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类国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 我们从长期以往的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 品牌。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对于服装诉求越来越趋向凸 现个性、标新立异。
如今…….
1992年国际时尚品牌进入:4月,LV中国旗舰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 Armarni、Channel、Dior、Gucci等品牌陆续跟上。
民以食为天
• ------30年来的饮食文化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从“食” 的变化中,可以反映社会的贫富贫富 盛衰,由最初的食不果腹,粗茶淡饭,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票证盛行,再 到改革开放后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 直至如今吃要讲究“绿色”“健康”。
改革开放前,每家每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 餐桌上的食物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 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样。
21世纪的市场蔬菜种类日益繁多。即使是在冬季里,市场菜摊上也摆满各种新鲜蔬菜。
到了现代,吃饱已经不成问题,我们的重心 已经偏向,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 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
住宅的变迁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房屋的变迁总的来说可以 概括为:从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 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二室一厅、三室一厅 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的、复式住宅、跃层、 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 到“居者优其屋”,这一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改 革开放以来时代的进步。
从匮乏到丰富
------论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之变化
改革开放之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重新确立了马克 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了“阶级斗争 为纲”的口号, 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 历史任务是把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 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 放。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 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 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 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 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 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当年 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 大喇叭裤。
菜篮子工程与食物多样化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 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保 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 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 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 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90年代,随着生活 水平的提升,我们告 别了油盐糖肉油凭票 买、每人每月细粮定 量的捉襟见肘的年代!
福利分房与筒子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福利分房”时代流行 着这样一句口号:“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 级”。那时候,房子面积分配的大小要根据 家里人口的数量。一般是一家三四口人,甚 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筒子楼,便 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当 时很时髦。
“筒子楼”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 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 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单元楼与住房制度改革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 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 台阶。用今天的眼光看房子面积是很小,但 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在这之前,大家 洗澡都是凭澡票进大澡堂,住进单元房后, 在家里就可以洗澡了。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 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房改后,无产阶级拥有了 房产,变成了“有产”阶级,在住房问题上,实现 了一次大的飞跃。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市场经济模式 的商品房所取代。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衣着风尚
30年前,在所有人身上, 绿蓝黑灰色的衣服,数量 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也许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 颜色就会引来“资产阶级 思想”的指责。
• 3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 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 以轻松装下,往好听里说 就是以艰苦朴素为荣,归 根结底就是供应紧张,一 人一年就给三四米布,加 上挣得也少,一件衣服往 往能供兄弟几人穿好几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 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80年代色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纷时代的来临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 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 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 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人 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 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 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 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 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 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 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 80年代。
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
第一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 最高时速 140公里/小时。全国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升到54.9公里/小时。 第二次大提速 1998年10月1日 最高时速160公里/小时。全路旅客列车平均速度达到提升到55.16公里/小时。 第三次大提速 2000年10月21日 全国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升到60.3公里/小时 第四次大提速 2001年10月21日 全国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升到61.6公里/小时。 第五次大提速 2004年4月18日 最高时速200公里/小时。全国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升到65.7公里/小时。 第六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 动车最高时速250公里/小时。达到国际上铁路在既有线提速改造上的最高水平。 全国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升到70.18公里/小时。
21世纪后……..
一个小城的变迁
千里之行—铁路
30年前的中国,出行难、买票难、乘车难,人 们望出行而却步。 那时,城里老百姓出行, 代步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就是自行车了,中 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城市尚且如此, 乡村就更难出行了,出门等长途车的焦虑,成 了大多数人不愿回首的往事。
• 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 49,940公里,全国铁路 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 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八十年代的食物配给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 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 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 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 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 手里的珍品。
1982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人们在买米。排队的人们把冻 僵的双手塞进口袋里或缩到袖子里。队伍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