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
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 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 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 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中印同属亚洲 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 奴役,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被排除在种姓以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 遭到歧视和凌辱。
在《梨俱吠陀》第十卷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梵天大神从他的 口中生出了婆罗门,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从腿生出了吠舍, 从脚生出了首陀罗
——《 摩 奴 法 典 》
从它判决的原则中(不同的 人不同的标准)你看出种姓
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种姓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小故事
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一位大臣的女儿,一天,他出门找那位少女。 在路上,他遇到了几个人,他们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不断发出特殊的 声音,正在敲击某种器物,一名祭司急忙躲到一旁。不久,他到了少女家 门口,被守卫拦住了,守卫说:“你不能进去”。他只好悻悻离去,回家 后他跟父亲说:“我不想当理发师,我想从军,成为一名大将军,然后跟 大臣的女儿结婚。”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 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那个女孩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 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1.你认为他路上遇到的几个人是什么身份? 贱民
印度古代历史
• 笈多帝国衰落后印度再次陷入分裂。公元7世纪初,戒日王登上 政治舞台,建立强大的戒日王帝国。戒日王自称“通天王”, 其在位时间正值中国唐朝时期,数次派使者到中国。
• 公元647年,戒日王去世,北印度逐渐进入漫长的封建割据时期, 一直延续到12世纪。
一 印度河文明
•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公元前15世 纪以前)。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 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1947年印巴 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 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 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 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七 南方的兴起
• 第七个时代是南方的兴起(6—12世纪) • 孔雀王朝之后,在印度德干地区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王国,
但这些国家发展都不太成熟,仍处于由部落向王国过渡阶 段。 • 6世纪至7世纪印度南部呈三国鼎立之势,三个主要国家是: 查鲁其亚、帕拉瓦。三国经多年征战相继灭亡,代之而起 的是朱罗。 • 10世纪前后,朱罗人几乎成为东南亚一霸。12世纪末,朱 罗王朝开始衰落,各个属国开始自立为王。此后,南印度 再没有出现过朱罗王朝这样强大的帝国。
第三章 印度简史
• 第一节 古代印度 • 第二节 近现代印度 • 第三节 当代印度
印度一词的由来
• 源自梵语的Sindhu • 波斯人与印度人交往,波斯人将印度读为
Hindhu
• 后来又读为Hindu • 希腊人读为Indu或indus • 最后西方通用读法为:India
古印度地图
•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 远大于今天的印度 共和国。基本泛指 整个南亚次大陆。
• 迦尼色伽继承王位后,贵霜王朝进入繁荣时期, 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古代印度【最新课件】(32页)
材料三: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 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 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原人歌》
2.种姓制度的内容
祭司贵族
向国家纳税 向神庙上供
几乎没有权利 受奴隶主阶级 剥削和奴役
婆罗门
(掌管祭祀) 国王、武士官吏
统治阶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同时中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即使遭到外族入侵,其他民 族被中原文明吸引,出现不同程度的文明交融。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大象之国 数字之国
黄金之国
阿拉伯数字
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佛教及佛教文化
独特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古印度文明之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 “瓦尔那”,意为肤色。
2.种姓制度的内容
——《摩奴法典》
3.种姓制度的特点与实质 职业世袭 内婚制 贵贱分明 地位不平等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
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古印度文明之
4.种姓制度的影响
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 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 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长达几 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也没有让印度伊斯兰化。
2011年第五讲 古印度文明资料
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1947年8月印度 独立。
二、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吠陀时代(1599BC—600BC)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祀用 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娑 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解释 吠陀的文献:《梵书》《奥义书》《森林书》 吠陀时代是 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 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为圣典的时代。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教派极为复杂,最彻底中国 化的是禅宗。禅宗史上的两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阿育王 四狮子柱头
犍陀螺风格佛像
健陀螺风格,它的面相尤其是衣服的处理随提醒而产生变化的处理跟希腊的雕像非常非常接近。
重新解释《奥义书》而形成,倾向于否 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乔荼波陀:世界四个层次:物质 世界、浅层认识、深层认识以及唯一, 分别对应于人的四种状态:醒、有梦的 睡眠、无梦的睡眠以及梵我合一
商羯罗:
“无分别不二论”成为婆罗门复兴的 象征。所谓“不二论”就是“梵”、 “我”、“幻”的绝对同一。 梵可以化为一切,一切又终归于梵。 凭借这一理念,印度教容纳了所有的印 度神祗,学说学派,最终恢复了婆罗门 教的统一地位,成为新婆罗门
(二)古印度文明的历史阶段
1.印度河文明 2.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1400年-公 元7世纪 )。又称吠陀文明。 3.印度教文明时代(公元7世纪-1206年) 4.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年-1757年) ——四个文明都不曾统一过整个次大陆
1.印度河文明
前3000年-前1800年, 习惯称为“哈拉巴文化”。 1922年发现,遗址 200多处。盛期:2500BC---1750BC 典型遗址:摩亨佐• 达罗和哈拉帕 古代世界面积 最广阔的青铜文化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课件
目为的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实质(性质 ): 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归纳:
种姓制度(:社会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特点 :
制度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1.种姓界限森严 2.种姓职业世袭 3.种姓实行内婚
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阻碍社会发展
时 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教义①宣扬“众生平等
:
”,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不拒绝
低②种宣姓传的忍人耐入顺教从。
佛教的传 播:
中 亚
中 国
朝鲜半 岛、日 本
印
度
傣族地区以及斯
里兰卡、缅甸和
泰国等
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基本统一,宣
高种姓男 人
顺婚
你是一个好人,只是我们种姓 不和。
低种姓女 人
高种姓女人
逆婚
低种姓男人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材料二: 婆罗门贵族给种姓制度披上一层神圣的 色彩。他们编造说:造物主“原人”用自己的嘴 变成了婆罗门,用手变成了刹帝利,用腿变成了 吠舍,用脚变成了首陀罗。
思考: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5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材特料点一::在1.实种际姓生界活限动中森,严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
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
2.种姓职业世袭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
3.种姓实行内婚
只要我们相爱,种姓不是问题!
【原创】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
测试 1.两河流域是指哪两条大河流域? 2.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建国?什么时候统一? 3.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是什么?保存在什么材料上? 历法是什么?60进位制也是苏美尔人发明的。 4.古巴比伦王国在哪个国王统治时候最强盛? 5.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什 么?
古代印度
现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 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的? 为什么?
D.公元7世纪
古代印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1.各等级世代相袭 2.各等级贵贱分明 3.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评价种姓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统治;但本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 造了种族隔离,激化了社会矛盾。
如此严苛的种姓制度,为何没有人反抗呢?
宗教加持
种姓 制度
法律强化
婆罗门教
实质是 阶级统治 的工具
那烂陀佛教大学遗址
【问题思考】 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石窟佛
像造型艺术的渊源,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教艺术 的影响。
龙门石窟
云冈 D. 伊斯兰教
二次达标
1.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国
家的是( )
C
A. 埃及人
B. 苏美尔人
C. 雅利安人
D. 蒙古人
2.由“《摩诃婆罗多》、恒河、阿拉伯数字”这些词
你能联想的国家是( )
C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两河流域
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这种制度)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 、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 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 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 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 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 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 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 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
识点归纳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含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创始者: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核心教义: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
4.向外传播:
①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②南线: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共25张PPT)
(通过修道达到涅槃,超脱生死,避免轮回,
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佛祖像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3)简要说说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 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 和越南。往南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探究三 佛教的创立
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 壮大,成为印度的国教?
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 门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 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因而成为 印度的国教。
拓展延伸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 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 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c
练测促学
3、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佛教 D.《天方夜谭》 4、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 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 .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来支付官员的薪俸……私人开钱庄的多了起来,商业借款年利, 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
一般为15%。汇票使用已不是新鲜事。
城市之一。
——摘选自林承节《印度古代史纲》
印度河的赠礼——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文明成果
相关史事 传说,卬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 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印废也是“大 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传说, 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燃辉煌的文化。世界 上广此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 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依据相关史事归纳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文明成果——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阅读课本第13页,归纳佛教创立的概括、 主要教义、以及佛教的对外传播情况。
文明成果——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创立背景 依据材料分析佛教创立的背景。
材料研读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因此,许多低种姓的艺人、剃头 匠和工商业者成为佛教信徒,被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 离原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剃头匠。
