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断面及点设置原则与标准及计算修正(第二篇)
-关于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关于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d3b30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9.png)
-关于⾼铁路基沉降观测⽅案DK887+649.43~DK889+358.02段路基⼯程观测、检测⽅案⼀、观测⽅案1、路基变形监测控制技术措施⾼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分严格的⼟⼯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作为路基施⼯中的重要⼯序,贯穿整个路基施⼯始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测定每⼀层填料填筑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及整体⽔平位移和路基成型后的地基沉降及路堤本⾝的沉降值。
在填筑施⼯期间,填⼟速率根据观测情况确定,如地基稳定情况良好可以酌情加快,反之减缓填⼟速率,当边桩横向位移⼤于5mm/d,地⾯沉降超过10mm/d时,停⽌填⼟。
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预测总沉降和剩余沉降。
该段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路堤基底沉降监测和路基⾯沉降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艺流程见图1。
2、监测测试项⽬以路基中⼼沉降监测为重点,其他包括路基⾯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或松软⼟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⑴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每10~100m设⼀个监测断⾯,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每个监测断⾯预埋1~3个沉降板(软弱地基时3个)。
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预埋沉降板进⾏监测,每个监测断⾯预埋3个沉降板。
沉降板满⾜要求图1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艺流程图由沉降板、底座、测杆(ф=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ф=49mmPVC 塑料管组成。
随着填⼟的增⾼,测杆与套管亦应相应加⾼,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接⾼后的测杆顶⾯应⾼于套管上⼝,在填⼟施⼯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整平(可铺设0.1m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平及垂直度。
填⼟⾼度⼩于2.0m时,每两天观测⼀次,超过2.0m后,要求每天观测⼀次,在沉降速率较⼤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
地⾯沉降量⽤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
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第二章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及评估
![第二章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及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e031ae45e45c3b3567ec8b68.png)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路基沉降观测目的: 一是用来指导现场路基施工填筑速率; 二是用来推算路基工后沉降。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在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在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桩, 在路堤中心线地面上设置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水平位移和沉 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测定地基沉降值,同时作为验交时 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时速300-350公里新建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要求: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在边坡坡脚外设置 边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在路堤基底地面设置沉降观测设备 进行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控 制标准应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每昼夜,坡脚 水平位移速率≤0.5cm/每昼夜。应根据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 合分析,以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并及时调整工艺、工法 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作为验交时控制工 后沉降量的依据。”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 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 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 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位移边桩:采用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 正方形,长度 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1)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2)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 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 读数。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bfad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5.png)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线路的不断延伸,对线路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沉降变形观测,为工程的日常运维和维护提供数据参考。
二、观测目标1.在各关键节点上设置监测点,全面观测沉降变形情况;2.实时监测线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提供沉降变形数据,为工程的运维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设备1.观测方法:(1)采用连续观测和定期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2)连续观测通过现场安装的多个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点观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频率进行,采用手动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1)连续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沉降仪、全站仪等;(2)定期点观测设备包括水平仪、测距仪等。
四、观测方案1.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版高速铁路线路下工程的关键位置,比如桥梁、地下通道等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
2.连续观测部分:(1)在各监测点上设置自动沉降仪,通过自动沉降仪实时记录土体的变形情况;(2)自动沉降仪读取的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中心监控室,实现远程监测;(3)设立监测预警值,一旦数据超出预警值范围,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定期点观测部分:(1)按照计划和频率,对各监测点进行手动测量;(2)利用水平仪、测距仪等设备,记录土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变形情况;(3)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并记录至工程监测数据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连续观测数据:(1)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上传至中心监控室;(2)中心监控室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沉降变形曲线和图表;(3)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定期点观测数据:(1)定期点观测数据由监测人员手动记录,并进行整理与存档;(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监测点的变形报告;(3)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步骤的探讨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步骤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d3012c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a.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步骤的探讨背景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与使用,路基沉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路基沉降可能会导致轨道几何参数的变化,影响运行安全和行车质量。
因此,对路基沉降进行精确的观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步骤,以期为工程师提供参考,提高路基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前期准备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方面: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观测的第一步,需要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观测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观测时间间隔等参数。
方案设计的关键是确定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点应该分布在整个路基范围内,并考虑到路基的不均匀性和变化性。
设备准备观测设备的准备包括设备的购买、检查和校正。
观测设备需要具有足够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观测的精确性要求。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水准仪、倾斜仪、全站仪等。
观测点的环境条件也需要进行考虑,需要考虑到天气、地形、地貌等因素。
观测点的环境条件应该尽可能的稳定和平均。
观测流程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可以进行路基沉降的观测。
观测流程包括以下步骤:检查设备在进行观测之前,需要对观测设备进行检查和校正。
检查设备需要确保设备的状态良好,并进行校正,以保证观测精度。
建立控制网络在建立控制网络之前,需要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并对控制点进行校正和标记。
