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作者:李毅云沈有禄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布局调整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度撤并带来消极影响,巨型学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学生上学路程远,交通安全欠保障;寄宿制学校条件差,配套设施薄弱;寄宿学生课外生活单调,睡眠不足,亲情教育缺失;教师工作负担重,身心压力大。
今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和交通安全问题;加大经费的投入,推进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丰富寄宿学生课内外生活,强化亲情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减轻教师负担,注重心理的疏导。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引言近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进城人数增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日渐萎缩,学校点多面广,生源分散,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配比不合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势在必行。
自2001年开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证研究表明,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郭清扬 [1] 、范先佐 [2] 认为,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郭清扬 [3] 、何卓 [4] 、马佳宏等 [5] 的研究也都显示,通过“撤”“并”“扩”“建”“改”等形式,加上国家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规模的效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孙艳霞 [6] 、陈新阳和王一涛 [7] 发现,寄宿制学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如马佳宏等 [8] 、庞丽娟 [9] 、郭清扬 [10] 的研究表明,布局调整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路程远,班额徒增使教师管教压力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孙艳霞 [11] 、陈新阳和王一涛 [12] 、卜文军和熊南凤 [13] 也都认为,寄宿制学校保障措施不到位。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
如何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趋利避害,减少对学生、教师造成的影响。
需要重新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闲置的校舍,从长远眼光看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布局调整;中小学;学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目前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部分校舍或学校闲置。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年月教育部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在这种精神的贯彻下,撤并学校有放缓的趋势,但仍将有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将不可避免。
据统计:“从年到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所和所分别减少到所和所。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分析目前看校舍撤并前后都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农村学校整合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较大浪费现象,需要合理利用减少损失。
因为从长远的眼光看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
(一)对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论是合并前后,都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撤并前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主管部门必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教师,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合并后虽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较多,但又导致保留下来的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又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然而布局调整后,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程的增加和不便农村寄宿制的实行解决了路途遥远学生的上学不便,但是部分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楼面积小,需要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
学生们每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们身心健康发育。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一、xx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原因分析一是布局散,规模小。
我镇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万人,现有中小学21所,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格局:点多、线长、面广。
2所中学学生数只有1405人,班平学生不足47人;16所完小和3个教学点学生数只有2681人,班平学生不足24人。
全镇400人以上的小学仅1所,100人以上的小学也只有10所,6所完小不足100人,3个教学点都不足50人。
据统计,农村村级小学学龄儿童数量还在逐年减少。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畸形。
首先是年龄老化。
我镇在职教职工241人中,30岁以下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0.41%;31—45岁的118人,占教师总数的48.96%;46—50岁的31人,占教师总数的12.86%;51—60岁的教师91人,占教师总数的37.76%。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我镇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观念落伍。
年龄偏大,“老弱病残”多,理论学习、自我提高意识不强,导致教育理念严重滞后,知识结构日益老化。
然后是学科结构不合理。
除了语文、数学学科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因为专业教师奇缺,基本无法正常开课。
三是办学条件差。
全镇中小学校舍大部份是八、九十年代大搞“普九”达标而新建、改建、扩建的产物,校舍质量差,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周期短,每年需投入维修资金几十万元。
中小学配套“八室”基本是有名无实,图书和音、体、美器材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课需求。
二、xx镇联村共建学校主要做法1、注重“三个结合”,做到“三个坚持”。
我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注重“三个结合”:把调整学校布局与方便学生上学、扩大学校规模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迁村腾地、推进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减轻农民负担、产权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
做到“三个坚持”:坚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加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及幼儿园向社区集中”的力度,坚持“政主导、确保力度到点,群众主体、确保支持到愿,整体联动、确保形成合力”。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3)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学校布局也面临着调整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调整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农村学校布局的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现状、对策分析一、引言农村学校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学校布局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2.1 人口流动导致的学校布局失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加剧。
