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1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1分)的能抑制或杀灭(1分)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1分)。

2.L型细菌:失去细胞壁(1分)在高渗低脂条件下存活(2分)而呈现多形性的细菌(1分)。

物(2分),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分)。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分),由双股环状DNA构成(1分),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1分)。

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1分)。

5.单克隆抗体:通常指一株B淋巴细胞杂交瘤增生而形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1分) 的一种高度均一(1分)、高度专一性(1分)的抗体(1分).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A 2.E 3.C 4.C 5.D 6.E 7.C 8.E 9.E 10.E11.D 12.D 13.C 14.C 15.E 16.C 17.B 18.D 19.D 20.D21.C 22.D 23.D 24.E 25.E 26.D 27.D 28.A 29.D 30.C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APC 树突状细胞朗罕细胞 2.MHC—Ⅱ MHC—1 3.G+ G- 4.紫外线消毒5.核心衣壳核衣壳6.机体抵抗力降低苗群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 7.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8.金黄色葡萄球菌9.甲型(HAV) 戊性(HEV)四、简答题:(每题l0分,共30分)1.(一)溶菌和溶细胞: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细菌溶解(2分)。

(二)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病毒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阻止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此作用称为中和作用。

(2分)(三)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的N端与细菌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 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l)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表面具有CRI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

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4.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5.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6.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8.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9.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

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11.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12.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13.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14.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15.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16.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17.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18.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19.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20.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21.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

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复习思考题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复习思考题一、名解(36个)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半抗原:指只具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体。

4)抗体: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5)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类物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活性作用,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和肿瘤消长等多种生物效应。

6)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在某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HLA: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称为HLA复合体,其编码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8)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指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9)超敏反应:当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0)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11)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给机体输入抗原来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自身产生抵抗病毒的能力。

12)人工被动免疫:给患者输入合适的免疫活性细胞或免疫活性因子,以弥补其免疫功能的损伤和缺陷。

13)肥达试验: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14)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不同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体和动物的内外部。

病原微生物通过进入宿主体内或与宿主接触,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细菌是一类病原微生物,它们是单细胞有机体,可以以自由生活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

一些细菌是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但某些细菌也能引起感染和疾病,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和沙门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细菌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和操纵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依赖于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制来复制自身,这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病毒的传播。

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病毒感染往往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引起发热、咳嗽、肌肉疼痛等症状。

真菌是一类以菌丝体结构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和动物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上。

真菌感染可以导致皮肤病、黏膜感染和内脏器官感染等疾病。

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女性阴道,念珠菌属于阴道菌群的一部分,当菌群失衡时就容易引起感染。

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生活方式依赖于宿主生存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引起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和疟原虫等。

寄生虫感染常会导致宿主的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腹泻、贫血和发热等。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开发预防和治疗的策略至关重要。

这包括疫苗的开发、抗生素的应用以及卫生和防控措施的实施,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寄生虫复习资料绪论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概念1、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从中受益,另一方受到损害的现象2、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3、宿主寄生生活中受到损害的人或动物4、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作用4、超敏反应(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先天性免疫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2)消除性免疫五、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3、易感人群(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第一篇医学蠕虫学第1章线虫似蚓蛔线虫(蛔虫)(一)形态:虫卵波浪状的蛋白质膜(二)生活史温、湿、暗土中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小肠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胃↓↑肝咽喉↓↑右心—→肺—→气管→寄生部位:人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三)致病幼虫——蛔蚴性肺炎成虫——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四)流行流行因素:1.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 2.虫卵的抵抗力强钩虫(一)形态成虫: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雄虫尾端角质层膨大形成交合伞。

