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诗界革命发生时间及其提倡者考辨

合集下载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诗界革命”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革命之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李时珍、李太白以及郭沫若的“诗社”活动为主要的推动力。

“诗社”旨在鼓励年轻诗人创作、汇集新诗,并由他们创办《英雄诗社杂志》,成为新诗运动的总部。

此后,中国诗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新诗人如李白、陈通、陈忠实、林采儿等冒出头来,用他们细腻优美的诗歌来表现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诗界革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大大扩大了诗歌的范围和影响,有许多新派诗歌流派出现,如“走出江湖”的诗歌流派,以及后来的“新短诗”、“新浪漫主义”。

而且,“诗界革命”也推动了一场新的文学思想运动,新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它向人们展示了社会公正精神,以及人的尊严与自由的理念,把诗歌从传统的宗教和理想主义的诗歌转变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形式,从而使诗歌更具体、更现实,这些变化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质量,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诗界革命”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些人认为,新诗表现出对生活的抗拒,似乎有失对普通人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的敏感。

此外,部分新诗歌受到了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抵制,还有涉及性的内容,被指责具有败坏的性质,令大众震惊。

综上所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诗界革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它大大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在当代,它使中国文学更加多元、丰富,有许多新派文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不可否认,它也因涉及性质而受到批评,反映出人们对于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抵制以及对生活的痛苦的敏感程度。

因此,如何正确诠释“诗界革命”,以及继续开发它的文学精髓,对于当今的文学认识和文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

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

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

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

“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从_新学之诗_到_新派诗_中国近代_诗界革命_的发生过程(1)

从_新学之诗_到_新派诗_中国近代_诗界革命_的发生过程(1)

从 新学之诗 到 新派诗中国近代 诗界革命 的发生过程汪龙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摘!要:中国近代 诗界革命 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

实际上,早在梁启超于1899年正式提出 诗界革命 这一口号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进行着 诗界革命 的实践,而正是这些诗人或失败或成功的诗歌创作,促发了梁启超 诗界革命 口号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的思考,其后又经由 专栏诗作 的进一步实践,最终确立了 诗界革命 的发展方向,并带来了近代 新派诗 的创作热潮。

关键词:诗界革命;新学之诗;新派诗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 (2007)04-0048-04!!1899年12月25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梁启超在其∀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 诗界革命 的口号,学界也因此而将这一时间定格为中国近代 诗界革命 的历史起点。

[1]实际上,早在这一口号正式提出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进行着 诗界革命 的实践,而正是这些诗人或失败或成功的诗歌创作,促发了梁启超 诗界革命 口号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的思考。

1! 诗界革命 的早期实践 新学之诗!!1895年秋冬之际,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会聚北京,时相探讨诗歌革新问题,并试作 新诗 。

梁启超后来回忆这段交往时说: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的学问全要不得的,外来的学问都是好的。

既然汉以后要不得,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语,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几本教会的译书当宝贝。

[2]即将周秦诸子和所谓的 外国学问 几本教会的译书 视为 新学 ,在这种情境下写作的 新学之诗 ,遂 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3]52。

这些 新学之诗 的 新名词 ,多是佛、孔、耶三教经典中的词语。

如谭嗣同∀金陵听说法诗#中的 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 ,夏曾佑∀无题#中的 冰期世界太清凉,洪水茫茫下土方。

巴别塔前分种教,人天从此感参商 。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考试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考试版)

●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1、2节)(2—4章)●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3、4节)(5—10章)●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5、6节)(11—12章)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1 、文学革命的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易卜生3、文学革命的内容与成就4、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近现当代文论4

近现当代文论4

近现当代文论一近代文论1 近代诗坛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是(黄遵宪)、(梁启超)。

2 为使文学成为变法维新启迪民智的工具,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3 主张诗歌要“吾手写吾口”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是梁启超于1899年12月在《清议报》发表《夏威夷游记》(旧题《汗漫录》)提出的,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4 清末陈衍认为古代诗歌“莫盛于三元”,所谓“三元”指的是开元和(元和)、(元祐)。