各等级贵贱分明
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
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
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文明成果——森严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特点 依据材料并根据课本内容分析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材料研读
材料三 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而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 低等级的人不得
释迦摩尼佛像
文明成果——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基本教义 根据材料说说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众生平等”,反对特权。
材料研读
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同步习题
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同步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这种()A. 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B.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C. 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D. 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2.古代印度社会里,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A. 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B. 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C. 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D. 种姓制度的严格限制3.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国王。
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他应属于( )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4.戏说汉谟拉比穿过时空隧道,来到古代印度旅游,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在种姓制度中属()A. 第一等级B. 第二等级C. 第三等级D. 第四等级5.在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这种阶级歧视最可能源自以下哪一制度?()A. 禅让制度B. 种姓制度C. 元首制D. 采邑制6.佛教产生于()A. 公元前6世纪B. 公元前1世纪C. 公元1世纪D. 公元6世纪7.有一篇历史论文的关键词是“阿拉伯数字”、“梵文”、“佛教”、“古代文化”,据此可知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和哪个国家相关?()A. 印度B. 沙特阿拉伯C. 伊拉克D. 埃及8.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按照地理位置从东到西的排列顺序是A. 中国、巴比伦王国、印度、埃及B. 中国、印度、巴比伦王国、埃及C. 埃及、印度、巴比伦王国、中国D. 埃及、巴比伦王国、印度、中国9.从发源地来看,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之处是()A. 以海洋为中心B. 以大河流域为中心C. 以大山为中心D. 以城市为中心10.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A.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B. 恒河——古埃及——金字塔C. 尼罗河——古印度——佛教D. 黄河、长江——中国——种姓制度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公开课获奖教案_0第3课古代印度【教材依据】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三课是并列的关系,分别展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录:“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第一部分与第二、第三部分是包含关系,第二、第三部分是因果关系。
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期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这一部分的内容已经从部编人教版中取消,开篇从大河文明说起,本课的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发展阶段属于奴隶社会,是大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理念】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这节课要求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本课的设计理念。
课程环节的设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时空观念;培养历史情境想象和推理能力;树立正确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使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整合知识等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提高。
【学情分析】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的文明发展历程及文明成果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学习了,本课利用学生在学习古埃及、古巴比伦时建立的模式进行学习,所以相对容易。
初三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读图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2.过程与方法:①展示古代印度与现代印度的地图,比较古印度和现代印度的差别;展示现代印度的经纬度地图,分析推导古印度的自然地理条件;阅读课本画时间轴思维导图展现古印度文明的出现、国家的建立、国家的统一与鼎盛;展示中国和古印度地图,探究古印度屡次遭到外族入侵,文化被严重破坏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九年级历史上册 知识点总结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框架】
古代印度发源地印度河流域
文明古国古代印度
文明成就佛教、阿拉伯数字社会制度种姓制度
【重点梳理】
【知识延伸】
1.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有哪些?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2.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它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客观上促成了佛教的诞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课件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3、鼎盛
孔雀王朝
4、种姓制度
等级 特点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5、佛教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 传播
甘肃敦煌 莫高窟
三、帝国时代——佛教的传播 与衰落
三、
公元11世纪,突厥人占领北印度, 传播伊斯兰教。
那烂陀寺失去 昔日的光辉,并 渐渐被人遗忘, 变成废墟。
三、帝国时代——佛教的传播 与衰落
1193年突厥人带兵侵占那烂陀 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 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 避难,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消 亡。
门教的振兴。
种——姓耿制引曾度《印赢度得与中了国— 印—度—两,大而文明佛的交教往与
赢得了世界。
激荡》
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毗自湿吠奴陀时代至今释的迦3牟000 多年毗以湿来奴,第九印化度 民族立的像统一来自于共尼同像的宗教信仰身佛,陀而不是
来自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领悟。
归纳
一、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二、列国时代——释迦牟尼与佛教 三、帝国时代——佛教的传播与衰落 四、步入现代——始终存在的种姓制度
贱民的地位甚至还不如牛
四、步入现代——始终存在的 种姓问制题度四:为何佛教作为印度本土宗教,却在印
度的影响力甚微?
