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王金辉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8年第11期

摘要:随着国家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招收了很多跨专业研究生。跨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攻读不同的专业,导致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面临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素养不高和思维模式需要转变等问题。学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时也面临教学大纲失调,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理念滞后等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时要因材施教,应制定有差异化的教学大纲,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学习。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1-0054-02

跨专业研究生是指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攻读不同专业的学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招收了很多跨专业研究生。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专业的”[1]。如此大规模的跨专业入学的研究生,不仅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也对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学业问题

与本专业的研究生相比,跨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专业知识薄弱,知识体系、结构需要修补或建构

跨专业研究生有的是通过跨专业考试入学的,还有的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他们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多年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相对薄弱,知识体系和结构需要修补或建构。因此他们入学后面临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补课,一方面他们往往需要补修一些本科生课程以弥补其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学习研究生层面的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如何夯实专业知识对其形成了很大的课业压力。

(二)专业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较差,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跨专业研究生由于缺少本专业学生多年的专业熏陶,他们面临缺少专业学习方法和如何提升学习能力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对研究生阶段专业的新思想、新观点了解甚微。因此学生在入学后缺少对专业的深刻认知,在学习上往往陷入迷茫和困惑的状态,甚至缺少对未来专业学习清晰、合理的规划。实际上他们既要拓宽专业视野,又要学习新思想、了解新观点、掌握新方

法,锻造新能力。这种专业素养的提升,既需要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学习的调适(包括多学、多看、多用),又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和周围学术环境的熏陶,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专业探索和交叉学科的创新。

(三)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式,确立新的思维模式

实际上,现代学科分工的精细化和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了不同思维模式。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观察和研究,结论会大相径庭。跨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汲取、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其专业思考问题的学科模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较难改变。跨专业的研究生是带着其原来本科专业背景入学的,他们的专业思维还保留了许多原有专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生阶段专业的思维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学生转化和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专业学习。这种专业思维的改变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确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进行专业思维模式的训练。

二、跨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不能因材施教

当前,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同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一致。其主要目标是为本科和硕士专业相同的学生而设置的。面对跨专业的学生则体现为课程结构不太合理,公共课和学位基础课程占课程总量的比重较多,而选修课程和跨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交叉学科课程和综合性课程更少。实质上就是没有考虑到跨专业研究生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发展优势,这种设置单一的培养模式缺少人性化、个性化的特点,难以适应和满足跨专业研究生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师资力量难以为跨专业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有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单一的限制,难以满足跨专业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并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去协调和联络校外的师资力量进行弥补,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包括已有教学大纲规定的学分设置,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烈,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实际上“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也契合国家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指导宗旨和目标。

(三)教学理念缺少方向性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仍按照既有教学大纲进行指导,则很难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特点。在传授知识和毕业论文指导方面要敢于破除既有教学大纲框架设计,切实从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实际出发给予学生更灵活

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在平时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架构创设上进行多元性、多样化意识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广博的知识和更宽阔的视野指导。如果能在平时授课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三、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一)制订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计划

教学大纲除了保留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外,还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便于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我们现有的研究生培養大纲大多是为同专业的研究生设置的,缺少多元性和灵活性。由于非核心课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如果要想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几乎无暇再进行跨学科或交叉课程的学习,实际上形成了学生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没学好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大纲不仅不能满足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而且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意愿下降,导师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对跨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要前移,即在其入学前就应与学生建立联系,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使其在入学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学生入学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建议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背景,结合本专业特点,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继续深入学习,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结合跨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克服专业知识薄弱的缺陷,鼓励选择交叉学科题目进行论文写作,发挥其长处,以此降低论文选题与写作难度。

(二)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学习重点体现在“导”上,也就是指导作用。特别是对跨专业学生来讲,导师的指导作用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及毕业论文写作这些艰巨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应充分认识到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并不是导师凭借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由于不熟悉学生所学习的原学科,在指导学生时就会产生片面性和狭隘性,甚至是出现错误,不利于学生优势的发挥,反而成为了误导。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扬长补短,提倡与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的合作,尤其是寻求相关专业导师的合作,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本研究单位之外的资源力量合作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这种导师集体力量的熏陶与指导下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三)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

跨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时往往因为自己跨专业学习而缺少自信,对是否能够完成专业的转型心存顾虑和疑问。因此学校和导师除在心理上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业指导,尽量为其创造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条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