5 写出作者:《饮水室诗话》(梁启超),《白雨斋词话》(陈廷焯),《四溟诗活》(谢榛)。

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和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分别对戏曲、小说的发展作了论述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对小说和戏曲加以论述。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标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有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9 (周邦彦)的创作曾被王国维称为“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二现代文论1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

2 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文献《人的文学》的作者是(周作人)。

3 “五·四”文学革命中,曾对(“学衡派”)和(“甲寅派”)两大复古派进行了斗争。

4 “新红学”的代表著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5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1917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运动。

6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7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的(李初梨、冯乃超、蒋光慈)等人对(鲁迅)等发动的批判是新文学阵营左派间的一场误会。

8 林纾曾写过文言小说(《荆生》)和(《妖梦》)攻击文学革命运动。

9 鲁迅称赞《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两句话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界革命理论及其他诗人

诗界革命理论及其他诗人


他回顾中国乐学,发达尚早。诗三百,都入乐章, 楚辞招魂九歌、汉朝大风、柏梁,都能应弦赴节, 到了唐代的绝句,“如云想衣裳”,“黄河远上”, 莫不被诸管弦。宋词元曲,也是能伴以音乐的。 “盖自明以前,文学家多通音律,而无论雅乐剧曲, 大率皆由士大夫主持之,虽或哀靡,而俚俗犹不至 太甚,本朝以来,则音律之学,士夫无复过问,而 先王乐教,乃全委诸教坊优伎之手矣”。他追述了 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以及后来逐渐分离的 过程。接着说:“輓近乃益甚,至于今日,而诗词 曲三者,皆成为陈设之古玩,而词章家真社会之虱 矣”。他批评诗、词、曲都僵化了,文学家诗人对 教育国民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仍然坚持以新意 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作为诗界革命成功之 作必备的三个要素,但他对《夏威夷游记》中 即已意识到的“新语句与旧风格常相背驰”的 矛盾有了更加细致的体察:“过渡时代,必有 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 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在诗界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新语句与新意境、 新风格的和谐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问题。

一、新意境 就是要有新的内容,这新的内容便是要能反 映时代风貌和现实政治生活,尤其是要具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的新思想和新精神。 它包括西方国家的立国精神、民主自由平等 的思想、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 、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国牺牲的志气和精神 、崇高的人格、雄伟的气魄。梁启超自己便 说:“医未成名肱已折,法无可说舌犹存。”从 梁启超的诗歌中便可看到他爱祖国、爱民众 炽热的心。
三、主要诗人作品 他们的诗中都表现出对于历史与社会的关怀 ,都表现出为着拯救与改造而不惜牺牲的献 身精神。这种关怀、这种精神成为二十世纪 前期诗界革命派诗人与南社许多作家共同的 抒情内容。

