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中生代地史
古生物地史学13ppt课件

中生代的划分: Ma 65
白垩纪(Cretaceous) 137
侏罗纪(Jurassic) 205
三叠纪(Triassic) 250
第一节 中生代的生物界(掌握)
一、特点 1、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荣为特征, 所以中生代称为“菊石的时代”; 2、脊椎动物以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繁 盛为特征,所以中生代又称为“爬行类的 时代”或“恐龙的时代”;
•
Ruffordia鲁福德蕨植物群
•
(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
(北移)——阴山————
•
小叶型真蕨+小叶松柏
•
(干旱热带、亚热带环境)
•
K2 :被子植物占优势。
第二节 中生代的古地理(掌握)
一、T:南海、北陆(秦岭为界),印支 运动( T2-3)华南发生海退(拉丁期海 退)。 二、J-K:结束了南北差异,出现东西差异: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 东部:小型断陷盆地(火山); 西部:大型盆地; 青藏:海洋。
•
(Ephemeropsis-Eosestheria-Lycoptera)
•
类蜉蝣—东方叶肢介— 狼鳍鱼
• K12 : T.—P.—N.动物群
•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
类三角蚌—褶珠蚌— 日本蚌
• 3、陆生植物:真蕨类+裸子植物(苏铁、松柏、 银杏),如:
3、植物以裸子植物占优势,所以中生代又 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 。
• 二、主要门类
• 1、脊椎动物:陆生为主
• (1)爬行类
•
T: 爬行类的二齿兽与两栖类的迷齿类共存
中生代地史总结

中生代地史总结第一篇:中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总结一、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相类型三叠纪时,中国华北地区广布着一些彼此隔离的内陆盆地。
沉积的地层以陆相为主,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沉积的地层以陆相为主。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导致中国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
中国的华南和华北地区在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的地层均以陆相为主。
二、古生物化石1.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恐龙时代三叠纪中、晚期出现大量新类群,原始的恐龙类在晚三叠世迅速得到发展,成为爬行动物的一个突发演化期。
侏罗、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已呈现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的陆、海、空生态领域占统治地位。
中生代生物界一个重要特征是鸟类出现。
2.陆生植物组合和气候分带三叠纪以裸子植物中的松柏、苏铁、银杏类及蕨类植物中真蕨类繁荣为特征。
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植物界总貌相似,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真蕨类仍很重要。
晚白垩世的温湿聚煤环境则在北美西部滨海带3.湖生生物组合的繁盛和演替中生代以来大陆面积的增广导致湖生淡水动物群的迅速发展。
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叶肢介类以延吉叶肢介和直线叶肢介为主;双壳类以T-P-N动物群为代表,介形类中的女星介(Cypridea)繁盛高峰一般被视作早白垩世的标志晚白垩世的湖生生物组合代表分子有真瘤模叶肢介(Euestherites)、假嬉蚌(Pseudohyria)、等。
4.海生生物组合中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箭石和双壳类最常见,六射珊瑚已经完全取代了四射和床板珊瑚,腕足类只残存小嘴贝类、穿孔贝类和石燕类少数类型,牙形刺在三叠纪经历了最后繁盛期并于末期绝灭,非蜓有孔虫在中生代仍然是重要化石。
三、地壳运动特征中生代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发生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同时发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印支运动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东部以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为主,西部以大型稳定盆地为主,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三.地史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中生代地史》课件

