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王瑶【内容摘要】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
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
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
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
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
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
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
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构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彻底转变自己,从旧观念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新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任何变革中,观念的变革总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彻底转变和建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
为此,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从旧观念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一、建构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手段和素材。
教材不再只是教科书,它由静态走向了动态,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与教材相对应,教师与学生便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由接受者变成了开发者,教材一改往日的成人化、教条化的枯燥呆板的面孔,成为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吸引力的教与学的资源。
二、建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相对于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型的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育内容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和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这种换位思考,为的是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给予他们最想要的帮助;这种换位思考,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
三、建构学生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学习的主体——学生1、要有平等的心态。
对学生而言,平等就意味着尊重,有了尊重,才会有感激,有了感激,便有了接纳教导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这个意愿,才能达成所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环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平等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被信任感,使学生愿意和敢于参与,才能形成流动、灵活的动态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然而,陈旧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成为阻碍新课改继续前行的障碍。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发展性的评价目的观、"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观,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观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观。
一、"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首先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来审视课堂教学的优劣。
这也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由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上来。
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应该是,或不主要应该是评价教师备课备得如何、教师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是否到位、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而应该将视线转移到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身上是否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学生真正学习的效果如何等。
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评判标准。
"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教学目标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讲就要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和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不再是"挑选适合于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差异性,可以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旨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提高。
教学目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
8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新课程的教学观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以发生在人与物之间,是一种多元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
教的实质在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改造和创造。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特别是很多需要教的内容是教科书里所无法体现的,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教师丰富渊博的知识及人格力量,学生蕴藏着的巨大学习潜能和激情,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这种巨大的力量,使信息转化、知识内化、情感交融、师生发展。
3、“四因素”过程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不断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
在课堂上应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中来,教与学完全融合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
4、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凸显。
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宽教学的视野。
5、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倡导在“活动—体验”模式下的“生成本体论”。
6、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知识、获得发展的过程。
7、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
交流与合作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互动,认知上的相互启发和生成,合作共事的精神和能力。
二、确立十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
教师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观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注重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现师生间平等对话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体系,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
在语文教学中,务必通过创设对话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活动的环节推向高潮。
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学习与钻研中,真正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使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教材观师生观一、语文课堂的对话式课堂教学观现代化的教学观点认为:只有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通过创设对话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活动的环节推向高潮。
教学课文《范进中举》时,我设置话题问学生:“对范进前后的不同的命运和经历,众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和前倨后恭的态度,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自学和探究中,自己创设话题,共同探讨。
在边谈边教中把教学氛围推向高潮,一举打破往昔启而不发,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二、语文课堂应树立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
”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新的教学观
李新 华
( 遵 义 县 第 二 中学 , 贵州 遵义 摘 要 : 文章认为 , 新课 程 背 景 下 , 高 中数 学 教 师 要 树 立 大众 化 教 学 、 理论联 系实际、 以 学 生发 展 为本 、 建构主义 、 现 代 教 育技 术 辅 助教 学 的新 型 教 学观 。 关键词 : 高 中数 学教 学 新课 程 教 学观 新 课 程 新 在 哪 里 ? 首 先 当 然是 新 在课 程 理念 上 。具 体 而 言. 就是 教师 不 能 再 持 传 统 的教 学 观 . 而 要树 立 与新 课 程理 念 相 一 致 的新 教 学 观 。 在 新课 程改 革 背 景 下 , 高 中数 学 教 师应 树 立 哪 些 教 学 观 呢 ? 笔 者不 揣 浅 陋 . 在此略陈陋见。 1 . 树 立 大 众化 数学 教 学 观 5 6 3 1 0 0 )
地 。这 种 模式 下 , 学生的发展被放在次要位置 , 违 背 了教 育 的 基 本 精 神 。自进 行 新课 程 改 革 以来 , 教 育 工 作 者 普遍 注意 到 了 传 统 教 学 模式 的 弊端 , 因此 纷 纷 呼 吁 进 行 改 革 , 要 求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主 体 地 位 , 满 足 学 生 的发 展 需 求 。 新 课 程 理 念下 , 教 学 活动 的中心由之前的“ 教” 转 向了现在 的“ 学” 。 教 师 的 教 学 设 计、 教学 活动 都 应 当 以学 生 的 “ 学” 为 中心 , 在 教 学 中要 充 分 考 虑到学生的各种实际 , 包括认知现状和知识需求 , 力求做到 因 材施 教 , 使 每 一 个 学 生都 能 学 有 所 获 , 都能获 得相应的发展 。 为此 , 高 中数 学 教 师 要 尽 可 能 采 取 差 异 教 学 法 , 使 每 一 个 学 生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
以下是一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点:
1. 学生中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 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4. 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6. 评价改革: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等方式来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师德师风新的体会物理组林旭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
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
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
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
观
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我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定的学科知识内容或教学计划,更是研究者从中获得的一切经验和体验。
因此,课程应以研究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个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研究。
同时,课程应是开放的、运动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期的,以过程或活动形态存在。
我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研究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研究的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以及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的转变。
我的评价观认为,课堂评价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学生的是与否,而应适时、适当、适量的为学生评价,在评价中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评价应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探究研究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评价、师生互动评价和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
其中,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学个性,展现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特色。
1 体现课改教学理念1.1 新型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思维过程的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由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营造师生平等、尊重、支持、容纳、和谐的教学环境。
1.2 开放的课程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和重组。
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
1.3 全面的发展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身心素质、意志品格形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细致观察、主动操作、及时归纳、不断反思等一系列知识探究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4 激励的评价观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启发、指导作用,教学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昂扬的学习士气。
2 实施现代教学行为2.1 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的交流,也是师生教学过程的合作,师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
这当然是件大好事。
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像又很不好把握。
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
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辩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
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这样一说,好像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其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
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十分必要:(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3)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4)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5)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6)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主要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理念和态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包括了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等特点。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的,即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个性化的,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此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前沿知识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灵活运用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水平课程理解
理想课程 文件课程 理解课程 实践课程 经验课程
本专题涉及的相关问题
1.教学是什么 2.教学为什么 3.教学教什么 4.教学怎么教 5.教学谁来教 6.教学教的怎么样
一.教学是什么
对教学的科学理解是改变 教学行为的关键
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随教师知识的丰富性呈线 性相关”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习惯 思维受到质疑.
