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核心是语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教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情境是阅读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者用课件播放解放军战士抗洪的多幅画面,再配上《为了谁》这首歌曲,学生被这些感人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读起书来入情入境,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
二、引导想象想象是阅读的活力源泉。
通过想象可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学习,抓住主要语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读词句、看画面,想象翁媪如何喝酒交谈,谈了些什么?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他们的心情如何……想象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体会出这首词蕴涵的和谐美。
三、体会情感“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精神的内核。
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曲,包含十分丰富的情感,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经验色彩十分浓厚的能力,需要有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多重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有其价值的。
语感是一种感知外部信息的能力,从小就应当采用专门的训练进行语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从信息社会中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方式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方法一、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方式从古到今,不论是私塾还是现代化的学校,小学语文的教学从来离不开朗读课文。
每天早上,教师都会利用早读这段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
为什么是朗读课文而不是用作课程的学习呢?早上是人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对于先接触到的信息更容易记忆。
这段时间用来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大脑更易于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更容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朗读的水平不会差。
在抑扬顿挫和断句方面更是有着优秀的感知能力,这些都得益于朗读时对语感的培养。
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今后学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如何,获取信息是否快捷,是否能准确把握别人说话的意义,能否准确向外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等多重方面,对其生活,工作皆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课文的编排,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七律长征》、《古诗两首》等,可以看出,越往高年级,对语感的培养要求也越高,从课文到诗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是有着明确目的的。
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将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达到培养其良好语感的目的。
二、课堂中对优美词句的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语言能力还并不完善,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由此可见,语感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体验、智能训练、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因为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科学方法。
一、生活是语感能力体验的试金石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如果将激励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能从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受到情操的陶冶。
因此,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把学习生活的源泉还给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如,笔者在上《看云识天气气》一文时,就着力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云的变化,了解它们姿态万千、变化多端、新奇无比而又瞬间各异的特点,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观察和理解能力。
俗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对课文的感悟,就应该让学生去认真地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加上已有的自身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去加深感受。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熟读成诵、入境品味、联想拓展三个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教学语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理解、消化的过程。
所以阅读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理所当然地处于首要地位。
然而效果怎样呢?凭心而论并不尽人意,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徒劳无功者也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感悟语言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较高的人大都是感悟语言能力强的人。
可见,培养加强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
语感是经过一定的言语实践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小学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这里的形象感是指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意蕴感是指领会文章所蕴藏的丰富深刻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和领会其隐含意义。
情趣感,是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朗读训练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感性认识,并在大量的比较、品位、积累的语言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既丰富全面又规范实用,阅读教材大量感悟汉语词汇、句式、理解词语搭配规则的过程,就是学习感悟语言的过程。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安丘市柘山镇柘山小学山东潍坊262100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大量的、成套的母语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一、朗读与背诵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朗读、阅读和背诵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感培养影响最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说话的训练”。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句的训练。
(一)朗读中的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朗读课文,方式也相当多,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快速地、完全地掌握课文内容,更多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更有助于朗读技巧的锻炼。
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都是经典文章,作为范例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模仿着文章的行文结构,写作方法’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式等。
朗读是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心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合作将文字信息直接转化为声音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耳濡目染地接受书面语言的熏陶,从而逐步形成对书面语的感受能力。
(二)背诵中的培养背诵与朗读一样都旨在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受力,与朗读不同的是,背诵是成块完整的文章、段落、诗词、语句,这嵌入不仅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有助于在头脑中形成有书面语特征的语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在背诵课文时一水到渠成;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赛诗会、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背诵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选择那些适合低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现代儿童诗让学生每天读一读、背一背。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一)创造适宜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课外阅读的学步阶段,出于指导的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外书带到课堂上,当孩子作业完成之后便可以看各自的书。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有一种较强的感知能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的体现。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创设课堂情境出发,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积极体会语言情境,进而实现对语言本身的形象和环境的感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语言情感,体会语言的美学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应该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教师可以从并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出发,通过讨论或畅所欲言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此种生活中存在的意境。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创设情境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创造意境、使用实物和道具、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生活中的美好,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语言学科的丰富意境和感情都是由字词句表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在语文学科中语感,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字词句语感开始,而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提高是建立在对字词句的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平常学习中的积累字词句的能力,并深刻地理解字词句的应用环境和表现效果,为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做好铺垫。