欢迎来到《中生代地史》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探索地球中生代时期的地 理与地质演化,以及生命的进化和环境变迁。
什么是中生代地史?
中生代地史时期发生在地球历史的中间阶段,跨越了大约2.44亿年至6,600万 年前的时期。它包括了三个时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地球的演化历史
中生代地质探索与未来展望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中生代地质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未来对地球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中生代地质对现代生态 环境的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中生代时期的气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极地冰川的形成和海平面的变化对地 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化对地质演化和生物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生代矿物资源
中生代是矿物资源形成的重要时期,例如煤炭和石油的生成。了解中生代矿物资源的形成过程有助源问题与现代的能源问题有着紧密联系。通过研究中生代的能源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寻找解决现代 能源问题的可持续方案。
地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这些演化过程包括了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及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生命进化历程
中生代是生命进化的重要时期,恐龙的出现和灭绝是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此外,中生代也见证了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生命提 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生代气候变迁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靠古太平洋,南邻古特提斯海,恰好夹在环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海两大活动地带的中间,所以中国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以来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征大致如下: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图14-4)。
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互相对接在一起。
向西又与巴颜喀喇和三江、滇西的广大印支褶皱区相连。
故印支运动期以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图14-5)。
到白垩纪亦大致如此,只有在西南边陲还有海侵,特提斯海淹没了西藏地区,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图14-6),在台湾地区也发现过早白垩世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
除此之外,可以说在印支运动以后,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印支运动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境(图14-5),新形成的古昆仑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但在中国东部地区,沿着NNE-SSW 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
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燕山地区,到南方的闽浙沿海,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地史】第15章 中生代的古生物、古

2.湖生生物组合
中生代以来大陆面积增广,导致湖生淡水动物 群迅速发展,成为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 据。湖生生物的空间分布也能反映古气候和古纬 度特征。
中侏罗世晚期:大型厚壳的始丽蚌 (Eolamprotula)-褶珠蚌(Psilunio)动物群(9、 10),而薄壳小型的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f. 8,可自侏罗纪延续至早白垩世早期,)主要分布于 中国北部。
一)中国的三叠系
海西阶段以后,北部古亚洲洋消失,华北—塔里木板 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相连,成为统一的北方大陆。南海 北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更加显著。
T2末期:发生拉丁期大海退以后,中国东部地区才
由东西南向北分向异分, 异逐步转变为
滨太平洋构造
带的影响开始
明显。
三叠纪
晚期的印支运
动导致大規模
陆壳增生,古
2. 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A、早三叠世:
华南板块主体为一陆表海盆,其西侧是康 滇古陆,东侧是华夏古陆(东南丘陵)(下图 a),江南古陆以NE—SW向展布其间。这些 古陆直接影响到华南板块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和沉积类型的展布。
海盆西北部的川滇黔鄂(上扬子)地区:
a、印度期(以飞仙关组为代表):
自康滇古陆向东依次为河床砂砾滩沉积(飞 仙关相),潮间泥砂坪与潮下泥灰坪沉积(夜 郎相)和生物鲕粒滩沉积(大冶相)。在更东 的川东及广大中、下游地区,为较宽广的浅海
Tyranosaurus
霸王龙
鸟脚龙可以东亚北方下白垩统 广泛分布的鹦鹉嘴(Psittacosaurus) 为例;晚白垩世的鸭嘴龙类,广布于 北方大陆。剑龙从侏罗纪晚期已经出 现,早白垩世后迅速绝灭。甲龙则在 晚白垩世继续繁盛,取代了剑龙的生 态环境。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期→盐类矿床、石油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潮湿期→成 煤期
早、中三叠世:干燥期→盐类矿床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煤
晚三叠世 中国南、北方均为聚煤期。南方含煤性
好如江西安源煤矿
早、中侏罗世 是我国重要成煤期之一,聚煤区主
要分布在北方,如辽西北票组、北京门头沟 组、晋北大同组都形成大型煤田。
T1 永宁镇组 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1600m 飞仙关组 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滨浅海
P2 大隆组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中暖生代潮的地史湿课件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T3 Pangea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侏罗纪Pangea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白垩纪Pangea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第十三章 中生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气候特征及控矿作用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生物界
陆生植物 Terrestrial plants 陆生脊椎动物 Land vertebrates 海生无脊椎动物 Marine invertebrates 湖相生物组合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最新地质年代表

