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6新古典主义:布瓦洛文论(课件文字内容)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布瓦洛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指十七世纪法国君主专制时期倡导摹仿古典,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文化语境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旧贵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抗衡,在斗争夹缝中,王权得以强大起来。
王权、宫廷成为社会统一与文明的中心,外地精华云集京城,研究宫廷城市,摹仿宫廷。
宫廷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
路易十四时代,加强对文化、文学艺术活动的领导控制,笼络文化人于宫廷,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兴建凡尔赛宫,制定创作法规,以服从君主王权的意志和封建专制社会秩序。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笛卡尔(R. Descartes,1596-1650)的唯理主义哲学强调理性主宰,理性是真理的标准。
理性是证明人的存在、认识世界的尺度。
“思,故在。
”“严格说,我只是一个思维物。
”理性即良知,即本性,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普遍的、永恒的。
真理是永恒必然的,因此宇宙万物有一定的常理,道德上有一定的情理,文艺上有一定的义理。
3、文化历史传统:路易十四(1638-1715)统治的时代(1643-1715),是欧洲君主专政制的典型和榜样。
崇尚古罗马的公民义务、臣民精神。
外地精华云集首都。
追逐贵族风习,寻求典雅规范。
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冲龄即位,都凭借雄才大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并把各自的国家推向了鼎盛、成为区域性的强国——一个成为欧洲大陆科技文化的中心,一个称雄亚洲。
台北故宫博物院“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宫廷趣味为准则的古典主义具有以下特点:A、对理性的推崇强调;B、对公民义务的强调;C、艺术形式的典雅规范;D、唯古典是从。
4、文艺创作——戏剧高乃依:《熙德》《贺拉斯》;拉辛:《安竺若玛克》《斐德若》《伊斐见尼来在奥里斯》《亚历山大》;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现代设计史—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 1610),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 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他 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 兴盛期的诸大师相继逝世后开 始的。他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 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 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 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 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3 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 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 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 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 响。
罗可可:排斥宏大的宫殿和教堂,转向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 建筑。室内装饰更为繁琐和奢侈,更具有享乐主义。 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 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 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装饰室内。
委拉斯开兹
鲁本斯
伦勃朗
大理石桌面下一侧两个老鹰雕塑,另一侧是涡卷雕饰。这种装饰是欧洲 巴洛克家具文化艺术最普遍采用的纹样,在文艺复兴盛期也常用这种纹 样做装饰。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这种图案的诞生是直接模仿大自然中 的植物而来的。雕塑家卡里马可斯正在柯林斯,看见了偶然从一个篮子 下长出的莨苕,被两者结合的装饰效果打动了,凭着这个灵感创造了柯 林斯柱头。另一些学者经研究认为,涡卷饰不是新发明的、直接模仿自 然植物的图案,而是装饰在历史上不断演化的产物,即古希腊艺术中传 统的雕刻棕榈饰逐渐演变为涡卷叶饰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 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 ,连成一体。
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 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 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 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 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名词解释新古典主义
名词解释新古典主义一、新古典主义(文学领域)1. 定义- 在文学上,新古典主义是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崇尚理性,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法则。
2. 背景- 当时的社会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既有矛盾又有妥协。
这种社会状态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新古典主义既带有封建贵族文化的一些特征,又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某些要求。
3. 特点- 崇尚理性: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作品中人物的言行、情节的发展等都要符合理性逻辑。
例如,在戏剧创作中,人物的情感表达要适度,不能过度放纵。
- 模仿古代: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从题材、体裁到创作手法都进行模仿。
像法国剧作家拉辛的悲剧作品就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
- 遵循“三一律”:这是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重要规则。
“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
即一部戏要在一天(24小时)之内,在一个地点,完成一个情节线索。
这一规则有助于使戏剧结构紧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