诗界革命理论及其他诗人

诗界革命理论及其他诗人

❖ 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仍然坚持以新意 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作为诗界革命成功之 作必备的三个要素,但他对《夏威夷游记》中 即已意识到的“新语句与旧风格常相背驰”的 矛盾有了更加细致的体察:“过渡时代,必有 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 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在诗界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新语句与新意境、 新风格的和谐是更为重要更为关❖ 这里是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他 另外的提法是:“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 、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以旧风格含 新意境”,提法虽然不同,实质上都是一致 的。即仍需要继承和运用古典诗歌的优秀传 统来表达。他一方面是反对复古,反对薄今 厚古,说:“中国俗习,薄今爱古,无论学 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及,余生平 最恶闻此言。窃谓自今以往,其进步之远轶 前代,固不待蓍龟,即并世人物,亦何遽让 于古所云哉。”
❖ 1900年2月,梁启超有鉴于有侪间在诗歌情感 上的上述共同的倾向,在他的名文《夏威夷游 记》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黄遵 宪、夏曾佑、谭嗣同、丘逢甲等人的实践是在 进行着诗歌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梁启超主 要是从语言方面着眼,针对当时的一些诗人善 选新语句作出评论。梁启超提出来的诗界革命 的三点主张“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 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没有涉及诗歌的本体问题, 他所推崇的一些诗人也与他的意见多不尽合, 因此诗界革命并没有形成新的诗歌传统,更与 后来五四白话诗的兴起毫不相干。尽管如此, 被梁启超点入诗界革命名簿的诗人仍是值得注 意的。
❖ 二、新语句
❖ 就是敢于将新名词用入诗中,如日本译西书的 名词。他举了郑西乡(即藻常)的一首诗: “太息神州不陆浮,浪从星海狎盟鸥。共和风 月推君主,代表琴樽唱自由。物我平权皆偶国, 天人团体一孤舟。此身归纳知何处,出世无机 与化游。”接着他评论道:“全首皆用日本译 西书之语言,共和、代表、自由、平权、团体、 归纳、无机诸语皆是也,” “读之不觉拍案叫 绝。”新语句还包括以散文句法入诗,如古体 诗中自由抒写,不事雕琢,还有是不避俗语, 民谚、民谣入诗,使之通俗化。这些多半是从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ShanD ong Un ive r sity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一)梁启超的“三界革 命”
晚清时期,出 于“新民”目的 和改良社会的需 要,梁启超提倡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与“小说界革 命”,即“三界 革命”。
1. “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总况
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章 士 钊的创作。 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言 情小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 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 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 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 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 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成就最高。文章动人 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 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3.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3、“小说界革命”
古代把小说视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小 说在文学中一直处于边沿地位。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 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 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 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 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小说界革命”提升了小说的文体价值,推动 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和新小说的产生。强化了小 说与社会、民族、政治的关系,初步确立了文学尤 其是小说的社会价值模式。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一提起“诗界革命”,人们想到的多半是梁启超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下文简称《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揭橥的“诗界革命”之说:“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1];又或者是1902年后陆续在《饮冰室诗话》(下文简称《游记》中一再提及的“诗界革命”之语:“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2]。

这也是一般学界通行的看法。

然而,实际上梁启超曾在三个阶段三次提到过“诗界革命”,并在不同时期对之进行了相应地调整。

《游记》是首次倡导,《诗话》是再次阐释,此后,在1920年《〈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第三次提出了“诗界大革命”之说。

一、“三长”理论的调整对于梁启超前两次提出的“诗界革命”,学界固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它的起点(起源、或发生时间)、基础、表现、发展、变异、原因、人物、理论、意义、评价及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等各方面。

不过,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些争议,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是从《游记》到《诗话》,他将“诗界革命”的主张“三长”理论调整为“二长”是否意味着去掉了其中“一长”(新语句)。

在《游记》中首次号召“诗界革命”时提出了“三长”理论:“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即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到《诗话》中时却基本上不提“新语句”,只一再强调“新意境、古风格”这“二长”:“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3],“能镕铸新理想入旧风格”[4],“以新理想入古风格”[5],“独闢新界而渊含古声”[6]、“理想风格,皆茹今而孕古”[7]之类。

于是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梁启超将“新语句”抽掉出(或挤出了)“诗界革命”之外。

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新语句”是“新意境”的载体,语言(新语句、新名词)是用来传达思想(新理想、新意境)的工具。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如下:1、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

2、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概念简介黄遵宪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

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但是,他们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写出来的作品又完全不顾诗歌的艺术要求,既脱离传统,又脱离群众,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诗界革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而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尽管是梁启超,但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从而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却是黄遵宪。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其丰富的才华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在诗界上,他通过三次诗界革命,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倡导新体诗梁启超在20世纪初倡导了新体诗运动,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体诗向现代诗的转变。