建立控制网络是为了保证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建立观测点在控制网络建立完成后,需要在观测点建立观测桩或铁钉,并确定观测桩或铁钉的位置和高程。
观测点的设置应该考虑到路基的不均匀性和变化性。
完成观测点的建立后,可以进行观测。
观测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观测。
观测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以便分析沉降变化的规律。
数据处理完成观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上传、数据检查、数据验证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路基的沉降速率和沉降趋势,以及发现可疑的沉降点。
结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需要进行科学的方案设计和合理的设备准备,同时需要关注观测点的环境条件和整个观测流程的精确性。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沉降观测问题探讨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沉降观测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a9feffaf61fb7360b4c656d.png)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沉降观测问题探讨摘要:详细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沉降观测沉降监测的内容及设置原则、沉降测试方案、测量频度和工后沉降的分析与评估,为解决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沉降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资料。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
1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沉降监测的内容及设置原则监测内容主要有:路堤及浅挖路基的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过渡段不均匀变形监测,软土或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水平位移监测、桩网结构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等。
监测范围涵盖所有沉降发生的路基地段。
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另外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水平位移监测等。
路基面监测点是变形监测的重点部位,同时,为评价沉降发生与发展规律,预测总沉降量及工后沉降完成时间,还必须在路基填层中以及路基基底布置监测点。
路基面监测点布置密度满足变形评估的需要,路堤本体及路基基底变形监测点的布置在路基面监测点同一监测剖面上,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地段,对监测断面进行加密处理。
2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沉降测试方案(1)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堤地段每个监测断面设三个点,分别位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采用监测桩,在路基成形后设置。
典型路堤断面沉降观测布置示意图见图1。
观测方案为分别于线路中心、两侧路肩各设置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三个点。
监测方法采用监测桩,在路基成形后设置。
典型路堑断面沉降观测布置示意图详见图2。
图1 典型路堤断面沉降观测布置示意图图2典型路堑断面沉降观测布置示意图(2)基底沉降监测。
在地基表面处理完成后、路堤填筑前,在路堤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预埋高精度智能型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底沉降监测。
每隔一段距离,在线路中心增设沉降板进行沉降校核监测。
当地表横坡大于20%时,在填土较厚一侧增设1 个测点(仍采用高精度智能型单点沉降计),以评价基底沉降的均匀情况。
高速铁路沉降监测
![高速铁路沉降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c31f440eba1aa8114431d9c8.png)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1 路堤填高<3m,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断 面间距一般50m.沉降监测桩 H1<3m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地基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A-1型)2.2 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 高≥3.0地段顺 号 1 观测内容 路基面沉降 观测 路堤基底沉 降观测 路堤基底全 断面沉降观 测 观测 元件 观测桩 观测点 数量 3个/断面 断面 间距 50m 附注 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 或高度小于5m路堤地段可100m 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每个 断面埋设2个。
2沉降板1~2个/断面50~100m3剖面 沉降管1个/断面一般地段25%的观测剖面,各 类过渡段路基50%的剖面埋设 100~200m 剖面沉降管作校核剖面,校核 剖面基底同时布置沉降板与剖 面沉降管。
200m 改良土路堤填高大于5m时设, 每个工点不少于1处。
4改良土填土 沉降观测单点 沉降计1个/断面2.2 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 高≥3.0地段沉降监测桩 基床表层沉降监测桩剖面沉降管 校核剖面埋设 沉降板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H2≥5m 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沉 降 监 测 剖 面 元 件 布 置 示 意 图 ( B-3型 )2.2 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 地段沉降监测桩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 H1>5m 单点沉降计 每2个剖面设1处沉降监测桩路基本体(改良土填筑) 剖面沉降管 校核剖面设 沉降板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压缩变形层改良土填土沉降监测无压缩层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1型)H2≥5m2.3 路堤加载预压地段沉降监测桩预压土方 H1<3m 基床表层 沉降板 基床底层 沉降板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沉降监测桩剖面沉降管 校核剖面设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沉 降 监 测 剖 面 元 件 布 置 示 意 图 ( F-3型 )一般土质路堑地段1:m1:沉降监测桩 基床表层 挖除换填层 沉降监测桩m路堑地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1型)3.1 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及监测元件布置原则2.4 土质路堑地段 2. 红黏土及膨胀土路堑地段1:m1:沉降监测桩 基床表层 挖除换填层 单点沉降计 基底沉降监测 2.3m 沉降监测桩m红 黏 土 、 膨 胀 土 路 堑 地 段 沉 降 监 测 剖 面 元 件 布 置 示 意 图 ( E-3型 )≥10m观测阶段 路基变形监测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土施工期 间地基土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 第二阶段:路基填土施工完成后,自然沉落期及摆放期的变形监 测,该阶段应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以及路基基底沉降 进行系统的监测,直到工后沉降评估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为止; 第三阶段:铺设无碴轨道施工期的监测; 第四阶段:铺设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bc901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7.png)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四、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断面及点设置原则与标准及计算修正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断面及点设置原则与标准及计算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95e4cfd049649b6648d74764.png)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和沉降计算与修正方法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1月目 录1 概述 (1)1.1 工程数量 (1)1.2 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岩土 (2)1.3 测量点分类 (2)2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4)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2.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10)3.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0)3.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5)4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17)4.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7)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9)5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20)5.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0)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1)6 沉降变形计算及修正方法 (22)6.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计算与修正 (22)6.2 梁体徐变上拱计算 (23)7 注意问题 (26)1 概述1.1 工程数量兰新高速铁路全线正线长度1775.779km,其中新疆段全长709.923 km。
既有线改建1.550km(双线),设2个客运站(哈密、乌鲁木齐)、4个中间站(吐哈、鄯善北、吐鲁番北、大河沿)和5个越行站。
本项目不含乌鲁木齐新客站、动车运用所、动车走行线和相关联络线工程。
全线正线桥梁198座,119.75km,占全长的16.8%,箱梁2521孔,T梁1245孔,槽型梁178孔,各种特殊结构24处。
设箱梁预制场6处,T梁预制场3处。
新疆段路基长544.451km(含站场,扣除路堑式防风明洞26.754km),区间路基长度为521.901km。
正线区间路基断面方6990.84×104m3,其中防风结构路基帮宽土方为595.31×104m3;圬工方为545.06×104m3,CFG桩1726.38×104m,水泥土搅拌桩27.10×104m,强夯660.04×104m2,重锤夯实578.50×104m2,冲击碾压382.97×104m2。
【铁路方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水准测量)
![【铁路方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水准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325057484afe04a1b071dec4.png)
