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山东各区县经济产值
![2011年山东各区县经济产值](https://img.taocdn.com/s3/m/03e496da5022aaea998f0f5e.png)
22687 25000 20098 13888 19771 20649 21440 16658 23509
8974 12000 8756 4986 8350 7735 8018 7119 9626
要指标
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元) 32903 14736 36200 15600 26921 20250 6438 15696.2 7590.7 17796.57 7509.9 20467 8297 17495 6892 26341 10805 22792 8342 18606 6232 18292.2 7119.7 18194.8 6604.03 18373.87 6897.92 18844 6567 18245 5028 18123.9 5601.4 17899 6128.6 15603.31 4608.47 18369 6446 26897.48 9371.73 16495.01 4145.35 30971 13071 24907 8779 14988.68 3664.9
E E E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F/Y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G/V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J J J
东营市广饶县 东营市利津县 东营市垦利县 烟台市芝罘区 烟台市福山区 烟台市牟平区 烟台市莱山区 烟台市长岛县 烟台龙口市 烟台莱阳市 烟台莱州市 烟台蓬莱市 烟台招远市 烟台栖霞市 烟台海阳市 潍坊市潍城区 潍坊市寒亭区 潍坊市坊子区 潍坊市奎文区 潍坊市临朐县 潍坊市昌乐县 潍坊青州市 潍坊诸城市 潍坊安丘市 潍坊寿光市 潍坊高密市 潍坊昌邑市 潍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 济宁市市中区 济宁市任城区 济宁市嘉祥县 济宁市汶上县 济宁市梁山县 济宁市鱼台县 济宁市微山县 济宁市金乡县 济宁市泗水县 济宁兖州市 济宁曲阜市 济宁邹城市 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 泰安市泰山区 泰安市岱岳区 泰安市宁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bd89c3cba1aa8114431d93b.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萍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萍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c8d0e8172ded630b1cb616.png)
萍乡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眸2009年:攻坚克难卓有成效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成效显著的一年。
我们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又面临着城市转型的巨大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非常艰难的一年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29.6亿元,同比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503.5亿元,同比增长42.5%;财政总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1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6亿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4.1元,同比增长9.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43.9元,同比增长8.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
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
城市转型、项目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取得重大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安全稳定、社会事业等扎实推进,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一)坚持科学发展,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为主战略,依托项目建设促转型,依托“四个对接”促转型,依托结构调整促转型,依托工业园区(基地)促转型,依托科技创新促转型,依托环境优化促转型,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工作,2009年争取到了国家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1.36亿元,争取到了省政府配套资金2000万元。
坚持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为核心, 引进并发展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引进国电、华能、中材等13家央企落户萍乡,“院士经济”和“博士产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有力推动经济转型。
百色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百色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25f43c567ec102de2bd89f6.png)
百色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2月23日在百色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追赶意识,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奋起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根据《中共百色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自治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广西右江河谷城镇带、西南出海通边重要交通枢纽建设,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跨越追赶,为与全国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跨越追赶,这是我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映全市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纲要(草案)》提出了七条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的路子不动摇、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2011年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3fe8ec09ec3d5bbfc0a7404.png)
2011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州委"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和统筹临夏市和临夏县建设全州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州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6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房地产业增加值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产业结构: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2.6%、29.7%、47.7%变化为2011年的21%、31%、48%,与上年相比,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3和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财政: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3%。
其中,地县级财政收入完成6.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8%。
全年财政支出1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8.49%。