地球地质年代表是指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
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一,概念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 1.64新近纪上新世N2 5.00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 37.5始新世E2 50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 362 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 800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五台纪Wt 2500-----------------------------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
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
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
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
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完————————。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简介)

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 Era;时间: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
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文名称:中生代外文名称:M esozoic Era 别名:恐龙时代时间: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中生代名称: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提出主要动物:恐龙类、se龙类、翼龙类等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se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
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
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植物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
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
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中生代蕨类植物古生代与中生代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
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
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
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形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
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地史PPT课件

9.1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Mesozoic division and features
9.2 中生代生物界
Mesozoic life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Outline of Mz plate tectonics
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
13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
14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2 1
T-
.
15
T3
.
16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17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3.1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9.3.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
10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太
剥蚀高
行
地及小
山
型盆地
.
11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地质年代表及口诀记忆法

元
古代
Sinian
古
(Pt3)
青白口纪
代
中元古
蓟县纪
代(Pt2) 古元古
长城纪
代(Pt1)
太
新太古
古
代
代(Ar2)
古太古
代(Ar1)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Ma) 时间间距 距今年龄
约 2-3
2.82 18
13.2 16.5
12 70
0.012 2.48(1.64
) 5.3 23.3 36.5 53 65 135(140)
地质年谱“宙、代、纪、世”的详细划分
宙、代、纪、世 1、宙: 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2、代: 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 3、纪: 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4、世: 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 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石炭纪分为早、中、晚石炭世;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第四纪:(早、中、晚)更新世、全新世。
地史单位表国际性地方性时间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时代单位岩石地层单位late中middlemiddle统series下lower世epochage时带chronozone时chrongroup组formationbed中新世n1miocene18233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平湖泊广布oligocene132365哺乳类分化eocene16553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发展1265kzcenozoic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发现晚白垩世k白垩纪kcretaceous早白垩世k70135140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晚侏罗世j侏罗纪jjurassic早侏罗世j73208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晚三叠世t42250印支阶段mzmesozoic三叠纪ttriassic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类发育二叠纪ppermian早二叠世p40290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侵造山作用强烈晚石炭世c石炭纪ccarboniferous早石炭世c72362355两栖动物繁盛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蕨类植物繁盛泥盆纪ddevonian47409鱼类繁盛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两栖类发育植物繁盛志留纪ssilurian30439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晚奥陶世o奥陶纪oordovician早奥陶世o71510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华北升起晚寒武世寒武纪cambrian早寒武世60570600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硬壳动物繁盛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量发展震旦纪zsnsinian230800裸露动物繁盛地形不平冰川广布晚期海侵加广古代pt青白口纪2001000蓟县纪4001400物出现中元古代pt长城纪4001800普宁阶段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古元古代pt7002500绿藻吕梁阶段新太古代ar5003000古太古代ar8003800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侵入hd46002800陆核形成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始形成地质年谱宙代纪世的详细划分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第6节中生代地史