逻辑归属角度
1.把教学归属为一种教育活动 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五院授教育学为代表 2.把教学归属为一种认识活动 以上海师范大学编的教育学为代表 3.把教学归属为一种实践活动 以钟启泉为代表 4.把教学归属为一种交往活动 以叶谰为代表
对教学的认识需要结合视角区别对待.
案例1:借班上课 A校一名特级教师在B校一间完全陌生
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此案例,你想到了什么?两国之间教育最大的差 别你认为是什么?
改变的不是内容,不是方法,而是观念
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理念的 价值取向(传统教育观)
其特点体现在: 1).教学目标上关注客体知识的增量; 2).教学方法上关注百分制定量法的使用; 3).教学功能上关注教师和学教学的功利性,教
2).方法上关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侧 重点在”分析”;
3).在内容上关注认知,淡化情感和个性评价,侧 重点在”过程”;
4).在功能上关注发展性与诊断性,侧重点在” 形成”
3.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 价值取向(后现代教育观)
特点: 1).目标上关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多元化发
展; 2).方法上关注创新(档岸袋评价); 3).在内容上关注认知.情感.个性与操作(实践)
什么是教学(词源学角度,语义角度,逻辑归属角 度)
词源学角度: 西方:instruction 侧重于情境,强调双向式交互
过程
东方:teaching 侧重于行为,单向行为.
语义角度: 文献梳理,”教学”在汉语理解中有四: 1.教学即学习.古代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下的语
义. 2.教学即教授.近代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下的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张家琼 zjqiong@
两个关键词
新课程(新在那里?)
教学(是什么?)
新课程关键概念:关注,促进,为了 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理念:实现一个”人”字 新目标:突出一个”全”字 新内容:讲究一个”融”字 新方式”时兴一个”探”字
新评价”体现人性化评价
接受者” 教师在过程中是权威,是中心 学生在过程中是“容器”,接受信息 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的传输 师生关系是“授受关系”
结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案例2:借班上课
这个案例可能提供的信息有:
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意义的建构”,意义建构 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对象是学习的资源 教学重要的不是传递,而是生成 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交流是重要的学习 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参与的程度和广度 师生关系是人—人关系
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个脸庞,居 然从容不迫的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他的“作 文教学”事先设计好的 线路推进,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 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表演,课毕, 赢得一片掌声.
得出的信息可能有:
教学的过程是“传授—接受” 其信息流程图是“发送者—信号—信道—
语义. 3.教学即教学生学.受杜威的影响,是陶行知的
提法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受凯洛夫影响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那些? Read (10%) Hear(20%) See(30%) Do (50%) Speak(70%) Think(100%) 美国教育口号 70%的学生掌握70%的内容 中国教育口号 100%的学生掌握100%的内容
结论二:教学是建构活动.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建构 2教学过程具有内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3.要注重创新教学 4要避开只有一种最好或只有一种正确的思维
方法,接受不确定性
5要注意对教学文本和信息的解释和理解的多 样性
二.教学为什么
对教学不同目标的梳理学习是科 学设计教学以及改变教学行为的关键.
和学的功利性; 4).标准上关注双基 5)着眼点上,关注教学效果
2.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 价值取向(现代教育观)
案例:
张大伯家院子里有一个长4米,宽2米用栅栏 围成的长方形羊圈,他买来20只羊,可是羊圈 嫌小,因为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怎 么办呢?你能帮张大伯出个主意吗?
1).目标上关注社会目标达成度与学生能力发 展目标达成度,侧重点在”适应”;
课堂心理学化 —关注课堂教学中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教师身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什么更为重要”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爱墨
生 “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苏霍姆斯基 “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
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苏霍姆斯基
的全面系统内容; 4).在功能上关注诊断,形成与发展性评价; 5)在主体上关注多元化评价.
三.教学教什么?
生活教学观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 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 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 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 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 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 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 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 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中国教科书: 甲午战争是哪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
教学目标之一:
案例:历史题该怎么考? 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
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同样这道题,在美国世界史的题目不是
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 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 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 三方面分析。
日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