当时,古体诗的形式已经沉闷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变革和独立思想的需求。

梁启超积极倡导新体诗,主张以西方诗歌为榜样,注重个人情感和现实主义描写。

他以自身的作品和理论研究为依据,阐述新体诗的创作准则和表达方式。

梁启超的新体诗主张用通俗自然的语言表达,摒弃古诗的刻板和僵硬。

他认为诗歌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让人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身作则,创作了大量具有现代风格的诗歌作品,如《南极夜行船》、《清平调·红烧肉》等,引领了当时的新体诗运动。

二、开展古文诗革命除了倡导新体诗运动,梁启超还开展了古文诗革命,试图改革古体诗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提出了“古文诗”这一概念,主张在诗歌中使用古代的文言文,但整体要注意沟通现实、表达现代主题。

他认为,古文诗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又具备表现现代思想和情感的优势。

梁启超在古文诗的创作和研究中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他将现代人的经验融入到古体诗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古朗月行》是一篇饱含现代思想的古文诗,以婉约的形式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在古文诗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推进散文诗革命梁启超的第三次诗界革命是在散文诗的领域。

他提倡以散文的形式来创作诗歌,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

散文诗与传统的格律诗相比,没有固定的韵脚和节奏,更加自由灵活,可以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梁启超对散文诗的推崇体现了他对新文学形式的关注。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2、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明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3、“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倡导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阐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

4、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5、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绉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6、胡适在《文学改良绉议》提出“以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7、1917年2月。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8、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早期还写有《平民文学》。

9、《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10、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作为发起人的署名有12人,即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

有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发起人主要有7人,郭沫若、成仿吾等。

出版《创造季刊》、《创造月刊》。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

他们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12、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第六章 新诗(一).

第六章  新诗(一).
• • • • 第一,体制的追求 第二,音节的变化 第三,辞藻的繁富 徐志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 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 的审美力。这是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
• (四)朱湘及其创作 • 1、 朱湘简介
•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 • 诗集:《夏天》(1925年)、《草莽集》(1927年)、 《石门集》(1934年)
• 2、早期的白话诗创作
• • • • • (1)胡适的《尝试集》(《蝴蝶》、《老鸦》、《兰花草》) (2)沈尹默的《月夜》、《三弦》 (3)俞平伯的《冬夜之公园》 (4)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卖布谣》 (5)鲁迅的《梦》和周作人的《小河》
• 3、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 (1)明白平易,但缺乏飞腾的想象力。 胡适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 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 上的共同追求。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 (胡适的《人力车夫》);二是比喻、 象征(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 河》)。茅盾说早期白话诗大都具有 “历史文件”的性质:其历史价值与历 史局限都在于此。 • (2)诗歌形式的散文化的倾向。
• • • •
• • • • •
3、1923年的“小诗体” (1)关于“小诗体” “小诗体”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 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霎 那间的感兴,寄托一种人生哲理和美的情思; 受日本俳句、短歌和泰戈尔的诗歌的影响产生; 代表诗人为冰心、宗白华等人。 (2)代表诗作: 冰心的《繁星》、《春水》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 • • • •
艺术特色: 第一, 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 以丑为美的写法; 第三, 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音乐美; 第四, 诗中色彩的运用——绘画美。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所有考点精炼总结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所有考点精炼总结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文学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1.诗界革命: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改变小说是小道、闲说的传统观念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3.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创作新文体——报章体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4.白话文运动:主要人物:裘廷梁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白话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响应者:钱玄同、刘半农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介绍、翻译外国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以今世历史金花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重视文章内容,摆脱对古人的奴性。

宣扬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胡适吸收融汇前人意见,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中国要贡献。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论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谈新诗》:诗体的大解放——《尝试集》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胡适的基本倾向:文学改良提出创造新文学的进行次序:工具——方法——创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内容、形式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排斥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批判明前后七子、桐城派,要求“赤裸裸的抒情写世”钱玄同: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留心自己的说话,留心听别人的说话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著作的态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1917-1949三十年文学简要概括

1917-1949三十年文学简要概括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2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2