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3食品类9.0粮食14.5鲜菜 2.1蛋10.1烟酒类0.4衣着类 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1.9交通和通信类 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2.5居住类 4.8就业:年末全州从业人员为96992人,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国有单位86012人,比上年增长3.45%;集体单位4515人,比上年增长1.21%;其他经济单位6465人,比上年增长5.17%。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5ad3f1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4.png)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国发 〔2011〕7 号 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发 〔2011〕7 号 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8d1231bef121dd36a32d823d.png)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1〕 7 号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中央关于2011年工作部署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现就《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点工作提出部门分工意见如下: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2011年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
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计署、税务总局等负责。
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改革委等负责)(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https://img.taocdn.com/s3/m/0b1ca5a5a0116c175f0e48eb.png)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
作任务分解要点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鸡政办发[2011]13号
【发布部门】鸡西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02.16
【实施日期】2011.02.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要点的通知
(鸡政办发〔2011〕13号)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要点》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市
1 / 1。
2011白山市政府报告
![2011白山市政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bd2c791daef5ef7ba0d3c26.png)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十一五”: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白山实现历史新跨越2006年以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等战略机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经济总量快速扩充。
预计五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45.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7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4.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8%、27.6%、36.2%、47.8%和24.8%。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2:51.4:32.4调整到10:58:32。
201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2%,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8天。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支付改制成本18.1亿元,完成108户国有企业和111户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53%提高到70%。
政府机构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按期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累计引进域外资金741.3亿元,年均增长61.8%。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7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建设累计投资91亿元,新建公路1026公里,总里程达到6375公里。
长白山机场建成通航,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等相继建成,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靖宇至松江河铁路等开工建设。
市区投资72亿元,完成了道路、桥梁、供水、供热、供气管网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
“六路安居工程”完成95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3.8万户。
改造农村泥草房2.95万户。
庐江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庐江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1bc106e561252d380eb6e5c.png)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6日在庐江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回顾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复杂宏观经济形势的挑战,我们在上级和县委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支持监督下,团结依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完成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3.2亿元,增长11%。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增加2.34亿元,增长30.4%,增幅居全市第一;超千万元镇达13个。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24%。
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增长37.3%;74个项目入选省“861”行动计划,居全市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亿元,增长19.2%。
外贸进出口总额4800万美元,增长28.4%;外贸自营权企业新增21家。
(二)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初步统计,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8.8:32.1:39.1 调整为28.1:35.6:36.3,二产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
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县财政安排引导资金550万元,扶持粮食、蔬菜等七大产业发展。
“安徽一袋米”工程推进加快,粮食总产跃升全省前十位,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流转土地16万亩,新增蔬菜基地近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
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9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畜禽、茶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新增“三品”认证产品21个、王巢等省著名商标4个、“巢湖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
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设立唯一县级馆,成功举办第三届名优农产品合肥展销会等活动。
在郭河农业示范区基础上,成功申报挂牌台湾农民创业园,二期建设已启动,整合资金2.9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12亿元。
2011年普洱国民经济发展公报
![2011年普洱国民经济发展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c87aedf33d4b14e85246819.png)
2011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普洱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的起始之年。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信贷从紧、物价较快上涨等困难和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抓好促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成果。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0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75亿元,增长8.0%,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9.05亿元,增长24.6%,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69.82亿元,增长23.9%,建筑业增加值39.23亿元,增长26.0%;第三产业增加值103.40亿元,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7:33.8:36.5调整为29.5:36.2:34.3。
