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风俗
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 词汇和最亮丽的激 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她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 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渲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 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 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 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陕北,是民歌的世界, 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 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 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 情节,还有细节描写。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 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 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 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 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 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 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 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治理黄土
水土流失的对策: 贫困→农牧综合治理→发展加工工业、水土流失减轻。 发展加工工业→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增加投入→农牧综合 治理→水土流失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增加→粮食单 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关键是农牧综合治理。
治 理 黄 土
水保实验
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土质非地带性
植被建设
微地貌非地带性
地形类型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毗邻,处于我国 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 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 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 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 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 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 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 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 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 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 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 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 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 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土 高 原
பைடு நூலகம்
简 介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东西千余千米,南北 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 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 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 万平方千米。其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 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 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摇篮。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 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 源、化工基地。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 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高原矿产丰富, 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非常之大。
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 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全国探明储量 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榆林市以其丰富的 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 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 “能源硅谷”。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臵适中,做为全国的 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 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自然气候 黄土成因 地貌类型 水文特征 人文风俗 能源基地 治理黄土
自然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 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夏季偏南风影响,炎热多暴雨,总的趋势就 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东南部半湿润区
水文特征
陕西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 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 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 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陕西黄土高原 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由于季风气 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 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 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水旱灾害频繁。陕西黄土 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 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 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陕 西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但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 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 某些河段的水质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 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坡向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黄土成因
风成说
认为黄土来自北黄土高原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 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 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 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 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 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 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 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 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 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 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 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 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 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 布的破碎地表。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 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 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 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 “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 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 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 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 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 同季,便利农业生产。该区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中部半干旱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 夏季偏南风到此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气温年较差、 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 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 积暴雨,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板块碰撞说
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 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 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 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 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 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 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 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 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 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 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 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 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 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 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 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