记忆方法:关键词记忆法关键句记忆法主要脉络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辬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民族危机也在越来越加深。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震动,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亡国之祸,于是以救亡图强为宗旨的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取代洋务运动而形成为相当广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

" 诗界革命" 和"文界革命" 就是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诗界革命" 的口号是在1896年至1897年间由夏曾佑、谭嗣同等人首先提出的,并试作新诗。

当时所谓的" 新诗" ,只不过是" 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借用某些宗教教义牵强附会地表达变革的要求。

这些诗往往是科学名词、宗教名词和外来语音译词杂糅,使人" 无从臆解"。

如谭嗣同的《金陵听说法》三首之一: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说偈言。

一任法田卖人子。

独从性海救灵魂。

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

大地山河今领取,庵摩罗果掌中论。

其中" 卖人子" 一典出自《新约》:" 喀私德" 为英语Caste 的译音,指印度封建社会把人分成几个等级的种姓制度;" 巴力门" 为英语Parliament的译音,指英国议会:" 法田" 、" 性海""庵摩罗果" ,都是佛家语。

这首诗旨在批判封建等级制,表达对议会制的向往;然而正如梁启超后来所批评的," 经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 ,成了" 七字之语录,而不甚肖诗矣"。

虽然这类诗歌并不成功,但仍然体现了改良派对新文学的热情追求,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作为" 诗界革命" 一面旗帜的,是晚清时期继龚自珍后最杰出的诗人黄遵宪。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题

现当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

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

1900:诗界革命运动之发端

1900:诗界革命运动之发端

1900:诗界革命运动之发端
胡全章
【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53)1
【摘要】正如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端,以《文学改良刍议》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而非以胡适于1916年底在美国撰写该文的时间为界碑一样,晚清诗界革命运动的开端,只能以1900年2月梁启超揭橥诗界革命旗帜的《汗漫录》在《清议报》发表为标志性事件。

人们之所以将丙申、丁酉年间的新诗尝试视为诗界革命的发端,甚或将二者混为一谈,主要是受了胡适的误导;近人之所以认定1899年底梁氏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是这一运动的开端,主要是受了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和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两种文献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12-116)
【关键词】诗界革命运动;开端;《清议报》;《汗漫录》;1900年
【作者】胡全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清末《大公报》诗歌与诗界革命运动 [J], 胡全章
2.1900-191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 [J], 乐黛云
3.厦门《鹭江报》诗歌与晚清诗界革命运动 [J], 胡全章
4.诗界革命:本体溯源与发生学厘定——《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蘖》述评[J], 马春光;
5.1900:诗界革命运动之发端 [J], 胡全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错误看法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认为"诗界革命"是在戊戌(一八九八年)前由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倡的。

最早这样主张的是胡适,他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云:康、梁的一班朋友之中,也很有许多人抱着改革文学的志愿。

他们在散文方面的成绩只是把古文变浅近了,把应用的范围也更推广了。

在韵文的方面,他们也曾有"诗界革命"的志愿。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说:"当时所谓新诗者。

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丙申、丁酉间(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

提倡之者为夏穗卿(曾佑),而复生(谭嗣同)亦茶嗜之……。

"这种革命的失败,自不消说……。

在这段话中,胡适以为当时夏曾佑、谭嗣同在提倡"诗界革命",并认为这"革命"是"失败"的。

此后,陈炳堃在《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一九二九年)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一九三○年)二书中,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九三三年)中,都明确说夏、谭是"诗界革命"的创始者。

在解放后的一些著作中,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九五六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编写小绍编著《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一九六○年),吕美生《试论晚清"诗界革命"的意义》(一九六一年)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六二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一九五五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近代诗选》(一九六三年),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一九八○年),孟祥才《梁启超传》(一九八○年),直至最近出版的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一九八一年),及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重版本等,对于"诗界革命"由夏曾佑、谭嗣同在戊戌前二年,即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年间提倡之说,或重申,或因袭,都未提出疑问。