目录1 总则 (1)2 沉降变形测量 (2)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4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8)5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0)6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1)7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26)沉降变形观测方案1 总则1.1为指导xx铁路xx标管辖内的工程段,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方案。
1.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1.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1. 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1.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J962-2009);(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xx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铁道部有关规定。
高速铁路线下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技术
![高速铁路线下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ed35339453610661fd9f40c.png)
高速铁路线下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哈齐铁路客运专线线下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工作,详细介绍了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观测方法和具体技术要求。
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为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要求1 前言近年来,为了满足我国铁路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列车提速等多方面的要求,高速铁路的广泛修建已经成为我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铁路线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路基沉降观测是重要的技术管理项目之一,对于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工程概况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铁路客运专线地处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西南部与内蒙古、吉林三省区交会处,线路起自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向西北方向经肇东、安达、大庆,止于齐齐哈尔市。
我分部承建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HQTJ-4标DK191+222.78~DK196+897.49段路基工程,为了满足沉降观测工作需要,我分部内共有CPII水准点4个,自己加密沉降观测工作基点17个,埋设路基沉降观测断面103个(其中B1型观测断面59个、B2型观测断面23个、A型观测断面21个)。
3沉降变形测量一般要求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类与布设要求3.1.1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分类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
3.1.2.沉降变形测量点布设基本要求3.1.2.1 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得间距不宜大于1km。
3.1.2.2 工作基点。
要求埋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沉降变形监测需要。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986f51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9.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第一篇: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结合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提出了沉降测量的重要性,详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加发展迅猛。
然而,速度达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即旅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
因此,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
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汉宜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对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基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以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也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汉宜高速铁路区间正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按设计速度200km/h控制:一般地段150mm;路桥过渡段80mm;沉降速率40mm/年。
汉宜铁路HYZQ-6标段六项目部门起止里程桩号为DK265 490.27~DK275 849.3,共计10.36公里,其中路基约4.3公里,沿线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
其沉降观测分以下内容。
1 沉降观测的目的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2)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和结构物及路面施工时间;3)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量。
2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美国Trimble(DINI)精密水准仪,铟合金水准尺;索佳SET1X全站仪。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852465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75.png)
摘要:结合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提出了沉降测量的重要性,详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加发展迅猛。
然而,速度达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即旅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
因此,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
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汉宜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对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基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以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也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汉宜高速铁路区间正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按设计速度200km/h控制:一般地段150mm;路桥过渡段80mm;沉降速率40mm/年。
汉宜铁路HY ZQ-6标段六项目部门起止里程桩号为D K265490.27~DK275849.3,共计10.36公里,其中路基约4.3公里,沿线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
其沉降观测分以下内容。
1 沉降观测的目的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2)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和结构物及路面施工时间;3)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量。
我的--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我的--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846e6d312b3169a451a480.png)
引言自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重视铁路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始终在为提高列车的行车速度作不懈的努力。
在我国铁路“十五计划”编制中已明确指出,要加强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各省会城市和其它大型城市间铁路快速客运系统。
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荷载的基础,它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路基几何尺寸的不平顺,自然会引起轨道的几何不平顺,因此需要轨下基础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小的永久变形,以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平稳运行。
从德、法、日三国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咨询结果来看,德、法强调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其追求沉降的目标是不均匀沉降为零。
工后沉降的指标相对而言较为严格,如何确保路基沉降变形满足质量标准要求成为路基工程的重点课题。
我国从很早开始对高速铁路基础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大量理论、试验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相关设计暂行规定和设计指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2005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了《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此拉开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序幕。
本设计是根据铁道部建设司2006年4月10日下发的《关于尽快开展〈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编写工作的通知》[1]的要求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2]中对线下构筑物的变形测量提出的相关规定,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相关评估技术要求,进行编制的。
1 哈大客运专线四平段概述1.1 工程概况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被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900公里。
中铁十九局集团哈大客运专线管段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境内,为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站前土建工程Ⅲ标DK579+140~DK602+407.3段工程,线路全长23.2667km,其中桥梁长13.77807km,占59.22%,路基长9.48923 km,占40.78%。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f5300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9.png)
