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 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
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
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
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
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
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
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分析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了解两国的文化特色,便于两国
今后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茶文化的传入,使世界通过“茶道”认识了日本的传
统文化,也让世界更加详尽的了解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体现,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
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
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
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
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
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
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
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
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
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
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
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
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
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
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
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
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
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值得注意: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他们是在中
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
格的传承下来;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
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
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
社会共识;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但是,这种
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在中国是先有庶
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
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
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从唐代以来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
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
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