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

合集下载

麻醉深度的监测

麻醉深度的监测

适宜的麻醉深度
意识消失
镇痛良好
肌松适度
适当抑制应激反应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显著的应激反应
内分泌紊乱
代谢异常
术中知晓(awareness)
耗氧增加
美国术中知晓的情况
不同医院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0.25 0.2 0.15 0.1 0.05 0
1 case per 1000
标,但仍存在很多局限,需不断完善。而熵的临
床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2007年美国麻醉学杂志发布文献,证明
NARCOTREND在目前同类产品里面数据更为可靠。
麻醉深度监测-前景
• 期望用一种监测仪来解决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
晓的问题并不现实。 • 麻醉深度是对镇静、镇痛水平和刺激反应程度等 指标的综合反映,而这些指标反映的中枢部位不 尽相同,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必然是多指标、多方 法综合监测。
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bis监26麻醉药物与bis1丙泊酚七氟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密切相关丙泊酚或吸入麻醉时低浓度阿片类药物不改变bis反应当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时给予足够剂量的催眠药物确保意识消失很重要氧化亚氮浓度达70时对bis的影响依然很27麻醉药物与bis2产生无反应状态的氯胺酮剂量02505mgkg不改变bis值一种麻醉药加用氯胺酮是会使bis的解释复杂化需考虑临床情况肌松药可能会使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确切性出现混乱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可影响bis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可能会影响麻醉深度监护仪的结果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AEP
AEP index的优点 使麻醉的维持更为平稳
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确保病人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可更准确地判断意识的有无 可瞬时监测麻醉深度变化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麻醉深度的监测进展

麻醉深度的监测进展
• 同样这是一个在0-100之间变化的数值。病人状态 指数和意识水平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对于变化的 敏感性已被证实
• 对于意识的敏感性,BIS为90%,而PSI为86%, 这表明,不管是BIS还是PSI监测病人术中知晓均 是有帮助的
(七)脑电熵(Electroencephalographic Entropy Monitors EEM)
• CSI指数的定义是使用EEG中的子参数作为 一种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 输入
• 该指数的临床使用已通过欧洲和美国的批 准,实质上也是通过获取麻醉患者的EEG 信号资料监护大脑的意识水平
(五)脑状态指数(CSI指数)
• 脑状态指数(CSI)与BIS相同:100-0区间, 40-60:为适宜的麻醉镇静状态
• 熵是一个物理概念,与一个系统中紊乱的总量相 关,在信息理论的范畴中,描述一个信号的无规 律性、复杂性和无预见性。熵在时间范围、频率 范围,或者两者中都能被计算
• 将麻醉诱导前获得的定量脑电图能量频谱作为由 定量脑电图代表的有组织的信号系统的基础状态, 并将从该状态的变化为负熵或无组织性。熵的测 量也用于评估麻醉剂诱导的意识水平
EEM): •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 • 脑电非线性分析(EEG-nonlinear): • SNAPTM lndex指数(SNAPTM lndex,SI): • ApEn(近似值):
(一)原始脑电图(EEG)的术中监测
• 不同药物可引起麻醉期间脑电图的不同变化 (脑 波频率及振幅改变、爆发抑制 、平坦 )
• SE(状态熵指数)=麻醉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受抑制程度 (0-99)
• RE(反应熵指数)=复苏阶段前额骨骼肌兴奋程度及大脑 皮层的受抑制程度(0-100)

麻醉深度是什么意思?

麻醉深度是什么意思?

麻醉深度是什么意思?发布时间:2022-12-19T06:14:17.51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0期作者:张刚[导读] 麻醉深度即麻醉深度检测,麻醉则是临床手术治疗中通过药物促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张刚成都东部新区石板中心卫生院 641413麻醉深度即麻醉深度检测,麻醉则是临床手术治疗中通过药物促使患者处于无意识、体动反应消失以及内分泌稳态的一种状态。

一般情况下,麻醉多出现在外科手术中,其可以让患者在皮肉分割、组织分离等情况发生时仍旧毫无感觉,是临床大小手术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

但是,即便麻醉功效很强,其在用量及用法上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用法规则,以免出现用药纰漏,诱发更加严重的疾病问题。

比如当麻醉过深时,除了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外,某种程度上还会给患者带来神经性刺激,危及生命安全。

