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

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

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

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

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

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

本章学习要求

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

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钻蛀类害虫

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

三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

食性专一。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mm ,雄蛾体长9mm 。

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

3.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又叫“蚁螟”。

4.老熟幼虫:头褐色。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

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

(三)生活史和习性

一年可发生2-7代。在热带可终年繁殖。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

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

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

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

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

幼虫在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危害稻株转移到新稻株上危害,此称为转株。

二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白穗虫。在我国向北可分布黑龙江克山,向南分布到海南,食性较杂。但以幼虫危害水稻为主。在分蘖时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危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乳熟期至成熟期危害造成“虫伤株”。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mm,头胸黄褐色,前翅黄褐或淡黄色,外缘有7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mm。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满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2.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渐变成茶褐色,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共6-7龄。末龄幼虫体长24-27mm。

4.蛹:体长11-17mm,圆筒形,初为淡黄色,体背可见5条纵线,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

(三)生活史和习性

1.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很大。

2.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和杂草中越冬。

越冬幼虫抗逆能力强,冬季低温对其影响不大。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稻株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危害,并在茎秆内化蛹羽化。

3.二化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与越冬寄主关系很大。

4.化螟化蛹起点温度比三化螟低,当春季气温达11℃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其化蛹特点是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各龄幼虫均能直接化蛹。影响越冬代化蛹进度的不是虫龄分布而是气候条件。

5.二化螟成虫的习性大致和三化螟的相似。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对黑光灯趋性强,因此生产上灯诱防治意义较大。

6.二化螟幼虫3龄后食量增大,如食物不足则分散转移,转移次数和寄主生长状况有关。

7.越冬代老熟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其他各代在稻茎内(茎杆粗的)或叶鞘内(茎杆细的)化蛹。化蛹部位跟稻田水位有关,灌水淹浸会引起蛹大量死亡。因此,生产上可充分利用此习性。

大螟

(一)分布与危害

大螟又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分布于陕、豫、皖、浙、赣、鄂、相、两广、闽、台、川、滇等地。食性较杂,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寄主有水稻、茭白、小麦、高粱、玉米、粟、甘蔗、蚕豆、油菜、棉花、稗、芦苇、早熟禾等。大螟危害状况与三化螟相似,也以幼虫蛀入稻株内危害。

(二)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2-15mm,雌蛾体形较大。体淡褐色,雄蛾触角短栉状,雌蛾触角丝状。

2.卵:扁圆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至褐色。卵块呈带状,卵粒成2-3行排列。

3.幼虫:5-7龄。

4.蛹: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背面颜色较深,头、胸部几为褐色并附有蜡粉。

(三)生活史和习性

1.大螟在四川、浙江年发生3-4代,少部分幼虫在稻桩及其他寄主残株和杂草根际越冬,但多数幼虫冬季可继续危害小麦、甘蔗等作物,无明显滞育现象。

2.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飞翔力弱,夜晚活动。趋光性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

3.成虫产卵有趋向粗壮、高大植株上的习性,因此稻田边行落卵量较多。

4.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并在叶鞘内群居取食,形成枯鞘。2龄以后食量增大,开始分散并转株危害。幼虫一生能危害3-4株水稻。

水稻钻蛀螟虫防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