高铁线下项目沉降变形观测评价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了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后沉降预测。
,以评估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从而确定无砟轨道铺设的合理时间,保证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
评标应综合考虑沿线各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价数据必须通过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获得,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零观测”(即初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
二、工作基础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技术导则》(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 06]189号);3、《国家一、二级水准仪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 83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导则》(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程》(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导则》(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一份;11、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一)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价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铁路工程施工沉降观测
![铁路工程施工沉降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6b8c582d83c4bb4cf7ecd144.png)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2.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2.3.2 观测元件的埋设: • 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 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 2.3.2.1 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 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 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 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处。埋设 规格见附图 2.3.2.1 ,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 形,高出埋设表面5mm ,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1 .铁道部工管中心通知要求 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 铁建设(2006)158 号 3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 定》铁建设(2006)189 号 4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 设(2005)745 号
讲课主要内容说明:
• 共分10 部分 1 ~5 部分:主要是沉降变形观测范围,观测断面、 观测点的布置,观测元器件的埋设、观测频次、观 测精度的要求; • 第6 部分:主要是沉降观测的测量要求及观测资料 整理、提交; • 第7 部分:沉降观测分析、评估、铺设无碴轨道技 术条件的综合评定; • 第8 ~10 部分:铺设无碴轨道时间的审定、评估 报告汇编、各参战单位职责及要求。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1.1 路基: 1.1.1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1.1.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1.1.3 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改良土路基) 1.2 桥涵: • 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 洞沉降观测 1.3 隧道: •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 沉降观测 1.4 过渡段: •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2.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2.2.1 路堤填高<3m ,且地基压缩层厚<5m 地段: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浅谈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7c2232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9.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浅谈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5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划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PVC管)组成。
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尺寸为500 mm×500mm,厚5 m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厚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在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以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afe0a4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3.png)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附件二: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及基本工作要求1、技术标准(1) 铁道部下发的有关文件以及部工管中心《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2) 本线经审核的施工图设计。
(3) 《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要》(会议纪要2010第13期)(4)《关于印发“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贵广工管〔2010〕105号)(5) 《研究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现场检查及培训的会议纪要》(会议纪要,2010第44期)(6) 各施工制订、监理单位审核的《沉降观测管理实施细则》、《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2、基本工作准则(1) 真实、科学、坚持真实、科学的原始观测数据是搞好沉降观测工作的首要条件。
真实性体现在原始数据采集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从现场实际观测测量中得来。
科学性体现在观测操作符合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等要求。
(2) 重外业、重实践把沉降观测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
贵广铁路为西南山区客专铁路,地形多变,地质复杂,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搞好。
(3) 服务于运营安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以服务于运营安全为基本准则。
沉降观测为科学评定主体工程是否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指导和改进施工工艺工法的测试依据,施工过程中的观测数据异常时需分析后及时按规定上报建设、评估、设计等单位,以期整改有关问题,采取施工措施后达到评估标准,不为运营留下任何安全质量隐患。
3、日常技术资料及成果管理从2011年1月开始,基本形成了数据周报和工作月报制度,为评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施工、监理单位建立线下工程沉降管理工作台帐,于2011年4月完成。
按周(每周五18:00前)提报评估单位原始观测数据及分析处理后的数据、文件。
按月提报评估单位工作月报(每月25日18:00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4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 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 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 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
图2.2.2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 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 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 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 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 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 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 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0m。
4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 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2.1.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 要求; 1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 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 面上。 2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布置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 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3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 管(高速铁路工程一般不提倡采用)、沉降观测桩、沉降 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布置于两 侧线路中心外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 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1~2m、10~12m处,并与沉降 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 标准和沉降计算与修正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6月