2.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爬行类高度发展, 脊椎动物爬行类高度发展,不仅成为 陆地的统治者,部分又重新进入海洋, 陆地的统治者,部分又重新进入海洋, 并占领了天空,所以称中生代为爬行动 并占领了天空,所以称中生代为爬行动 物时代。中晚期,哺乳类、 物时代。中晚期,哺乳类、鸟类也相继 出现,从此生物界占领了海、 出现,从此生物界占领了海、陆、空三 度空间,呈现出空前未有的繁盛景象。 度空间,呈现出空前未有的繁盛景象。
当然, 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 的地方。例如, 气候变迁说” 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 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 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 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 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 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 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 地质学中,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 个假说。 被子植物中毒说” 酸雨说” 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 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 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 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晚三叠世,由于印支运动, 晚三叠世,由于印支运动,地壳 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海水退出华南, 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海水退出华南, 中国南北大陆连成一片, 中国南北大陆连成一片,从而结束了 南海北陆”的格局,拉开了中国“ “南海北陆”的格局,拉开了中国“东 西分异”的序幕。 西分异”的序幕。
(二)燕山构造阶段 燕山运动使东西分异进一步强化, 燕山运动使东西分异进一步强化,促 纪的地层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 使J—K纪的地层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东 部沿海区燕山运动异常强烈, 部沿海区燕山运动异常强烈,火山活动频 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繁,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同时 气候也显现出东西差异, 气候也显现出东西差异,东部受太平洋气候 带影响,以温暖潮湿为主, 带影响,以温暖潮湿为主,西部为内陆干 旱气候为主。 旱气候为主。
14第十四章中生代220507748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 到中生代末,亦即白垩纪结束,昌盛并称 “霸”中生代的菊石类和恐龙类等突然全 部绝灭,这一事件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 和争议。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气候突变导致了生物大灭绝事件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博士 所在的研究小组在华南上百个地质剖面采 集样本,历经10年时间,对化石进行详细 分析,首次把生物多样性变化锁定在10万 年的时间尺度内。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第二节 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 Section 2 Evolution of Global Geo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y In Mesozoic Era • 一、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 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是 岩石圈板块发展演化趋向于形成近代构架 模式的时代,也是岩石圈板块从联合又走 向分裂、漂移、逐步完成近代海陆分布格 局的时代。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三叠(Triassic)纪距今2.50—2.08亿年, 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三叠系(T)。因德 国中部该地层的三分性明显而命名。
• 左图为湖北大 冶三叠纪中厚 层石灰岩,颜 色灰黑色,地 层向北倾斜, 倾角约55°, 坡向与岩层倾 向一致,组成 向斜构造的核 部。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 一期在中、晚侏罗世, 二期在侏罗、白垩纪间, 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 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 征大致如下: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1、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 本形成大陆环境 • 2、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 3、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1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geohistory
中国三叠纪地史概况
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 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菊 石 缝 合 线 类 型
侏罗纪、白 垩纪箭石(内 壳亚纲)
侏 罗 纪 箭 石
淡水湖生生物组合—E-E-L动物群
Ephemeropsis(三 尾类蜉蝣)Eosestheria(东 方叶肢介)Lycoptera(狼鳍 鱼) 时代 J3
K-E之交的重大生物事件
恐龙向现生鸟类的过渡
热河生物群集锦
c. 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秦岭FB, Bayan Har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华南T3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3
西部海湾:滇黔桂及 龙门山一带,早期碳 酸盐沉积,晚期碎屑 含煤,属Tethys构造 域 二桥组 火把冲组 把南组
海湾型海 陆交互含 煤沉积, 属环太平 洋构造域
小型断 陷盆地, 有火山 岩
T1-2
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 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 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 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E 赵家店组
江底河组 K2 马头山组 普昌河组 K1 高峰寺组 蓬莱镇组 J3 遂 宁 组 J2 沙溪庙组 新田沟组 J1 自流井组 须家河组
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个 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含 T.P.N.——动物群粗 干旱气候 J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
岭
票
群
群
3Km,中性火山岩—风成沙丘 3Km,基性火山岩—砂页岩夹煤层 印支运动II
T3
坤头波罗组
冀北辽西剖面地史特征分析
