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合集下载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

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传统孝道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孝道强调的三纲五常等愚弄人们的思想,带有较强的虚伪性。

因此,对待传统孝道,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孝为德之本,传承孝道,能够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其次,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固。

孝可以维系着家庭中的亲情,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的。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再次,传承孝道,有利于营造团结友善的社会和谐环境。

孝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大力传承孝道文化呢?这需要全社会来行动,需要每个人来行动,形成学习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践行孝道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道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学习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文化从产生到兴衰的历史嬗变,都与社会存在的变迁,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需要的变化密切相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学习孝道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学习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听爸爸说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中国的孝道倡导的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顺,象“乌鸦反哺,羊羔跪恩“一样。

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懂得如何报答父母,知恩报恩,学会感恩。

现在的小学生家家都是独生子女,都只会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懂得感谢,变得自私自利,没有感激之情,使我们失去了孝道,失去了博爱之心,真正丢了我国传统美德。

这样整个社会和国家就糟糕了,谈何社会,谈何国家,失去了秩序,失去了生存伦理。

所以,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学会“孔容让梨”,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我们小学生不但是民族的未来,更是中国的花朵,自觉接受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这样明天会更好!学习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看惯了世态炎凉,看多了人间冷脸,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了眼泪。

看到演讲台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声音深情地叫着“妈妈”,“妈妈”。

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妈妈”“妈妈”的叫着我哩!妈妈,多么美妙的字眼啊!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的呼唤妈妈,那些生活的小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儿子第一次叫妈妈那天刚满四个月。

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点多钟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

婆婆看我进门,把孩子放到床上便翘着脚坐到旁边看电视。

厨房冷冰冰的,房间乱糟糟的。

年轻的我不会看脸色,一边笑着和婆婆说话,一边赶紧做饭做卫生。

我幼小的儿子躺在床上,不哭也不闹,小脸一直挂着笑,眼睛一直盯着我转。

我当时并不知道孩子饿了多久,只想把事赶紧做完。

等我弄好饭,做好卫生,站到床前时,已经快十一点了,儿子望着我,突然叫了一声“妈妈”,然后把小脸转到一旁格格的笑,我惊讶极了,孩子才四个月,居然会叫妈妈?我惊喜地抱起孩子,儿子又冲我叫了一声“妈妈”,小眼睛里都是笑。

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与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与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与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家庭观念一直被看作是重要的价值观。

孝道强调对父母的敬爱和尊重,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这两个重要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家庭观念的内涵、影响以及当代社会对其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一切德行的根源,被尊奉为最高的美德,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

孝道的核心是尊敬和孝顺父母,表现为顺服、照顾和报答父母的责任感。

尊敬父母并不仅仅是一种行动上的表达,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敬意和孝道态度。

孝道的实践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长幼之间的关爱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其次,家庭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家庭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

家庭观念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稳定,追求家庭和睦、团结、和谐的状态。

这种家庭观念不仅仅强调家族内部的亲情,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和和谐。

孝道与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对个人的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评判标准,一个人的孝顺和厚道程度常常被用来评判其品德好坏。

对家庭的奉献和孝敬成为了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次,它对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孝道与家庭观念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支持,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同时,孝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父权制度,社会关系的等级观念也体现在家庭中。

在当代社会,虽然孝道与家庭观念仍然有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传统的孝道观念和家庭模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和价值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尊重,个人追求和家庭责任之间常常发生冲突。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最新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还有利于个人思考能力和提高个人写作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到你哟!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精选篇1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贯通中西,对孝道的讨论非常充分,全无关系了,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

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年幼,都遵循着“孝”。

古时候的“孝”便为“顺”,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

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

从国外对孝道的冷漠的叙述中,“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儿童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其余则撒手不管,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孝道》,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

一家之中。

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圣诞节时收到几份小礼物:“姥姥,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

可见,上至领袖!我不禁问道。

”陈毅却说,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决不能像那幅漫画所画的那样做,而是进一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精选篇2孝道!自古以来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反复冲刷,仍能焕发耀眼夺目的光芒。

然而,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黯淡无存了!现在的青年,不专心学习,打架、逃学是屡见不鲜的了。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

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

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

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尊敬和孝敬父母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石。

其次,中国人普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长子或长女的角色承担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责任。

同时,社会对孝道传统的重视也从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并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护被虐待或遗弃的老年人。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强化孝道观念,提醒人们对年长者的关怀和尊重。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始终占据着我国文化道德体系的重要地位。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展示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贡献。

