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推荐】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14d2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3.png)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 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 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 添了文章的戏剧性。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评略得当。
思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守卫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秦伯高兴了,就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 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 就率军回国。
思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
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去:离开 知:通“智”,明智 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思
fán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w见éi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zh今uì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b,ǐ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b矣èi 。若亡郑而有益于b君ó ,
思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
为:给予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
赐:恩惠
惠公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
朝、夕:在早上、在晚上(名作状) 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
济:过河
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 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 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 添了文章的戏剧性。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评略得当。
思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守卫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秦伯高兴了,就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 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 就率军回国。
思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
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去:离开 知:通“智”,明智 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思
fán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w见éi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zh今uì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b,ǐ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b矣èi 。若亡郑而有益于b君ó ,
思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
为:给予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
赐:恩惠
惠公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
朝、夕:在早上、在晚上(名作状) 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
济:过河
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0e90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0.png)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部编版《烛之武退秦师》ppt完美版课件
![部编版《烛之武退秦师》ppt完美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a5d2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0.png)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国 际关系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谋 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当代社会价值观传承
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爱国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他为国家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和困难。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郑文公
作为郑国的国君,他面对秦晋联军的 围攻,表现出一定的软弱和无能。但 他也意识到了烛之武的价值,并给予 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佚之狐
子犯
他是晋国的将领,对晋国的利益有着 坚定的维护。但在面对烛之武的劝说 时,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动摇和犹豫。
他是郑国的大夫,对烛之武的才能有 着深刻的认识。他积极向郑文公推荐 烛之武,为郑国的解围做出了贡献。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烛之武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烛之武的形象
文中描绘烛之武为一位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谋士,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军撤退。
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他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同时善于审时度势、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应对复杂 的局势。他勇敢、果断,不畏强敌,敢于担当重任。
秦穆公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秦穆公的形象
文中秦穆公被塑造成一位具有远见卓 识、善于纳谏的国君。他听取了烛之 武的劝说,最终决定撤军,显示了他 的明智和决断力。
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他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怀,能 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他注重国 家利益,不为一时之怒而贸然行事。 同时,他也表现出一定的权谋和策略 性思考。
《左传》中其他经典篇章推荐
《郑伯克段于鄢》
讲述了郑庄公克服其弟共 叔段的叛乱,巩固政权的 故事,展现了郑庄公的政 治智慧和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14d7b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2.png)
总结跨文化交流中的技巧与策略,如尊重对方文化、寻找共同点等,为现代国际交流提供 借鉴。
06 思考与实践活动 设计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行为的背景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晋围郑的原因、郑国面临的 危机等。
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阐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说服秦伯退兵,解除郑 国的危机。
02
烛之武以智慧化解危机,通过巧 妙的外交手段成功退秦师,展现 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谋略。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历史故事 ,传递了尊重历史、珍视历史遗产的 重要价值观。
通过学习该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 于担当、积极应对。
学习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可以提高当代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 体验
叙事技巧及情节安排
巧妙的情节设置
01
通过描绘紧张的氛围和戏剧性的冲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02
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伏笔为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
战争频繁
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
秦穆公
贪婪、残暴、狡诈的君主形象。他企图吞并郑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但最终被烛之武的智谋所挫败。
06 思考与实践活动 设计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行为的背景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晋围郑的原因、郑国面临的 危机等。
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阐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说服秦伯退兵,解除郑 国的危机。
02
烛之武以智慧化解危机,通过巧 妙的外交手段成功退秦师,展现 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谋略。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历史故事 ,传递了尊重历史、珍视历史遗产的 重要价值观。
通过学习该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 于担当、积极应对。
学习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可以提高当代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 体验
叙事技巧及情节安排
巧妙的情节设置
01
通过描绘紧张的氛围和戏剧性的冲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02
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伏笔为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
战争频繁
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
秦穆公
贪婪、残暴、狡诈的君主形象。他企图吞并郑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但最终被烛之武的智谋所挫败。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f099c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1.png)
▪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67974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0.png)
为:给予 赐:恩赐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的工事 封:做疆界 阙:侵损,削减 唯:表希望,祈请 说:同“悦”,高兴
厌:满足 肆:延伸,扩张
焉:哪里 图:考虑 戍:戍守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知:通“智”
乱:混乱相攻
整:和谐一致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表示祈使,还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
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 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 不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 撤离了郑国。
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 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 析 《 春 秋 》 而 作 《左传》( 又 称 《 左 氏 春 秋 》 ) , 又 作 《国语》。 被 誉 为 “ 文 宗 史 圣 ” 、 “ 经 臣 史 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 学 界 推 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 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 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 要求。
也已:语气助词,表确定
子: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然:连词,表转折
许:答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https://img.taocdn.com/s3/m/3507ad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3.png)
作家作品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 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 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 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 《资治通鉴》
基础积累
7、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整体感知
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任 务 活 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 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 军(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活动2:解读内容 思考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①写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紧张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表明战争原因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可能是因为 秦、晋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并未合兵一处,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 了有利条件。
形容词→名词
基础积累
5、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基础积累
6、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https://img.taocdn.com/s3/m/5297b83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6.png)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1张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bb23a9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f.png)
基础知识归纳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
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师:军队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文本精读
第一段:秦晋围郑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于:对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从属二主。数→动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1.这一段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什 么字展开?
“利”。 好像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 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 必以利而离”。 2.说秦的结果是? 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第四段:晋师撤离
子犯请击之,公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0f72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d281c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5.png)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课件(共66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课件(共6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fc5333d4431b90d6d85c709.png)
省略句,省略了“于”晋军(于)函陵,就是在等意思。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
“以”相同的一项是B:( )(连词、“而”,来)
A.以其无利于晋 连词、因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D.以乱易整,不武介词、用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代词,代郑国。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那。
3、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要。
1 防微杜渐
细小 形容词
微 2.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地 形 容词
3.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 稍微 副词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 柔中有刚: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共其乏困 共,通“供”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 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 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呢?
