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墓志铭
读 《东坡先生墓志铭》 札记之三
读《东坡先生墓志铭》札记之三乔建功; 苏航【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4)009【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东坡先生墓志铭》; 辨析; 公始病【作者】乔建功; 苏航【作者单位】郏县财政局河南郏县467100; 郑州市多级青少年书画教育机构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在编纂《三苏坟史料编年校注》的过程中,发现《东坡先生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某些地方尚有进一步深刻领会、统一认识的空间。
于是不揣冒昧先后写下读书札记两篇(见2018 年第11 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及2019 年第4 期《平顶山学院学报》)[1-2],对《墓志铭》的石材规模、何人书丹、写作主旨以及其中的有关句读和“钓台乡”之误分别进行了有益的探测和梳理。
然余感未尽,今再就有关疑点辨析一二。
一、“公始病”之解《墓志铭》开篇载“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3]1410。
很明显,这里的“公”是苏辙对哥哥东坡先生的尊称。
而对于“公始病”这句话该如何解读,长期以来各有所见,认知不一。
有版本将其解读为“公刚生病时,就写信嘱咐我”[4]208。
其实,稍加思忖就会发现如此理解,既不合乎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当年的实际情况。
人生在世,难免头痛发热,长疮生病。
但是,哪个人刚生病就安排后事,找人写墓志铭?恐怕只有精神失常,或神经过敏的人,才会做出此等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吧! 再说,从苏轼当年留下的文字看,其实际情况也远非如此。
目前在《苏东坡全集》中,收集到苏辙(子由)仅十封书信。
其中作于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的《与子由第八简》和《与子由第九简》均没言其有病,仅在《第九简》中说“数日热甚,舟中挥汗写此”[5]1478,时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
真正谈到有病的是靖国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与毅父宣德(孔平仲)第七简》,云:“日至阳长,仁者履之,百顺萃止。
病发掩关,负喧独坐,醺然自得,恨不得同此味也。
“三苏”的栾城祖居情结
“三苏”的栾城祖居情结原标题:“三苏”的栾城祖居情结敬重先祖,喜好寻根溯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三苏”父子当然也不例外,甚或比普通人来得更为深沉、更为浓烈。
栾城是“三苏”的祖居地。
欧阳修为苏洵撰写的《苏老先生墓志铭》中写道:“苏显唐世,实栾城人。
以宦留眉,蕃蕃子孙。
”可见“三苏”源自栾城,在宋代就有定论。
栾城,就是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栾城区。
苏洵就是唐初“文章四友”“五言律诗”创制人之一、武则天时期宰相(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栾城人苏味道的第十世孙。
这是栾城的文史工作者行程万里,经过反复考证得出的结论。
四川省眉山市在“三苏”故里原址上建设的三苏祠,在汶川大地震震毁后重建时,就依据这一考证结果增设了专门供奉祭祀苏味道的大殿。
明代崇祯朝兵部右侍郎、山西巡抚、总督京东诸镇军务的范志完在巡视栾城时所题“眉山发迹”碑,记载的也是“三苏”“祖居于栾城、发迹于四川眉山”这件事,可惜原物已湮,仅存拓片,其复制品现在就矗立在栾城重要文化遗迹--苏味道墓的墓园里。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三苏”之中,以苏辙的祖居情结、栾城情结最为浓重。
苏辙于宋哲宗元佑七年被封为“栾城县开国伯,食二百户”,大概就与苏辙祖籍栾城、又有浓重的祖居情结有关。
苏辙遵其兄苏轼所嘱,为之撰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确认了“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这一史实,体现出了苏辙对祖居地的怀念,成为“三苏”源自栾城的力证。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
把自己最主要的心血著述以祖居地命名,苏辙的祖居情结、栾城情结之浓重,由此可见一斑。
苏洵、苏轼的祖居情结、栾城情结也不会少。
苏辙、苏轼知道自己的祖籍在栾城,并且有很深的祖居情结,很有可能与其父苏洵的影响和教诲有关。
苏辙的《栾城集》结集于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虚岁五十五岁,身体尚健,并与苏辙同在京城为官,依照苏辙与其兄苏轼的亲密关系,对苏辙诗文的结集和命名之事,苏轼一定也是知道的、认可的,甚至是赞赏的。
你知道《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多大,多重吗?