佛教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并不
是一种彻底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一方面,它没有发动
种姓制度中的下层去反抗上层权威;另一方面, 它也不
部编版历史9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第3课 古代印度复习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文明的出现★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 古印度国家的出现定义: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森严的种姓制度①各个等级之间有高度贵贱之分;内容②下一级别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③不同阶级的人不得通婚。
种姓制度的影响1.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3.教义: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4. 传播:.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南线: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古代印度文明的出现: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约公元前23世纪至前18世纪,出现哈拉巴文明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二)古印度国家的出现:1.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
2.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达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
【相关史事】哈拉巴和摩亨佐。
达罗都是城市遺址。
从遗址看,这些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
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
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
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統。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相关史事】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
古代西亚的波斯人、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中亚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欧洲人,都觊觎着印度的财富而侵入这里。
印度也是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
传说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石窟佛像造型艺术的渊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堂笔记古代印度【导入】1. “笑傲江湖”中的段誉娶了一个古代印度公主为妻,这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印度的确存在,那么古代印度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2. 今天我们将学习九年级历史第三课《古代印度》,这一课会带领我们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文明和宗教。
【知识点一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1.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亚地区,古代印度地区曾经有过多个王国和朝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教徒创建的古印度文明。
2. 在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的夏尔达文明开始发展,这个朝代的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
3. 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征服了古印度北部,建立起希腊化的王朝。
但随着印度教文明的兴起,希腊化的王朝逐渐式微。
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印度,开通中印贸易。
4. 公元前320年,印度波斯王朝的成员迦摩缕王建立了印度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其最伟大的统治者阿育王将印度各地统一起来,并采取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政策。
5. 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历史经历了许多王国的兴亡,但是宗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一直不断。
印度的宗教种类非常多,以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为主。
6. 1947年印度独立,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现在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
【知识点二古印度的文明和宗教】1. 古印度的文明有很多特色,例如佛教艺术、道路建设、陶器制作等,但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印度教了。
印度教擅长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也有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思想。
2. 印度教是一种多神教,里面有三位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印度教徒相信,人们的灵魂会被转世到不同的身上,通过反省自己来净化灵魂,最终实现灵魂解脱。
印度教对古代印度文化和社会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另外一个重要的宗教是佛教,佛教是在古代印度诞生的,佛教强调“无我”、“缘起性空”等哲学概念,主张用慈悲、智慧、忍耐、平和去面对世界,这对古代印度文化及周边国家的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代印度舞论沈从文书
第三章古代印度的"舞论"第一节古代印度戏剧概貌的戏剧之花,最早萌发于印度。
亚里斯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曾率师于公元前三二六年春天进入印度。
这对亚历山大来说,是一次困难重重的悲剧性进军,而对人类文化史来说,却翻开了一道沟通东、西方的渠道。
古代最博识的学者的弟子,无意之中用铁蹄连接了人类最早的两个戏剧发祥地。
但是,还没有什么确切的史料说明希腊戏剧与印度戏剧在当时的相互影响。
艺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们从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的雕刻中不难发见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子,在巽伽王朝的菩提伽耶围栏,甚至还可发见*些浮雕在题材上与希腊神话的联系,至于印度西北部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所谓犍陀罗艺术,其初期简直可以称为希腊罗马艺术在的一脉分支。
由此,断言古代印度的文化艺术曾受过希腊罗马的鼓励,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这一切,主要得之于后人对实物的考据而并不是历史记载。
实物考据,对于雕刻这样构成成分单一、保存时间长远的艺术门类来说特别便利,而对戏剧这样的综合艺术来说却不能赖此窥取全貌了。
例如,人们不难见到一些印制精细的巽伽王朝的山奇雕刻像片,那流荡着准确而优美的女性曲线,焕发着健康而强烈的青春活力的女药叉圆雕,除了历史的风尘在她们的眉眼间磨去了一些锋棱,在她们的肌体上留下一些石花之外,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雕刻艺术的实体全貌,而其所依附、所装饰的大塔,也比拟容易考证年代。
戏剧就不同了,鼓乐声早已飘散于二千年之前,单从遗留的几个剧本,只能分析推断出它的一个局部。
因此,在没有获得更多的证据之前,我们很难臆测古代印度戏剧的全部形态,包括它与希腊、罗马戏剧的钩连情况。
从现存的一些文学剧本来看,它与中国古代戏曲一样,与希腊戏剧体系并没有附属和姻联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体系。
联舞台美术家雷科夫在谈到古代戏剧的研究时曾说:在这项研究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使人很难对它进展了解。
古代的戏剧文学浩如烟海,但是保存下来的完整作品却不过五十余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古代印度(4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更深层次理解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阶级实质,同时要掌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重点(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二)宗教的产生三、教学难点(一)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二)印度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辐射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一、印度文明是分裂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大致有以下:印度河流域(BC2300—1750)吠陀时代(BC15000—600)列国时代(BC600—400)孔雀帝国时代(BC1500—187)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C)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戒日帝国拉其普特时期德里苏丹国家莫卧尔帝国(1526—1707)天竺:古印度之别称,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印度称为:“身毒”“天竺”“贤豆”,《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大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以后晋书、魏书《新唐书》《宋史》均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称“印度”写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二、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三、哈拉巴文化(一)哈拉巴文化的发现和基本特征(二)关于哈巴拉文化的争论第二节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一、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原意为“知识”学问,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是祭司们在祭神中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