对于字词来说,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包括内涵和外延,也要准确理解字词使用表现出来的语言环境和使用范围。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中包含的句子意境,感知句子表达所营造出来的丰富情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也是韵味十足,让学生在积累字词句基础的上面,才可以理解汉字所包含的奥秘。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明月”、“光”、“霜”等意境描述出来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从明月的特征、光的特点、霜的产生原因、表现出来的天气状况等向学生解释诗文中表现出来的思乡感情,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人在外看到明月产生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样一来,学生更会理解明月的表现效果,在理解以后的思乡诗文中也就会更能理解了。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语言学家吕淑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课程标准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朗读是人们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只有让学生放声朗读,才能增强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规范的鉴赏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激起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像,”再现作品生动的场景和优美的画面,从而真切地表达感情。
1.示范引导,静听感悟一般的语言材料都是作者借助语义形象化和语言的语气化传递信息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语言材料的语音、语气、语势、语流的固有特征,借助有效的听觉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材料,读出情趣。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其实,无论配乐朗诵指导,还是教师范读指导,均要做到抑扬顿挫,充分体现作品的情感,即像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曲曲中表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2.指导朗读,注重体悟文字表达常常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表情达意。
而朗读却能通过语音的表达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为表达注入了活力。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默读、朗读、吟诵等多种朗读形式,切实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体会语言材料中蕴含的语义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启发想象,诱发语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摘要】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滞后,尤其是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策略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
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训练朗读能力中提高语感能力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也可以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摘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语感的含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
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可见,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
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感敏锐的人,不仅能够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以及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1.整体把握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探微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探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
怎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和积累呢?一、创设情景,引导想象,培养学生语感。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再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二、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论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的强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
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具体,文章也读得透彻,写得流畅。
反之,语感弱的人则很难做到这样。
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加大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力度。
以下是几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倾听——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3至1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
孩子们敢说、想说、能说,但他们的言语不完整、不规范,句不达意,口语、方言色彩重,语言词汇少,省略多……因此让孩子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听录音磁带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不能独立阅读,帮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听故事了。
我经常利用午间游戏的时间播放录音磁带,让孩子倾听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讲故事,倾听字正腔圆的播音,倾听抑扬顿挫的语调,倾听跌宕起伏的情节……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2.重视朗读指导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早读课是练习朗读的好时机,它不受课堂40分钟时间的限制,抓住某一个具体的句子,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上细致地、全面地进行指导,追求少而精,力求句句到位、生生到位。
二、积累——贮存规范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背诵”是一种最好的积累方法,它能起到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贮存语言、锤炼语言的作用。
1.背经典“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朗读背诵能最直接、最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
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就能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使用语言材料。
因此,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每天花20—3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美文的朗读背诵,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内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1.语感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
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
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而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
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
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
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
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
2.朗读教学的特点及要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
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
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摘要】文章就本人多年工作的经验,简单来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的一些理解和建议。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般分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练习、背诵练习、听范读、重点练习、体验生活感受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形象语感情感语感意蕴语感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和语感教学已引起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许多专家和教师撰写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感作了深入探讨。
关于语感的概念和性质,现在说法已趋于统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
”[1]语感培养,也就是训练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和应用中,不可能依照词语含义和语法规则逐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感。
不少语文教育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语感的形成,固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后,才能形成。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感一般包括由低到高的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1)形象语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能准确体会到语言绘声绘色、摹形状物的功能,读后能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出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使他们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背影》一文重点描绘了父亲步履蹒跚地为儿子买橘子的感人动作,体现了真挚的父子之爱。
我们通过作者这些形象性语言的描绘,仿佛真正看到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慈父形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摘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语感强的入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
语感弱的人则反之。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
关键词:积累语感培养语感体味语感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活动实践,其中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1.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
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
”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
说是对听的检验。
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
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
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提高学生语感力论文
提高学生语感力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
语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把“传染语感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感主要指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和流畅感,本文是笔者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比较词语培养意蕴感词语的意蕴感,指对词语所隐含意义的敏感。
如《蓝树叶》最后一句话“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铝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蓝、红),让学生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用“蓝”和“红”作对比,引导学生在前文中找出林园园不愿借绿铅笔时有关心理、语言和神态的词(“吞吞吐吐”、“怕”“弄断”、三个“不要”、“皱着眉头”等)加以理解,学生很快体会到这个“红”不是指一般的红颜色,而是说明林园园心里有点内疚,已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会改正错误,做个好学生。
与此同时,学生领悟语言的内在意蕴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有效训练。