- 体裁有严格界限:例如,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分明,悲剧表现崇高、严肃的主题,多描写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命运;喜剧则以讽刺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为主,描写市民阶层的生活。
二、新古典主义(美术领域)1. 定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美术思潮。
它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追求庄重、典雅、和谐的艺术风格。
2. 背景- 一方面是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过度装饰、娇柔造作的一种反叛;另一方面,受到当时考古发现的影响,人们对古希腊、罗马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向往。
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也希望通过这种艺术风格来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显示自己的文化品味。
3. 特点- 构图与造型:构图严谨,造型准确,注重素描关系。
画家们强调对物体结构的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理想化的特征。
例如安格尔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比例精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对造型完美性的追求。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 的民主倾向。
▪ 巴黎富商:奥尔恭 教士:达尔杜弗 ▪ 女儿:玛丽雅娜 儿子:达米斯 ▪ 妻子:欧米尔 女仆:桃丽娜
达尔杜弗
▪ 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十分虔诚的宗教信士,人类
“良心的导师”,事实上是以宗教为幌子,进 行诈骗的恶棍。 2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节食苦修的苦行主义者,事 实上是一个贪图吃喝的享乐主义者。 3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宗教禁欲主义者 ,装得道 貌岸然,不近女色,其实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
彼埃尔·高乃依 (1606—1684) 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
莫里哀(1622—1673) 让·拉辛(1639—1699)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 古典主义悲剧的后期之秀。
创始人
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
人,代表作《安德洛玛克》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一)歌颂贤明君主,宣扬个人服从国家,民族利益 高于一切。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概述
一、巴洛克文学
•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马力诺和贡戈拉的 诗歌分别是它们的代表。
•特征是把纤敏丰富的生活感受作巨细无遗的 艺术表现,极尽铺陈渲染,矫饰夸张,作品 结构繁复,追求事出意外的艺术效果。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影响波 及欧洲其他诸国,并以法国为中心,持续发 展到19世纪初,直至浪漫主义兴起才结束了 它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我们在当今时代还会有什么可怕?/一切的文艺事业都浴着爱的光华; 我们有贤明君主,他那种远虑深谋,/使世间一切才人都不受任何困苦。 /发动讴歌吧,缪司!让诗人齐声赞美。”
——布瓦洛《诗的艺术》
新古典主义(外国美术史)
新古典主义(外国美术史)新古典主义(名词解释)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表现尤为典型,因为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结合,使新古典主义成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美术流派。
新古典主义之所以被成为“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具有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但同时又有所不同。
这里的“新”则是新在,第一,它以古代的理想美为典范,同时又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第二,它强调理性原则,同时又富于时代精神。
新古典主义美术多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宣扬共和理想,或直接表现斗争,宣传英雄主义。
正是这种现实性与时代性才使之成为新古典主义。
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如: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法国安格尔的《泉》、《大宫女》大卫(法)古典主义的创始人。
大卫的绘画题材多为社会现实事件或历史重大事件,借古喻今,歌颂革命和斗争精神。
他对现实的描绘严谨又深刻,成功地将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与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代表作:《马拉之死》、《赛宾妇女》、《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拿破仑加冕》马拉之死大卫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大卫安格尔(法)安格尔是大卫的学生,但他的绘画风格与与大卫截然不同。
他追求“绝对的美”,认为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绘画的根本。
从思想倾向上来看,他是保守的,他推崇古典的艺术法则,强调理性原则,重视素描和线条,忽视色彩,并反对直接的情感表达和想象。
代表作:《泉》、《大宫女》古典主义的三种不同倾向:以普桑为代表(17世纪)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以大卫为代表(19世纪)宣扬革命与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以安格尔为代表(19世纪)追求形式完美的学院派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
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
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古典主义绘画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
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
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
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