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
这种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原本合理的学校布局失去平衡,一些农村学校因人口减少而面临关闭的风险,而城市学校则面临人满为患的问题。
2.2 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相比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农村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种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3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师资力量普遍偏低。
一些农村学校由于薪资待遇不高,无法吸引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这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对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对策分析3.1 加强人口调控,优化学校布局针对人口流动导致的学校布局失衡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人口调控的政策措施来优化学校布局。
一方面,可以通过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减少人口流动的数量,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生活和工作的可持续性,从而缓解学校布局失衡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学校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学校关闭或人满为患的情况。
正确应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产生的问题
利的乡镇 中心学校 , 那些偏远村庄的学生大的十几岁 、 l 中小学生每天往返奔波 , 小 村 身心处 于高度疲劳的状态 。 据
的只有六七岁, 要到远离居住地的中心学校去上学 , 很多 I 有关调查统计, 布局调整后, 很多学生每天至少要减少睡 学生或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每天来回往返。由于距离中 l 眠两个小时。 即使是住校的学生, 因为很多学校的住宿条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及其调 整的现状
l
二、不合理布局调整所引发 的问题
本轮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 国农村整体改革—— I
事物 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 结构基于系统的需要 , 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中 『 中小学布局调整也是如此。在哪里办学并不是静止不变 小学布局调整,是指县级和县级以下的普通中小学按生 l 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的, 特别是人V的年龄结构 I
《 教学 与管 理 》
21 0 0年 8月 1日
正确应对农村中小学
结构决定功能 。 合理 的教育布局 , 能够使教育资源得 I 能科学 、 合理 、 因地制宜 地执 行调整政策 , 目 盲 地撤并 和 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作为深化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 l 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 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次布局调 如, 重要举措,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旨在通过结构优化 , 合理 l 整中明确提出“ 全省现有小学 132 今年必须调整到 37 所,
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 效益 ,当地 的教师 队伍质量 农村 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引发了许
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 有效地促进 了义务教育均 l 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 尤其严重 的就是给广大农 村中小学 衡发展。 教师资源得到了优化, 使学生初步享受了优质的 l 生的健康和人身等方面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因交通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前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缺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不高等。
为此,国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
布局调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问题分析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布局不合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育资源和投入都被集中在了城市和县城,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一些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
学校缺乏教师和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喜欢到城市和县城工作,而农村地区则难以留住这些人才。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无法提供高水平的教学设备、教材和学习材料等。
学校设施简陋许多农村中小学的设施都比较简陋,缺少先进的学校设备、实验室以及图书室等,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策与建议建设特色学校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开展特色教育来解决。
成立特色学校,将资源集中到少数特色学校,其余学校仍然保留,但教材、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等可以在特色学校统一设定,统一采购和统一分配,这样可以在保证其他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集约和优化。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
培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特点,实现精准培养。
引进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就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加强教育资源投入针对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在投入方面可以考虑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款和招募志愿者等方式,为学校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加强设施建设在设施建设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建设、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捐赠等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可以通过宣传效果的扩大,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标签:布局调整;问题;对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中心校改造工程量巨大。
多数中心校主体教学大楼使用了一二十年,教室、桌椅、实验仪器等相关配套设施损毁严重,无法容纳整个乡镇学生的学习需要。
食宿配套设施更是严重滞后,多数学校没有学生公寓和学生灶;个别学校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灶根本无法容纳几百上千人的食宿需要。
二是新建校舍弃置,建校债务得不到落实。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各地加强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多数乡村学校重新修建了校舍,有的刚刚投入使用,有的尚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之中。
三是教师培训任务艰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西部农村已经实施了五六年,多数教师掌握了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能够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