全市人均GDP达到11795元(按年末汇率折合7432美元),比上年增长12.9%。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3.77亿元,比上年增收16.25亿元,增长34.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29亿元,增收8.43亿元,增长27.3%;其中增值税完成3.17亿元,增长21.9%;营业税8.57亿元,增长41.5%;企业所得税0.98亿元,增长104.6%;个人所得税0.55亿元,增长59.6%;烟叶税2.23亿元,增长62.9%;耕地占用税11.92亿元,增长11.1%。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18.0%、25.6%、19.0%、25.9%、38.1%和32.6%。
临汾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汾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a83e098dd0d233d4b14e69b5.png)
临汾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临汾市统计局2012年3月6日2011年,在临汾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亿元,增长4.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第二产业增加值716.1亿元,增长19.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1%;第三产业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10.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3.3亿元,增长10.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3.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99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056美元。
图1 2007-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速度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一般预算收入89.1亿元,增长18.1%。
税收收入50亿元,增长19.7%,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42.4亿元,增长21%。
一般预算支出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41.8%,教育支出增长1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2.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0.6%,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1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57.4%,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8.1%。
图2 2007-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及其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2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2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3.4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16%。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幅单位:%指标涨幅居民消费价格 4.6 食品9.2烟酒及用品 1.0衣着 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4.4交通和通信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2.3居住 4.92011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达50.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万人。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1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1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https://img.taocdn.com/s3/m/a85ffb204b73f242336c5f2e.png)
医药 发展 和休 闲度 假酒 店 建设 分别 进行 研 究推 动 ,制定 出
台推 动农 业 产业化 发 展 的政策 文件 ; 实施 “ 央企 入 滇 ” 与 l , 6
户 中央 企业 签订 战略 合作 协议 ; 建设 标准 厂 房40 万平 方 0多
米 , 立 了中小 企业 创业 投 资基金 , 设 并争 取 到 了国土 资 源部
克 难奋 进 , 省 经 济社 会发 展 取得 显 我 著 成 绩
一
、
在 这场 艰苦卓 绝 的抗 旱救 灾 斗争 中 , 我省各 级 党 委 、 政 府 的执 政 能力 和领 导水 平经 受 了重 大考 验 ,全省 人 民 的精
神 意志 和 勇气毅 力 经受 了重 大考 验 ,党和 人 民群 众 的深厚
一
面推 进科 学发 展 、 和谐 发 展 , 得 了可 喜成 绩 , “ 一 五 ” 取 为 十 发展 划上 了 圆满句 号 。全省 生产 总 值增 长 1. 全 社 会 固 2 %, 3 定资 产投 资增 长2 . 地方 财 政一 般 预算 收入 增长 2 . 21 %, 48 %,
社 会 消费 品零售 总 额增 长2 .%, 乡居 民收入 实 际分 别增 1 9 城 长 81 .%和 1 .%, 镇 登 记 失 业 率 42 %, 口 自然 增 长 率 32 城 .1 人 63 。 单 位 生产 总 值 能 耗 下 降 36 , 贸进 出 口总额 增 长 .% , . 外 % 6 .%。 居 民消费 价格 总水 平 上涨 37 略 高于 3 67 除 .%, %左 右 的
1 万亿 元 。全省 铁路 在 建项 目达 1个 ,条 高速公 路 、2 3 9 5 条二
级 干线 公路 、 村公 路建 设 全面 推进 , 开 工建 设4 件 骨干 农 新 2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1月2日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1月2日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https://img.taocdn.com/s3/m/1ed5eae4856a561252d36ffa.png)
入3 1 5 1 元、 增长 1 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8 3 7 6元 , 预 长 7 . 9 %, 羊存栏 1 3 6 万 只、 增长 7 %。 输转劳务 4 8万人 ( 次) ,
工千万元 以上项 目 1 8 5项 、 预计全年完成投资 6 6 亿元 , 续建 动实施新 一轮扶贫开发规划 , 投入专项 扶贫资金 3 . 0 4亿元 、
项目8 2 项、 预计全年完成 投资 1 2 0亿元 。 市县一体化快速通 整合 资金 l 4 . 8 4亿元 ,实施 了 9 4个整村推进项 目、 8个整乡
建项 目已落实建设用 地并 开展前期工作 。临合高速公路 , 沿 全州 1 1 5 0个村 6 . 5 9万户特 困户结成 了对子 , 共为贫 困群众 黄 陕速通道 , 折达 、 临大 、 锁折 、 临康和 4条二级公路 , 积石 山 办理实事 4 1 0 0多件 , 协调落实资金 9 . 5 6亿元 。
收入 1 3 . 4 5亿元 , 全年 预计 完成 1 6亿元 、 增长 1 6 %; 社会消 4 . 7 3万亩 、 花椒 2 . 4 5万亩 、 核桃 4 . 8 5 万亩, 新育苗 2 . 1 万亩 。
费品零售总额 3 4 . 2 l 亿元 ,全年预计 完成 4 7 . 5亿 元 、增长 新建规模养殖场( 小 区) 1 2 4个 、 累计达到 1 1 9 6个 , 新 发展规
委 已原 则 同 意 、 近期 将 批 复 立
项。
2011巴彦淖尔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巴彦淖尔市政府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e1d785e804d2b160b4ec032.png)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0日何永林在巴彦淖尔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开创了巴彦淖尔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结构转型迈出重要步伐。
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38∶31演进为2010年的18∶57∶25,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7.5%提高到47.7%,初步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重大转变。
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1%,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9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地方财政总收入由19.9亿元增加到68.9亿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2%。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倍,年均增长36.4%,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