而当麻醉过浅时,也就无法有效抑制外部对患者身体的刺激性伤害,患者也会在无法忍受疼痛的基础上,本能的出现挣扎现象,最终结果就是再次施行麻醉或者终止手术,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若能在治疗期间,对其麻醉深度予以监测,那么麻醉的深浅问题便能迎仍而解。

一、深度麻醉概念的渊源深度麻醉概念最初是由Plomey提出,并将其划分成了三种状态,陶醉、兴奋及较深。

而同年Artusio又将其分成了无记忆缺失及镇痛、完全记忆缺失及部分镇痛、完全无记忆且无痛但对语言刺激存在反应等三个类型。

Prys-Roberts则认为麻醉是一种由药物引发的无意识感知状态,一旦意识消失,患者就无法感知和回忆手术带来的刺激性伤害,故而并不相信麻醉深度这一说。

相关权威专家则认为,在有效指标的判定下,若该麻醉效果能够基本或者完全抑制伤害性刺激且引发心率、血压变化或者内分泌反应,则可将其确定为适宜麻醉。

但存在伤害性刺激的麻醉状态,则大部分不能达到临床麻醉要求。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麻醉的深度是由不同药物药效以及临床需求所决定的临床名词。

二、临床麻醉深度的判断体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测麻醉深度的检测设备也在迅速发展和更新,但就目前来说,最靠谱且最广泛的麻醉深度判断方式仍旧是对临床体征的评估。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不同手术对麻醉深度的需求
不同手术对麻醉深度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 深度,以确保手术效果。
麻醉深度与患者恢复
麻醉深度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过深的麻醉可能导致患者苏醒延迟、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
麻醉深度与术后疼痛
适当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定期校准
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麻醉深度监测设 备进行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保养与清洁
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清洁,保持设备良好运行 状态。
存储与运输
遵循设备说明书,正确存储和运输麻醉深度监测 设备,防止损坏或性能下降。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研究
生物化学方法
血液气体分析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和麻醉深度对呼吸的抑 制程度。
代谢产物监测
监测体内代谢产物如乳酸、血糖等的变化,了解麻醉深度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03 麻醉深度与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与手术效果
麻醉深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适当的麻醉深度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 效果。
THANKS
总结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麻醉深度的监测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的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
全。
详细描述
目前,麻醉深度监测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生理指标,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但这 些指标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研究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如无 创颅内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等,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闭环控制麻醉中常用的监测指标

闭环控制麻醉中常用的监测指标
前言
定义: 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
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的 给药系统。 分类: open-loop — 无反馈装置,由医师根据需要设定 目 标浓度并根据情况进行调节 close-loop — 通过一定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给药
理想的麻醉深度监测应满足以下标准: 1、反映记忆存在或缺失及意识存在或缺失特异 和灵敏 2、能密切反映麻醉剂浓度的变化 3、对各种形式的刺激敏感,特别是手术刺激 4、对即时提供的监测结果的高效迅速的判断 (监测数据实时) 5、对所有麻醉剂能以共同的标准判定麻醉深度 6、无创,仪器性能稳定 7、使用方便,受外界的影响小。
另外,Gajraj 在分析BIS、AEPIndex和SEF在意识丧失 与恢复之间转换的研究结果中发现,BIS值不能明确鉴 别意识存在与意识消失。
在对麻醉操作及切皮刺激发生体动 反应的预测上
Doi M 等发现BIS不能预测LMA置入时的体动反应。
Katoh 等研究表明,七氟醚在镇静剂量下,随着浓度的 增加,BIS值下降,几乎呈线性相关。但是,不能预测 切皮刺激引起的体动反应,并且当七氟醚浓度超过1.4% 时,BIS不再随着浓度上升而下降。
MLEAP 对吸入麻醉药比较敏感,一般随着麻醉药剂
量的增加,波的潜伏期增加,波幅降低。 Schwender 研究七氟醚与MLAEP的关系时发现Na、
Pa 、 Nb 和 P1 的 潜 伏 期 呈 剂 量 依 赖 性 的 延 长 , Na/Pa 、 Pa/Nb、Nb/P1幅度呈剂量依赖性的减少。当七氟醚浓 度达2vol%、MLAEP严重削弱或完全抑制。之后,又 研究地氟醚及异氟醚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Sharp Ru 研究得出N2O对MLAEP的影响很小。
3、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lpotentials,MEP),脑干听觉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脑电图(electroencelphalogram,EEG)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SSEP。