你知道《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多大,多重吗?《东坡先生墓志铭》本名《亡兄子瞻端墓志铭》,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辙遵其兄苏轼嘱“子为我铭”所撰。
翌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轼与闰之夫人同穴安葬于郏城上瑞里(河南省郏县茨芭镇三苏园)。
此墓志铭当时随埋入苏轼墓室棺前。
其文洋洋洒洒长达7446字被收入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二,流传于世。
墓志铭不同于竖立地表的墓碑。
它是埋藏于地下的石刻,一般规模较小,篇幅不会太长,字数都不是太多。
而东坡墓志铭,文字之多,篇幅之长,实属罕见。
那么,该用多么大规模的石材,才能容得下如此七千余字的宏篇巨制呢?2011年1月19日《大河报》《南水北调大水“搬”走韩琦墓》报道,2009年开挖南水北调工程,在安阳西北皇甫屯村西凤凰岗下,发掘一宋墓群。
韩琦、韩忠彦、韩侘胄等三位宋代宰相均埋葬在这里。
其中出土的《韩琦墓志铭》最为壮观。
其志盖为盝(lù)顶状,中间为方形,长宽均为1米,斜边0.34米,下厚约0.1米。
志盖四坡左右各用阴线雕刻四神形象,四周伴以海水、祥云图案。
志盖中间箓书“宋故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魏国忠献韩公墓志铭”,计5行,每行4字,共20字。
志石为方形,长宽均为1.55米见方,厚0.26米,重约3吨,志文共81行,满行82字,长达6160字,详细记录了韩琦一生的功业事迹。
该墓志铭使用整块大理石造就,规模之大,字数之多引起学界一片哗然,被誉为已出土的“墓志铭之冠”。
韩琦墓志铭盖韩琦墓志铭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河南安阳市)人。
其一生相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立二帝(英宗、神宗),堪称一代名相,累封仪、卫、魏三国公,是宋王朝的社稷重臣。
苏轼《醉白堂记》言其“无愧于伊(伊尹)周(周公)”;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道其“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整肃衣冠,秉持朝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熙宁八年二月,韩琦谢世,谥号“忠献”。
关于苏轼的墓志铭研究
关于苏轼的墓志铭研究试论苏轼墓志铭、祭文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摘要:本文以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为主要参考文本来研究苏轼文集中的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
文章主要通过五部分的内容,即“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等方面来阐述苏轼对于人生、命运、社会和自然的思考与解读,从而揭示出苏轼的墓志铭、祭文悲剧性主题的书写。
文章鉴于历来研究苏轼诗词和散文的艺术成就、文艺风格、人格风尚、为官之道以及其哲学思想等方面的论文及论著很多,而涉及到他的应用文,尤其是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的研究较少,故而本人特择取这类文字来研究,以期探究出这类文字中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
同时,为大家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苏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祭悼文字,无奈与无能,悲剧性主题,书写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要求真。
文学的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的真、社会的真。
不过,文学的自身的真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二者质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只是一种存在,而文学的真却是一种艺术创造。
这种艺术创造的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比之客观实在的真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客观实在的真,而且体现了人对客观实在的真的认识、理解。
换句话说,它是被主体选择了的、认定了的真,是主观化了的真。
显然这种真是人类主体的一种表现。
这种艺术创造的真,由于融合了人类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和理解,与善发生了关系,体现了人类善的意志、善的愿望,因而它是善化了的真。
真与善的高度融合、统一,就是美。
因此,艺术创造的真又是美的真。
[1] 在大文豪苏轼的文集中,有一类祭悼文字。
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即是苏轼对客观实在的真即死亡的认识与理解。
当苏轼将死亡纳入自己的关照视野时,就意味着他在用他的如椽大笔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真。
在苏轼的众多祭悼文字中,我特拈出其中较富有代表性的两类文章: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来研究,其中祭文中不包括内制祭文(这类文章奉皇命而写,纯属应酬之作,故排除在研究之外),这里的分类依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为准。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
熙宁七年,自杭徙知密州。
时方行手实法①,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
密人私以为幸。
自密徙徐。
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徙知湖州,以表谢上。
言事者摘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言者从而媒孽之,上初薄其过,而浸润不止,至是不得已从其请。
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公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
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
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
会晏驾,不果复用。
(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节)【注】①手实法,一种令百姓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B.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C.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D.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司农寺又下诸路.烽火扬州路.B.尾属.于城举匏樽以相属.C.民心乃.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庶几有补于.国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任职密州时,劝止当地官员执行来自司农寺的法令,后来朝廷认识到手实法的弊端,于是停止推行。
东坡先生墓志铭
错因导思
• 知识层面 • 1.实词虚词用法掌握不牢 :尔、斯、咨嗟、 • 属 、冠 • 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省略的主语经常被忽视 • 3.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能 • 正确判断常见的句式类型。 方法层面 • 没有结合语境,生搬硬套 • 审题层面 • 粗心,遗漏要点,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满分2分, 平均分1分, 得分率50%)
• 学生答案:死讯传播天下,无论贤者还是 愚人 ,大家都痛哭流涕
侧身西望长咨嗟 参考答案: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 大家都叹息流泪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 满分3分,平均分2.3分, 得分率77%)
• 学生答案: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个 奇才,想要给他多士的头衔方Biblioteka 小结翻译步骤:(一)调整补充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等到成年后,学识贯通经书史传,写起文章来每天几千句话