但实际效果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着差距,加之应试教育观念在全社会仍然根深蒂固,评价机制很不健全。
四是亲情教育缺失。
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亲情是维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传统道德观念、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意识的培养更有赖于家庭教育。
把孩子从小集中在中心校,部分孩子将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亲情教育的缺失将会影响和制约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是如何取得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校舍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必然牵一发动全身,孩子牵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面对校舍改建和教育资源整合后必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才能确保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渠道,争取政府与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利用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认识学校合并与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从行动上配合学校与教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顾名思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采取的特殊措施。
但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调整的速度,忽略边远山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对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一刀切”的错误做法,给教育正常发展带来无尽的后患。
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发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边远山区的初小、教学点条件艰苦,学生人数少,规模小,学生人数一般在一、二十人之间,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位教师,既是校长,又是所有年级及科目的任课教师,教师留不住,质量难保证。
撤并后由于距离附近学校路途较远,直接导致学生辍学,旧文盲未扫除,新文盲又出现。
第二、很多地方在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以农村儿童减少,提高教育质量和产生规模效益为理由,强制减少学校数量,忽略了保障服务半径问题,这是严重的失误。
第三、学校布局调整忽略了低龄儿童的特殊性,不符合教育规律。
在大规模撤并学校的同时,对于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政府没有将校车系统建立起来,只是采取了建寄宿制学校的办法,且寄宿制人员编制、卫生、安全等保障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喜欢住校。
同时,低龄学生过早脱离家庭教育,造成亲情缺失,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第四、初小、教学点一般都是位置偏远一点,教学设施与周边相比要落后,师资也是一样,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有限,再加上没有高年级,有条件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或是完小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
第五、一部分学校合并后,对于撤并学校的后期管理跟不上,校舍闲置,校园荒芜,天长日久,屋塌院荒,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注意一下原则和方法: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本地区的教育教学现状做全面的调查,深入地分析研究,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2010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2001年以来,中国对县镇以下的中小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究其原因,主要有: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入学需求增加,农村教育发展步子减缓;教育投入长期偏低,农村办学经费严重匮乏;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这一轮布局调整历时10多年,对于改进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等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专项治理政策,要求各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车监管,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和增加学生营养,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各地还应积极应对、妥善处理。
关键词: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教育经费作者简介:杨天平(1956-),男,江苏盐城人,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教育管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浙江金华3210042001年以来,中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销、合并、改建、迁建、新建、扩建与重建。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1.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新中国发展史上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是1963至1976年之间,第三次是1985至1990年之间。
1972年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但未认真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9月和12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
但是,由于原有人口基数大,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期,农村重男轻女、农民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二胎、高胎次生育仍相当普遍,加之育龄人口的大幅度迁徙流动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性漏洞,使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不降反升。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布局调整的背景、现状及其影响,本文期望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学校数量减少、学生上学距离增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接着,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本文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数量减少,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集中和优化,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部分学校过于追求规模化、集中化,导致学校间的距离过远,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增加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同时,学校规模扩大后,管理难度加大,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而一些薄弱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布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加剧了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随着学校数量的减少,部分教师面临失业的风险,而新招聘的教师往往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环境,导致师资力量短缺,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面临着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