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卡诺瓦、富拉克斯曼、汉弥顿、蒙斯、毕拉内及、托尔瓦森、维恩、魏斯特。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西方文论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阿尔芒·尚·迪普莱西·德·李 希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1585年9月9日-1642年 12月4日),法国籍枢机,
政治家,路易十三的主要
大臣。生于一个次等贵族 家庭,1607年任命为吕松 的主教。1622年被提名为 枢机,从1624年起执首相
缝中,王权得以强大起来。王权、宫廷成为社会 统一与文明的中心,外地精华云集京城,研究宫 廷城市,摹仿宫廷。宫廷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 路易十四时代,加强对文化、文学艺术活动的领 导控制,笼络文化人于宫廷,成立法兰西学士院, 兴建凡尔赛宫,制定创作法规,以服从君主王权 的意志和封建专制社会秩序。
2、哲学基础——唯理家的基础;路易十四“朕 即国家”;法国贵族阶层被迁往巴黎
2、沙龙雅风和法兰西学院建立 发展、规范法语,建立起迎合皇帝与上层
社会趣味的文艺鉴赏标准。 3、理性主义思潮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
1、 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旧贵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抗衡,在斗争夹
17世纪的西欧,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进一步强大的时期,也是趋向没 落的封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强化 王权的时期。
封建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腐朽生活,不得 不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钱袋;而新兴的 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力量还不够,寄希望 于开明的君主,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条件。
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处于既斗争又妥协、 势均力敌的状态,但政权仍然掌握在封建 贵族手里,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强化王 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秩序和理性,与 此同时在文论上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亚里士 多德、贺拉斯的理论体系,于是便出现了 新古典主义。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沙坡兰 第三节 高乃依 第四节德莱顿 第五节布瓦洛
新古典主义部分资料
18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的日益革命化,欧洲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和它的意识形态进行猛烈开火,这场政治上的风云变幻的激烈斗争,席卷了整个民族,所有的阶级在军事、经济、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一切领域都摆弄了战场。
艺术的理论与创作也追随着整个曲折的过程,鲜明而迅速,如影之于形。
在这个时期的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先后发掘了被维苏威火山爆发而埋沉的意大利古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遗址)出的实物和一些家具著作中,人们看到了古希腊艺术的有没典雅、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
许多人开始攻击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繁琐和矫揉造作,并极力推崇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合理性,肯定地认为应当以希腊、罗马家具作为新时代家具的基础,从而开始追求阵阵的古典主义。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
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哲学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和理性的精神,立足于维护传统艺术的庄严风格。
新古典主义之所以在古典主义之前冠以“新”字,是由于它不同于17世纪以普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而是政治大革命之前宣扬共和以及国家而战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倾向的体现。
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欧式古典风格的色彩也分为两个极端:常见的是以白色、淡色为底色搭配白色或深色家具营造优雅高贵的氛围;或者强调以华丽、浓烈的色彩配以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以实木为材料,既有很好的硬度,又具相当的柔韧性。
5新古典主义
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
约翰生(1709一1784)是英国古典主义后期 的代表作家。写过诗歌、戏剧,编过词典, 还编过《莎士比亚戏剧集》。其主要批评著 作是《〈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
约翰生强调类型的重要性,113 .他说:“诗人的任务不是考察个别事物,而 是考察类型;是注意普遍的特点和注意大体 的形貌。
第二 英国新古典主义
17世纪,英国的新古典主义文论立足文坛, 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批评家是屈雷 顿、蒲柏和约翰生。
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
屈雷顿1631一1700,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批 评家、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 他一生共创作30个剧本,兼任皇室史官。 167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 他的文艺论著有《论戏剧诗》、《论英雄 剧》、《悲剧批评的基础》等。
是否属“自然”不在于它是否是生活中的 “真实的事”,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常情常理 布瓦洛模仿自然的原则,实际上是主张借自 然表现情理。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 持写的古代人物性格应和他在人们心目中早 已定型的性格相一致;共性一方面指年龄共 性,一方面指类型的共性,即写出诸如风流 浪子、守财奴、老实、荒唐、糊涂、嫉妒等 类型的性格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文论显然不同于法国,就 性质而言,,淡化了宫廷色彩,教条主义也没 有法国那样严重; 就内容而言,它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主 义内涵。
第三节 德国新古典主义
法国新古典主义关心的是“古今”问题,一 度掀起过“古今之争 而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关心的是“法英”问题, 掀起的是“法英之争”—究竟是应该借鉴法 国还是英国,对德国新古典主义者来说,是 一个大问题。