一、孝道的内涵与重要性孝道,指子女对父母充满敬爱、尽职尽责的行为表现。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基石,体现了尊重、敬爱、报答父母的道德规范。

孝道的内涵包括孝心、孝敬、孝顺等方面,是一种同时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理念。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尊重、崇敬老人的观念上。

中国人向来尊重长者,认为老人代表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因此,子女们对父母的尊敬、孝顺被视为美德。

其次,孝道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一个孝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更加紧密,这种亲情的延续使得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和睦相处。

最后,孝道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体现,凡是尊重、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能尊重他人、爱护社会。

二、孝道与个人成长孝道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孝道有助于培养孝心。

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会孝道,不仅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也会延伸到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

其次,孝道有助于培养责任感。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

通过履行孝道,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

最后,孝道有助于培养家庭观念。

在父母的教育下,子女们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关怀。

这种家庭观念将使个体更加关注家庭和睦,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孝道与家庭和谐孝道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基石。

在一个孝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常常能够形成紧密的亲情关系和相互扶持的氛围。

首先,孝道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和爱的纽带。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这种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孝道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子女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纷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它教导子女们如何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和付出。

通过孝道的教育,子女们能够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传统孝道还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照顾父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和照顾父母,子女们能够培养出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满足感。

同时,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子女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爱和经验能够帮助子女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子女们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随
着家庭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许多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下,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因此,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传统孝道的延续和实践。

总之,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维系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秉持传统孝道,注重关心父母,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中华文化的孝道

中华文化的孝道

中华文化的孝道,具体内容如下: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
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
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
疾”作为重要内容。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
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
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秉承着孝道的原则,将尊敬长辈、关心亲人视为一种美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观念的来源、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孝亲敬老观念的历史渊源孝亲敬老观念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古代,孝亲就被视为一种道德的核心和家庭伦理的基石。

《孝经》中有“至于精神,神明托也。

”的记载,强调孝亲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

《论语》中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也再次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孝亲敬老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二、孝亲敬老观念的特点1. 尊重长辈:中国人民重视长幼尊卑之序,并且注重尊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往往会依靠长辈的指导和支持,尊重他们的决策和意见。

2. 照顾弱势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关爱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

孝亲敬老观念体现在子女们对父母的关心和照料上,包括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3. 地位的传承:孝亲敬老观念也涉及到社会地位的继承。

长辈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也被认为是宝贵的财富。

因此,年轻一代必须尊重和维护长辈的地位。

三、孝亲敬老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家庭和谐:孝亲敬老观念对于建立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尊重和照顾长辈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进家庭的幸福指数。

2. 社会凝聚力:孝亲敬老观念在社会中也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民都将尊敬长辈和照顾亲人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种价值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福祉,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3. 文化遗产:孝亲敬老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和传承这一观念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被视为家庭伦理的基石,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

本文将从孝道的起源、孝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孝道观念的演变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孝道的起源孝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乐文化。

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一种道德和行为准则。

《孟子》中有“敬事后可见孝”之说,强调了孝道中的尊重和恭敬的精神内涵。

古代文人和儒家学者们将孝道视为修身养性、陶冶人格的基础,并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方式将其传播和推崇至今。

二、孝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中,孝道被视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观念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人们都注重对父母的尊重和孝敬。

尊敬父母被看作是一种美德,不仅是对家庭的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孝道观念意味着子女应尽自己的义务去照顾和关爱年迈的父母,包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三、当代孝道观念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孝道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转变。

传统的孝道观念中,重视的是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而当代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陪伴和关心。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子女,这使得子女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去照顾父母。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改善父母的生活质量,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注重父母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不少学校开设孝道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家长的尊敬和关爱。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也积极参与到孝道教育和关爱行动中,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

孝道观念的传承不仅可以增进家庭和睦,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结语孝道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孝”,是人类一种最古老、最朴素、也最伟大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古代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得到了充分扩展,其内涵也尤为复杂。

作为系统化的伦理规范和普遍的伦理模式的孝道,是经过儒家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盛的。

所以传统孝道通常也被认为是儒家伦理。

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1.守身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

”(见《孟子·离娄上》)第一,身体受之父母。

《孝经》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保全身体,珍惜生命,是行孝尽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

同时,父母也把子女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儿女就必须保重身体,尊重生命,不然就伤害了父母。

第二,身体是行孝的首要条件。

《孝经·圣治章》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宝贵的,珍惜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