看法的另一方面认为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

如胡适说:"他(指黄遵宪)对于诗界革命的动机,似乎起的很早。

"他举黄遵宪"我手写吾口"之语,认为:"这种话很可以算是诗界革命的一种宣言"④。

有人举黄遵宪《酬曾重伯编修》中"新派诗"之语,认为这标志着"诗界革命"发展的新阶段⑤。

现在讨论前一方面的看法。

凡是主张"诗界革命"由夏、谭提倡的,都同胡适一样,以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以下称《诗话》)中那一段话为根据,并把它和其后的第三则诗话联系起来。

为说明问题起见,按照当时《新民丛报》发表这几则诗话的原状,引述如下:复生自喜其新学之诗,然吾谓复生三十以后之学,固远胜于三十以前之学,其三十以后之诗,未必能胜三十以前之诗也。

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得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丙申、丁酉间,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

提倡之者为夏穗卿,而复生亦綦嗜之。

此八篇中尚少见,然"襄海惟倾毕士马",巳其类矣。

其《金陵听说法》云:"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

"喀私德即caste之译音,盖指印度分人为等级之制也。

巴力门即parliament之译音,英国议院之名也。

又贈余诗四章中,有"三言不识乃鸡鸣,莫共龙蛙争寸土"等语,苟非当时同学者,断无从索解,盖所用者乃《新约全书》中故实乜。

其时夏穗卿尤好为此。

穗卿赠余诗云:"滔滔孟夏逝如斯,亹亹文王鉴在兹。

帝杀黑龙才士隐,书飞赤鸟太平迟"。

又云:"有人雄起琉璃海,兽魄蛙魂龙所徒"(按,徙当作徒)。

此皆无从臆解之语。

当时吾辈方沈醉于宗教,视数教主非与我辈同类者,崇拜迷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

所谓经典者,普指佛、孔、耶三教之经。

故《新约》字面,络绎笔端焉。

谭、夏皆用"龙蛙"语,盖时共读约翰《默示录》,录中语荒诞曼衍,吾辈附会之,谓其言龙者指孔子,言蛙者指孔子教徒云,故以此徽号互相期许。

至今思之,诚可发笑,然亦彼时一段因缘也。

穗卿有绝句十余章,专以隐语颂教主者。

……其余似此类之诗尚多,今不复能记忆矣。

当时在祖国无一哲理、政法之书可读,吾党二三子号称得风气之先,而其思想之程度若此。

今过而存之,岂惟吾党之影事,亦可见数年前学界之情状也。

此类之诗,当时沾沾自喜,然必非诗之佳者,无俟言也。

吾彼时不能为诗,时从诸君子后学步一二,然今既久厌之。

穗卿近作殊罕见,所见一二,亦无复此等窠臼矣。

浏阳如在,亮亦同情。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

然革伞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不尔,则徒示人以俭而已。

侪辈中利用新名词者,麦孺博为最巧,其近作有句云:"圣军未决蔷薇战,党祸惊闻瓜蔓抄。

"又云:"微闻黄祸锄非种,欲为苍生赋《大招》。

"皆工绝语也。

……⑥梁启超从壬寅(一九○二年)起陆续撰写《诗话》,并陆续发表在《新民丛报》上,每次一则或数则。

上面引述的四则诗话刊载于癸卯(一九○三年)三月出版的《新民丛报》上,这一号《新民丛报》共刊出八则诗话,在此四则诗话前后另有四則,其内容与本文论旨无关,故不录。

然据第八则诗话有"今年癸卯航海游亚美利加,在太平洋舟中"之语,知此四则诗话写于一九○三年。

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梁启超按照中国传统诗话的体例撰写他的《诗话》,每一则自成一单元,其所叙事实的发生时间与前后则诗话不一定有连贯性。