文克尔曼认为,研究艺术史不仅要以艺术作品为根基,而且 要与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119 艺术史的目的在于叙述艺术的起源、发展、变化和衰颓,以 及各民族各时代和各艺术家的不同风格,并且尽量地根据流 传下来的古代作品来作说明一’文克尔曼认为历史环境对艺 术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希腊艺术的形成既得益于希腊良好的 自然环境—温和气候和美丽的景色,也得益于良好的社会氛 围—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希腊艺术达到卓越成就的原因,一部分在于天气的影响,一 部分在于希腊人的政治体制和机构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状况 119
第九讲 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
法国新古典主义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1550-1750:权威 的支配、理性的支配、趣味的支配 《西方美学通史》 过渡时期(1600-1660):文学艺术繁荣,要求文艺规 范化,新古典主义精神孕育期 全盛时期(1660-1688):路易十四执政,理性主义高 扬,新古典主义的繁荣期 衰落时期(1688-1714):宫廷的审美趣味日趋定型化,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反过来阻碍文艺创作的发展。新 古典主义成为毫无生气的形式主义。
理性的权威
《诗艺》的核心思想是理性,理性是他的整个美学-文艺理 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因此,要爱理性,让你的一切文章 永远只从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5) ——Ⅰ:37—38行 不管写什么题材,崇高还是谐谑, 都要永远求良知和音韵密切符合。 ——Ⅰ:27—28行
理性的原则
理性的原则: 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自然” 思想:明晰 语言:简洁,精炼 文体:高雅 人物:类型化 情节、时间、地点:一致(三一律) 崇尚规则,不谈想像和灵感 主题:合适,得体,符合道德标准
引言) 内容与形式 (引言)
你思想的明晰带来表达的完美; 你思想的昏暗带来表达的混杂; 一旦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出要表达的一切, 所需的全部语言将源源而出。 ——《诗艺》:151-155行
人物类型化
人物类型化(type): 写阿迦麦农应把他写成骄横自私; 写伊尼阿斯要显出他敬畏神祗; 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 还须研究各代各国的风俗习惯, 气候往往使人的脾气不一样。 ——Ⅲ:110—114行
(1596-1650)的生平 笛卡尔 (1596-1650)的生平
1596:出生于法国都兰省(Touraine)海牙城的一个贵族家庭 1604年:在拉·弗雷士耶稣会学院接受传统教育, 学习神学、 经院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 1617-1619:加入荷兰军队,两年后到德国,参加巴伐利亚侯爵 的军队。 1621:旅行 1625:定居巴黎,专心从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着手 制订自己的科学体系。 1628:荷兰隐居 (物理学、光学、天文学、机械学、医学、解 剖学、数学、解析几何) 1650:病死瑞典 主要代表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方法谈》、《形而上 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心灵的各种感情》
第五讲 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
(三)合式原则
•
合式原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 整体统一(如人物语言须符合 人物的身份)、对创新的适度 把握、节制(如在舞台上不能 表现暴力事件——美狄亚必须 在后台杀死自己的孩子)。
(四)寓教于乐原则 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 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 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 帮助。” • 据说,这是西方文论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寓教于乐原则。
新古典主义文论概况
• 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 其代表人物是布瓦洛(Boileau, 1636-1711)。 布瓦洛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代言人,代表 作是《诗的艺术》(1674)。《诗的艺术》是一 部长达一千多行的诗体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 为总论,第二章论次要的诗体,第三章论主要的 诗体,第四章论道德修养。 • 除了布瓦洛外,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人物还有英 国的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等。
讨论
• 你对古今之争的看法。
Hale Waihona Puke 后阅读• 《莫里哀喜剧六种 》 • 《伪君子》 • 《诗学· 诗艺》
对古希腊文化的复兴与新古典主义 文论的兴起
•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 利。它在意大利语中写作Rinascimento, 意为再生或复兴 。在文艺复兴时期, 大量古希腊罗马文献被重新发现和重 新估价。其中包括古罗马大文艺家贺 拉斯的重要著作《诗艺》。 此书乃古 典主义文艺观的奠基之作。它直接启 发了十七世纪西欧新古典主义文学思 潮。
• 一六八七年一月二十七日,为了庆祝路 易十四久病痊愈,法兰西学院特地举办了一 次会议。会上,诗人佩罗(Charles Perrault) 应邀朗诵了他的歌功颂德之作《伟大的路 易时代》,提出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观点:现 代作家比起古代希腊罗马的任何一个作家 来都毫不逊色。
新古典主义及风格和特点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高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是17世纪,第三次那么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典艺术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方面,其原那么就是强调理性和秩序.画家在绘画中致力于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怀着理性的审美情趣去表现自己心中的"图式".尤其是拉斐尔的作品,以古典式的均衡和端庄被后世的古典主义艺术家奉为楷模.虽然意大利文艺复兴确立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原那么,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古典主义的真正发展是在17世纪,它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掀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把专制君主制度推向了高潮.