要想行孝、尽孝,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否则,就失去了尽孝的资本。

2.养亲养亲就是赡养父母。

《广雅》记载:“孝,畜也”;又说:“畜,养也”。

由此可见,孝有奉养之意。

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子女连父母都不供养,那就谈不上“孝”。

“养”作为最基本、最起码、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在诸多著作中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孝行》记载:“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盐铁论·孝养》记载:“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3.敬亲孝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道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从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首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尊敬父母、孝顺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孝有丰功。

”这句话表明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长辈,还包括关爱家人、照顾亲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通过孝敬父母和家人才能得到来自天地的庇佑和福祉。

其次,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仁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心、友爱和帮助。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传达了仁爱的基本含义,即要以同情心、宽容和爱心对待他人。

中国人相信,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此外,仁爱还培养了中国人民众互助互爱的品质,形成了中国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之一、诚信包括道德、诚实和诚信。

古人常说:“行有不合之处,言必诚于心。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与说话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商业交往的基石。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司之间可以进行更加顺畅、高效的合作。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礼仪。

在传统的礼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

礼仪还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共处、尊重亲情和友情、注重个人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一直被中国人所尊崇和遵循,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并依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谈孝道的议论文(通用10篇)

谈孝道的议论文(通用10篇)

谈孝道的议论文谈孝道的议论文(通用10篇)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各种文化、观念彼此冲突交融,思想呈多元化态势,下面给大家分享谈孝道的议论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乳之义”。

而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

以前寒假,老师要求我们背熟《弟子规》。

到了开学,《弟子规》背熟是背熟了,里面每一句话的意思和意境却一窍不通。

现在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背熟《弟子规》,还要懂得《弟子规》里每一句的意思,还要多看看《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关于孝的故事也有很多如:郯子取鹿乳、黄香扇枕温衾、蔡顺采椹感化强盗、闵损芦衣顺母、汉文帝侍母、杜环代人养母等。

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伤心时,哭泣时,难过时,忧郁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

感恩父母,哪怕时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

一天晚上,妈妈把洗干净的衣服放在沙发上,对我们说:“把自己的衣服叠了拿去自己房间。

”说完便去忙自己的了。

弟弟虽然不怎么愿意叠衣服,但还是去做了。

看着这里,我的眼睛一亮,说:“等等,衣服都给我叠吧。

”说完,我将衣服先分类了,再叠。

看着那些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时,我就想起每次妈妈洗衣服前的场景。

妈妈很细心。

在洗衣服前会把所有要洗的衣服检查一遍,当找到哪里脏的时候她会在那挤一点用洗洁精,再用手把它搓干净了,才把衣服放进洗衣机里洗。

有空时,妈妈会亲自洗衣服,不用洗衣机。

不怎么爱干净的我却总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却不知背后母亲的心血!这让我十分惭愧。

睡觉前,妈妈说,明天有空整理自己房间和大厅,至于她房间谁想帮她打扫就谁负责。

说了这话,我想:这个忙我帮了。

父爱如山,母爱深似海。

让我们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感激、感恩,让父母多一丝微笑,少一份忧愁;让父母越活越幸福,越活越快乐。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孝道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孝道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和指导,任何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结合传统进而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引向深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德才双优的培养目标。

一个人的孝意识起萌于知晓人事之时。

什么是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可见,善事父母、敬爱父母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作了一系列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1.“能养”,即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奉。

2.尊敬,对父母还要尊敬,只养不敬与养犬养马没什么区别,不能算尽孝。

3.和颜悦色,在父母面前要经常保持和气、愉悦的容色。

4.“无违”,指事奉父母要不违背礼的规定,包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不远游’等。

5.“几谏”,即父母做了错事要婉转劝说,父母不听也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一、对传统孝道推陈出新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

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指导方针,也是继承中国传统孝道具体的指导思想。

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但在封建社会被大力提倡和推行,就是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人也予以倡导和践行。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被广泛地传承和弘扬。

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但孝道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孝道的核心是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

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子女的恩师,他们为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和辛勤的劳动。

因此,子女应该以尊敬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父母。

孝道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尊敬父母的言行举止,尽力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以及孝敬父母的物质支持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种延续家族的传统。

子女们的行为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的道德品质,也代表了整个家族的形象。

因此,孝道也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

子女们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展现出家族的荣誉和美德。

这种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被广泛地传承和弘扬。

孝道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想和情感上。

子女们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身处何地,子女们应该尽力照顾父母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倾听他们的心声。

通过这种关心和照顾,子女们能够让父母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表现形式也有所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子女们往往需要离开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这时,子女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和视频等方式与父母保持联系,并尽力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同时,也可以在节假日回家陪伴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温暖。