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布局调整持怀疑态度,担心调整后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
学校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学校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使办学更加集中,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可是,学校布局调整后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
一、农村学生进城入学,公交准备不足。
有的地区出现了农村不办教育的格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出现了上学难的问题,有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寄宿生活,有的孩子上学的路程比以前更加遥远,再加上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按国家规定的作息制度安排教学,孩子的上下学就成了问题。
尤其在城郊结合部和县城中、小学的校门口,接送孩子的车辆五花八门,有自行车、有电动车、有农用车、有面包车,有公交车、有出租车,政府配置的校车其实很难见到。
有的面包车内能挤十几个学生,农用车拉学生仿佛拉运白菜似的,这些车辆大都非法营运,严重超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学校布局调整增加了部分农民的负担。
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所消耗的交通费、伙食费及其他费用远比在农村多,有的不能住校,需要在校外寄宿,其费用更高,也有的家长进城陪读耽误劳动。
三、学校布局调整县城学校准备不足。
县城学校的食宿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学生进城读书,所以有一大部分学生成为校外寄宿生,校外寄宿生在学校放学之后,成为学校和家长管理的盲区。
学校的后勤人员、保育人员,管理人员编制不足,学校的寄宿管理、晚自习管理、医疗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另外,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也把学校当作肥肉经常骚扰,尤其对农村学生,这些不法分子经常进学生宿舍区向农村学生收取保护费,或直接抢劫财物。
四、社会环境不利于农村进城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城市有许多场所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有很多农村学生在周末从家来到城里,未到学校而进入了网吧或录像厅,一玩就是通晓,第二天上学到校,仿佛人不知鬼不觉。
当你看到星期一学生上课睡大觉的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学生。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校外寄宿,好几个学生聚在一起租房住,有好多学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成为问题学生,他们聚在一起,有的跟社会不法分子勾结在一起,为所欲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调整 、 优 化教 育 资 源配 置 作 为提 高 办 学水 平 、 效 益 和
教育 竞 争力 , 促进 教育跨 越式 发展 的重点 , 科 学谋划 。 狠抓 落 实 . 取 得 了较好 的成效 但 同时也 发 现部分 地 方 没有 充分 考虑 农村 中小 学布局 调 整工 作 的渐进 性 、
到 县城 学校 . 用 于扩 大县城 学校 的办 学 规模及 增 加教
学 仪 器设 备 等 : 另一 方 面 . 优 质师 资 不 断 向县 城 和 乡 镇 学校 流 动 .导 致 乡镇 以下 学 校师 资 队伍建 设滞 后 . 年 龄 结 构老 化 . 师 资不 足 . 而 县 城和 部 分 乡镇 学 校学 生急 剧增 加 , 校 舍 紧张 , 大班 现象 突出 。 ( 三) 部 分 寄宿 制 学校 生活设 施 不足 、 条 件 简陋 、
不 到标 准要 求 生均 食 堂 面积不 足 O _ 3平 方 米 三 是
( 一) 正 确认 识 和 科 学理 解 中央农 村 中小 学布 局 调整 政策 农村 中小 学布局 调整 应 以促进 当地 农村 义 务教 育 的健康 发展 . 保 障农 民子女 尽 可能 接受 到 高质 量 的基础 教育 为根 本 出发 点 . 科学 合 理地 撤并 各项
( 一 部 分 地 方 片 面理 解农 村 中小 学布 局调 整 政
策 农 村 中小学 布局调 整政 策 的根本 目的是 促进 农村
义务 教育 的持续 和健 康发 展 . 是 在保 障 每个 农村 儿 童
能够 享受平 等教 育机 会 的前提 下 , 对农 村教 育 资源 的
合理 、 有效 和切 实可行 的优 化 与整合 。 然而, 部 分地方 片面 地将 调整 简单 地理解 为撤 并 和减缩 . 将 中小学 布 局 调 整 的 目标 错误 地 等 同于在 短 期 内撤 并 一 大批 农
制度伦理视野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
李会敏 : 制度伦理视野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上学路途遥远、 交通困难 , 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 l 公正。学校布局调整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性: 坚持制
患; 第二, 农村寄宿学校安全、 卫生、 管理等方面凸显 l 度建设的目的 是为了 促进学生全面、 和谐、 个性化发 许多困 难, 严重影响学生的 身心健康 。 一 些偏远地区 l 展; 坚持 教育的公益性, 把公正作为制度建设的 首要
高度关注的一大问题 , 各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过 l 局调整过程中的‘ 形式化’ 的表现 , ‘ 撤点并校’ 、 ‘ 巨型 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 l 学校’ 建设又将成为新的教育政绩。” 【 9 1 一些地方政府
一
。
理性及其价值诉求分析 , 本文侧重于对农村 中小学布 l 局调整后有些学 生只能到距离 自己村 比较远 的中心
局调整所涉及的内在制度价值诉求的分析。 义务教育 l 校读书 , 有些贫困家庭无力负担额外的交通费以及食 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和合理的制度安排, 其中应关注 I 宿费等费用 , 导致学 生不得不辍学 。 “ 只有 当相对优质
二、 农 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 问题及误 区分析 在农村 中小学 布局调整过程 中产 生的教育公平问题 , l : 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 以解决。
( 2 ) 学 生安 全 问题
1 . 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整 中的问题 l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忽视制度伦理 , 从而 l
与制度伦理相一致 的理念与价值 ,从 制度伦理视角 、t 的教育资源 的供 给对 于每一个孩子来说 都成 为有 效
运用制度伦理的理念和价值来关注农村 中小学布局 l 供给时 , 我们才能说 它实现 了教育的质量公平 , 否则 , 调整问题, 这关系到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 也关系 l 优质 的教育资源对他们来讲 就没有任何意义 。 ” 嘲 面对 到将来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执行,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教育管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布局调整的进程也受到一些现实困难的阻碍。
一、农村中小学调整的背景及动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以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
学校布局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
每一次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一)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是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客观原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小生源不足,出现了大量的“微型”学校,生源减少客观上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在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某县级市为例,现有初中和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98万人、5.81万人,比2001年的3.55万人和5.91万人下降了16.06%、1.69%。
(二)地方上经费不足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客观要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即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财政拨款。
由于上级政府投入很少,县乡财力薄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渠道。