SSEP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SSEP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SSEP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麻醉监测技巧

麻醉监测技巧
麻醉监测技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目录
• 麻醉监测基本概念 • 生理监测 • 麻醉深度监测 • 麻醉气体监测 • 特殊患者的监测
01
麻醉监测基本概念
监测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手术安全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和生理 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优化麻醉管理
通过监测数据,调整麻醉 药物用量和麻醉方案,提 高麻醉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03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总结词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一种通过分析脑电信号的频率和功 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详细描述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通过测量脑电信号的频率和功率 ,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出一个介于0到100之间的指数 值,用于评估麻醉深度。该指数值越高,表示麻醉深 度越浅,患者越清醒;指数值越低,表示麻醉深度越 深,患者越处于睡眠状态。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具有 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实时反映患者的麻醉状 态,指导麻醉医师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确保手术安全 顺利进行。
监测呼出麻醉气体需要使用专门的呼 气阀和气体分析仪,能够检测出呼出 气体中的麻醉气体浓度。
麻醉气体分布监测
麻醉气体分布监测是指对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监测,以确保手术 室内空气的清洁和安全。
通过监测麻醉气体的分布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气体泄漏等问题,保障手术 室内人员的安全。
05
特殊患者的监测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总结词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是通过刺激听觉系统并记录其电生理反应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
详细描述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通过向患者播放短声刺激,并记录大脑对刺激产生的电生理反应。根 据反应的波形和潜伏期等参数,可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该方法具有无创、无刺激的 优点,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能够提供连续、客观的麻醉深度监

脑电生理监测

脑电生理监测

脑电生理监测脑电生理监测的内容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等。

神经外科手术中监测的目的主要为判断麻醉深度,指导手术操作,精确切除病灶,减少手术造成的中枢损伤。

一、脑电图脑电图(EEG)是反映脑功能状态的一个电生理指标,是脑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的总体反应,受丘脑的节律性释放所影响。

由于脑电活动与新陈代谢活动相关,因此也受到代谢活动因素的干扰,例如氧摄取、皮质血流量、pH值等。

因EEG记录及分析上的困难以及众多的干扰因素,EEG原始波用于术中患者监测的价值及实用性一直存在着争议。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脑电监测和分析上的应用,量化EEG用于麻醉和手术中麻醉深度的判断、术后镇静深度的判断以及颈动脉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期间的中枢功能的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脑电图的识别采用的是频域法,该类分析法较为先进而精确,能保留原始脑电波的所有信息。

其原理是采用一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即Foriers氏分析)对原始脑电波进行分析。

选取一段原始EEG波经微机处理,将其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标准正弦波,然后计算各频率下的功率强弱,来观察脑电活动的相对强度。

将每单元的功率谱分析所得坐标曲线随时间的推移而排列即为压缩频谱(compressed spectral array,CSA),此时横坐标仍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相对功率,因此可连续记录,便于前后对比并可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差95%边缘频率和50%中心频率等定量指标。

95%边缘频率指每单元功率内的最高频谱,代表95%功率处的频率,也就是说,95%的功率都由该频率以下频率的功率组成。

50%中心频率是指50%功率的频率,即从0.5Hz频率处包含的功率占整个频带内的功率的50%。

随着功率谱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在评价麻醉深度方面,95%边缘频率和50%中心频率并不很敏感,从而发展了双频谱分析法。

双频谱分析是将某波段(脑电一般取δ波段即0.5~3.9Hz)当中相位锁定频率耦合对的能量从该波段能量中减去,取剩余波段的能量和总能量之比。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论文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论文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探讨【摘要】麻醉深度监测作为麻醉技术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进行全省麻醉时,为保证麻醉安全性,需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本文就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做了部分探讨【关键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麻醉安全性自华佗发现麻醉药以来,麻醉技术减少了无数手术病人的疼痛之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类麻醉药发展迅速,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也大量应用于各类手术当中。

全身麻醉的同时麻醉深度、意识状态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以致出现各类医学事故,对病人造成更大的病害,全身麻醉深度检测也就变得极为重要,本文就全身麻醉深度监测展开论述。