孝道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孝道的实践,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孝道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中国传统孝道是一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的美德。

孝道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通过孝道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和谐性。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表现形式也有所改变,但其核心价值依然重要。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

这一传统价值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孝道是一种伟大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则是家庭的核心。

孝道通过尊重和关心父母,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亲密度。

这种家庭价值观对于家庭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代传承了一种重视家庭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强调了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辈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传承者,因此受到了尊敬和崇拜。

孝道教育使得年轻一代学会尊重和听从长辈的意见,注重长辈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和凝聚社会力量。

中国传统孝道也强调了责任和奉献精神。

孝道教育教导子女为了家庭的利益而奉献自己,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

通过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子女们能够培养出一种无私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精神。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孝道过于强调孝敬父母,导致子女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此外,一些年轻人也面临着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的困扰,无法全职照顾父母。

因此,一些人认为,孝道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转变。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孝道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中国传统孝道,让它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孝道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它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尊重长辈的重要性以及责任和奉献精神。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中国传统孝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尊老与孝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尊老与孝道的理念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中尊老与孝道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尊老与孝道的背景中国尊老与孝道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播孝道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被认为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核心。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同时也包括兄弟姐妹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

中国古代尊老与孝道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

在农耕社会中,尊老是一种农民文化的体现。

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是家庭中的权威人物。

孝道的实践也可以帮助家庭维持和谐稳定的关系,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二、尊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社会中,尊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方式是对老人的尊称和敬意。

中国人习惯称呼年长者为“老师”、“老人”、“先生”等,这是对长者身份地位的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主动让座给老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

尊老还体现在对于老人意见和建议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言行中学到很多东西,尊敬老人就是表达了学习和尊重的态度。

三、孝道的实践孝道作为尊老的延伸,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道德和良心的体现。

在中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子女们都会尽力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括经济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生活的照料等等。

孝道的实践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仪式来表达。

例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邀请父母和长辈一起共度这个节日,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

四、尊老与孝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尊老与孝道的观念依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与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与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与文化品格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思想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与精神支柱,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人视孝顺父母为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义务,而这种责任与义务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在情感上以及在品格方面。

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道德观念与文化品格,它不仅涉及到亲子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与积德累功。

尤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孝道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文章将从传统孝道的注重和现代社会的角度来谈论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与文化品格。

传统孝道的注重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随俗儒家,从儒家经典和文化传统理论中解释孝道,将孝道由母慈子孝发展为以父爱子孝的为主要内容。

其中《孝经》便是孝道思想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涵是“为善始也,从善终也。

凡事以孝为先也。

”传统孝道的正面价值主要在于强调亲情与家庭责任的重要性,通常表现为孩子们必须要尽一切的努力来为父母争取尽可能的好处,不仅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

孝道思想耳濡目染入国人血液,早在古代时代就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儒家思想也在大力推崇孝道,认为孝是人们最为应该学习的一种德行,因此孝道又被称为“万德之首”。

然而,传统孝道意志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而在社会关系方面,孝道思想则发挥的作用不够,这就为现代社会的涌入留下了一些隐患。

现代社会角度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同时,尽管家庭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亲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以前那么稳固、清晰。

缺少了传统社会纪律的约束,这让所有人关于孝道功能的理解出现了一些误区。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品质的孝道,不仅仅要关注到家庭亲情关系中,更要注重到社会关系上。

对于子女而言,有责任为父母,为祖父母和故乡服务,使家庭和睦,合作共赢;对于社会而言,有责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社会稳定和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中华孝道内容简介

中华孝道内容简介

中华孝道内容简介
中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尊敬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之一。

中华孝道的核心思想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心。

这种尊敬和孝顺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心理上的关爱和敬重。

中华孝道强调子女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顺从父母的意愿和安排。

中华孝道的实践包括敬老尊贤、尊敬父母、供养长辈、尊重祖先等。

在家庭活动中,子女要为父母做饭、照顾生活起居,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

在社会交往中,要尊重长辈、敬重师长、恭敬敬业的领导,体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

中华孝道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是良好家风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子女可以培养出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的美德,从而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中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一,对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在现代社会中,孝顺父母都是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园林)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学生沈晓宙
专业园林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1
学号 ************
学习中心苏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苏州新气象
2013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摘要: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西周时“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两重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

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

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孝道的产生及演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而“孝”的造字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会意字。

《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该书的作者许慎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训》,也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因此,“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

康学伟博士在《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指出:“孝观念的形成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

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社会晚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而且“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

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蓄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可见,懂得善事父母、报答父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