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山由“以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的转变。
但由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而国家的投入机制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资金投入出现“空档”,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减少,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面临困境。
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研究
、
当前农 村 中小学 布局存在 的主要 问题
1学校 布局不尽 合理 , 生上学 路程远 、 用大 , 重 了 . 学 费 加 学 生 和 家 长 的 经 济 负 担 和 生 活 压 力 笔者调 查发现 , 生 和家长反 映当前 中小学布 局调 整 中 学 最 强烈 的问题就是上 学路程远 、 费用 大 。很 多 地 方 当 初 并 没 有 考虑 到当地学龄人 口状况 和地理环 境等 问题 , 目撤 减农 盲 村 中小 学 和 教 学 点 , 得 农 村 中 小 学 生 上 学 路 程 遥 远 。 例 使 如, 在湖北省英 山和长 阳等 一 些偏 远 山区 , 学路 程 远 已经 上 成 为 上 学 难 的 主 要 原 因 。很 多学 生 为 了 上 学 是 “ 没 亮 就 上 天 学 , 上 往 家 赶 , 头 不 见 天 ” 他 们 需 步 行 十 公 里 甚 至 数 十 晚 两 , 公里 山路上学 , 而且 山 区地广 人稀 , 山坡 陡峭 , 道纵 横 , 河 遇 到刮风 下雨更是 泥泞难 走 , 山洪 、 石流 等 自然 灾 害时 有发 泥 生 , 重 威 胁 着 学 生 的 人 身 安 全 。 另 外 , 学 路 程 远 直 接 加 严 上 重 了学 生 家 庭 的经 济 负 担 。 例 如 , 首 市 桃 花 镇 初 级 中 学 为 石 r解 决 学 生 上 学 远 的 『题 , 用 包 车 接 送 的 方 式 , — 7个 小 口 采 】 6 孩 一 辆 面 包 车 , 名 学 生 4 0元 / 由学 生 家 长 承 担 。 类 似 每 0 年 这样 的案例在 仙桃 、 潜江 和荆 州 等地 的 平原 地 区屡 见 不鲜 。 还有 , 学生 在学校寄 宿也会直 接增加家庭 的开 支 , 如住 宿费 、 生 活 费 和 交 通 费 等 。例 如 , 祥 市 农 村 寄 宿 小 学 的 收 费 标 准 钟 为每 名学生 2 5元 / 期 , 天 的 生 活 费 用 在 4至 5元 , 加 学 每 再 上 生 活 用 品 , 年 的 费 用 至 少 为 l0 一 O 0元 。 石 首 市 农 村 小 学 年 的 寄 宿 费 用 也 大 约 10 0 0元 , 市 团 山 寺 小 学 全 托 的 费 该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2000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分配,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
为此,本文将探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过多,规模过小。
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规模很小,学生数量少,但却存在大量的教师资源。
这些学校往往形同虚设,既耗费了教育资源,又浪费了财政资金。
2.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布局不合理,导致相邻的两个小学或初中之间距离过远,交通不便,学生交通费用高等问题。
3. 教学条件落后。
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教学条件都很差,师资力量不足,甚至部分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这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农村学校师生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福利待遇落后于城市地区,许多教育人才不愿意去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而不少农村学生则选择到城市就读,这导致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持续流失。
二、对策与建议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农村教育体系,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减少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加大规模。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规模化办学”的方式,减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加大学校的规模,整合教育资源,落实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政策。
2. 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
应根据当地的人口、交通、经济等因素,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
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交通条件、师生分布情况,避免出现近在咫尺却交通不便的情况。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 四 )努力优化 农村 中小学师 资结 构,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 积极实行 非重点 师范 院校师范生 免费政策 , 可以采取 “ 三定 向”( 定 向招生 、 定 向培养 、定 向就业) 的模式, 让大批的优秀 师范生 毕业后 直接到农村 中小学任 教, 给农 村学校补充新 鲜血液 。 这样做既能解决农村 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 知识 老化等问题, 又有 利于形成农村教师长期稳定的补充机制 。 其 次, 实施农村 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改善农村教 师的待遇。要按照 《 教师法 》 规定, 在待遇上 建立面向农村 、 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 优惠制度。设立农村 、 边远和艰苦地 区中小 学教师 特殊津贴制 度, 以吸引和稳定 教师在 该地区任教。 第三,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农 村教师队伍 的整体水平。
一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远。 并且学生到其他村落上 学同时会受到 当 地 同学的欺负与排斥 , 使孩子幼小 的心灵受 到一定伤害 。 父母对他们 的影响时间会急剧 缩短 ,其 中的教育也相应 明显欠缺 。 二、 农 村 中小学布 局调 整的发 展对 策 农村 中小学 布局 调整是 我 国当今社 会 发展的直接后果 , 在政策规划实施执行环节 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行性 、 全 面把握撤点并校 后的后果与影响 , 权衡利弊得失 。针对出现 的问题 , 我们必须查找分析原因 , 采取相关 对策将其消极影 响降到最低 , 最大效度地发 挥其政策作用 。 真正使农村撤点并校布局调 整到达我们所期望的 目的与 良好出发点。针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 我们应 该采取措施 予以解决 ,具体对策如下 : ( 一)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 小学布局 要 正确处 理集 中办学 和分散 办学 的 关系。 既关注集中办学 的适度规模效益, 又要 兼顾 分散办 学能解决 就近入 学和上 学难 的 优势 ; 二要正确处 理布局调整 中公平和效 率 的关系。既要看到撤点并校对于实现教育资 源 的合理 配置, 提 高教育资源利用 效率 的重 大意义 , 又要关注撤 点并校后偏远 地 区的学
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劳动生产力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新配置,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城乡中小学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小学阶段学生以每年%的速度递减,初中阶段学生以每年%的速度递减;二是生源快速向城镇流动,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空壳”学校,这就使得教育布局与生源变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显突出。
为有效推动全省正在进行的城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近期省委办公厅与省教育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对全省面上情况进行网络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到庆阳、平凉、武威、金昌、酒泉5个市的10个县区4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实地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教育布局调整现状我省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始于本世纪初,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探索阶段(2001年—2003年)。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据此我省各地开始探索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是分片试点阶段(2004年—2008年)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省上于2004年开始按区域分片进行试点工作。