口囊发达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美洲钩虫:一对板齿(二)生活史温、湿、暗土中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成虫↓↑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小肠↓↑右心胃↓肺↑↓---→气管---→咽喉部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方式: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经口传染(三)致病幼虫:(1)钩蚴性皮炎(2)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成虫:(1)贫血成因: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使伤口流血不止;不断更换吸血部位,使新旧伤口同时流血(十二指肠钩虫:0.25ml/d;美洲钩虫:0.05ml/d)(2)消化道症状(3)异嗜症蠕形住肠线虫(蛲虫)(一)形状虫卵: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寄生部位:回盲部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夜间特殊产卵方式(当宿主睡眠后部分雌虫从肛门爬出,受外界温、湿度及空气刺激在肛门周围大量产卵。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

荚膜: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

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

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

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7.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

未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病原微生物题库(带答案)

病原微生物题库(带答案)

临床免疫学1~10章 30%细菌11~23章 40%病毒24~33章 30%护理免疫学1~10章 25%细菌11~23章 45%病毒24~33章 30%第一章免疫学概述一.选择题1. 首先使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是(A )A.琴纳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2.机体免疫应答过高可导致(D )A.严重感染B.免疫耐受C.肿瘤发生D.超敏反应E.免疫缺陷病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结果是(B )A.易发生超敏反应B.易发生肿瘤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疫耐受4.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属于哪种免疫功能(B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D.免疫损伤E.都不是5.免疫功能对机体是(C )A.是有害的B.是有利的C.具有两重性D.是无害的E.既是有利的又有害二.填空题1.免疫的功能包括、、。

(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2.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将引起 ________。

(反复感染)三.名词解释1.免疫防御::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抵抗病原微生物人侵,清除侵入的病原体及其他异物,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异物侵害的功能。

四.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第二章抗原一.选择题1.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 )A.抗原决定簇B.一定的化学组成C.一定的物理性质D.分子量大E.复杂稳定的结构2.决定抗原免疫性的首要条件是(C )A.大分子B.结构复杂C.异物性D.表位多E. 一定的化学组成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D )A.共同抗原B.半抗原C.异嗜性抗原D.表位E. 自身抗原4.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是( D )A.半抗原B.佐剂C.小分子物质D.完全抗原E. 简单大分子物质5.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C )A.类脂B.明胶C.外毒素D.多糖E.内毒素6.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 B )A.皮下 B.皮内 C.腹腔D.静脉 E.口服二.填空题1.TD -Ag 中文含义是, TI-Ag 中文含义是。

病原与免疫重点名词解释

病原与免疫重点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Ag(抗原):是一类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个体间的共同抗原。

4、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即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 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6、单克隆抗体(McAb):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均一的抗体。

7、MHC: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8、CD分子: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McAb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并以此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

CD分子指的是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

9、APC:能表达被T细胞所识别的MHC-抗原肽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10、BCR复合体:由BCR和Igα、Igβ组成。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Igα、Igβ将抗原结合信号传至B细胞核内。

11、TCR复合体:由TCR和CD3 组成。

TCR特异性结合抗原,CD3将抗原结合信号传至T细胞核内。

12、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或免疫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

13、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和动物的组织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14、Th1与Th2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等,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T细胞。

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主要参与体液免疫的T细胞。

15、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微生物1.比较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细胞壁G+ G-构型、强度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二维平面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厚,多层,50层薄,层少,1-2层糖脂含量糖多脂少糖少脂多磷壁酸+ -外膜- +2.比较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与部分G- G-释放方式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被破坏160℃,2-4小时被破坏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中和内毒素作用,甲醛液处理不形成内毒素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反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发发热、微循环障碍,休克及DIC3.试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应用检测指标:两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IgM,IgG)①辅助诊断疾病:判断预后HBsAg、HBeAg、抗HBc任何一个阳性都表明病毒感染——为病毒感染指标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则表明疾病的慢性转化HBeAg(+),表明血清传染性强,易发生垂直传播HBsAg(+):抗HBc,IgM(+)——表明近期感染抗HBc,IgG(+)——常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②免疫指标抗HBs,抗Pre S1, Pre S2——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抗HBe——中和抗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③筛选输血员HBs、HBeAg和抗HBc三个感染指标必须全为阴性④流行病学调查仅HBsAg(+)——无症状HBV携带者检测抗HBs——调查人群对HBV的免疫力抗HBc IgG(+)——人群HBV的感染率4.简述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基本结构:核心+衣壳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病毒感染,增殖,遗传的物质基础。

