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理念:上课落实四个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学而教;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分析中自己得出结论;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落实一维目标向落实三维目标转变。
如何老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施教的全部核心问题就是,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仅仅是自己怎么教,而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只有把该学生做的事情交给学生去做,才可能有教学的高效率。
教材不是教师讲得蓝本而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不同难度的内容的教学形式的选择即那些内容应该安排学生自学,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后再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哪些内容必须通过练习甚至作业才能达到要求,这也就产生了教学环节安排,只有这些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课堂才可能高效。
三流的教师教学生知识,二流的教师教学生方法,一流的教师发现并通过心智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不仅仅是专业功底深厚、讲的精深透彻,更重要得是善于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自学、根据课堂上学生认识情况和思维变化,及时调整和选择教学方法,敏锐发现和恰当处置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1、教学设计要确保能激起学生思考
教师的提问并不必然带来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反馈也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有价值。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彼此提出有价值难度又适中的问题,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主题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质疑,使学生获得独
到的理解或认识的升华,才是真有意义的交流(并不是任何对话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很多对话是知识和记忆层次上的),我们提倡的课堂上真实的交流,就是指能带来思考的对话。
要增强教学环节意识、组织学生有效地学习意识、教学环节要落到实处有的课堂教学中滥用启发、提问式语式,或者提出的问题并无思考的难度和价值和,或者有思考必要和价值并不给思考时间。有谈话却无无对话,有提问却无问题;有活动却无体验;有参与却无自学;有交流却无讨论;有观点却无创新,学生思维力度不大,教学环节不能扎实落实,教学效率低下。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一般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问题不明确无法入手思考,二是认知和记忆性问题学生没有兴趣回答或难度太小不值得思考,三是问题太难没有思路。因此,教师提出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领悟和思考时间。
重视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要寻求高效的组织形式组织学生自学。教学设计要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思想,在操作上贯彻“学在教之前,讲在关键处”的理念,特别是对于自学环节的设计和操作要有明确具体的安排和要求。
对“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这是最简单的表述。
首先,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要求他们由原来传统意义的“教
学”改变为更具新意的“指导”,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或随意贬低教师的作用,这都是不可取的。
再者,“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可拆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如果没有了“学”,“教”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再漂亮的表演,再卖力的讲解,再迫切的情感,如果不能唤起学生有效的回应,如果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就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有必要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再认识:
l、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整合、创新、传授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学信息(教师传授、教科书呈现、教学媒体发送)的认知、理解、内化、建构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和单方面的接收信息(例如学生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说,“没有师生交流的教学等于没有发生教学”。“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各学科新教材的“精神内涵”。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方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形式必须废除。
3、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是学生的的“主宰”和“领导”;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的前提。
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指导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必须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5、要使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明白:学校不是为解决教师就业而举办的,而是为
学生受教育而建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累计效果就是学校的办学效益。教师“教授”了多少不是效益的实质,“教学的实效性”其核心是“学生接受了多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学习"本质的再认识
(一)“学习”可以拆分为“学”和“习”,其本质是认知和习练,关键是“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行动”构成过程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行动”中进行,没有具体行动的学习常常是低效能的学习,而“学习行动设计”是在传统教学中最被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学生必须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
(三)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重组。
(四)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有所“发现”,触动学生思维的敏感和活跃,激发学生的需求与新鲜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设计思路:应由老师如何教转到学生如何学上来。要有学生活动及时间,当堂训练及时间,学生反思、归纳、整理,学生互动交流讨论。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其主体地位,落实学生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