政治环境孕育了宫廷文化,并催生出古典主义文化潮流,从思想和伦理层面为专制王权提供了基础.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那么、秩序、均衡、典雅与君主专制制度所崇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严有机融为一体.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18世纪下半叶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了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以大卫和安格尔最具代表性.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纯粹表达者;而大卫的学生安格尔更是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高峰.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2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都对造型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因此非常强调素描的主导作用.古典主义者坚信只有通过素描,艺术家才能使思想得以表现.普桑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主X艺术家应以智性与理性来支配其素材,他对色彩有过这样的见解:绘画中的色彩是迷惑眼睛的圈套,就像诗歌韵文的迷惑力一样.由此看来,古典主义推崇理智而排斥感觉,进而认为素描比色彩更加高贵.他们非常重视精准的形体观察和对光影的正确分析,并通过理性的空间描述来保持结构的均衡和形式的完整,使写实造型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两位不同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和普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非常强调"形"的准确性,且都掌握了对轮廓线精妙处理的素描技巧,这种表现方式与威尼斯画派及鲁本斯在色彩上所表现的X力形成了鲜明对照.新古典主义仍然没有摆脱对素描的依赖.他们的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精准、造型完整的特性,而素描训练正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因此,他们把素描的作用放在了首位,认为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在新古典主义者的理念中,素描甚至被认为是绘画的最高成就.从新古典主义者的标志性口号"只有素描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素描的认识和推崇.无论是大卫还是安格尔,均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素描大师.大卫强调古典艺术特有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偏爱雕刻般的造型感觉,追求素描关系下的简洁、质朴和庄严感,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他把素描光影技巧在画面上运用得十分娴熟.大卫虽然对素描推崇备至,但他也十分清楚,素描技巧只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媒介.在强调素描的前提下,大卫还十分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表现,在作品的素描稿阶段就要求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大卫的一幅鸿篇巨作,整个画面场面恢宏,人物虽多达百人,但大卫通过高超的素描造型能力,把每个人物形象都描绘得惟妙惟肖,将庄严和恢宏的气氛把握得非常准确.作为大卫的弟子,安格尔对于素描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的造型手法与大卫有所不同.大卫注重古典艺术形式下素描的完整性,以及人物雕刻般的造型.新古典主义在居室设计方面的特点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2、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3、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4、注重装饰效果,用谁内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照搬古典设施、家具及陈设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5、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新古典主义建筑创造了一种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人性化空间,从而在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改善建筑的亲合性方面,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建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一味追求高大的体量、宽广的空间、无装饰的整一化的外形,是现代主义建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从经济和空间的使用角度来看,也许有其合理性.但是,建筑从根本上说,毕竟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人类为建筑服务.因此,作为为人类提供工作、休息、娱乐和活动场所的建筑来说,它应该也必须表现出与人性相关的因素.把建筑从一种冷冰冰的物,变为一种富有人情的空间;把与社会和自然相隔绝的空间,变为一种同社会和自然展开对话的空间.这正是新古典主义建筑为新时代提供的一种新价值,一种最有价值的价值.新古典主义装修风格是指什么?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的灯具那么将古典的繁复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 在造型语言上,常选用羊皮或带有蕾丝花边的灯罩,铁艺或天然石磨制的灯座,古罗马卷草纹样和人造水晶珠串也是常用的视觉符号.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在与其它家居元素的组合搭配上也有文章.在卧室里,可以将新古典主义的灯具配以洛可可式的梳妆台,古典床头蕾丝垂幔,再摆上一两件古典样式的装饰品如:小爱神像——丘比特像或挂一幅巴洛克时期的油画,让人们体会到古典的优雅与雍荣.现在,也有人将欧式古典家具和中式古典家具摆放在一起,中西合璧,使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浪漫相融合,也别有一番尊贵的感觉. 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新古典风格的"神"在于比例优雅到位.只要比例控制好了,材质较好,做工精细,是很容易打造一个高级的社区.事半功倍,少花钱多办事,鉴于符合目标客户群体的审美取向,销售根本不用担心,屡试不爽.。
现代设计史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
❖ 2.法国:路易十四时期(17世纪) “豪华型家具” ❖ 装饰纹样:爵床叶形、槲树、橡树狮、羊王家标记路易十四的文字组合 ❖ 装饰手法:包铜、镶嵌、人体浮雕、青铜铸像 ❖ 成就:更多地表现了宫廷工艺美术豪华繁缛的某些特点。在设计或制作工艺方面都是极为卓越的,
❖ 时代特点
❖ 巴洛克:1.君主专制确立,贵族还是统治阶级的支柱;
❖
2.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与贵族既斗争也联合.