他 凡六百一十六言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步骤二:保留替换
三:猜想检验
• 等到成年后,(他)通晓经书史传,写起 文章来每天几千个字
• 等到成年后,(他)通晓经书史传,每天 能写几千个字的文章
1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咐 2属草稿未定 3冠盖相属于魏 4若属皆且为所虏 怙恶不悛 1不能独完 2大叔完,聚 1尔虞我诈 2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 3不虞之誉 1君有疾在腠理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4草枯鹰眼疾
1.考纲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 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 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 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译文原文:苏东坡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
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
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太夫人忧,终丧。
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
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
比答制策,复入三等。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
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
公遍问老校,曰:“木?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
”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伐行无虞。
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
《先生自少即勤问学》原文及翻译译文
《先生自少即勤问学》原文及翻译译文《《先生自少即勤问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先生自少即勤问学》原文及翻译译文《先生自少即勤问学》原文及翻译医闾先生集原文:先生自少即勤问学,不事游乐,及成化戊子①谒疾②归家,益潜心正学,杜门不出者十年。
至戊戌③岁,始造表弟马指挥文敬园中看花,有诗云:“斋居四十二年身,未见东风桃李春,今日名园一杯酒,不妨聊作赏花人。
”盖实事也。
先生教子孙严而有道,教门生亦然。
子孙男女但解言语,即教以揖拜、问安之礼;知出入,即教以出告反面之礼。
虽习举业,必教以得失有命,毋为夺志。
读书暇日,则教以学算数,讲六书,习射法。
郊行见枯骨,辄令子弟埋之。
乡闾育女多不举,先生立法以戒家人曰:“吾家子妇敢有効尤者,必出之。
盖忍于杀子,何所不至乎?”门生侍侧先生问之曰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孟子此章吃力说许多话其意安在汝辈读之曾得其意否读书不切己诵说何益﹣﹣节选自《医闾先生集》【注】①成化戊子: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
②谒疾:请病假,这里指因病辞官。
③戊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
译文:先生自从年少时就勤于问学,不从事游乐的事情,等到成化戊子年因病辞官回家,更加专心于正学,闭门不出达十年。
至戊戌年,才到做指挥使的表弟马文敬的园中看花,有一首诗说:“斋居四十二年身,未见东风桃李春,今日名园一杯酒,不妨聊作赏花人。
”大概说的是实有的事情。
先生教育子孙严格而有方法,教导学生也是这样。
子孙们无论男女只要听懂话语,就教导他们揖拜、问安的礼仪;孩子们知道出入家门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出去时亲告,回来时面见家中长者的礼节。
虽然学习科举考试的内容,一定教导他们得与失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要因为这个改变志向。
读书的闲暇时日,就教导他们学习算数,讲解六书,学习射法。
去郊外出行见到枯骨,就让子侄们掩埋。
乡间生了女孩多不养,先生立家法告诫家人说:“我们家的媳妇有敢跟着学的,一定会被休。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和翻译原文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①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②,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③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④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⑤称,不为皦察之政⑥,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⑦,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⑧,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⑨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注释岌然:高耸的样子委曲:屈曲变弯皦察:精明苛求特立:独立,高高耸立填委:堆放。
循吏:奉公守法。
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
严明苛刻的政令。
说:同“悦”,喜欢。
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怜:爱惜揭:高举“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
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陆游原文: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
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
恶⑥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
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
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译文: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
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陆游《东坡食汤饼》2、《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治水必躬亲》和《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治水必躬亲》和《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附答案阅读《治水必躬亲》和《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完成8-10题。
(一)治水必躬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阅读《治水必躬亲》和《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完成8-10话题。
(一)水资源控制需要亲自动手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如果你忠于村庄,你就会忠于雨水;如果你不忠于大海,你就不会忠于河流。
一定是这样,以后的事情可以做。
喜欢闲暇而讨厌劳动,谋利而忘义,远离尘嚣而不怨恨,则事与愿违,水利不兴。
(二)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自密实①徙徐②岁时,河觉曹村,汇聚于城市之下,不时崛起。
这座城市将被击败,富人将为避难所而战。
正式日期:“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驾驶返回。
公开表演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这条河会危害这座城市。
有急事。
虽然军队是被禁止的,但你应该为我尽力而为。
"卒长呼曰:“太守还是不停地涂鸦④,吾侪⑤恶棍服侍的秋天。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⑥拿着簸箕⑦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鹿进城,未入家门,使官吏阻拦和看守,死在城中听闻。