1 全身麻醉概念及过程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使神志(暂时)消失统称全身麻醉,简称全麻。

具体可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

麻醉诱导是使病人从清醒的状态转变为意识消失状态的过程。

通常使用静脉全麻药,镇痛药、肌松药等。

病人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如下过程: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失;由正常呼吸到呼吸停止,此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控制病人呼吸,保证病人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使用一种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用呼吸机代替病人的呼吸);由痛觉存在到消失等。

这期间病人生命功能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但病人没有痛苦的感觉,无需担心、害怕。

诱导期过后,外科医生准备手术,诱导期麻醉药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手术中要不断应用麻醉药物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通常有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等,并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度调整麻醉深度,据麻醉深度和药物对病人的影响调整用药,即进入麻醉过程的维持期。

麻醉医师在维持期进行各种监测,随时观察手术操作等因素对病人生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治疗,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进入恢复期。

麻醉药物将被停止使用,一些药物将被用来逆转麻醉药物的作用。

病人的意识将逐渐恢复,病人的生命症状仍被持续监护,一些药物用来减少你的不适,当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复较好时拔除气管导管。

心率变异性Poincare散点图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麻醉深度监测的相关性

心率变异性Poincare散点图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麻醉深度监测的相关性

心率变异性是指连续心搏间瞬时心率的微小涨落,是窦房结受自主神经作用的结果。

HRV可定量评估麻醉及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1]。

散点图短轴(SD1)指Poincare散点图[2]中所有的点在X=-Y方向上投影值的均方根,表示散点图在短轴方向的离散程度[3];散点图长轴(SD2)是Poincare散点图中所有的点在X=Y方向上投影值的均方根,表示散点图在长轴方向的离散程度。

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患者的散点图分析指标SD1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SD1监测麻醉深度与AAI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

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8~69岁,体质量46~96kg。

患者术前无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听力障碍等基础性疾病。

1.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开放下肢静脉,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和AAI。

诱导前30分钟肌内注射咪达唑仑0.05~0.10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

给予咪达唑仑0.1mg/kg、哌氟合剂(哌替啶1mg/kg、氟哌利多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罗库溴铵0.05~0.10 mg/kg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次/分。

潮气量8~10m L/kg。

麻醉维持采用靶控持续输注丙泊酚,同时给予异氟醚吸入,根据手术需要适当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等药物。

1.3观察指标患者取平卧位,测定手术前1天(T1)、麻醉诱导前(T2)、诱导插管(T3)、术中(T4)、苏醒时(T5)、术后1天(T6)的HR、平均动脉压(MAP)和SD1、SD2。

采用Demeter A-line麻醉深度检测仪(丹麦制造)记录T2~T5时的AAI值,采用自制心电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计算HRV指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全部数据采用x±s表示,同一指标各时间点比较用配对t检验,AAI与SD1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

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

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

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以往麻醉深度(depth of anaesthesia,DOA)检测是为了防止麻醉药物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近来麻醉深度检测是为了有效防止病人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术中体动反应,消除术中记忆及调控术中麻醉用药量。

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操作条件的关键。

目前报道较多的是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麻醉深度的监测。

BAEP监测是反映脑干功能信息的一项敏感指标,其广泛应用于后颅凹陷手术中听觉和脑干检测,对防止术中神经损伤,降低并发症及判断麻醉深度有着重要意义。

而BIS和BAEP检测同时应用并不产生相互干扰[1]。

本文就BAEP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BAEP的概念全身麻醉中肌松药的应用,使得采取和呼吸体动两指标判断DOA已失去意义,DOA的自动检测和实时控制是现代临床医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新的麻醉药物的产生及复合麻醉的出现,血管扩张和镇痛药的应用,传统使用的血液动力学及临床指征已不确切,尤其是意识状态。

BIS是将脑电图(EEG)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而成,是反映脑皮质的EEG()2)。

但全麻中BIS维持在何水平尚无定论,尤其能准确、敏感而客观地预测每个病人的DOA。

近年研究发现,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S),尤其是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在DOA的监测中有重大意义。

BAEP是在给人耳以声音刺激(常用的短声click刺激),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叠加技术从颅顶记录到来自耳蜗衣各级听觉中枢的、潜伏期在10ms 内产生5~7个垂直的正波,其中Ⅳ波和Ⅴ波常以复合波形式出现,并呈多种组合状态,同时少数正常Ⅵ波和(或)Ⅶ波可能出现。