经过2004年的酒泉试点、2007年的庆阳试点、2008年的陇南试点,逐步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酒泉模式”、“庆阳模式”等。
国务委员刘延东对庆阳市西峰区剩余校舍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是全面展开阶段(2009年至今)。
去年省政府提出全省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四个集中”的指导原则,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由此布局大调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
目前,庆阳、金昌、酒泉、嘉峪关4市已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工作。
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全省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比情况如下(见表1):布局结构调整情况对比表表1教育类别比较项目2003年2009年2009年与2003年比较幼儿园学校数(所)22762452增加176在校学生数(万人)减少普通小学学校数(所)1563512637减少2998在校学生数(万人)减少普通初中学校数(所)15781618增加40在校学生数(万人)增加普通高中学校数(所)453463增加10在校学生数(万增加人)二、调整初显的成效经过三个不同阶段的持续调整,我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均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均显良好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调整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村中小学调整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策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布局调整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1.上学路途变远,且存在安全隐患。
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
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床,摸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
在没有建食堂的非寄宿制学校,有些学生由于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他们只能到附近简陋的饮食摊或小卖部吃点东西,营养、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2.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增加。
布局调整使私人教育成本超出了农户对孩子上学所愿意和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贫困农民家庭的成本更大。
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不得不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孩子在校寄宿直接导致农民承担的教育经费成倍地增加。
学生到离家很远的学校住读,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撤并学校遗留资产浪费严重。
撤并学校的资产主要有校舍、设备、仪器、图书等。
调整后,被调整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资产也就无人管理。
校舍逐渐破损,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还出现了调整时以各种名义把学校资金花光、用光的现象。
4.学校班额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规模扩大了,教师、学生人数也增加了,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因为人数陡增而新建教室,只能在各班安插更多的学生,导致班额过大,尤其是一些中心学校班级规模就更大。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减少与学校过剩: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流出和少子化趋势,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面临生源减少和学校过剩的问题。
2. 分散的学校布局:农村地区的学校分布比较分散,有些地方存在学校各自为营、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不均衡的情况。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变动、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
1. 综合评估与优化布局:对农村中小学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局优化,合并农村学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在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出行距离和安全等问题。
2. 加强师资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3.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发展的资金来源,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 综合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设立联盟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5.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的获得感。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布局优化、师资支持、教育投入、综合利用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执行,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教育管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布局调整的进程也受到一些现实困难的阻碍。
一、农村中小学调整的背景及动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以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
学校布局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
每一次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一)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是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客观原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小生源不足,出现了大量的“微型”学校,生源减少客观上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在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某县级市为例,现有初中和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98万人、5.81万人,比2001年的3.55万人和5.91万人下降了16.06%、1.69%。
(二)地方上经费不足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客观要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即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财政拨款。
由于上级政府投入很少,县乡财力薄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渠道。
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山由“以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的转变。
但由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而国家的投入机制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资金投入出现“空档”,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减少,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面临困境。
