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文稿演示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课件
大脑外侧面.jpg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半球内经系统解剖
通过基底节的脑水平切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基底节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底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底的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小脑上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小脑下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丘脑、脑干、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视上核、室旁核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丘脑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干腹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干背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n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端 脑、间脑、脑干和小脑。脊髓位于椎管 内,其上端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连, 下端形成脊髓圆锥,中止于第一腰椎下 缘或第二腰椎上缘水平,发出31对脊神 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半球外侧面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基底核
下丘脑
基底核是大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 负责运动控制和习惯形成。
下丘脑是大脑下方的一个小区域,控制着 内分泌、水分和盐分平衡、体温等基本生 理功能。
脑的神经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上肢、锥体系下肢 和锥体系躯干。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自主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 基底核等。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应尽早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估
对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 能进行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和治
疗方案。
物理治疗
包括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 改善肌肉力量、减轻疼痛、促进
血液循环等。
职业治疗
针对患者的工作能力进行训练,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CHAPTER 06
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前景与发展趋 势
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神经退行性疾病
01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研究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延
功能
接受、处理和储存来自身体各部 位的感觉信息,并控制和协调身 体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 ,控制着思维、行为、感觉和运动等 功能。
脊髓
连接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传递神经信 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包括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等过程。

中枢神经解剖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解剖学PPT课件

乳头体内侧核 乳头体中间核
外侧带 视前外侧核 视上核 下丘脑外侧核 结节核 结节乳头核 乳头体外侧核
视前区 视前核 室周核 正中视前核 腹前室周核
视上区 交叉上核 室旁核 视上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漏斗核 结节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前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外侧核
23
下丘脑核团 的位置
37
间脑的血管
38
39
问答
问题提问与解答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40
结束语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 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 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41
最后、感谢您的到来
· 讲师: XXXX
· 时间:202X.XX.XX
42
中枢神经解剖学
Central neuroanatomy
间脑 Diencephalon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间脑的分部
3
4
1
5
背侧丘脑
6
7
8
二、丘脑的核群
中线核群 板内核群
9
丘脑的核群及核团
10
11
27
下丘脑的纤 维联系
28
29
30
31
下丘脑的传入及 传出纤维
32
33
下丘脑与脑垂体
34
下丘脑与脑垂体的 联系

解剖学第十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解剖学第十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形如四棱锥,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2.沟通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
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 下腔相通。
.
22
解剖学—中枢神经
(五)第四脑室
1.位置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形如四棱
锥,底即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2.沟通
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与中脑水 管相通,并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 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
4
解剖学—中枢神经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 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
.
5
解剖学—中枢神经
(二)外形
脊髓为细长而前后略扁的圆柱状结构,长40—45cm。主 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 1.六纵沟 :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 侧沟2。 2.二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3.一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4.一终丝 :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
在骶段(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
10
2.白质
解剖学—中枢神经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
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
主要包括视交叉、视神 经、视束、漏斗、乳头 体等。
.
24
解剖学—中枢神经
下丘脑的主要核(1团)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中枢神经系统(175页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175页PPT课件)
4)靜脈竇壓跡:橫竇壓跡最常見,表現為帶 狀低密度影。主要是乙狀竇和橫竇,位於 枕內粗隆的兩側,較粗大。
5)導靜脈壓跡:最常見的是乳突後方導入乙 狀竇的導靜脈,在側位片上表現為短小彎 曲的管狀底密度影。
6)蛛網膜粒壓跡: 蛛網膜粒吸收腦脊液回靜 脈竇,對顱骨內板產生壓跡,而造成的骨 缺損或稀疏。 X線表現為邊緣銳利,大小 不等的低密度影,位於中線2~3cm之內。 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壓跡相當大,可達數
央有枕骨大孔,其前下方是斜坡。
二、腦
腦位於顱腔內,分為端腦、間腦、中腦、 後腦及延髓五部分。
端腦即大腦。大腦半球以外側溝,中央溝, 頂枕溝三條腦溝將大腦分為額葉、頂葉、顳葉、 枕葉、島葉五個葉.