另外,同一正常人双侧波形可不完全相同,不同时间记录的波形亦有微小变化,波幅绝对值在个体间变异亦较大。

脑电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脑电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基于脑电图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1 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双频指数属于频域分析,通过快速傅立叶转换技术将脑电波分解为多个不同频率、波幅和位相的标准正弦波,计算各个频率段波幅的平方和,即能量。

以0-30Hz为横坐标,以脑电功率为纵坐标,构成每单元的脑电功率谱。

BIS是将δ波段的相位锁定,将能量从δ能量中减除,并表示为0~30Hz波段双波谱密度的比率,最后得出的一个量化指标(0~100)。

其计算流程是将采集到的脑电图信号数字化后滤过高频和低频的伪迹,再将其分成2秒的小单元,经过一系列的去除伪迹处理后,对这些新形成的小单元再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其爆发性抑制程度,得到两个次级的参数——BSR和QUAZI,两者与深麻醉状态相关性最好。

同时通过快速傅里叶转化的双频分析,得到另外两个次级参数——β率(Beta ratio)和慢同步(SynchSlow),前者在镇静判断中占主要地位,后者则与中度麻醉状态相关良好。

最后对这四个次级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得到BIS值,是对脑电图(EEG)信息综合后的一个无量纲指数,如图2.2所示。

BIS的开发过程采用迭代的方式,首先采集EEG,计算出一个范围的预期子参数,测试他们的相关性。

2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 )听觉是麻醉时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也是清醒时恢复的第一个感觉。

视觉和体觉很易被麻醉药所阻滞,而听觉在麻醉中不是突然消失的,它被麻醉药逐渐抑制。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是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蜗毛细胞至各级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

在声音刺激后10~100ms内出现的一串波属早期皮层反应,亦称为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dlelateneyauditoryevokedpotential,MLA AEP),它的波形标记为N。

、P。

、Na、Pa和Nb,主要反映中间膝状体和颖叶原始听皮质的电活动。

麻醉监测指南

麻醉监测指南

听觉诱发电位
总结词
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刺激听觉系统 并记录其电生理反应来评估麻醉深度的 监测方法。
VS
详细描述
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客观、无创的监测方 法,通过声音刺激引发听觉神经系统的电 生理反应,能够反映大脑对声音刺激的处 理能力。该方法能够监测用量,确保手 术过程中的安全。
麻醉医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麻醉医师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麻醉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技能。
麻醉医师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以确保其具备从事麻醉监 测工作的资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高手术效果
准确的监测有助于医生 准确判断手术进程,提 高手术的精准性和效果

减少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围手术 期并发症,降低患者术
后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设备和技术
血压监测
包括无创和有创血 压监测,用于评估 患者的循环功能。
血氧饱和度监测
监测患者的氧合状 态,预防缺氧和低 氧血症。
呼吸监测
包括呼吸频率、潮 气量、分钟通气量 等指标的监测。
肌电诱发电位
总结词
肌电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监测肌肉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详细描述
肌电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连续的监测方法,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变化,能够反映大脑对运动的控 制能力。该方法能够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麻醉过深或过浅的情况,从而调整麻 醉药物的用量,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特殊手术的特殊监测
总结词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心血管手术、颅内手术等,需要 采用特殊的监测手段,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
详细描述
在特殊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和患者病理状态的特殊性 ,常规监测手段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因 此,需要根据手术需要,采用特殊的监测手段,如有创 血压监测、心电监测、颅内压监测等。这些特殊监测手 段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数据,帮助医生全面了解 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和患者预后。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原理和临床评价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原理和临床评价
维普资讯
・8 4・
20 0 2年 第 2 3卷 第 2期
听觉诱 发 电位 指 数用 于 麻醉 深 度 监 测
的 原 理 和 临床 评 价
上海 第二 医科 大学附属仁 济 医院麻 醉科 ( 0 0 1 刘 万枫 综述 200 )
摘 要
杭 燕 南 审校
从耳 蜗 毛细胞至 各级 中枢 产生 的相 应 电活动 。在声
音 刺激 后 1 ~10 0 0 ms内 出 现 的 一 串 波 属 早 期 皮 层
反 应 , 称 为 中 潜 伏 期 听 觉 诱 发 电 位 ( dl 亦 mide
ltn y a dtr v k d p tni , L P) 它 的 ae c u i y e o e oe t l M AE . o a
MA) 型 , 自回归 (uoersieAR) 模 ② atrRes . 模型 AR v
模型可通 过 加人一 个外 源输人 而 变成外 源输人 自回
归 模 型 ( uo e rsie a trg esv mo e d l t e o e o — d 1 n u , mo e )
听觉 是麻 醉 时最 后 消失 的一 个 感 觉 , 是 清 醒 也 时恢 复的第一 个感觉 。视 觉和 体觉很 易被麻 醉 药所 阻滞 , 听觉 在麻醉 中不是 突然 消失 的 , 而 它被 麻 醉药 逐 渐 抑 制 。 听 觉 诱 发 电 位 ( u i r eo e a dt y v k d o p tn i P) 指听 觉 系统 在 接受 声 音 刺 激 后 oe t 1AE 是 a
较 好 的麻醉深 度 监测 指标 , 预测体动 、 中知 晓 以 对 术
及 意识 的消 失和恢 复都 有较 高 的 灵敏 度 , 我们 将 对