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法治、服务、文化等软环境不断优化。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16亿美元增加到5.33亿美元,增长3.6倍。
甘其毛都口岸成为自治区重要的陆路口岸,我市在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
石嘴山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石嘴山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4a426d1eb91a37f1115c0c.png)
政府工作报告时间:2011-1-12文章来源:石嘴山日报——2011年1月7日在市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市人民政府市长张作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0年工作2010年,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抓转型、重民生、迎大庆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三争双招为抓手,超额完成了市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亿元,增幅13%;财政总收入57.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66亿元,分别增长32.6%和40.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增幅30.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增幅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80元和5845元,分别增长9%和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77.5亿元和289.3亿元,增长39.5%和31.4%;化解历史工程欠款3.85亿元,政府债务率同比下降22.3%;全年争取新增建设用地17745亩,同比增加1605亩;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为民承诺办理的10件实事完成98%,3个子项已经启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居民幸福指数全区第一。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抓结构调整和大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力推工业升级。
坚持抓优势产业技改和新产业壮大并重,抓龙头企业做强和助推产业链配套并重,抓发展与节能减排并重。
有色金属、煤炭机械、能源化工、汽车、太阳能、PVC等非煤产业产值达到335亿元,迈上新台阶。
东方有色、天地奔牛、西北骏马、博宇钢铁、大地化学、大武口电厂等完成技改投入61.1亿元。
太阳能和汽车装备产业迅速发展,江苏阳光多晶硅、国电多晶硅、日晶电子、晋安太阳能、天得太阳能、宁沪太阳能、君功汽车等相继建成投产或扩能,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新支点。
投资2亿多元完善宁夏石嘴山陆港经济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石嘴山生态经济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da1eec32cc58bd63186bdca.png)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综合处日期:2012-03-19(2012年3月9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努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0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5.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17.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4481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为13.6:50.5:35.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53.6%和40.0%。
市场物价仍处于高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5.8%,高于年初调控目标(4%左右)。
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4%。
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12.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5.9%)、居住上涨6.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5%、烟酒及用品上涨3.6%;衣着价格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交通和通信下降0.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0.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下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62.7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27.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8%,比调控目标低0.22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我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05.6亿元,总量比上年增加4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
2011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e39fe34fc850ad02de804141.png)
2011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普洱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的起始之年。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信贷从紧、物价较快上涨等困难和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抓好促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成果。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0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75亿元,增长8.0%,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9.05亿元,增长24.6%,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69.82亿元,增长23.9%,建筑业增加值39.23亿元,增长26.0%;第三产业增加值103.40亿元,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 3.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7:33.8:36.5调整为29.5:36.2:34.3。
全市人均GDP达到11795元(按年末汇率折合7432美元),比上年增长12.9%。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3.77亿元,比上年增收16.25亿元,增长34.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29亿元,增收8.43亿元,增长27.3%;其中增值税完成3.17亿元,增长21.9%;营业税8.57亿元,增长41.5%;企业所得税0.98亿元,增长104.6%;个人所得税0.55亿元,增长59.6%;烟叶税2.23亿元,增长62.9%;耕地占用税11.92亿元,增长11.1%。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18.0%、25.6%、19.0%、25.9%、38.1%和32.6%。
2011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f2317202768e9950e73805.png)
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1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1日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刘士合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4.6亿元,增长39.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9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655元,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92.6亿元和80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2.6亿元和172.9亿元,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圆满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着力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提升年活动,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2亿元,增长22.6%,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320亿元,增长26%。