間腦由上丘腦、背丘腦、後丘腦、底丘腦 和下丘腦組成。
腦幹由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
小腦位於幕下顱後窩內,包括半球和蚓部。
縫間骨亦稱Wormian骨,數目不定,為解剖 變異,無病理意義,好發於人字縫之間。
3.顱壁壓跡(markings of cranial parietes)
(1)腦回壓跡:(亦稱指壓跡)腦回生長壓迫 顱骨內板形成,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 X線表現:多見於額顳部,為圓形或類圓形 的密度減低區 。
中樞神經系統
第一節 神經系統解剖概要 第二節 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方法比較 第三節 顱腦X線解剖 第四節 顱腦CT解剖 第五節 顱腦MRI斷面解剖 第六節 中樞神經系統血管影像解剖
第一節 神經系統解剖概要
一顱骨:
腦顱骨:額骨(1),頂骨(2) ,顳骨(2),枕骨(1),蝶骨(1),
篩骨(1)共八塊。顱底骨從前至後呈三個階梯狀 結構:顱前窩、顱中窩及顱後窩。
缺點:
1、腦血管造影檢查有一定 的創傷性、危險性。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 参与躯体核内脏运动调节
脑桥尾侧部核延髓的网状结构外侧核群-吸气、呼 气、升压和减压等呼吸和循环的中枢
• 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
2021
18
临床联系
• 脑干损伤特征性表现:交叉性瘫痪 延髓内侧综合症-Dejerine Syndrome 延髓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 脑桥基底部综合症 大脑脚底综合症-Weber Syndrome
舞蹈病 又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 特点为: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足。肌张力降低,上肢和头部不自 主的舞蹈动作。舞蹈病主要是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能神经元 功能减退,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对功能亢进
• 认知功能 Parkinson病和Huntington病可引起认知障碍。
2021
57
2021
14
脑神经核
• 躯体运动柱SM 肌节演化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 一般内脏运动柱GVM 头颈胸腹的平滑肌 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 特殊内脏运动柱SVM 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包括咀嚼肌、软腭、表情肌和咽喉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2021
35
下丘脑的功能
• 摄食行为 饱食中枢(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外侧下丘脑)
• 饮水调节 刺激下丘脑外侧和前区产生饮水行为,损毁此区不再饮水
• 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前区与睡眠中枢相关,后区与醒觉相关
• 昼夜节律调节 通过视交叉上核行为联系进行昼夜节律调节。
2021
36
端脑的分叶
• 主要沟裂 大脑纵裂、外侧沟、中央沟、顶枕 沟
• 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 Syndrome 损伤节段同侧肢体瘫痪,本体觉、精细触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 失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
28
1.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
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 的纤维。其中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 长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叶,其中主要的有:
①钩束,呈钩状绕过外侧裂,连接额、颞两叶 的前部;
②上纵束,在豆状核与岛叶的上方,连接额、 顶、枕、颞四个叶;
③下纵束,沿侧脑室下角和后角的外侧壁走行, 连接枕叶和颞叶;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27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 纤维。 2.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3.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 上、下行纤维。
• 第Ⅱ躯体运动区和补充运
• 第Ⅱ躯体运动动区区:位于 中央前、后回下面的岛 盖皮质,管理上下肢运 动,但没有头部代表区。
• 补充运动区:位于半球 内侧面中央旁小叶的前 方,额上回的内侧面。
. • 第Ⅱ躯体运动区和补充 18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视区:枕叶内侧面距
状沟两侧的皮质(17
区),一侧视区接受
④扣带,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深部,连接 边缘叶的各部;
⑤额枕束,起自额极,在上纵束的深面,尾状
核的外侧向后,靠近侧脑室中央部,呈扇形终
止于枕叶和颞叶。
.