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孝意识。

辛亥革命后,孝道经历了一个由被批判到重建的变革过程。

“五四”时期,以《二十四孝图》为代表的传统孝道,受到了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激进反传统人士的猛烈批判。

从历史的观点看,引起知识分子激烈批判孝道的直接原因是受民国初年帝制运动和孔教运动的反向刺激。

此外,“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登陆,客观上也激发了这一运动。

学者们以批判孝道的残酷性、保守性、虚伪性为突破口,对整个儒家传统进行了全面抨击。

如认为孝道是家族本位主义的体现,已经变异为一种吃人的礼教,愚孝行为有悖人道等等。

进入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又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力图为重建国民信心、振兴中华民族提供一份传统的依据。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应运而生。

其目标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方面回应“五四”时期对儒家传统的全面批判,另一方面适应时代要求挖掘出儒家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并按现代的学术标准对儒学体系进行了重建。

2孝道的两重性
孝道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奉养。

即孝之物质性赡养。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家庭养育模式不同,西方是接力模式,中国是反馈模式。

接力模式重视父母养育子女,到成人为止;老人的赡养靠社会和自身,不靠子女。

反馈模式既重视养育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回报”。

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也是孝道的物质基础。

第二,诚敬。

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只是一个伦理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文化范畴。

同时,孝也不只是物质性赡养老人的问题,老人晚年幸福与否还要看他们在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

因此,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有诚敬之情。

诚敬是比奉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诚敬之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

正如孟子所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第三,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修身立德、建功立业以光宗耀祖,给父母和家族带来好名声,这样才算达到孝的高标准;而终日无所事事,一生碌碌无为,则被视为对父母的不孝。

诚然,我们在肯定孝道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第一,统治阶级将“事君”纳入“孝”的规范,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基础和基本道德力量,具有一定的愚民性。

第二,传统孝道基本上是对上不对下,宣扬长辈的统对权威,极大地压抑和剥夺了子辈的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具有不平等性。

第三,统治阶级出于统治需要,宣扬盲目的祖先
崇拜,将葬祭亡礼推向极端,具有保守性。

3孝道的继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继承与发展孝道是一个取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对传统的孝道,我们应该学会用敏锐的目光去剖析其利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时,新孝道的建立和发展,应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增添适应划时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新内容。

在建设当代社会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

具体地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塑现代的新孝道:
第一,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观。

新的孝道观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首先来自于传统孝道观的历史继承。

当今,我们应当抛弃那种不论对错“无违于父母”的愚孝。

而体现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感恩意识及赡养行动的优秀文化传统则要发扬,要汲取传统孝道善良笃厚的精神,大力倡导孝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伦理观念和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

第二,营造家庭内部良好的伦理道德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美满,整个社会就会安定祥和,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而一个家庭的和好美满,都必须是建立在充满亲情的基础之上的。

《礼记·效特言》中说:“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万物安。

”就是讲的这种道理。

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新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子女们若从小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全家人团结友爱,那么在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就极易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同他人就易友善相处,这自然对孝道观的形成是有益的。

很难想象一个从小缺少缺少家庭温暖的儿童,长大后能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第三,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的关系。

这是构建现代“新孝道”的指导思想。

展开来讲,其一,“新孝道”应体现义务性。

孝敬和赡养父母及老人子女有义务。

但养不能是建立在父尊子卑、父主子从的人格不平等关系上的,而应是产生于父慈子孝的平等双向基础上的。

子女孝敬父母老人不应是因为律条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应是出自对父母老人的亲情和感恩的自觉行动;子女除了在物质生活上满足老人的需求外,更要注重“精神赡养”。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赡养老人仅仅依靠其子女也是不够的,社会也应承担其责任,“老有所养”应该有社会保障。

其二,“新孝道”应注重感情性。

传统的旧孝道只是爱与敬并重,但是在以父权为基础的权威主义下,父母的管束甚为严苛,子女对父母双亲往往是敬畏多于亲爱。

但自进人现代社会以后,权威主义逐渐势微,父母管束日渐宽松,子女对上亲的畏惧渐少,亲爱的感情自觉滋生。

其三,“新孝道”更应强调自律性。

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孝道的他律性是很强的。

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虽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

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和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性。

其四,“新孝道”还应提倡互益性。

这是人格平等的具体兑现。

传统孝道本身有明显的“重孝轻慈”倾向,从人际互动的观点看,这种单方面的观点和做法在传统社会中有必要,但在现代社会中却难继续有效。

也就是说,父子良好关系必须是双向的互动,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关系中互相受益,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何顺果.人类文明的里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