1 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 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湖相沉积; 2 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早期主要由基性岩组 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晚期分布 广泛; 3 白垩系主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Ⅱ之后,反映 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Ferns from New Zealand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 拟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 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环境:热 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朝阳鸟(Chaoyangia),娇小辽西鸟(Liaoxiornis,10cm+))
特征:十分退化的牙齿,胸骨比始祖 鸟发育,是已知最古老的鸟—真正 的鸟类的祖先,而始祖鸟只是鸟类 演化的一个旁支
始祖鸟
娇 小 辽孔 西子 鸟鸟 类 厘群 米中 左的 右 长
8
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面貌:双壳类、菊石类、六射珊瑚、箭石、有孔 虫、牙形石、腹足类, 腕足, 昆虫等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雪峰山以西,受康滇古陆影响,沉积物西粗东细,呈现滨浅 海碎屑岩—浅海泥质碳酸盐互层—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 质沉积相带;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受华夏古陆影响, 为滨海砂泥质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 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 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西部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 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海西阶段以后,北部古亚洲洋消失,华北— 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相连,成为 统一的北方大陆。南海北陆的构造古地理格 局更加显著。 拉丁期以后,中国东部地史逐步向东西分异, 滨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开始明显。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导致大規模陆壳增生, 古中国大陆雏形已经形成。
中国东部地史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中生代的地史 Mz geohistory
1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2 中生代生物界 3 中国中生代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Mesozoic division and features
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 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 陆相沉积、成煤时期 构造史:联合古陆走向解体特 提斯洋(Tethys)逐渐萎 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
黔西南贞丰剖面
T2 1600m T1 1600m
J1 自流井组 二桥组 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 火把冲组 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 把南组 拉丁期大海退 法郎组 浅海碳酸盐岩—滨浅海碎屑泥质沉积 关岭组 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 咸化海盆 永宁镇组 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飞仙关组 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滨浅海 P2 大隆组
2 大规模海退
3 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系
整体陆相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太 行 山
以东为 剥蚀高 地及小 型盆地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系 剖 面
中国北方三叠系—鄂尔多斯(Ordos)盆地
J1 T21- T3 延长群 灰绿色砂、页岩,含煤、油页 岩含D.-B.植物群,半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 T21 二马营组 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 碎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陆生脊椎动物的演化阶段
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 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 繁盛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中生代 脊椎动 物演化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适应辐射
陆地蜥臀目:蜥脚类食素,头小尾长,身体笨重, 四足行走, 如Mamenchisaurus(马门溪龙) 恐 兽脚类食肉,前肢特化,后肢坚强,牙齿锋利, 龙 如Tyranosaurus(霸王龙) 鸟臀目食植物为主,两足行走,脚的三趾构造 与现代鸟类相似,如Anatosaurus(鸭嘴龙) 海洋鱼龙类具有鱼形身体,善于游泳,但用肺呼 吸,如Ichthyosaurus(鱼龙) 空中飞龙类前肢加长,后脑和眼发育,牙齿退化, 如Dsungaripters(准噶尔翼龙)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 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 潮湿内陆环境
J1-2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冀 北 辽 西 侏 罗 系 和 白 垩 系 剖 面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东小型断陷盆
地地层序列—冀北辽西剖面
Q
K12 孙家
湾 组
K11
热河群上部
紫红色砂砾岩 燕山运动Ⅱ 3Km,砾岩、砂页岩夹煤, 燕山运动Ⅰ
EEL动物群, 孔子鸟,中国鸟
J3-K11热河群下部 2.6Km,中酸性火山岩—砂页岩、油页岩 J2 南 J1 北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中国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J1,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
a.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b.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恐 龙 蛋 化 石
马门溪龙
青岛龙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撞击与恐龙灭绝
陆生脊椎动物—鸟类起源及龙鸟之争
J3 德国Archaeopteryx(始祖鸟)
爬行类特征:具 (锐利)牙、具(翼)爪、 爬行类特点的骨骼构造 鸟类特点:羽毛
K1 孔子鸟类群 (中国鸟(Sinornis),华夏鸟Cathayornis),
白垩 chalk
中生代生物界-Mz life
2.1 陆生植物 Terrestrial plants 2.2 陆生脊椎动物 Land vertebrates 2.3 海生无脊椎动物 Marine invertebrates 2.4 湖生生物组合 Lacustrine fossil-assemblages
1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肋 木Pleuromeia(Mz的孓遗, 干旱气候)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如悬铃 木(俗称法国梧桐Platanu), K1有辽宁古 果(水生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