争策略也很重要。
决篇第十一,决断疑难问题是很重要的技能,当断则断。
符言第十二,在最后这一篇中,鬼谷子阐述了做事公平公正的原则。
符言指言辞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引申为为政者明察秋毫、奖惩分明必须奉行的准则。
为政者只有做到坦然无私,才能让天下归服,这样也就顺应了自然之道,如此国家必能长治久安,自己也可以不受侵害。
做到以上这些术,当然要靠修为,要修养内心,要专一,不能过于分散。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
从对方的话里探知他的真实想法
![从对方的话里探知他的真实想法](https://img.taocdn.com/s3/m/326d7c7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a.png)
从对方的话里探知他的真实想法为什么要探知实情《捭阖篇》讲的是,要把事情做成功,需要通过学习、观察、总结懂得事情发展的规律,找到关键人物,然后说服他按照我们的方案行事。
我们要驾驭别人,一定是建立在对他的了解之上,从他的身上,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也就是推动他做事情的根本动力,然后,我们就可以围绕他的实情和想法进行谋划了,用他的想法引导他做事,他想看红叶,你给他推荐旅行社,他缺钱,就推荐实惠的旅行社,成功率就很高了。
探知一个人真实情况和想法的方法就是今天要讲的《反应篇》。
探知实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沿着事情的发展往回推,找到推动事情发展变化的根因,影响事情的关键人物到底想得到什么,一直推动事情发展。
找到根本原因之后,再结合各方条件再推演过来,进行验证,正确的话,说明我们理解的对,我们就可以依此推测事情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及时采取措施,这叫“反复术”,返回去,再复原回来。
我们做事,一定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找到事情发展的根因、还原事物发展过程这件事上。
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是“掌控”,知道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关键要点和关键人物的想法,我们就可以控制他,做到万事皆在掌握之中,永不失败。
但如果失察了,就会导致失控,失控必定失败,所以,当按照你找到的根本原因和实际情况去推论,你认为这件事该发展的时候却消亡了,该终止的时候却蓬勃日上,说明你理解的对方的想法是不对的,需要重新用反复术进行反本溯源的操作,重新找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然后,基于这个动因,调整自己的认知。
怎么去探知对方想法原理明白了,具体到探测一个人的想法要如何操作呢?很简单,别人说话时,我们将自己的精神、注意力集中于对方,静静的听,对方的话语将他的内心描述出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具体的数据。
先定性、后定量,这是鬼谷子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句不说,要用言语或者表情、动作,拨动对方,让他持续的说,说我们想知道的,这样,就可以从他的话里,分析他内心中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推测出他的内心所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谷子反应第二——探求对方真实想法
李小龙从哲学方面研究“进攻”与“防守”到一定境界,创立截拳道,成为了功夫大师。
如果一个人能把“说”和“听”领悟到一定境界,也就可以成为沟通大师了。
这时有人会问了,说话和听别人说话谁不会,我每天都在做啊。
正如出拳进攻和回身防守谁都会,但是两人在真正对抗中却出现强弱之别。
进攻与防守,说话与倾听都是有其套路的。
鬼谷子一书研究游说技巧,他的弟子张仪被冤偷玉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妻子给他擦药时,他就只关心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
因为他知道,有舌头才能说话,才能有出头之日。
最后他确实只靠三寸不烂之舌,成为秦相,玩弄其他诸侯于鼓掌之间。
鬼谷子对言谈辩论的研究,达到很高的一个水平,在当时独成一家之言,成为“纵横家”的鼻祖。
就连算命这种靠嘴吃饭存活至今的人,就尊他为始祖。
鬼谷子说:“口者,心之门户也”。
一个人心之所想,心态和情绪如何,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
反过来,要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也要通过钓取对方“口”里的信息去得到。
善听才能善言,听到≠听懂,所以倾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学会倾听可以获取重要信息、掩盖自身弱点、激发对方谈话欲、发现说服对方的关键并且获得友谊和信任。
了解倾听的态度。
卡耐基说:“专心倾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最大的赞美”。
很多人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改变话题、抑制不住个人的偏见、急于下结论、显得不耐心、思想开小差、双眉紧皱、神情茫然、不停抬腕看表等。
这些均是倾听态度出现了问题,对于这样的人,对方是不会说出真实想法和意图,更不能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倾听的五个层次:听而不闻——假装在听——选择性的听——专注的听——设身处地的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听。
鬼谷子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对方说话是动态的,己方缄默是静态的,要通过他的话语来揣测他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如果他说的话不合于理,就要记住并反复探求真相,直到对方真实意图暴露出来为止。
鬼谷子的反应篇主张: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探求对方的真实意图。
对方说话,这一动态过程最容易暴露出对方真实想法,己方缄默,就可以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
“未见形,圆而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即:如果未见对方实情,则圆滑说一些投合对方的话,以引导他泄出实情;如果已经得到对方实情,就可以按照己方设计好的对策去行事。
最后达到“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对于不太爱说话,心门关得很紧的人,怎么办呢?鬼谷子说:“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
其情”,变着花样也要打开他的心门,问以下四类问题:1、问他高兴的、辉煌的、得意的;2、问他关心的、放不下的;3、问对他有帮助的,能给他带来利益的;4、问他害怕的,他不想看到发生的。
而且谈话时采取以下形式:“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这就是“钓语”的精髓。
鬼谷子反应篇引入“象、比”两字,各家翻译出很多不同的解释,我带到原文中阅读还是
存在着很多的障碍。
通过多次理解推敲,最后我才弄明白,并带回原文中读通了。
因此简
单讲下我的理解:“象”:像的事,指的就是过去已经发生,和目前情况相像的事例。
“比”就是类比、验证。
反应篇首段写道:“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所罗门有一句名言:太
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
我们遇到问题,都可以“反古而求之”。
鬼谷子阐述了一套观此知彼、观彼知此、观古知今、观今考古的推理和类比哲学。
中国人
常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此类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是这一哲学思想的总结。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
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这些名言、俗话、成语在鬼谷子的话术里面,浓缩为“象比”二字。
翻看古代游说的例子,很大一部分一般都以圣贤、明(昏)君或者寓言的事例来开始类比
游说,钱钟书和韩寒的文章就善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解释事物,让人书读起来感觉妙语
生花,很吸引人。
比如:“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10多年前看到的,现在都还记得。
“象比”,通过过去发生的事,来类比、验证对方说的话,推测事物未来的变化趋势,就
可以探求真相。
“虽非其事,见微之类。
”而且“知人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要做到“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取针,舌之去燔骨。
”“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如弈之引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