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
译文: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邻之厚,君之薄也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
“以”相同的一项是B:( )(连词、“而”,来)
A.以其无利于晋 连词、因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D.以乱易整,不武介词、用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代词,代郑国。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那。
3、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要。
1 防微杜渐
细小 形容词
微 2.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地 形 容词
3.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 稍微 副词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 柔中有刚: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共其乏困 共,通“供”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 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 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呢?
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
译文: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e29f5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2.png)
作品简介
《左传》特点: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 写战争; 保存大量史料。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录 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 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 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
(烛之武)
壮年
推辞
年轻 尚且
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军队
听从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助词,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不能 做 语气助词
表确定
人物形象
佚之狐 = 一只“老狐狸”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充满信心,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 知人善任 置身事外、保全自身的狡黠
——亡郑( 无益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 无害 )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
——晋过去( 无信 )
④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将来( 无厌 )
思考 烛之武怎么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第二段哪两个字可以体现紧张的局势和郑国处境? 为后文烛之武辩士形象的塑造做铺垫。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您是知道的。
当时公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 第二段哪两个字可以体现紧张的局势和郑国处境?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您是知道的。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7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24d9cb6f1aff00bed51e43.png)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体知识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盲人史官左丘 明所著,因此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 氏春秋》。因《左传》和《公羊传》《谷 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 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 体裁。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于:对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敢以(这事)烦…… 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 意动 远:远地,形作名
其:这件事 焉:怎么 以:来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肆:扩张。 封:边界 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侵损 焉:哪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 以:而,来 惟:希望 图:考虑 说:同“悦”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到达 因:借助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
尝:曾经 为:给予 (晋君)许君焦、瑕 朝:在早上;夕:在傍晚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厌:同“餍”,满足 有何厌(宾语前置) 东:在东边。名→状 封:使……成为边界 使动
一词多义
——《左传》
文体知识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盲人史官左丘 明所著,因此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 氏春秋》。因《左传》和《公羊传》《谷 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 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 体裁。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于:对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敢以(这事)烦…… 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 意动 远:远地,形作名
其:这件事 焉:怎么 以:来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肆:扩张。 封:边界 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侵损 焉:哪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 以:而,来 惟:希望 图:考虑 说:同“悦”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到达 因:借助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
尝:曾经 为:给予 (晋君)许君焦、瑕 朝:在早上;夕:在傍晚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厌:同“餍”,满足 有何厌(宾语前置) 东:在东边。名→状 封:使……成为边界 使动
一词多义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8a990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7.png)
进一步说明郑国形势严峻
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欲扬先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提供可能。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 没有立即指出晋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 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点明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年轻时,不被重用;如今年老,满腹委屈和牢骚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自责,情真意切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欲扬先抑。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
结局
舍郑:有益无害 秦无益 不卑不亢
助晋:西封阙秦
秦晋离郑
不辱使命
烛之武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 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 上,“左右莫不含笑”。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为孔子所著的《春秋》做注 解的一部史书。
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 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 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 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 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 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 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 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 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欲扬先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提供可能。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 没有立即指出晋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 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点明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年轻时,不被重用;如今年老,满腹委屈和牢骚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自责,情真意切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欲扬先抑。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
结局
舍郑:有益无害 秦无益 不卑不亢
助晋:西封阙秦
秦晋离郑
不辱使命
烛之武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 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 上,“左右莫不含笑”。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为孔子所著的《春秋》做注 解的一部史书。
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 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 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 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 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 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 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 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 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16b47e0b1c59eef8c7b45c.png)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之:结构助词,的。
之 子犯请击之
之:代词,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夜缒而出
而:连词,表承接。
而
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连词,表转折。
吾其还也
其
君知其难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其:指示代词,那。
1.省略句
省略主语
省略宾语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提示】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提示】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知识拓展】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四种类型
一、名词+名词 例如:陈胜王(称王)。(《陈涉世家》)
(2)夜缒(烛之武)而出 (3)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4)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 介宾短语后置)
(2)何厌之有 (有何厌 ── 宾语前置)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 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文章第一段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来说明攻方的势态,暗示郑国危在 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 作了铺垫。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 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 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 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 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 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及意义。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有
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
⑴夜缒而出,见秦伯。
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
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
【提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提示】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提示】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⑸邻之厚,君之薄也。 【提示】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亡郑对秦有害 ——舍郑于秦有益 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利——化被动为主动 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 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 (戒心、贪心、疑心……) 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节——不卑不亢 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却本国尊严
体——得体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 于秦伯,一口一个“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 厉害得失。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 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 基础。
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 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 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高妙的劝说艺术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有理——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有利——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有节—— 不卑不亢 有体——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理——摆事实、讲道理 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
函( hán )
氾( fán )
缒( zhuì)
阙( quē )
朝( zhāo)济而夕设版焉
佚( yì ) 逢(pánɡ)孙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提示】“已”同“矣”。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共”通“供”,供给。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 【提示】“说”通“悦” ⑷失其所与,不知。 【提示】“知”通“智”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 往今来,多少志存高远之士,面对社会、命运的不公,紧 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一份力量。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他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 击退百万之师的。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名词+而+动词 例如:弦(装上弦)而鼓之。(《工之侨献琴》)
三、名词+代词 例如:驴不胜其怒,蹄(踢)之。(《黔之驴》)
四、所+名词
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志”跟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做
记号”。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其含义。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提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 义,请客的主人。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提示】夫人:古义,那个人,文中指秦穆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的重 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客观地 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 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 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 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