【注】①米:指的是密州。
②徐:指徐州。
③屦(249j)):指粗布鞋。
④水:积水。
⑤侪(chái):世代与阶级。
⑥跣(xiǎn):赤脚。
⑦锸(chā):黑桃。
8.在以下几组句子中,具有点含义的同一项是()(2)分)A.流有缓急事急矣B自密徙徐使自招募C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如好逸而恶劳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钟)(1)非咨询并不差,它的翻译是:__________________(2)我该和谁在一起_______________10.海中街和苏东坡已尽最大努力控制水资源。
东坡先生墓志铭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 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 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 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 叔齐古之贤人,日:“求 仁而得仁,又何怨?”公 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 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 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 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 去做,而不顾危害。因 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 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 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 的贤人,说:“祈求仁 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 什么呢?”家兄确实有 这样的美德。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 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 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 矣!”比冠,学通经史, 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 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 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 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 与其事,得公《论刑 赏》,以示文忠。文忠 惊喜,以为异人,欲以 冠多士。
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 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 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 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 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 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 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 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 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 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 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 思焉。
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 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 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 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 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 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 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 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 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 肃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 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 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 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 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 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 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 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推荐】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翻译-优秀word范文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翻译篇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宋·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
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
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
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太夫人忧,终丧。
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
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
比答制策,复入三等。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
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①称。
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兴起的太常旗。
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__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焉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
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
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
苏轼大楷《表忠观碑》
苏轼大楷《表忠观碑》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苏轼《表忠观碑》,苏轼撰文并书丹,1078年立石,拓纸均高40厘米、宽60厘米,扬州市图书馆藏拓。
此碑文脱胎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以清雄二字概括。
为苏东坡“四大名碑”之首。
《表忠观碑》是硕果仅存的少数东坡书法精品之一。
高宗下诏将表忠观碑的四块重约三吨的巨石移置到太学内,作为皇帝手书石经的陪衬。
苏轼是一代文豪,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篇《表忠观碑》,堪称碑文的典范。
此碑面世后,即受到广泛的称赞。
连他的政敌王安石都说,《表忠观碑》是“三王世家体”,即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文体。
苏轼又是一代书法巨擘。
宋代书法成就最高者,公认的“苏黄米蔡”四家,东坡位居四家之首。