❖
3.手工作坊集中合并,成为“皇家工厂”。
❖ 罗可可:1.贵族阶层辉煌不再,日渐奢靡;
❖
2.理性、世俗的时代,追求轻浮的快感;
❖
3.海上贸易繁荣;向往东方;
❖
4.女宠弄权。
❖ 发生地点:发源于意大利,中心在法国,辐射全欧洲
❖ 艺术特点 ❖ 巴洛克:辉煌豪华,庄重典雅,富有激情和变化,追求空间感和立体感,具有艺术的综合性。 ❖ 罗可可:更加强调曲线,自然主义,发展非对称构图,轻快优雅,豪华艳丽,女性风格。
❖ 二.绘画艺术
❖ 巴洛克:1.立足于自由主义之上,激情奔放,雄伟豪迈,
❖
2.构图、色彩豪壮华丽富变化、明暗的阴暗对比深刻 、线条极尽曲折,使人有极度夸张
现代设计史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
1
第二节 巴洛克与罗可可时期的设计艺术
❖ 一.时代背景 ❖ 时间 ❖ 巴洛克: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 ❖ 罗可可:18世纪中期
❖ 历史描述
❖ 巴洛克:1.路易十四,君权鼎盛;
❖
2.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 罗可可:1.贵族阶层不断堕落;
❖
2.启蒙运动
❖
3.东方艺术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论详解
《诗的艺术》——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法典
▪ 1669至1674年,布瓦洛用 了5 年时间写了一千多行的 诗体论文《诗的艺术》, 这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 按照王权的政治需求和艺 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 验,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的 理论著作。发表后为路易 十四所重,钦定为古典主 义文学的理论法典
一、《诗的艺术》的内容构成
法兰西学院一角
新古典主义的产生背景3:
哲学基础:理性主义(Rationalism)思潮
▪ 核心: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秩序, 尊重法则,从理性的角度来探索宇宙万 象,来建设人的道德制度。
▪ 代表人物:勒内·笛卡尔(1596-1650) ▪ “我思故我在”
理性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一,在认识论上,人的理性可以离开感性知 觉而独立,是真理的根源。它是一种先天的认 识能力,是一种良知,是普遍的、永恒的,人 人生而具有的,所以人凭借理性自能判定是非, 明辨真伪。
“理性”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引能力、约束力、 控制力,是引导人达到善、实践善的能力。
1.艺术真实不能违背理性
▪ “大部分人迷惑于一种乖僻的情致,总 是想远离常理去寻找他的文思。”
▪ “切莫演出一件事使观众难以置信,有 时真实的事很可能不像真情.我绝对不能 欣赏一个背理的神奇,感动人的绝不是 人所不信的东西。”
▪ 第五,理性主义重视秩序、体系、法则,认为 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事物的秩序和本质关 系也是绝对的、永恒的。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方法与 美学原则对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 演绎法:分析、解 剖、排列、综合
▪ “真就是美”—— 条理,秩序,统一, 均整,平衡,对称, 明晰,简洁,规律
三、新古典主义代表文论家
新
——
古第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的简介及特点--------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被称为“古典主义”。
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范做了大量工作。
诗人梅莱在悲剧《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
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
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
古典主义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
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
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在建筑上的表现------在建筑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杰佛逊设计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
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佛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
•在雕塑上的表现------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起源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 , 早在 17 世 纪的法国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 学艺术的主要思潮。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 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 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 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 义
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胡安.德.比利亚努埃瓦
勃兰登堡门 柏林的永恒象征,新古典主 义风格,设计者的初衷是希 望它能成为通向和平之门。
特点
1.把又起到隐喻的效果。
2.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在许多新古
典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 显地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致的细部, 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犷的浑朴,两种对比 鲜明的风格既互相对抗,又互相统一。
巴黎凯旋门
3.艳丽而丰富的色彩。
剑桥大学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绘画
第二节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
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
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
因此一般认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
”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
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豆丁精品]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与绘画的影响
中文摘要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对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哲学基础,还有政治因素。
新古典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试图将古代罗马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
戏剧家高乃依、拉辛,画家大卫等人以其古典的宏大意味、简洁的形式和英雄性的主题等特点成为新古典主义的表达者。
本文在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之后,着重分析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理性主义和“三一律”。