二、比较词语培养形象感词语的形象感,指对词语所表达的状态的敏感性,也就是在阅读时,脑海里能浮现出形象的画面,甚至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初冬》描写起雾时和雾散后的太阳,有这样两句话:“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
这里作者分别用了“发现”和“射出”,教师的引导应该从全句所描写的情景入手,可问:“太阳为什么像个红球?”(因为隔着雾看)“那只能看到怎样的光?”(淡淡的光)“太阳是‘发出’还是‘射出’这光的呢?”(发出),那第二句为什么用‘射出’?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使学生体会到下雾时,“太阳发出淡淡的光”中的“发出”是怎样一种具体的状态;教师又抓住“雾慢慢地散了”,让学生体会到太阳渐渐有了精神,终于光芒万丈,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从而明白“射出”是怎样的具体状态。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的语感是伴随着语言的直觉产生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方式,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品味、积累以及实践,等等。
小学语文学生语感语文科目有很强的人文性,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研究专家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做了很多研究,语文语感作为语文学习的中心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
语感作为学习的中心的说法认为语文的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语感的概述语感是学生的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训练当中,学生养成的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悟能力。
无论是修养,还是领悟能力,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对于语文的直觉。
语言的直觉是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过程,而是直接认识事物,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语言直觉指的是在听和读的瞬间就能够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把握语言的情感以及在语言运用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判断。
对于语文语言的直觉,白家熹先生的解释就是:在言语活动实践的过程当中,在人的言语的区域里,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形成的与言语活动联系的言语动力定型。
言语动力定型当中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言语动力定型建立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出现就可以引起各个动作的反应。
二、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语感是学习某种语言必须具备的条件,任何一种言语的活动都需要把语感能力作为先决的条件,所以说,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如果学生的语感能力强,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比较高,语文的能力包括两种,分别为语言能力和篇章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言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因为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所依靠的就是语感,我们可以说,语感是小学语文能力的核心环节。
学生语感能力的高低能够决定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来完成,小学语文学习当中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形成都要靠培养学生的语感所得到的,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学生是否有审美能力的标志。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增强语文教学魅力。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多处摘要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更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在教学中应该重视。
所谓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情趣的理解力。
语感发展的规律从“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把握语感的本质特征,遵循语感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
一、吟咏诵读,哺育语感的基础1.反复吟咏,奠定语感的基础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练优美,节律和谐,意韵丰厚,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的优势。
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读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因此吟咏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传统经典诗歌如《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等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反复吟咏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让学生拥有深切的体会,语言的美感不知不觉唤醒可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
其次,现代诗歌中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诗,这些儿童诗歌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机智的比拟,奔放的激情,纯真的童心,闪烁着文学的智慧,最适合孩子们作为言语学习的培植语感的材料。
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不同的诗歌作品,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无疑哺育了语感的基础。
2.重视朗读,培植语感基础朗读对语言感觉的复活,打开了儿童的眼睛、耳朵、嘴巴、身体等各种感觉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展了,但他们对文章依然缺少理解。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本文提出应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入手。
语感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关键词:语感培养课堂语言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
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
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一、语感应具有的特点
1.敏感性
当语言诉诸于一个人的视听感官时,语感能力强得人能及时捕捉到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并做出正确全面的理解。
阅读文章,能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听人讲话,能对讲话内容,瞬间做出准确反映。
2.速悟性
指能够迅速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它既包括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又包括深层意义,尤其是语言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
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便明白自己的答话有不谦之嫌,回答宝玉问话时便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很明显,黛玉听出了贾母的言外之意。
3.直觉性
它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即不经过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对结果有清醒的认识。
例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黛玉听《牡丹亭》中杜丽娘伤春词曲,“虽未留心去听”,“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后又“不觉心动神摇”竟至“如醉如痴”,显然这是黛玉由语感作出的直觉判断、直觉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教师要有优美的课堂语言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准确、清晰、优美且娓娓动听的。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产生心旷神怡之感。
我在执教《三峡》,讲述三峡的地貌特征时,一边播放三峡的山景,一边解说:“眼前这雄奇险峻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连绵不绝,正如孟郊所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讲述三峡春冬美景时,又配合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支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用‘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来形容此情此景应是再恰当不过了。
”收束课文时,从三峡秀美的景色,拓展到三峡的今天,“三峡,不仅具有优美的风景,而且承载者民族的一个
伟大愿望——三峡工程。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现在,以梦想成真,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
”优美的语言,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学生情绪热烈,神采飞扬,在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心弦为之扣响。
这样的课堂教学,应会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朗读,精读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不仅能触发语感,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学生的自读要与教师和名家的范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准确把握。
精读,则要求学生潜心专注的研读。
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对语言文字,仔细揣摩,推敲,从局部精美的词句到课文的整体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朱自清《春》)“偷偷”地“钻”,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能够表现小草如孩子般的机灵可爱和顽强的性格。
“嫩嫩”、“绿绿”两个形容词叠用,给人清新悦目之感。
“一大片一大片”,又表现了小草的旺盛之势。
“满是的”则流露出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正是这些词语的选用,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由衷喜悦之情。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词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妙处。
3.创设情境,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古词《渔歌子》(张志和作),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看本词如何构成一幅优美的春景图。
从“山前”、“白鹭”、“桃花”、“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词语的品读之中,感受诗词蕴含的简洁、含蓄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整体上感受本词描绘出的春江水暖、烟雨迷朦、鸟飞鱼肥,老翁悠然垂钓的意境之美。
另外,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训练,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神奇瑰丽的图画。
让学生闭目瞑想:虚无缥缈的太空,似乎真有一条美丽的街市,无数的街灯通明,橱窗里陈列着数不尽的珍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红通通的灯笼自由来往……这是一处人间天堂。
然后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作者描绘出如此浓烈,如此欢乐的色彩,为什么呢?这正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污秽和丑恶,从而引发人们对光明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及训练,还有其他的方法。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语感作为一种技能,靠实践,靠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就一定能够形成。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
[2]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