关于这篇《表忠观碑》的书法,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价:“《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
”关注公众号:藏家群。
清代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评价此碑书法“比之蔡君谟,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也。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
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苏轼一生写的七篇墓志铭
苏轼一生写的七篇墓志铭苏轼,这位文坛巨擘,一生写了不少有趣的墓志铭,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
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带着生活的趣味,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
想象一下,他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如何用笔触记录自己的心情。
每一篇墓志铭就像是一道道风景,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他那种豁达和洒脱。
比如说,他在其中一篇里,写到自己年轻时的无畏和放肆,那时候的他啊,简直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谁都不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就像是放飞的风筝,时而高飞,时而落地,哈哈,真是有趣!每次想到这一点,我就忍不住想起那些追梦的年轻人,满腔热情,觉得世界都是自己的舞台。
苏轼的幽默感真是让人佩服,明明是写墓志铭,竟然也能写得这么活泼。
他在另一篇里,提到自己老了之后,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心里却依然年轻。
这种感觉,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岁月无情,但内心的热情从未减退。
苏轼就像那杯久置的好酒,越是沉淀,越是醇香。
说真的,他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清流,让人觉得生活虽苦,但依旧要乐观面对。
谁说老了就不能玩得开心呢?这才是活出自己的样子嘛。
咱们再聊聊他那些关于朋友的铭文。
他在墓志铭中提到的友谊,简直是深情款款。
他说,朋友就像是生命中的调味品,让生活的味道更加丰富。
这点我特别赞同,生活不就是因为有了朋友,才变得五光十色吗?就算是再苦的日子,有朋友相伴,也能一起哈哈大笑,感觉自己也是个赢家。
真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苏轼还提到过,写字就像是修身养性。
他那字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流畅又有力。
想想那些年,他拿着毛笔,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他的心情。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看着那些字,仿佛能听到他在说话,那种感觉,太妙了!每一笔都仿佛蕴藏着他对人生的思考,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他的追求,苏轼对美食的热爱简直不亚于对文学的追求。
他常常在墓志铭中提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像是那令人垂涎的东坡肉。
他的笔下,总是能把美食描绘得让人忍不住想流口水。
苏东坡墓志铭文言文题目
苏东坡墓志铭文言文题目一、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饮食家。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卓越,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墓志铭也成为人们纪念他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墓志铭的文言文题目。
二、苏东坡墓志铭文言文题目的意义1.突出苏东坡的身份和地位:墓志铭作为一种纪念文献,其题目应能准确反映苏东坡的身份和地位,以彰显他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2.体现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和饮食家,他的人格魅力是人们敬仰和追随的对象。
墓志铭的题目应能体现出苏东坡的人格特点和魅力,让人们对他的品质和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
3.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回忆: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墓志铭的题目应能引发人们对苏东坡的思考和回忆,让人们对他的贡献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苏东坡墓志铭文言文题目的选择1.以苏东坡的字号为题:《子瞻东坡之墓志》2.以苏东坡的号为题:《东坡居士之墓志》3.以苏东坡的身份和成就为题:《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之墓志》四、苏东坡墓志铭文言文题目的深层含义1.《子瞻东坡之墓志》:这个题目突出了苏东坡的字号“子瞻”,体现了他的学问和才华。
同时,以“子瞻”为题,也暗示了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和启迪。
2.《东坡居士之墓志》:这个题目强调了苏东坡的号“东坡居士”,突出了他作为一位隐居的文人的身份和追求。
同时,以“东坡居士”为题,也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境界和修养的追求。
3.《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之墓志》:这个题目将苏东坡的身份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以“北宋文学家”为题,也体现了苏东坡对文学事业的贡献和才华。
五、总结苏东坡墓志铭文言文题目的选择和含义是对苏东坡身份、地位和成就的准确表达,也是对他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体现。
无论是以苏东坡的字号、号或身份和成就为题,都能从不同角度突出苏东坡的特点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
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
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
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太夫人忧,终丧。
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
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
比答制策,复入三等。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
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 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
公遍问老校,曰:“木 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 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
”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 伐行无虞。
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
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
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
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
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
”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
”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
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
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
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