并用图史互证的方法,结合图像学等知识,从主题、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阐释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和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 新古典主义 理性主义 三一律 戏剧 绘画ABSTRACTAs a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neoclassicism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Europ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There’s philosophy basis and political factors for the neoclassic theory’s burning. The neoclassic art has a strong sense of ethic, and it tries to put the values of Roma into the temporary common life. The dramatists Gorneille and Racine as well as the painter David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oclassic for their classical implication, concise form and heroic theme. This text takes a run-through of the French neoclassic theory on literat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re theory of neoclassic theory – rationalism and the three unities theory. This text adopts the ways of mutual proving of painting and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iconography theories,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e put by the neoclassic theory on the painting and drama in French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aspects of themes, subjects, details and the creative methods.Key words:French; Neoclassicism; Rationalism; Three Unities; Drama; Painting引言引 言新古典主义作为欧洲17、18世纪的文学艺术主潮,在在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效法的楷模。
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
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新古典主义文论主要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其哲学基础主要包括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均衡对称以及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和重要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世界,进而理解和解释现实。
这种理性主义的观点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对作品内在逻辑和秩序的追求,以及对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的理性分析和解读。
2.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强调古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古代的经典作品是后世创作的典范。
在新古典主义文论中,古典主义强调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要符合古代戏剧和诗歌的传统,同时要求作家使用清晰、准确、优雅的语言。
3.均衡对称均衡对称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均衡对称强调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要对称、平衡,以达到美的效果。
这种美学原则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对作品整体结构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及对作品细节的精致雕琢。
4.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道德教化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宣扬道德伦理,引导读者走向善良和高尚。
这种价值观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对道德主题的关注和探讨,以及对正面人性和道德的宣扬和倡导。
综上所述,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均衡对称以及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
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
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
因此一般认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
”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
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自然的原则”是对“理性”之“真”的进一步解说。
“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
“惟有自然是真实,……在一切事物中,人们喜爱的只有自然。
”那么“自然”是什么?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作家啊,……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
但是“人性”实际上被布瓦洛概括为以往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比如阿迦门农的“骄蹇而自私”、伊尼对天神的“敬畏”、青年人的“躁急”、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抑郁”以及“老实”、“荒唐”、“糊涂”、“吃醋”等等。
所以“摹仿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也许就是“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
从“自然”追索到“人性”和古人的典范,必然涉及诗人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道德要求。
因此布瓦洛的“道德的原则”,一方面强调“著名的作品载着古圣的心传,……利用诗向人类心灵输灌”;另一方面是主张“有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等等。
对布瓦洛而言,上述的主张之间的关联是可以自圆的:求“美”先要求“真”,求“真”便是求“自然”,对“真”而言的“自然”体现于“人性”,“人性” 的最佳表达则是“古典”的作品,而回到对“古典”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也就实现了新古典主义所要追求的“道德”之“美”。
如果这样大致概括布瓦洛及其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论,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贺拉斯以来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中似乎也无所谓“新”。
而在布瓦洛之后,18世纪的西方文论仍然体现着类似的观念,按照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说法:18世纪的伏尔泰是“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最优秀的代表”,狄德罗、莱辛等等也都是“用新名词来重新阐释古典主义”。