29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
30
2.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

解剖学之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解剖学之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薄束核
楔束核
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
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
薄束和楔束的终止。弯绕中央
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
薄束核
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为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
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
侧丘系。
传递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疑核 迷走神经背核 舌下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位于:中脑上丘
中脑下丘
中脑水管腹侧 中脑水管腹侧 内
眼外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除外直肌、上斜肌)
出脑:大脑脚底内侧 脑干背侧
脑桥中下部
延髓上部
面神经丘深面 舌下神经三角
外直肌
舌内、外肌
桥延沟 锥体与橄榄之间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Ⅴ) 疑核(Ⅸ、Ⅹ、Ⅺ) 面神经核(Ⅶ) 副神经核(Ⅺ)
位于延髓橄榄位上于部脑桥中部,三 咀嚼至面肌内,侧三丘叉系神交经叉侧脊神,平束经加脑入茎桥下突核颌咽腹神肌内经 下颌核舌和骨下肌橄榄核之间 软腭 二腹的肌网前状入腹结Ⅸ构Ⅹ中Ⅺ,加 咽喉
食管上段
腭肌
喉内肌
位于锥面体肌交叉至 侧C区4-C。5二颈橄腹髓榄肌前前后角方腹外出
T9-12 同序数上3椎体
L1-5
10-12胸椎
S1-5
第1腰椎
Co1
颈神经 1-8
胸神经 1-12
腰神经 1-5
骶神经 1-5
尾神经
脊髓
五.内部结构 后角 前角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1.灰质
I层 后角边缘核
Ⅱ层 胶状质
Ⅲ层
Ⅳ层 后角固有核

护理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护理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神经纤维 nerve fibers
有髓纤维:外包髓鞘和神经膜。 无髓纤维:只有神经膜包裹。
髓鞘
精选最新版ppt
朗飞氏节
7
(二)神经胶质 neuroglia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 卫星细胞
大脑白质内 纤维性星形 胶质细胞
大脑灰质内 原浆性星形 胶质细胞
第一章 概述
组成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作用 接受刺激,引起反应
调节控制人身各器官 系统的活动,起主导 作用。
精选最新版ppt
1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CNS)
神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统 周围神经系统(PNS)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大脑 端脑 间脑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 纤维束 神经
精选最新版ppt
1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31个节段
脑神经:12 对 脊神经: 31 对 内脏神经
精选最新版ppt
2
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分
按分布范围
躯体神经 somatic nerve 分布体表、 骨、 关节 、骨骼肌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 分布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
感觉神经 sensory nerve(传入神经)
精选最新版ppt
4
突 触 synapse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之间或与非神经组织间 特化的细胞连接形式。
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精选最新版ppt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5
神经元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常取第3,4或第4,5腰 椎棘突间隙行腰椎穿刺或麻
醉,可避免损伤脊髓。
脊髓节脊段髓对节应段椎骨与椎推骨算的举对例 应关系
C1~4
平对
C3平对C3
C5~T4 高1(-1) C5平对C4
T5~8
高2(-2) T5平对T3
T9~12 高3(-3) T10平对T7
L1~5
平对T10~12
S1~5 Co 平对T12~L1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其中延髓4对,脑桥4对 ,中脑2对。
脑 干 brain stem
脑干的外形 脑干的内部结构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Ⅴ 三叉神经 Ⅵ (外)展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Ⅶ 面神经
面神经丘 facial colliculus
前庭区 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
腹与侧脑面干: 相连的脑神经
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与脑桥相连的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 和前庭蜗神经
与中脑腹侧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
背侧面:
与中脑背面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
位置第和四组成脑室fourth ventricle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第四脑室脉络丛
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 第四脑室外侧孔 外侧 隐窝
小 脑 cerebellum
内分泌活动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叶
• 额叶frontal lobe 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与其平行 的中央前沟,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 自中央前沟向前走出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额上、下沟, 此二沟的上方、中间、下方分别为额上回、额中回 和额下回。