衣壳:①维持病毒型态,保护病毒核酸②决定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介导病毒进入细胞,与致病有关。

③具有免疫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抗体。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在医学领域中,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掌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概念。

正文内容:一、病毒1.定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小病原体,无自主代谢功能,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2.蚊媒传播:某些病毒需要介体才能在不同宿主间传播,蚊媒传播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3.裂解与溶原:病毒对寄生细胞的损害方式有裂解和溶原两种,前者是破坏细胞膜而释放病毒颗粒,后者是病毒颗粒通过膜融合而释放。

二、细菌1.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并且存在于人体内。

2.革兰氏染色:细菌的分类中,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3.耐药性: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快且变异频繁,耐药性的产为严重的医学难题,导致抗生素治疗缺乏效果。

三、真菌1.定义: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它们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对人体而言,真菌通常存在于皮肤、黏膜和毛发中。

2.真菌感染:真菌引起的感染多发生在皮肤、指甲和头发上,常见的疾病包括白色念珠菌病和足癣。

3.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等,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抗药性。

四、寄生虫1.定义: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寄生宿主生活、以其为食物来源的生物,它们从人体中获取所需的养分以维持生存。

2.虫媒传播:蚊虫、跳蚤等昆虫是一些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咬宿主时将寄生虫传播给宿主。

3.防治措施:寄生虫感染常通过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杀虫和个人防护等手段来进行控制。

五、立克次体1.定义:立克次体是一类由细胞内寄生的类细菌生物,它们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生存和繁殖。

2.腺鼠疫:腺鼠疫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常见于啮齿动物,通过跳蚤咬人传播。

3.典型代表:立克次体中的典型代表包括钩端螺旋体、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等,它们均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

荚膜: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

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

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

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7.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医学习题病原微生物考试题(一)

医学习题病原微生物考试题(一)

B。 结晶紫-乙 醇-碘液-稀 释复红 C,结 晶絮-碘液 -ˉ 乙醇-稀 释复红
D,稀 释复红-乙 醇 -结 晶紫-碘 液
E。稀释复红 -结 晶紫-碘液 -乙 醇
( )2。 与 内毒素有关的细茵结构是:
A。外膜 B,核 膜 C。 线粒体膜 D。 荚膜 E。 细胞膜
( )3。 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是:
E。 布 氏杆菌
( )11。 新型隐球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A。 革兰染色 B。 抗酸染色 C。 镀银染色 D.墨 汁染色 E。 瑞 氏染色 ( )⒓。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毒:
A。基因表达 B。 吸附细胞 C。 脱壳和穿入 D。 生物合成 E.释 放
( )1s。 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A.诱 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 白 B。 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C。 直接杀灭病毒
D.不 能使人或动物致病
E‘ 可作为基因的运载体
)6.细 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A。 转换 B。 转化 C。 转导 D,溶 原性状态 )7。细菌毒素中,毒 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 葡萄肠毒素
E。 接合
C.白 喉外毒素
D。 霍乱肠 毒素
E肉 毒毒素。
( )8.下 述细菌中,可 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A。 内毒素 B.外 毒素
G荚 膜
D.侵 袭力 E。 以上均不是
1z。 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V B。HBV
C。 HCV
D。HDV
E。 mV
18.寻常疣和尖锐湿疣 的病原体是:
A。CMV B.HsV-2 C。 HⅣ D。 HPV E。 EBV
1g。 易发生慢发感染的病毒是:
A,出 血热病毒 B。 HBV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种类特点最轻的一类微生物。

并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并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就可以在活的脆弱细胞内细胞分裂。

完整核呈圆形裸dna团块结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并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健全。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备。

