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81498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一)切口分类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切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级、麻醉分类

手术切口分级、麻醉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怎样选择麻醉方法?手术前,医生会根据手术的种类,决定麻醉的方法。

一般病人对于手术和手术主刀比较重视,但对于麻醉和麻醉师就很少过问了。

殊不知,麻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在整个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与医生配合慎重而正确地选择麻醉很有必要。

总的来说,麻醉的选择应在保证效果和安全的前提下,选用有效、简便、经济、副作用小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剂。

麻醉是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手术需要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药物麻醉及针刺麻醉。

药物麻醉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面麻醉:常用麻醉药喷雾或敷贴的方法,主要用于粘膜表面麻醉,如上颌窦穿刺等小手术时采用。

2、局部麻醉:也称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将麻醉醉药注射于手术部位或神经干周围,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适合于中、小手术。

(完整版)手术切口分类

(完整版)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 2 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咼危因素者,如咼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咼;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咼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山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得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得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得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得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与临床存在感染得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就是评价手术质量得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得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得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得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瞧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得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得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类别尺度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分歧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分歧: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随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完全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流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类型分类

手术切口类型分类

手术切口类型分类
根据手术部位分类
根据手术切口所在的部位,手术切口可以分为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四肢等不同类型。

不同手术部位的切口有着特定的解剖结构和操作要求,医生需要根据手术需要选择相应的切口类型。

根据手术目的分类
根据手术的目的和治疗手段的不同,手术切口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手术目的包括手术探查、手术修复、手术切除等。

根据手术目的的不同,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口类型以便进行相应的操作。

根据手术创伤程度分类
根据手术对组织的创伤程度和手术后伤口愈合的要求,手术切口还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开放性切口是完全切开皮肤和组织进行手术的切口类型,而微创切口是通过较小的切口进行手术的切口类型。

根据手术切口形状分类
手术切口还可以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

常见的手术切口形状包括线性切口、弧形切口、椭圆形切口等。

医生会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需求选择适合的切口形状。

手术切口类型的分类多种多样,医生需要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目的、手术创伤程度和手术切口形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切口类型,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1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手术1.1 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 1.2 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字表示。

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略) 2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Ⅲ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清洁切口,也被称为Ⅰ类切口。

这类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
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如单纯甲状
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白内障手术、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这些
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

2.清洁-污染切口,即Ⅱ类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
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包括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等。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
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

3.污染切口,也被称为Ⅲ类切口。

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明显溢出污染,以及术中无菌技术
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例如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
瘘等与口腔相通的手术。

4.污秽-感染切口,也被称为Ⅳ类切口。

这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
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这种分类方法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据。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1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手术1.1 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1.2 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字表示。

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略)2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2.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Ⅲ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3-1
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如一病例,病案首页记载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 术,Ⅲ类切口乙级愈合。查阅病案时有记载“术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 开切口后约 10 ml 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给予清洗引流。”病案中清楚记载 有化脓感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丙级愈合。但医师认为,这 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与本身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 应计乙级愈合,实际上在鉴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Ⅲ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进行 过描述,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标准进行鉴定,不应将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两者混淆。无论哪 类手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合。 第二种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例,病案首页记载:“Ⅰ类切 口甲级愈合。”病历中记载:术后第 6 天“切口红肿”,术后 12 天出院。而出院小结中未对 切口愈合、拆线等情况作详细描述。切口感染出现症状一般 5~7 天完全表现出来,但常常 由于术后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少数病人在术后一、二月甚至数月才出现化脓感染, 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但术后第 6 天切口红肿,说明已有感染症状,由此可鉴定为 愈合欠佳或者愈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 3、切口分类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Ⅲ类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由于已邻近感染区或者组织直接 暴露于感染物属污染切口。这类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不准,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Ⅲ类污染切口:计为 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也不准。 第二种:Ⅱ类切口计为Ⅰ类切口。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泌尿外 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计为Ⅰ类无菌切口。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 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应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 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第三种: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把白内障吸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 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非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 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的手术,应为Ⅰ类无菌切口。 4、对策:有章可循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以下简称《常规》第三版中 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作了明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 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 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同时还规定,“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 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从上述切口分类鉴定容易发 生的几种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违反这一原则而把下一类定为了上一 类。这是不熟悉《常规》中有关标准造成的,因此各级医师以及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标准, 熟悉标准,才能有章可循,也才能做到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 《常规》中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标准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各级医师对标准的 学习、理解、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一些具体问题,难免出现同一手术 切口分类或愈合等级有不同鉴定的情况,对此各手术科室应组织临床医师学习《常规》,对 本科常见手术切口分类、愈合等级作出具体规定,并参照执行。使科室医师对各种手术的切 口分类、愈合等级一目了然,便于执行,便于统一。 4.1 综合分析 医疗质量指标一般是由统计人员搜集病案首页有关项目坏,直接影响指标计算准确性。如果统计人员对病案首页项目不加分析地搜 集,就容易把糟粕当精华,计算出来的指标也失去了真实意义,甚至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导。 同时又由于统计人力的限制,不可能通读每份病案。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分析病案首页与 查阅病案相结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普通外科手术一般拆线时间为 7 天,当首页的出 院日期与手术日期之差超过一般拆线时间,就应考虑切口愈合有情况,并有的放矢地查阅病 案有关部分。又如出院诊断为肾结石,手术名称为肾结石切开取石术,切口分类Ⅰ级,因首 页中出院诊断与手术名称都很明确,说明切口分类填写不准,这时纠正切口分类即可,不需 再查阅病案。 4.2 重点把关

