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贸易的互补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东北亚是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区域GDP约占世界总值的五分之一,占亚洲的70%以上,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额的15%。随着该地区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这些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预计仅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贸易额在2015年时就将在世界贸易中占28%。然而,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达到了20.7%,但与欧盟的60%,北美自由贸易区的40%相比,远远不够,因而需要区域内核心国家间更加紧密的合作。而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一直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核心和先导力量,它既代表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又代表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近年来,三国的经济合作已成为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重心,因而,作为东北亚最重要的一个次区域,中日韩以建立一体化程度最低的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将对促进东北亚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

自由贸易区内部存在着竞争性和互补性两方面,但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基础。

(一)三国的要素禀赋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大

中日韩三国的潜在优势互补性很强,如表1。日本、韩国在资本、先进技术和设备、工业产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能源、资源、谷物和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劣势,而中国则恰恰相反。这充分表明了中日韩三国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积累了巨大的合作潜力。

来源:联合国图们江考察组报告,1991。

(二)三国的贸易互补性突出

1.中日韩之间相互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规模的扩大正在使中、日、韩潜在的互补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奠定了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物质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额高达2073.6亿美元,见表2,同比增长了12.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8%,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一进口来源地。随着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早在2002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

中韩自1992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一直非常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1992年中韩贸易额仅为50.3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了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0%,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是目前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进口来源地。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韩国各自总体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据韩方统计,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

关于日韩的双边经贸合作,虽然20世纪90年代,两国先后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双边贸易规模和相互投资的波动非常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相互作为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

2.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凸显贸易互补性

从中日韩三个东亚贸易大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中,可以看到各国的贸易结构互补性很强。日本出口以中高档技术密集型产品及电子类产品为主,2003年中档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橡胶、塑料、电机产品及汽车业占到日本总出口量的45%,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电子类产品占22.6%,而初级产品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2.9%和3.3%。韩国出口产品已从劳动及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中档技术密集型产品及电子类产品出口占到22.8%和35.8%。而中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主要由初级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电子类产品出口达到30.3%,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仍保持一定比例(27.7%)。总的来说,三国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都不大,尤以日本为最低。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占有显著出口优势;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中,日本在中高档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对韩国和中国保持了明显的优势;在低档技术密集型产品及电子类产品上,韩国则略占优势。

进口商品构成大致与出口商品呈相反趋势,日本、韩国的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分别达42.1%和35.8%,中国进口则以中高档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比重达39%。三国的电子类产品进口都保持着较大比重。

(三)中日韩相互投资总量不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仅为1400万美元。截至2007年2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587亿美元,约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额的8%左右。200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达46亿美元,在国别中居第一位。

随着中韩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韩国对华投资也不断增加。2007年,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超过3万家,投资金额累计达到3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近年来,韩国对华投资的领域已经从初期的制造业扩大到金融、餐饮、物流、通信等服务业领域,投资区域也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延伸。与此同时,中国对韩投资也开始起步。2004年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先河。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韩投资金额累计达到8.9亿美元。

(四)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基础

虽然中日韩三国在社会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重大差别,但在这种差别的背后还存在基本的制度共性,即市场经济制度。中日韩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不能超越市场的制约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是中日韩三国的最大共性,它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成为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基础。

(五)已有的国际制度框架为自由贸易区建立提供了合作平台

对东北亚经济三强来说,中日韩均是WTO、APEC和“10+3”的成员,这三重框架既为各国提供了现成的经济合作平台,同时也为三国政府高层领导提供了会晤磋商机制。特别是“10+3”机制更需重视,因为2002年“10+3”框架下的中日韩三国首脑年度会晤成为固定机制,这对中日韩之间消除分歧和摩擦、增进政治安全互信以及确立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均具有深远影响。

三、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

(一)率先探索部分产业产品,有步骤地分产业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自由贸易协定不可能在全产业一步实现。可以考虑对条件成熟的行业或产业提前实行自由化,也可以考虑把产业切成片,选择产业中比较成熟的一片提前自由化,采取从部分产业或产业中最好的一片开始逐渐扩大这种渐进的方式,以相互依赖度高,技术差距相对较小而扩散效应又大的产业或产业片为对象,优先实行自由化。例如:可以考虑对钢铁、能源、家电等产业进行优先自由化与合作,包括某些产业中最好的一片,如:汽车产业中技术先进的零部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