真细菌和古细菌举例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朊粒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黏菌和藻类细菌学掌控: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与染色性、致病性和对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共有成分是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膜磷壁酸细胞壁壁磷壁酸聚糖骨架肽聚糖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脂多糖革兰阴性菌:脂质双层外膜脂蛋白营养融合蛋白细胞壁孔蛋白聚糖骨架肽聚糖四肽侧链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厚度强度肽聚糖层数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磷壁酸外膜肽聚糖组成革兰阳性菌20~80nm较坚韧可达50层50%~80%+―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10~15nm较疏松仅有1~2层5%~20%―+聚糖骨架、四台侧链2、格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步骤:碱性染料甲紫初染碘液媒染甲紫―碘复合物深紫色95%乙醇溶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结果:可以将细菌分成两类,不被乙醇脱色仍留存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意义:该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细菌生长产卵的条件和方式条件: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细菌生长所需而自身无法制备的生长因子)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ph值)、温度、渗透压、气体方式:个体:二对立方式群体: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特定结构的功能或医学意义荚膜:(1)抗炎吞噬作用;(2)附着促进作用;(3)抗炎有害物质的受损促进作用;(4)辨别细菌及细菌分型鞭毛:(1)细菌的运动器官;(2)根据鞭毛抗原(h抗原)对某些细菌进行鉴定、分型及分类;(3)与致病性有关5、消毒、杀菌、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受到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影响而直接破坏或合成障碍,失去细胞壁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称为L-型细菌。

(2分)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性。

(1分)2.终宿主(概念、举例)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分)。

例如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中,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1分)3.消毒(概念、举例)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能杀死非病原微生物。

(2分)如饮水煮沸法、2%的碘酒消毒注射皮肤局部。

(1分)4.结核菌素试验(概念、意义)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2分)。

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1分)5.垂直感染(概念、举例)许多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分娩产道等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方式。

(2分)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分)1.质粒(概念、举例)位于细菌细胞质中,是细菌核质DNA以外的遗传物质。

其本质是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分子(2分)。

它具有复制、转移等功能,控制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性菌毛的发育,但并非细菌生存所必需。

(1分)2.肥达反应(概念、意义)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的血清作定量凝聚试验,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2分)。

根据抗体的含量和消长情况,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1分)3.伴随免疫(概念、举例)有些寄生虫的成虫寄生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不能清除体内原有的成虫,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有抵抗力,当虫体清除后,此免疫力逐渐消失(2.5分)。

如机体对血吸虫感染后产生的免疫。

(0.5分)4.干扰素(概念、功能)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等刺激体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的蛋白质,是后天获得的非特性免疫成分。

(2分)其功能是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微生物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节肢动物质粒: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4、可转移或丢失带菌者: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2、恢复期带菌者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

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产生、传播、防控以及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内,有许多与病原微生物学相关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还能指导医学实践中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对病原微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人体并繁殖,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疾病症状的产生。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对于制定相应的疾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引发疾病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一部分。

它们在感染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食物、水源、昆虫叮咬等。

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决定了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

3. 路径感染:路径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特定的路径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常见的感染路径有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了解感染路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4.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是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的传播规律、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5.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通过机械屏障和吞噬细胞等方式阻挡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特异性免疫则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了解和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6. 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使抗生素失去了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需要采取监测和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其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7. 疫苗:疫苗是一种用来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剂,通过引入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表性成分进入人体,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特异性免疫记忆,从而在人体遭遇实际感染时能够迅速产生抗体,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
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

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24.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25.朊粒:是一种小的蛋白质感染颗粒,不包含核酸,缺乏单元结构。

26.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27.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抗原)制成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

(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提取包膜或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除去核酸而制成)
28.流感病毒,全称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

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

29.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型别,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30.狂犬病病毒:是狂犬病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

3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

病毒主要侵犯
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32.SARS,中文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我国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是除病毒直接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病理反应参与,免疫应答过于强烈可能导致严重机体反应。

33.皮肤癣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主要真菌,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甲,引起体癣、股癣和手足癣、以手足癣最多见。

34.白假丝酵母菌: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