• 顶叶parietal lobe 在中央沟的后方有与其平行 的中央后沟,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自中央后沟向后走出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间沟,后 者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前 部为环曲回,后部为角回。
• 前肢 • 后肢 • 膝部
内囊
损害表现及定位
• 完全损害 :三偏 • 部分损伤:部分症状
2、间脑
• 间脑位于左右大脑半球之间,其中的下丘 脑是仅次于大脑皮层的皮层下的内脏和感 觉中枢所在,管理体温、饮食行为、物质 代谢和内脏的机能活动,协调内分泌腺的 活动。
3、小脑
•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脑干后方,管理 躯体的平衡,协调运动。
• 中脑 • 桥脑 • 延髓
大脑半球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最为发达,由 左右大脑半球组成,半球表面有许多沟回。
• 大脑半球表面称大脑皮层(灰质),共有100多亿个神经 细胞,是管理全身运动、感觉、语言和内脏活动的最高司 令部,分布在脑回,即所谓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半球的表 面,呈现许多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 脑回。沟裂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大脑皮质各部在发生上快慢 不均所致,发育快的露在表面而将生长慢的部分挤往深部。 大脑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文稿演示
优选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
神经系统概念
•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神经和与脊神经相连 的脊神经,以及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支配 内脏和心血管的植物性神经
一、中枢神经系统 1、脑
–大脑半球 –间脑 –小脑 –脑干
• 岛叶 insular lobe 隐居于大脑外侧沟深方,被额 颞顶叶所掩盖,只有分开额叶、颞叶和顶叶岛盖 处才能看到它。机能可能与内脏活动有关。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和底面某些脑叶 的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 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 要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 记忆、睡眠、性欲、食欲等的调节。
• 颞叶 temporal lobe 在大脑外侧沟下方有与之平 行的颞上沟和颞中沟,在2者上方、中间、下方分 别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在颞上回的上面 (大脑外侧沟内)有几条短的颞横回。
脑叶
• 枕叶 occipital lobe 居小脑幕上,枕叶重要的沟裂 为距状沟,距状沟与顶枕沟间为楔叶,与侧副间 沟为舌回,楔叶和舌回靠近距状沟区域的皮质, 为视觉中枢。
碍、精神迟钝) • 视野改变
枕叶
• 功能主要与视觉有关 • 损害表现及定位
• 1.视野改变(光反射好,象限盲) • 2.视幻觉(幻视、闪光、暗影) • 3.视物变形
边缘叶
• 边缘叶由扣带回,海马回,钩回组成. • 边缘叶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丘脑下
部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内囊
•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白 质带,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 尾状核,同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其纤维呈扇形 放射至大脑皮质.
• 5.视野改变
颞叶功能
• 1.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 2.感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 3. 嗅觉中枢 • 4.高级神经活动(记忆、联想、比较等) • 5.边缘系统、精神活动
颞叶损害表现
• 感觉性失语(wernike失语) • 命名性失语(喝水用、茶杯) • 颞叶癫痫 • 幻觉 • 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
Corpus Callosu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中脑 • 脑桥 • 延髓
脑干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 共有10对神经核 (2,4,4) • (三叉、面、外展、前庭蜗、舌咽、迷走、
副、舌下) • 传导束: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的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的白质(髓 质),它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的皮质 外,更重要的是大脑皮层以外的脑和脊髓, 把皮层运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 感受到的感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 这些传导纤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 且有交叉,即传导到对侧身体的运动与感 觉信息。因此内囊有损伤就会引起对侧身 体“半身不遂”。
顶叶
• 1.皮质感觉区(倒人状) • 2.运用中枢(复杂动作和劳动技能) • 3.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损害表现及定位:
• 1.皮层感觉障碍(复合性感觉障碍) • 2.体象障碍 • 3.古茨曼综合征:四主征 • 4.失用症(供应缘上回顶下叶的动脉为大脑中动脉发
出的顶后支,闭塞则可出现失用症和其它顶叶受损表现, 如病灶对侧深浅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前庭症状、共济 失调等。可有触觉滞留、倒错、失认或定位不能表现。)
• 上面观略呈卵圆形,脑沟 –大脑表面的凹槽 • 脑回 – 脑沟之间的皱褶
半球背外侧面的沟与回
• 大脑半球-脑沟和脑回
• 每个半球分为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 大脑半球借大脑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 沟分为五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 叶和岛叶。
• 额叶 • 顶叶 • 颞叶 • 枕叶 • 岛叶 • 边缘叶
额叶的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损害表现及定位
• 1.精神症状 主要为痴呆和人格改变 (易怒、 欣快,表情淡漠等)
• 2.瘫痪(单瘫、面舌瘫、双下肢瘫) • 3.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 • 4.书写障碍:失写症 • 5.强握及摸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