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一、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此外,还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子,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私奔,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双双成仙离去。还有关于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二、分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三、特色活动

壮家人过三月三,是由于他们居住地区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

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这一天,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的原因。后来,绣球成为壮族传统的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四、现代发展

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9月或10月或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到今年为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它成为每年广西南宁一个盛大的节日,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标志,文化的标志,更是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品牌。在2003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自此每年的民歌节与博览会一同召开,双喜临门。每到民歌节,东盟各国乃至世界上热爱民歌的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共襄盛举。壮乡的民歌真真正正的走出大山,走进了世界。

五、意义

它是壮族人民饶有风趣的一种传统风俗习惯。清人陆祚蕃在《粤西偶记》中有云:“风俗最尚踏歌,浓装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不遂,深林丛竹,一唱百和,云之为之不流,民曰会阆”。②这生动真实记录了壮族歌圩(“踏歌”)的场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地方民族风情。

1文体娱乐陶冶性情2人际交往协作共进2.1相互交流增进理2.2联络友谊协调关系2.3寻觅知音感情共鸣3商品荟萃活跃市场3.1展示地方特色活跃民族经济3.2广纳海外客商拓宽融资渠道4多元文化纵横交错4.1纵向传播源远流长4.2横向交融五彩纷呈5宣传教育崇尚科学团结协作共同繁荣5.1宣传民族美德弘扬优秀品质5.2宣传党的政策促进社会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