目 录 1 概述 1.1 测量点分类 2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3.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4.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云
桂
图3.1.3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பைடு நூலகம்
3.1.4 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 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3.1.4。
图3.1.4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3.1.5 梁体观测标: 1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 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 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 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 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 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 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 逐孔进行观测。 2 观测点布置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 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 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 详见下图。
3.1.7 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 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如图3.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 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形成闭 合线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图3.1.7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1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 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 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 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 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 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 连接。 4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 倾斜。 2.2.3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 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1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 应大于10cm。 2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 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 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图2.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2.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2.1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 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 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 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 为初始读数
5.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 沉降变形计算及修正方法 6.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计算与修正 6.2 梁体徐变上拱计算 7 注意问题
1 概述
1.1 测量点分类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 观测点。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 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 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基准点使用全线 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 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 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 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 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
2.2.6 无砟轨道铺设时路基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 定中详细要求。 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与埋设标准 3.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1.1 一般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台) 身观测标。 3.1.2 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 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 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 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3.1.3墩身观测标: 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2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 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 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 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 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3.1.3。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 作为初始读数。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 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 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 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2.2.5 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 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 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 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 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 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 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 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 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 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 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 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 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5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 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 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 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 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 降观测桩。 6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3.2m 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7 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 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2.1.4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 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 图2.1.4所示:
2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与埋设标准
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 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 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 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 观测断面。 2.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 件要求; 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 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 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 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 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 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图2.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2.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 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φ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 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50×50cm,厚1.0cm。
图2.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