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
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
通判杭州。
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
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
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
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时以为得体。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杭徙知密州。
时方行手实法,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
密人私以为幸。
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二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
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
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
”溃卒闻之少安。
徐使人招出,戮之。
自密徙徐。
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徙知湖州,以表谢上。
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言者従而媒孽之,上初薄其过,而浸润不止,至是不得已従其请。
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従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
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
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
会晏驾,不果复用。
至常,以哲宗即位,复朝奉郎、知登州。
至登,召为礼部郎中。
公旧善门下侍郎司马君实及知枢密院章子厚,二人冰炭不相入。
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
君实赖以少安。
既而朝廷缘先帝意,欲用公,除起居舍人。
公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力辞之,见宰相蔡持正自言,持正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公固辞。
持正曰:“今日谁当在公前者?”公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
”持正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
然希亦由此继补记注。
元佑元年,公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改赐银绯。
二月,迁中书舍人。
时君实方议改免役为差役。
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编户充役不习,官府吏虐使之,多以破产,而狭乡之民,或有不得休息者。
先帝知其然,故为免役,使民以户高下出钱,而无执役之苦。
行法者不循上意,于雇役实费之外,取钱过多,民遂以病。
若量出为入,毋多取于民,则足矣。
君实为人,忠信有余而才智不足,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
方差官置局,公亦与其选,独以实告,而君实始不悦矣。
尝见之政事堂,条陈不可。
君实忿然,公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魏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
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君实笑而止。
公知言不用,乞补外,不许。
君实始怒,有逐公意矣,会其病卒乃已。
时台谏官多君实之人,皆希合以求进,恶公以直形己,争求公瑕疵。
既不可得,则因缘熙宁谤讪之说以病公,公自是不安于朝矣。
寻除翰林学士。
二年,复除侍读。
每进读至治乱盛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覆开导,觊上有所觉悟。
上虽恭默不言,闻公所论说,辄首肯喜之。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
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西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寇镇戎,杀掠几万人,帅臣掩蔽不以闻,朝廷亦不问。
事每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
当轴者恨之。
公知不见容,乞外任。
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时谏官言前宰相蔡持正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刺时事,大臣议逐之岭南。
公密疏言:“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降敕置狱逮治,而太皇太后内出手诏赦之,则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公言而不能用。
公出郊未发,遣内侍赐龙茶、银合,用前执政恩例,所以慰劳甚厚。
及至杭,吏民习公旧政,不劳而治。
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复得赐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
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
至于今不废。
是秋,复大雨,太湖泛溢害稼。
公度来岁必饥,复请于朝,乞免上供米半,又多乞度牒以籴常平米,并义仓所有,皆以备来岁出粜,朝廷多従之。
由是吴越之民,复免流散。
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及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
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近岁废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田积二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
运河失湖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潮,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
公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
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
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贯石数者万。
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杭僧有净源者,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牟利,舶至高丽,交誉之。
元丰末,其王子义天来朝,因往拜焉。
至是源死,其徒窃持其画像附舶往告,义天亦使其徒附舶来祭。
祭讫,乃言国母使以金塔二祝皇帝、太皇太后寿。
公不纳,而奏之曰:“高丽久不入贡,失赐予厚利,意欲来朝,以未测朝廷所以待之薄厚,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礼意鲜薄,盖可见矣。
若受而不答,则远夷或以怨怒,因而厚赐之,正堕其计。
臣谓朝廷宜勿与知,而使州郡以理却之。
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
”朝廷皆従之。
未几,高丽贡使果至。
公按旧例,使之所至吴越七州,实费二万四千余缗,而民间之费不在,乃令诸郡量事裁损。
比至,民获交易之利,而无侵挠之害。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洄洑激射,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
公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运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于龙山之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于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以达于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险,人皆以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