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2023年兰亭集序说课稿集锦5篇
![2023年兰亭集序说课稿集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76d4e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7.png)
2023年兰亭集序说课稿集锦5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1、教材简析《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中国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
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
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__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__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的重难点的: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__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8fc8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6.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学习要点: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1. 背景知识(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 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6篇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421f2926fff705cd170a5d.png)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6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一、说教材地位《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__,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__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是__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
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模板】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模板】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2acd236f1aff00bfd51e35.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篇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
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王羲之兰亭集序说课稿
![王羲之兰亭集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c35df484254b35eefd34f7.png)
王羲之兰亭集序说课稿 王羲之兰亭集序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 20 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 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 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 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
《兰亭集 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 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 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 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 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 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 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 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 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 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 讲头, 其中的实词、 虚词、 句式、 情感、 理趣等等, 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 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f62de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5.png)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5篇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ce81d2cfc789eb162dc8c3.png)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5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学习要点: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__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1. 背景知识(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 __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__中的景语与情语;__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__年是庚辰年;20__年是辛巳年;……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45c2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6.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672a9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d.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哲理赢得了千古传颂。
本文在语文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代表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也体现了东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文学价值:本文以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兰亭修禊的盛况,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书法艺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领略到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3. 哲理思考:本文通过描绘兰亭修禊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宇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些哲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4. 文化传承:本文是古代文人雅集的典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学习本文,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1. 描述兰亭修禊的盛况:文章开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展现了与会者的欢乐氛围。
2. 哲理阐述:文章中间部分通过对比生死、荣辱等话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结语:文章结尾以感慨万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惋惜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哲理价值。
(2)掌握本文的关键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3)能够背诵《兰亭集序》的部分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对比法、联系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通过临摹、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兰亭集序》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理解。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ebfd16f8c75fbfc67db2f5.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故事导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
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
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
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__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992704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5.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等奖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
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XXX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c2b2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3.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
根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a5b80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e.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
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efe6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f.png)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兰亭集序》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1《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一、说教材地位《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兰亭集序》教案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a3f63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b.png)
VS
教学方法效果
从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方 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 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 作能力。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注重了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文章的背景、作 者介绍、文章结构到主题思想,逐步深入。同时,我还结合了一些历史和文学 知识,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 忆以前学过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使学生 全面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 和价值。
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 手法、意境和情感表达,加深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给出公正、客观的成绩评价。
06
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授《兰亭集序》时,我采用了讲解 、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 我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背 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 的主题和意义;通过互动,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评估学生的学习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组报 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兰亭 集序》的理解程度。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
使用黑板、粉笔和纸质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确 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网络教学手段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等网络手段,拓展 学生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5篇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6ebce9f18583d048645954.png)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5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__,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__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是__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
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新编】
![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新编】](https://img.taocdn.com/s3/m/1c4ae8db2f60ddccdb38a011.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__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意上不同凡响。
二、说教学目标王羲之的__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
《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__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掌握文言句式,熟练而准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__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知识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__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__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__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3、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4af466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5.png)
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兰亭序,⼜名《兰亭集序》,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的优秀说课稿以供⼤家学习。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篇课⽂,这⼀专题有两个功能:⼀是对前⾯20个⼈⽂话题的⾃然升华,由对“⼈与⾃我”、“⼈与⾃然”、“⼈与社会”等若⼲具体问题的思考,⽣发为对⼈之所以为⼈,⼈⽣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是这些⽂本本⾝对学⽣语⽂核⼼能⼒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语⽂素养的提⾼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板块的两篇课⽂都是具有深刻的⼈⽂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章。
《兰亭集序》作为⼀篇书序,由叙事⽽写景,感物抒怀,从⼀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死观,虽然有⼈⽣⽆常、“死⽣亦⼤矣”的感慨,但⼀反魏晋时期流⾏的消极虚妄的⼈⽣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不宜空谈⽞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教学时应从⽂本出发,牢牢抓住⽂章的核⼼观点,注意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把⽂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中包含的⼈⽣境界深深感染学⽣。
引导学⽣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境界,让学⽣体会中国古代⼠⼤夫的⼭⽔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标: 2、教学⽬标 知识⽬标:了解序⽂的写作特点,掌握⼀定的⽂⾔知识。
能⼒⽬标: 1.理清课⽂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死观。
情感⽬标:正确认识作者对⼈⽣悲欢⽆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积极进取的⼈⽣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引起的⼈⽣⽆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说教法 对于⽂⾔⽂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诵读,因为⽂⾔⽂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真正喜欢⽂⾔⽂本⾝,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化。
2023年兰亭集序说课稿十篇
![2023年兰亭集序说课稿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cbc0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7.png)
2023年兰亭集序说课稿十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一般中学必修一册其次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观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尝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一般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调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
依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驾驭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2)实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美丽、自然清爽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实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改变,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含的主动心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依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争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验浅,多数未经验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改变和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蕴含的主动心情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打算用两课时,采纳诵读法、点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培育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实力培育: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精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育学生自主获得学问的实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
《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
根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同时,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六、说教学过程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