新落地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230个,总投资930亿元。
东明石化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10万吨顺丁橡胶,郓城洪达焦化,曹县凯雷圣奥(一期),成武达驰电气750千伏级变压器,单县舜亦新能源(一期)、宇泰光电,市开发区玉皇化工20万吨苯乙烯等185个过亿元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牡丹区华润电厂、华盛荣镁合金,郓城赵楼煤矸石电厂,市开发区聚隆能源,巨野铁雄新沙20万吨甲醇,成武呈祥风力发电塔,东明方明化工聚合切片等260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大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1家,新增22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36亿元、利税295亿元,分别增长28%和62%。
郓城县政府报告
![郓城县政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6227f7f90f76c661371abe.png)
郓城县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7日在郓城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代县长蔡维超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委“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50.2亿元,增长14.9%,是2005年的2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3亿元,增长41.1%,是2005年的3.8倍,在全省排名62位,较2005年上升18个位次。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2.4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4.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2.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倍、2.5倍和2.3倍。
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用电量、一般工副业用电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均居全市各县区首位。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彭庄、赵楼、郭屯煤矿建成投产,郓城煤矿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400万吨。
规划建设了5.01平方公里的煤化工园区,总投资75.8亿元的洪达化工一期焦化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总投资38亿元的富海化工焦化项目已点火烘炉,与中海油合作兴建的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在建设;赵楼综合利用电厂等煤电化工项目加快推进。
大唐郓城天然焦发电厂一期2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发电项目,总投资48亿元,已列入省“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县长:王卫东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十一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
五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升级,抓创新促活力,抓民生保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抢抓政策机遇,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可比价),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6%(当年价)。
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增长25.5%,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1%。
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29:54.2:16.8调整为16.5:64.5:1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2.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值3.8亿美元,增长50.3%,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94.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26.1%,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5%。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8亿元、贷款余额81.9亿元、居民储蓄余额60.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3亿元、12.9亿元、11.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3.2倍、2.6倍。
(二)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1家,比2005年增加58家,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9.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利税21.6亿元,分别增长19%、24.7%、67.5%,是2005年的3.9倍、4.2倍、4.7倍。
石化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50.1亿元增加到168亿元,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391位。
玉皇化工建成亚洲最大的碳五深加工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1亿元,增长46%,是2005年的8.5倍。
洪业集团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增长155%,是2005年的28.3倍。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9家,玉皇化工建成山东省碳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6.8亿元,增长45.9%,是2005年的3.6倍。
(三)项目建设节节攀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机遇,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督导调度,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发展,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2010年,组织实施过亿元项目56个,过10亿元项目12个。
10万吨环己酮、10万吨顺丁橡胶、100万吨汽油加氢、20万吨聚丙烯等一批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20万吨己内酰胺、8万吨稀土顺丁橡胶、50万锭精梳等项目正在建设。
石化集团与中石油战略合作全面展开,合资公司成功组建。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不仅破解了困扰石化集团生产经营的资源供应、产品销售等诸多现实问题,而且将带动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全面竣工,1000万吨日东原油管道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80%,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及配套工程开始兴建,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正在打桩,1000万吨炼油能力即将成为现实。
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化工园区规划修编正在进行,污水处理厂进展顺利,水库已完成选址勘探,热力中心即将开工建设。
东新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石化新区高海路全面拓宽,第二消防站建成使用,11万伏变电站投入运营。