韦勒克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他认为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要为文学批评建立一种完整、系统的理性框架;而直到18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并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进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当中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他们都为文学艺术设定了两种基本目的——“写实”的和“道德”的目的;这两种目的在文学理论上的落实,便是要为创作建立一套理性的规则。
这可能是各种“古典主义”的共同特征。
大卫《安德洛玛克哀悼赫克托》二、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倾向新古典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创作均产生于法国,而这一思潮在德国和英国的表现却有相当程度的不同。
所谓“古典”,在拉丁文classicus的原义是“典范”,这暗示着古典主义者力图效法古代创作的内在愿望。
但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对“古人”的“摹仿”,首先体现为一种宫廷艺术的高度发展。
它得益于宫廷艺术,也从题材和形式上总结和规范了宫廷艺术,因此其中的理论确实是同法国17世纪君主专制的基本秩序相呼应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统治者很少像17世纪法国的路易十四及其首相黎塞留那样重视艺术、网罗人才;而许多最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也都直接为宫廷服务。
比如:拉辛和布瓦洛曾担任宫廷史官,普桑是宫廷中的画师,莫里哀的剧本上演前会呈请国王批准等等。
1635年还组建了法兰西学院,使“四十不朽者”成为此后各个时代的法国文化的标志。
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理论也确实接触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艺术规律,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某种合理的参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法国文化的繁荣。
但是,文学艺术最终还是需要更独立的品格。
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宫廷艺术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可能已经决定了它对世俗权力和现世秩序的某种依附,决定了它更热衷于一种适合本时代王权秩序的艺术规范。
对文学艺术来说,依附于比较开明的权力、或者受制于比较严酷的统治,在逻辑上往往是等同的。
路易十四时代对文化的宽容甚至扶持,并不能改变文学艺术自身的这一基本性质。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对于艺术形式的一些合理探索之所以会渐渐蜕变为刻板的公式,与它对现世秩序的依附性有关。
另外,文学理论的发展常常就是“法因于弊、而成于过”。
17世纪法国戏剧中高乃依、拉辛等人的作品,曾经使“三一律”的戏剧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实际上也比较容易为后世的创作所把握和学习;但是一旦它成为“范式”,冲破这一“范式”的要求又成为必然。
当然,“规则”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束缚”;而且一定的“规则”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关联在一起,完全没有了规则,相应的艺术形式也就不存在。
因此在200年以后,当西方人自我中心的情绪和自我扩张的冲动几乎冲破了所有的规则时,T.S.艾略特反而去强调诗人的“非个性”、“逃离感情”、“客观性”等等,乃至被视为新古典主义的某种“再生”。
从总体上说,17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更突出的正是“秩序”;在“古代典范”的意义上体现“古典主义”原义的,被认为是18世纪德国的古典主义者温克尔曼。
温克尔曼(Winckelmann,1717-1768)的代表作是《古代艺术史》。
其中第四卷“论希腊人的艺术”可见于温克尔曼著作的中译本《希腊人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在著作中,温克尔曼着重从希腊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讨论了“希腊艺术的繁荣及其优于其他民族艺术的基础和原因”,并根据“远古的风格”、“崇高的风格”、“典雅的风格”和“摹仿者的风格”逐步分析了希腊艺术的发展和衰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温克尔曼认为“摹仿鼓励了独立认识的欠缺”、迷恋于“细部的修饰”,从而“为了追求更好的而失去好的东西”。
这与提倡“摹仿”之真实的莱辛构成了冲突,才引出一部针锋相对的《拉奥孔》。
但是温克尔曼借助希腊艺术而强调的“崇高”、“静穆”的风格以及其中的“理性”的“含蓄”,也许更能表达“古典”意味的艺术境界。
在英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是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相对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德莱顿的《论戏剧诗》在许多问题上都对法国式的新古典主义有所突破。
这可能与英国自身的戏剧传统有关。
1663年,一位法国人出访英国后曾经写道:“他们的喜剧不会受到法国人的欢迎。
他们的诗人根本不顾地点与时间(24小时)的同意。
他们的喜剧情节,从头到尾需要25年。
第一幕王子刚刚结婚,下一幕王子的儿子已经开始……建功立业了。
”这些批评显然是针对莎士比亚的剧作,而德莱顿本人也曾为了使莎士比亚的作品更符合“三一律”的要求,将《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改写为“五幕剧”《一切为了爱》。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英国人的德莱顿绝不肯因为古典主义的“规则”而抛弃莎士比亚的传统。
甚至当另一位英国古典主义者本·琼生批评莎士比亚“为约克与兰开斯特两家的世仇死战”的时候,德莱顿也会为莎士比亚辩护:“我们英国人绝不忍心让战争场面或者其他恐怖景象从舞台上消失;……我钦佩本·琼生,但是我热爱莎士比亚”。
在《论戏剧诗》中,德莱顿以四个虚构人物关于文学的对话为线索,提出正确的“像真性”是通过“生动”才能达到,“法国戏剧诗……是使已经完美的更趋完美,却不能使不完美的东西(显得)完美”。
所以他认为法国戏剧犹如雕像,不能表现活生生的人。
至于法国戏剧之所以追求严肃、冷静和理性的目的,在他看来是因为法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轻佻;而英国人天性深沉,所以在艺术中需要寻找更多的娱乐性。
这样,英国人自然将“取悦观众”视为戏剧的“第一目标”,“教训” 仅仅成为“第二目标”。
与布瓦洛的论述相比,这里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雷顿《被掳的安德洛玛克》三、“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实质如果考虑到布瓦洛新古典主义文论观的局限,考虑到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倾向,那么我们是否还能为欧洲新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及其理论找到一种共同的内在情绪?也就是说,新古典主义的精神应该如何把握?西方人常常用“巴罗克”(Baroque)一词的含混,来比喻17世纪欧洲人在感性经验与理性要求、生命激情与信仰归宿之间的摇摆不定。
也许正如英国玄学派诗人多恩(John Donne)所说:“我青年时代的情人是诗歌,晚年的妻子是神学”。
在这样的矛盾和交错之中,17世纪欧洲人的一条普遍通路可以说是转向自身寻求答案。
于是我们看到一系列宗教性的自我省察,比如特丽莎修女的《自传》;看到相应的文学文体的出现,比如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蒙恬的《随笔》;与之同调的艺术现象则是“自画像”的流行:据说在当时的荷兰,几乎没有一个画家没有留下自己的画像,而伦勃朗甚至画过自己的每一个表情。
这样,对自身的思索似乎成为 17世纪的一种生命方式,由此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可以体会他从“沉思”证实个体存在之确定性和无限性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