这里,在上述的前三则诗话中,梁启超谈的是丙申、丁酉间夏、谭等人作诗的情况。

他把他们的诗称为"新诗",夏曾佑所"提倡"、谭嗣同所"綦嗜"的都是这种"新体"。

他们"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对于"此类之诗,当时沾沾自喜",但并非说他们在提倡"诗界革命"。

梁启超只指出:"盖当时昕谓新诗者,颇喜捂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新诗的主要特征在于堆积"经典语",或者"喀私德"、"巴力门"之类的"新名词"。

在第四則诗话中,梁启超谈的是"诗界革命"。

其中"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一语,是指梁启超等人流亡日本之后提倡"诗界革命"一事,与前面所说的夏、谭在丙申、丁酉间提倡"新诗"是两回事。

这里所谓"近",是指梁启超写这段话的时间--一九○三年--之前的近阶段,并不包括丙申、丁酉时期。

可证明这一点的是,这一则诗话中所引麦孟华(孺博)的诗作于庚子(一九○○年)⑦,梁启超称之为"近作"。

而在第三则中云:"穗卿近作殊罕见,所见一二,亦无复此等窠臼矣。

"所谓"此等窠臼",是指夏曾佑在丙申、丁酉间作的新诗,梁启超把它们与"近作"相对而言,说明它们是比"近作"更早(即梁在第二则诗话中云"当时"、"数年前",而不云"近时"、"近年")的作品。

由此可见,"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中的"近",显然也不包括丙申、丁酉时期。

也就是说,"丙申、丁酉间,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即夏、谭等人当时喜欢作这类"新体"是一回事,而"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即梁启超等人后来喜欢说"诗界革命"又是一回事。

胡适把它们看成一件事,实际上是对《诗话》原意的误解。

在这一则诗话中,梁启超认为,"诗界革命"应当"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而不应当"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

这和他上面讲的夏、谭等人"挦扯新名词"的"新诗"相联系,实际上说明他们的"新诗"与他所要求的"诗界革命"不一致,这是他以"诗界革命"的标准对这类"新诗"所作的一种批评,而并不是如某些研究者所理解的,是" 总结了先前的'诗界革命'失败的教训"⑧。

为了进一步说明夏、谭等人当时并未提倡、也不可能提倡"诗界革命",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第一,在梁启超有关夏、谭等人作诗的记载中,从未提到他们曾提倡过"诗界革命。

"关于这方面的材料,除上述《诗话》外,还有《汗漫录》、《亡友夏穗卿先生》等,最详细的是《亡友夏穗卿先生》一文。

节录如下:他(指夏曾佑)租得一个小房子在贾家胡同,我住的是粉房琉璃街新会馆--后来又加入一位谭复生,他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馆--"街宇望尺咫",我们几何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

穗卿和我都是从小治乾嘉派考证学有相当素养的人,到我们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对于从前所学生极大的反动。

不惟厌他,而且恨他。

穗卿诗里头"冥冥兰陵门,万鬼头如蚁。

质多举只手,阳乌为之死"。

……我们要把当时垄断学界的汉学打倒,……我们主观上认为已经打倒了,"袒裼往暴之,一击类执豕。

酒酣掷杯起,跌宕笑相视。

颇谓宙合间,只此足欢喜"。

这是我们合奏的革命成功凯歌,读起来可以想起当时我们狂到怎么样,也可以想见我们精神解放后所得的愉快怎么样。

穗卿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常喜欢用诗写出来,他前后作有几十首绝句,说的都是怪话,……当时除我和谭复生外没有人能解他。

……他又有四首寄托遥深的律诗,我只记得两句:"阖视吾良秋柏实,化为瑶草洞庭深。

"谭复生和他的是:"……金裘喷血和天斗,黄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倘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濛……。

"这些话都是表现他们的理想,用的字句都是象征,当时我也有和作,但太坏,记不得了⑨。

这篇文章以相当的篇幅叙述了夏、谭的诗,诗中堆积"撒但"、"质多"之类的"经典语",它们"都是怪话","用的字句都是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