最新: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常见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主要用于评估脊髓外侧和后侧柱、部分脑干、腹后外侧丘脑核及其与皮层的联络和部分敏感皮层的神经功能。

目前为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生理监测的最常用方法。

SSEP对特异性神经损伤非常敏感,尤其是脊髓后柱介导的神经通路。

采集基线数据后,在手术过程中监测诱发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波幅降低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提示发生神经损伤。

除手术因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低血压、低体温、麻醉方案、体位和监测技术等。

(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用于评估通过内囊、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等下行运动神经通路的功能完整性。

与基线相比,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有可能发生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的原因包括缺血、代谢变化、机械性损伤或压迫。

需要注意的是,较高刺激强度引起的咬肌剧烈收缩会导致舌裂伤,牙齿损伤甚至颌骨骨折。

适当降低刺激强度,可以将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或消除。

MEP监测禁用于癫痫、皮质损伤、颅骨缺损、颅内压增高以及使用颅内植入物的患者。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用于监测颅内听觉神经(听神经的耳蜗部分)的完整性。

脑干听觉电位基本不受麻醉药物影响。

通常根据潜伏期和/或波幅来解释BAEP数据,将波幅降低超过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ms视为术中神经损伤和术后听力障碍的风险指标。

(四)视觉诱发电位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价值是可以在患者术中意识消失的状态下客观的评估视觉功能,监测到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视觉通路中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

如果术中FVEPs波形持续消失超过3min提示存在永久损伤,往往预示术后严重的视觉功能损伤。

然而,FVEPs的波形、波幅和潜伏期的个体差异性极大,因此关于波幅降低而非消失的结果一定要慎重评估。

目前为止,仍推荐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肌松药复合的全凭静脉麻醉方法进行全麻下FVEPs监测。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远程实时监测
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实现 远程实时监测,便于医生 随时掌握患者麻醉状态。
个体化监测的探索与实践
个体化监测模型的建立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个体差异,建立个体化的麻醉深度监 测模型。
精准给药方案
临床实践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对个体化监测和给药方 案进行验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个体化监测结果,制定精准的麻 醉药物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麻醉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从而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采取 预防措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01
适当的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轻 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恢复 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 度。
03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深度监测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状态,确 保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因 麻醉过深或过浅导致的手术中断或并发症。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麻醉药物 的使用,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为手 术创造良好的操作条件。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 案例分析
01
麻醉深度概述
麻醉深度的定义
麻醉深度是指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反 映在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功能等方面。
麻醉深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 命安全,因此需要实时监测并进行有效调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发表时间:2013-08-09T08:35:34.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雷建军[导读] BAEP作为新的监测指标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8],它的应用并不能完全防止术中觉醒的发生。

雷建军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832100) 【关键词】听觉诱发电位麻醉深度脑电图以往麻醉深度(depth of anaesthesia,DOA)检测是为了防止麻醉药物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近来麻醉深度检测是为了有效防止病人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术中体动反应,消除术中记忆及调控术中麻醉用药量。