因此,政府希望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办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
(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直接动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就该市的部分农村现状来说,大部分的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在城市居住,其子女就会选择在城市读书,从而造成农村学龄儿童就减少。
当年村村办小学的思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农村人口规模及转移的现状变化,因此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四)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农村教育资源分散,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基本上是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一所初中。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降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现在一个村只有10至20个学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要是办学,一些固定投入却一样不能少。
如教学楼的建设,师资的配备等,结果班额不足,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规模效益,节省投入资金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进行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现共有初中20所、小学92所,学校数量分别比2001年的26所、133所下降了23.08%、30.83%。
(五)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上升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实需求无论是硬件条件和软件设施,城乡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开始迫切地需要精神方而的满足。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有的家长专门在学校附近租房以方便孩子读书。
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城里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门可罗雀,为满足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必须进行布局结构的调整。
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其中城镇驻地学校学生人数6.91万人,比2006年5.41万人上升了27.73%,农村在校生人数1.88万人,比2006年2.84万人下降了33.8%。
通过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一批生源不足和办学条件不好的中小学,集中投入,提高定点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促进农村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也缩小农村与城市在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该市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一)少部分撤并学校孩子上学的安全存在隐患,急需增加标准校车布局结构调整后,少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该市现有的标准校车数量不能满足其需求,急需增加标准校车数量;部分农村道路较窄,不适合校车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二)初级中学全部采取寄宿制,农村住宿条件较差该市现有的所有初级中学均采取寄宿制,除少部分离家特别近的学生外,三公里以外的学生全部寄宿。
将离校远的孩子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无疑是解决因布局调整导致学生上学难问题的较好途径。
寄宿制不仅能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而且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增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人中小学的发展规划之中。
即使是住校,一般条件都较差,从审计组抽查的十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情况来看,宿舍基本上都是由废旧教室改造而成,一间宿舍住几十个学生,学生洗澡和上厕所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没有冷暖设施,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
而这些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有的教师每天从早上5点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多钟,额外的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三)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在教育上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城里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套,都要比农村学校高一截。
城镇驻地学校硬件设施较好,如塑胶运动场、住宿条件较好等,而农村学校大多没有塑胶跑道,该市被抽查的25所中小学中,有8所初中9所小学存在操场为土质煤渣跑道,有的学校无标准环形跑道,个别小学操场石子较多,学生活动存在安全隐患;有7所农村初中学生住宿条件简陋,约70公分宽的上下床紧靠在一起,与大通铺差别不大,且冬天无取暖设施,未聘请专人管理,宿舍区厕所不是卫生厕所,条件较差,异味较大。
(四)乡镇级财政集中财力提升办学条件,资金负担较重为了缩小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为了农村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乡镇政府集中财力进行教育新区、新校舍的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乡镇财力毕竟是有限的,部分乡镇将每年财政收入的60%投入教育,这无疑加重了乡镇财政负担。
必须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财政政策的适当倾斜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建议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
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第一,在调整的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不能简单的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同于“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布局农村中小学。
各地方政府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第二,应与时俱进,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前提,在统筹规划当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有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和方便孩子就近入学等原则出发,研究制定科学、适宜的调整方案和办法,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比较与科学论证,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我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谨慎推广的做法,充分考虑本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分地区、分阶段逐步调整,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搞试点,再逐步推广;或采取“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办法,在具备合并条件,如交通安全问题已解决、中心学校师资编制充足、后勤配套比较完备、农民群众支持认可的地方率先进行调整,而对那些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则仍应保留原有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支持指导,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第四,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的同事,加强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