(一)婆罗门教1、概念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
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2、经典及文献经典是吠陀。
原意为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0世纪间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梵书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
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
目前尚存14~15部。
森林书梵书的附属部分。
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
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奥义书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
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
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
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3、信仰:多神崇拜主神崇拜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
4、祭祀礼仪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
祭祀大致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
家庭祭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
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
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
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
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
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健康;⑤命名;⑥出游。
婴儿初次出行;⑦哺养。
最初吃食物;⑧结发。
表示已入童年;⑨剃发。
表示已成年;⑩入法。
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11)归家。
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生活;(12)结婚。
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
5、社会思想及伦理原则婆罗门教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梵书、奥义书时期,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等无不包括在婆罗门教的神学体系之内。
其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体现在种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方面。
6、四行期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
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②家住期。
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期。
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④遁世期。
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
在吠陀后期文献中,有的主张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栖期之前,也有人认为在梵行期后即可漫游在外,成为行者、头陀或苦行僧,以后,这种制度也为印度教所袭用。
7、三大纲领以及其他重要纲领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其一,吠陀天启:婆罗门教认为,《吠陀》是由古代圣人受神的启示而诵出、最后由广博编集而成的,乃是神圣的知识。
所以,吠陀文献只有“再生族”才有资格阅读,“一生族”无权问津。
“天启”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
人类早期经典文献的这种神圣性,是世界上几大文化传统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它们是“天启”或“神的启示”、而后由圣人编定的。
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群经之首”《周易》,它也是神的启示,而其编定也是“人更三世”(经过三代圣人)。
后来佛教的经典,也具有类似的神圣性。
其二,祭祀万能:婆罗门教认为,祭祀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祭司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通过祭祀活动,既代表人向神献祭,又代表神向人传谕。
祭祀活动乃是人类早期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祭司充当着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
在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史巫”便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
后来的佛教(后期佛教),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动及其仪轨。
其三,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最胜种姓”、“人间之神”。
“婆罗门”意思是“清净”,据说是从“原人”的头生出来的。
他们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有六法: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
这六法的教义规定也多被后来的佛教吸收了,只是具体的内容有所不同。
二、种姓制度1、产生2、演变影响今天印度的等级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和首陀罗中繁衍出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这些成为.....,随着....的增多,原来的四个种姓的区分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最终被取代。
虽然,1950年,印度从法律上失掉了种姓制度,但一直的根深蒂固,还是印度社会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印度自古代到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的更迭,但种姓制度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从产生经过长期的演变越来越复杂。
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亚种姓,今天印度仍有种姓制度的残存。
3、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宗教生活皆不同。
特点:地位不平等:来自原始巨人的不同部位;职业不同;宗教生活不同——再生族与非再生族,如果首陀罗故意听人诵经,须向耳朵里灌熔化的蜡,如果诵读吠陀割掉舌头,如果记忆吠陀原文,须将身体劈为两半;在法律方面的不平等,如果高等人辱没低等人,罚款,但如果首陀罗恶毒辱骂再生人,则割掉舌头,如果以无礼的态度评论在生人的名字和种姓,须用小指长的烧热铁钉插入其口中,如果首陀罗傲慢地教训了婆罗门的人,就要往他的口中和耳朵里灌滚烫的油;在婚姻方面,实行内婚制,顺婚和逆婚(贱民或不可接触者)。
4、影响: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种姓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的进程。
第二,印度的文学作品,《摩柯婆罗多》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最流行的印度教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种姓制度的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范围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经济时代,整个世界进步,而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落后于世界,19C中期终于沦为英国殖民地。
第二节列国时代一、列国的形势二、政治制度君主制和共和制三、社会经济状况四、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五、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兴起(一)早期佛教1、背景经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①释迦族部族宗教的影响,以佛立宗是传统信仰。
②土著文化的影响③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想影响④婆罗门教思想其亚报轮回即什分接迈。
2、教义:四圣谛、八正道3、乔达摩·悉达多4、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为译传阶段(2)隋唐两代创造阶段、鼎盛阶段(3)宋元明清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第三节孔雀帝国一、摩揭陀的兴起二、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孔雀帝国的建立BC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侵入次大陆,而北部很快征服了五河流域,但是由于士兵厌战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BC325年,亚撤回巴比伦只留下驻军。
BC325年,孔雀帝国建立。
三、孔雀帝国的政治经济1、君主专制制度2、土地制度3、奴隶制与等级制度4、孔雀帝国的灭亡:公元1世纪初,印度被大月氏建立的贵霜帝国统治。
六、作业和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吠陀时代瓦尔纳制度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二)简答题1、印度瓦尔纳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主要特征。
2、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3、早期佛教的产生背景、内容(教义)意义。
七、参考文献1、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3、涂厚善:《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59年。
3、辛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
八、课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