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操作条件的关键。

目前报道较多的是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麻醉深度的监测。

BAEP监测是反映脑干功能信息的一项敏感指标,其广泛应用于后颅凹陷手术中听觉和脑干检测,对防止术中神经损伤,降低并发症及判断麻醉深度有着重要意义。

而BIS和BAEP检测同时应用并不产生相互干扰[1]。

本文就BAEP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BAEP的概念全身麻醉中肌松药的应用,使得采取和呼吸体动两指标判断DOA已失去意义,DOA的自动检测和实时控制是现代临床医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新的麻醉药物的产生及复合麻醉的出现,血管扩张和镇痛药的应用,传统使用的血液动力学及临床指征已不确切,尤其是意识状态。

BIS是将脑电图(EEG)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而成,是反映脑皮质的EEG()2)。

但全麻中BIS维持在何水平尚无定论,尤其能准确、敏感而客观地预测每个病人的DOA。

近年研究发现,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S),尤其是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在DOA的监测中有重大意义。

BAEP是在给人耳以声音刺激(常用的短声click刺激),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叠加技术从颅顶记录到来自耳蜗衣各级听觉中枢的、潜伏期在10ms 内产生5~7个垂直的正波,其中Ⅳ波和Ⅴ波常以复合波形式出现,并呈多种组合状态,同时少数正常Ⅵ波和(或)Ⅶ波可能出现。

另外,同一正常人双侧波形可不完全相同,不同时间记录的波形亦有微小变化,波幅绝对值在个体间变异亦较大。

2 BAEP监测DOA的可行性BAEP的I波起源于蜗神经,Ⅲ波起源于上橄榄核,Ⅴ波起源于下丘脑,Ⅰ–Ⅲ波峰间潜伏期代表蜗神经至脑干的传导时间,Ⅲ–Ⅴ波峰间潜伏期代脑干内的传导时间,而波幅代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4]。

麻醉药引起的病人可逆性意识及感觉可抑制状态,可出现不同的反应,能在主观和客观上判断麻醉的深度。

近年来应用BAEP评价DOA受到重视,因为麻醉药的影响可使BAEP发生特定的变化;听觉是麻醉时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也是清醒时恢复的第一感觉;视觉和体觉很容易被麻醉药所抑制,而听觉在麻醉中并不是突然消失,随着麻醉程度的加深逐渐被抑制。

全身麻醉手术中BAEP测试结果一般符合以下三条规律:①随着麻醉药用量(或浓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②随着手术刺激强度而变化;③随患者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麻醉药从低浓度至高浓度依次使Ⅴ、Ⅲ、Ⅰ波潜伏期延长,表明麻醉药首先抑制脑干上段,最后抑制蜗神经;浓度较高时,Ⅰ–Ⅲ、Ⅰ–Ⅴ、Ⅲ–Ⅴ波峰间潜伏期显著延长,V波波副显著降低,表明麻醉药高浓度时还可显著抑制中枢神经传导速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14]。

BAEP由诱发电位指数演化而成,可反映毛细胞至原始听皮质的电活动,BAEP不仅能反映皮质且能反映皮质下的脑电活动[5],因此,BAEP不仅可以预测意识消失,还可以预测体动反映和术中知晓。

理论上,我们普遍接受kissin[6]的观点,即麻醉状态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意识和记忆的消失,二是抑制对伤害刺激的发射性反应;全身麻醉时,意识和记忆的消失主要依赖于镇静深度,而伤害刺激发射性反应的抑制却与镇痛深度有关。

在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由于无手术刺激,DOA的监测就仅仅是镇静深度的监测。

3 BAEP监测DOA的应用在麻醉时由于听觉最后丧失且最早恢复,再加上BAEP有确切的解剖学意义,反映了大脑对刺激反应的客观表现[7],因而用BAEP监测来反映麻醉深度和觉醒状态成为可能。

当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时,BAEP波形的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所有病人都遵循此霍规律,甚至受到刺激时亦如此。

BAEP反应即时的意识状态[8]。

Doi[9]等用异丙酚进行靶控输注研究发现,BAEP反映的是意识水平,为一个瞬间反映值。

全麻过程中由清醒到熟睡的过度时间很短,能迅速反映清醒与意识消失之间快速转变的检测仪更适合临床需要,有价值的麻醉深度检测仪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不同麻醉深度的测量值应有显著差异并且无重叠现象。