(四)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调整内部结构,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15.1%,比2005年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10.7%。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复种指数281%,粮食总产10.6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植树造林16.6万亩,林木蓄积量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4%上升到28%;林下养殖3.5万亩,畜禽存栏量685万头(只);水产开发5万亩,渔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家,全年新增40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家,比2005年增加20家;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达到27个,成为全国绿色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农业技术推广扎实有效,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区27个,40万亩高产高效种植示范区被列为省重点项目。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127万千瓦,增长9.5%,比2005年增长77.5%,机收机播率达99%。
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年清淤治理骨干河道13.1公里、乡村级沟渠3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
(五)城镇建设力度加大,载体功能逐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完善落实城乡规划,切实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2.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7.9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强度不断加大。
全年完成投资15.2亿元,水岸鑫城、凤凰嘉园等28个商住开发片区全面启动,规划总面积320万平方米,开工80万平方米,竣工65万平方米。
新建及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12条,黄河路、曙光路、五四路、城北路等骨干道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站前路建设有序推进。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一期竣工,成为全市首家县级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城区保洁面积达到225万平方米。
实施万福河绿色长廊、开发区公园等重点景观绿化工程,搞好曙光路东段、黄河路等骨干道路两侧绿化,新增绿地10.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升到32%。
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完成7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综合商贸市场9处,开发住宅小区7处,启动镇驻地街道改造11条,东丰路、106国道、东兰路沿途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全面展开。
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实施整村迁建开工村庄24个,改造完成3869户。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1个,列入国家重大节能技改财政奖励项目4个、省循环经济双百工程项目1个,淘汰落后产能10万吨标准煤、落后设备400台(套),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7%,比2005年下降23.2%。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依法取缔土钒厂、小炼油等“土小”企业36家,新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验收合格率100%。
铺设污水管网16.2公里,中水回用工程、五里河截污导流工程投入使用,六厂矿区污水提升泵站正在建设,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市控企业环保“十个一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经验在全市推广。
削减化学需氧量840吨、二氧化硫960吨,出境河流断面达标率、污染物减排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七)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干部职工平均工资22560元,比上年增加3942元,是2005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786元,增长15%,比2005年增加267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24%,是2005年的2.9倍。
全年转移劳动力16.6万人,新增就业92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3.2万人,城市低保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135元, 农村低保由2007年启动时的25元提高到75元。
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比“十五”末新增13万人次,养老金、失业金发放率达到100%,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并全面启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政府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年11元提高到110元,最高报销比例达到70%,参合率99.1%,受益群众160万人次。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资金505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8507万元;新通自来水村庄34个,新增受益2万人。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650公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6%,“以桥代渡”工程进展顺利,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黄河水厂投入使用,城区生活用水全天供应。
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9万平方米,一中新校区建设全面展开,城关中心小学建设顺利启动。
村级卫生室建设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清水进城工程胜利竣工,老年福利中心即将启用,300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
(八)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30项,欧宝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东药”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驰名商标,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荣获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面县;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荣获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振兴菏泽体育突出贡献奖。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乡镇文化站全面投入使用,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市级18项,老年书画走在全国前列,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计划生育优待保障经验在全省推广,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
全年送电影下乡5000余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积极推进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置换建设用地指标4223亩,全年土地收益1.2亿元,耕地总量实现占补平衡。
扎实开展酒后驾驶、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公安工作受到省市嘉奖,被评为全省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深入开展打霸治痞活动,社会治安体系日趋完善,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信访工作先进县。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有效,服务大厅建设走在省市前列。
县志编纂已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获省级扶贫开发先进县、老龄工作先进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地震工作先进单位、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连年荣获全省粮食工作先进单位、物价工作先进单位。
审计监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预报、黄河防汛、人民防空、支油支铁、邮政通讯、民兵预备役等项社会事业都有新进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