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切口分级是指将人体手术切口按照感染程度和愈合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医生和护士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监测切口的愈合过程。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切口分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1. 切口分级类别
-Ⅰ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无感染迹象,切口愈合良好。

-Ⅱ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轻微感染迹象,如少量渗血、红肿等,但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Ⅲ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大量渗血、明显红肿、有脓液等,但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Ⅳ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大量渗血、严重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等,但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Ⅴ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不良,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处理。

2. 切口分级标准
-Ⅰ类切口:无感染迹象,切口表面干净,无渗出物,无脓肿,无红肿。

-Ⅱ类切口:轻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少量渗出物,轻度红肿,无脓肿,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Ⅲ类切口:中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明显渗出物,明显红肿、有脓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Ⅳ类切口:重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大量渗出物,严重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Ⅴ类切口: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不良,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切口分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医院而有所不同,具体分级标准应以当地的标准为准。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一:切口分类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的类别。

一般分为三类:1、无菌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空腔脏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部位);手术后没有引流的伤口。

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颅术、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⑴某些空腔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但是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没有发生异常污染的切口,如阑尾、胃、子宫等部位的手术。

⑵手术区域的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阴囊、会阴部的手术)。

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的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切开探查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腹探查止血等)。

⑷伤口在六小时内已经进行清创缝合的切口,如比较整齐的刀伤。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或者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阑尾穿孔的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

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

⑶某些腹腔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三:切口愈合分级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

分为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节、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口切开引流。

四: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如下表: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切口

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I、II、III、IV类切口的标准类别:I类(清洁)切口:手术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污染-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20%,污染-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要了解如何使伤口快速愈合我们还是要从伤口愈合的过程谈起:1、伤口愈合的第一步是健康肉芽期,当伤口处于感染状态或存在大量坏死组织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清理坏死失活组织,这其中的手段包括彻底清创、引流、利用蛋白溶解药物外敷(如尤苏溶液等)使创面尽快达到新鲜,这是伤口愈合的基础。

2、第二步是伤口收缩期,伤口肉芽水肿往往是这是影响伤口愈合的主要问题,要是的肉芽水肿消除,我们多采用高渗液体纱条以帮助组织迅速消除肉芽水肿,我们可以在这一期依照自己的习惯选择高渗盐水纱条或高渗葡萄糖纱条外敷,应用高渗糖纱条的依据是在利用其高渗脱水作用的同时可提供组织愈合一定的能量,这种做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另外,为了使得伤口能更快愈合我们可人为促进伤口收缩,比如用蝶形胶布拉近伤口皮缘的距离。

3、第三步是上皮爬行期,当伤口已被健康肉芽填充且伤口已开始收缩,我们会看到稚嫩的上皮开始自伤口边缘向中心爬伸,这一时期,如果创面较狭小我们尽量减少换药次数创面外敷凡士林纱条为的是在换药时揭开敷料时不致损伤刚刚滋生的上皮,而如果伤口创面宽大,我们在这一期就可以选择“邮票植皮”、二期缝合等手段使伤口尽快愈合。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参照一类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v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v给药时间(用多久药):一般不超过24 小 不 该 用 药 ) : 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
脏手术、关节手术等 3.异物植入类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
节置换、人工晶体植入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参照一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10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v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v不属于切口感染: 1.缝线反应和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及少许分泌物 2.切口脂肪液化、积液清亮 3.伤口处皮下积液、积血
参照一类
手术切口感染易感因素
v患者因素: 高龄、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 者)、营养不良、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等
v术前准备阶段: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术前备皮过早、有指证未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v深部切口感染: 术后30天内 (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一)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级

手术切口分级

手术切口分级手术切口是外科手术中进行切开人体组织的一种方式。

根据手术切口的大小、深度和复杂性,手术切口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技术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和材料。

下面是手术切口分级的详细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它们。

一、一级手术切口一级切口是最小的手术切口,通常仅需要进行表皮切开。

这类手术切口非常简单,通常可以使用一般的外科手术刀或手术切割器进行切开。

一般人们认为这类手术切口属于常见的日常手术,例如皮下注射、皮肤切开引流、修剪皮肤等。

二、二级手术切口二级切口需要切开皮肤和次表浅层的组织,这种切口通常需要进行细心的外科操作,常常需要使用医用镊子、披针、钳子等辅助器械。

二级手术切口较为常见,常用于阑尾切除、胃肠道和乳腺疾病外科手术。

三、三级手术切口三级切口是较复杂的手术切口,需要切开皮肤和深层组织,包括肌肉、瘢痕组织等,对手术技能和手术经验要求比较高。

通常需要使用外科锯、剪、钳等器械进行操作,还需要进行血管、神经的周围保护及结构恢复。

这种手术切口较为常见,例如心脏手术、手臂骨折手术等。

四、四级手术切口四级切口是最复杂的手术切口,需要切开各种重要组织,例如胸腔、骨盆腔、神经系统、心脏等,包括重大气管切开、腹腔大切口切开等。

这种手术切口必须由经过特殊训练和高水平专业技术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通常需要使用专业的外科手术器械和处理设备,操作工作极其繁琐。

由于这类手术切口风险性较高,需要注意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总之,手术切口分级不仅是为了适应大多数的外科手术,还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手术工具和手术方法以及了解各种不同手术范畴的级别划分。

任何手术操作都需要仔细考虑和严谨执行,其中切口操作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级别选择合适的切口操作方法,以确保患者的术后安全和成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
0类切口: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

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腹腔手术切口。

I类(清洁)手术:手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等。

II类(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III类(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IV类(污秽-感染)手术: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

易将II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I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椎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胳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卵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断离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为II类。

易将I类切口混淆为II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
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
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I类。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