二是不同麻醉深度的临界测量值,不受麻醉药物和病人的生理状况的影响。

Gajrai研究发现,在意识清醒和消失之间,BAEP无交叉重叠现象,可明确意识存在和意识消失[10],并且BAEP监测意识转换过程较BIS更敏感[11-12]。

肌松剂在全麻中的广泛应用虽然减少了全身麻醉的用药量,便于手术操作,增加了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但使麻醉医生失去了判断DOA 的可靠指征,因而使有些麻醉不深的病人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记忆,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反应,知晓(awarenes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麻并发症。

术中知晓是指在使用低或高剂量阿片类药物为基础麻醉时,存在的记忆缺失不完全,对于术中的操作及术者的言语有记忆[1]。

知晓主要特点是听觉依赖性(hearingdependence),大多数知晓包括了听觉记忆的内容。

有“知晓”的病人在术后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创作性应激紊乱综合征,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重复恶梦甚至可有濒死感,浅麻醉“知晓”的发生率可达97%,“知晓”的发生与浅麻醉有关[13]。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知晓”问题,掌握准确的麻醉深度,至今还没有理想的监测仪器。

测定全麻病人围术期BAEP的变化,发现BAEP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麻醉深度有一定关系,即随着麻醉程度的加深,BAEP的PL、IPL均进行性延长,而术毕用醒后则各波PL、IPL的又缩短。

因此,在麻醉中应用BAEP对判断DOA,指导麻醉用药以及降低麻醉经不良反应有重要价值,它能够更明确地确定个体病人的意识状态,用于DOA和术中知晓的监测有结果将更为客观、可靠。

如果没有BAEP连续监测,在麻醉变浅时未及时加深麻醉,很难保证没有术中知晓的发生。

通过BAEPⅠ–Ⅴ波变化趋势分析,可比平时早3~5min掌握麻醉减浅的先兆,及时调整DOA。

BAEP作为新的监测指标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8],它的应用并不能完全防止术中觉醒的发生。

麻醉深度是由输入麻醉药物的总量和机体受到刺激的程度形同决定的。

在浅麻醉、手术创伤小的患者,突然受到高强度刺激时,高精度和特异度的监护也不能避免术中觉醒的发生,麻醉深度是对镇静水平、镇痛水平、刺激反映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反应,而这些指标的中枢反应区域又不尽相同,所以麻醉深度必须是多指标、多方法综合检测的结果[14]。

总之,通过BAEP监测不仅能大大减少全麻术中知晓发生率,并能把麻药浓度调节到最适水平,可减少麻醉用药量,同时减少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1]Absalom AR,Sutcliffe N,Kenny GN Effect of the auditory stimuli of an auditory potential system on level of consciousness,and on the bispectral index Br J Anaesth,2001,8.[2]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3]张明岛,陈兴时.脑诱发电位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0-2.[4]Schraag S,Bothner U,Cajraj R ,et al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bispectral Index and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to predict loss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propofol infusion Anesth Analg,1999,89:1131-1135.[5]临床麻醉学.临床麻醉学编写组.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3.[6]何日辉,葛圣金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及其两种计算模式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7]Kissin IDepth of anesthesia and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Anesth Analg,2000,9.[8]阎焱.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检测.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9]Doi M,Gajraj RJ,Mantzaridis H,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ulated blood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variables during emergence from anaesthesia comparision of bispectral index,spectral edge frequency,median frequency and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1997,7.[10]Gajraj RJ,Doi M,Mantzaaridis H,et al Analysis of the EEG bispectu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the EEG spectrum during repectum,during repected transitions from consciousciousness to unconsciousness Br J Anaesth, 2008,8.[11]Struys MM,Jensen EN,Smith Wetal Performwnce of the ARX-derived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n as indicator of anaesthetic depth:a comparison with bispectral index and hemodynamic measures during propofol administration Anesthesiology,2011,9.[12]Gajraj RJ,Doi M,Mantzaridis H,et al Comparsion of bispestral EEG analysisa and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for monitoring depth of anaesthesia during propofol anaesthesia Br J Anaesth,1999,8.[13]Ghoneim MM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2000,9.[14]张日辉.实用电生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