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三历史上学期《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案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三历史上学期《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一、边疆各族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③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人教版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
2.掌握两汉与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及其状况。
如;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与日本的交往;与越南的经济文化联系。
3.准确掌握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4.掌握中国政府通过丝绸之路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5.掌握汉朝与安息、大秦的交往。
德育目标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
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能力目标1.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亚欧诸国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1.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2.丝绸之路。
3.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具准备l.投影仪和地图《丝绸之路路线图》。
2.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丝绸之路”介绍的视频片段。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图示教学法:用地图和投影仪演示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或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两汉时期中国开始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跃的基础。
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纲)考点说明:(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北越知识结构:重点提示: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张骞、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了两汉政府对边地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外交往的起步。
因此,评价两个人的活动,要结合两个人的具体贡献及影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
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二是把先进的文化远播中国周边的各少民族,使各民族渗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
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
2..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优化方案》21页)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A.汉元帝、汉明帝 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 D.汉文帝、汉明帝2.“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 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 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6.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行动是()A、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班固经营西域7.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A.越族地区B.河套地区C.四川、云贵地区D.西域地区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A、是汉政府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10.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A.福建、广东地区 B.广东、广西地区 C.浙江、福建地区 D.浙江、广东地区二.非选择题1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1)西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两汉时期的民族、对外关系及秦汉文化PPT课件 通用
如何认识秦汉与匈奴战争的性质? 提示:(1)秦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 内部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 义和非正义之别。 (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于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 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秦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 奴役的性质。
2.西域
目的: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准备
水路沟通了 东西外交圈 之间的联系
三、秦汉文化 1.时代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 结合。 (2)中外 文化交流 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4)气势恢弘。
2.科学技术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天 文
“ 太初历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 的记录为世界
历 法 最早;东汉张衡对月食 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
C.天竺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
D.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历史的再认、再现能力。C天竺政 治制度不受中国影响,D是唐朝时期出现,A辰韩是因为引 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而 得名秦韩,所给提示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唯有B选项符合题 意要求。 答案:B
主旨概要
考纲点击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
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与匈奴、西域、 1.匈奴的兴衰 西南夷及百越的交往和联系空前加 2.张骞通西域 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西南夷与百越
2.两汉时期,通过陆海丝绸之路,我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国与朝鲜、日本、越南、西亚及欧 1.两汉与朝鲜、日本及越南的关
发明的 地动仪 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
数 《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学
药物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高一历史教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高一历史教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一、基础知识目标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123文明。
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朝。
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一、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称。
21②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从《汉书·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
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①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②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
)。
3犀牛、④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三、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
②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着称于2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①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
②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
4.海上丝绸之路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ab.ab斯里兰卡。
③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5.评价:①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1获其利。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原因-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三、西南夷和百越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汉和朝鲜、 1、汉和朝鲜的 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技 术铁制生产工具 传到朝鲜 檀弓、果下马输 入中国
2、汉和日本的友好 交往 铸铜、冶铁技术、 丝帛传到日本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获得西域的资料,传播了西汉的声威 获得西域的资料, 2、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促进了西域 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 的进步 3、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促进当时世界上几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 大文明的汇聚 4、中原与西域关系日益密切
3、汉和越南的友好交往 铁犁牛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不断输入中国
五、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概念: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从长安往西, 概念 :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 从长安往西 , 经 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运到西亚, 过河西走廊 , 今新疆境内 , 运到西亚 , 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西亚转运到欧洲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 之路。 之路。 意义: 意义: 1、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 、中国与中亚、西亚、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 2、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概况 、 2、西汉初年 、 3、汉武帝时 、 4、汉元帝时 、 5、东汉时期 、
两汉对外关系教案
两汉对外关系教案
考点指南
1、与朝鲜的关系
掌握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史实:政治交往、文化联系、经济交流
2、与日本的关系
掌握两汉和日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史实:政治交往、经济交流
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掌握汉朝与西亚的经济交往;东汉与大秦的政治交往。
4、丝绸之路
掌握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开通的条件、路线和意义;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重点和难点精析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内涵: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西传而得名。
(2)开通的历史条件:①秦汉的统一,中原王朝实力的积聚。
②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③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④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3)开通和维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②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③西汉末年,中原与西域关系一度中断。
④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⑤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4)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它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和桥梁。
西域的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作物,罗马的玻璃器皿、中亚的服饰、饮食等物产,西域的乐舞、杂技,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产品由此传人中国。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海上丝绸之路。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人教版
民族关系
有关民族战争的注意点:
1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 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要分析正 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2.三种战争属于正义战争:
①维护祖国统一 ②维护社会经济发展
③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斗争
战国、秦 匈奴 西汉 东汉
(汉初、汉武帝北击匈奴、昭君 出塞 ) (分裂、北击北匈奴 )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阶段特征:
政治: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开创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文景之治
民族关系:张骞出使西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奠 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和开发(珠江流域、 新疆)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开通,以中国为中心 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气势恢弘
民 (位置、目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 族 关 西域 西域都护 (职责、标志) 系 班超出使西域
西南夷 百越
(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 九郡)
北方少数民族沿革: 匈奴——鲜卑——突厥—— 回纥——契丹——女真—— 蒙古——满洲
农作物引进:
葡萄、石榴(西汉)——菠菜、刀豆(唐)— —占城稻(北宋)——玉米、甘薯(明)
(3) 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 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4) 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 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传入西域,西 域都护设置等。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能结合史实,逻辑 合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 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 族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
走向: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 —印度半岛南端 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从水路沟通 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
基础知 能优化 考点考 情探究 高考真 题体验 基础巩 固演练 课时知 能评估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2013 · 化 探 究 · 三 总 复 习 · 史 优 高 历
基础知 能优化 考点考 情探究 高考真 题体验 基础巩 固演练 课时知 能评估
[问题探究]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什么? (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 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如“天人感 应”的思想二者兼顾。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给儒学 披上神学的外衣。 (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 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正是在对 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 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汉武帝以后的官 方学说。 [拓展升华] 如何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 的史学价值? (1)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华文化瑰宝,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2)陶俑形象逼真,结成方阵,气势磅 礴,再现了秦王横扫六国的壮观场面。 (3)秦陵兵马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珍贵资料。 它生动再现了我国古代大兵团作战的场面 和许多细节。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2013 · 化 探 究 · 三 总 复 习 · 史 优 高 历
基础知 能优化 考点考 情探究 高考真 题体验 基础巩 固演练 课时知 能评估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易混易错] 1.我国在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
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第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课件
( B )
视角二
关注新史观 从文明史观看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精讲精析
讲主线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汉与匈奴的和战、 两 汉对西域的经营、秦汉对越族地区的开发、两汉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构 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两汉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对外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以商品贸易为主, 丝织品在通商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具有单向性;中外交往有海上、陆 上丝绸之路, 以陆路为主; 与亚洲各国交流频繁, 对东方文化影响很大,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中国 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外传。 秦汉时期科技、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取得突出成就,特别 是科技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4.两汉宗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1)宗教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统治者的提倡是宗教流行的重要 因素。宗教的教义具有很大欺骗性 (如佛教的“生死轮 回”“因果报应”等),统治者利用宗教软化人民的反抗意 志, 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 建白马寺就说明了这一点。 (2)神仙方术和迷信思想是宗教产生的助推器。 (3)社会现实问题是宗教产生的土壤, “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 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困难的抗议,”是受苦受难的 百姓的精神寄托,道教所宣扬的观点对人民的吸引就说明了 这一点。
点析 阅读文字材料,表明公孙弘精通儒家学说而受到 汉武帝的重用,官至“天子三公”,天下的儒生都以他 为榜样,效仿他、学习他。从本质上说明了儒学地位的 显著提高。A、B 项与材料不符,春秋时期,儒学在民间 开始兴起,故排除 C 项,答案为 D。 启示 文字材料选择题应抓住其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 旧人教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学习目标1、重点(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2、难点(1)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2)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二、内容讲解(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二)张骞出使西域(三)西南夷和百越(四)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和日本的关系。
2、丝绸之路。
3、两汉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特点及意义三、例题解析例1、下列表述,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无关的是()A.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B.张骞通西域以夹击匈奴C.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 D.西汉的强盛与经济繁荣四、作业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2、关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正确的认识是()A.兄弟民族内部之争,无需分辨是非B.匈奴是侵略者,反击是正确的,应肯定C.只有打垮匈奴,才能通西域、扩张领土,应肯定D.匈奴贵族南下掠夺,反击之,可使北部边郡安定,维护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肯定3、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微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天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①西汉的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5、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
”上述材料表明()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 B.辰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C.秦朝语言中有些外来词汇 D.辰韩是当时秦朝领土的一部分答案:1、C 2、D 3、A 4、D 5、B。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第五、六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第五节学习重点:1、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2、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件;3、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4、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5、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6、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7、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8、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第六节节学习重点: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汉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结合教材认识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线,注意结合地图。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的丝绸来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来的通道最为合适。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②作用:(2)海上丝绸之路①路线:②作用:3、对我国历史上和亲的不同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完全否定。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4、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②③④⑤⑥原因:①②③④⑤⑥⑦5、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3、正确看待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1.(1993年全国卷)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匈奴族的历史?【】A.早先游牧在蒙古高原一带B.战国时活动在河套地区C.两汉初征服了西域D.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北凉、前秦、夏等国2.(1989年全国卷)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①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②两汉设置西域都护③班超出使西域④张骞出使西域A. ①③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④3.(1995年上海卷)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4.(1998年全国卷)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5.(2000年春季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打通“丝绸之路”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6.【2001年粤豫卷】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7.(91年全国)据史籍所载,中国同欧洲国家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是【】A.甘英出使大秦 B.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C.张骞出使西域 D.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8.(2001年上海卷)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高三历史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和对外关系学案 旧人教
高三历史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和对外关系学案旧人教【考试目标】一、匈奴的兴衰1、兴起:秦汉之际,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国家。
2、与西汉关系:(1)西汉初期由于国力有限,实行“”,并进行贸易往来;(2)武帝时国力强大,派、率兵与匈奴进行三次大战,匈奴受重创;(3)汉元帝时出塞,远嫁,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
3、与东汉关系:(1),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2)南匈奴向汉称臣归顺;对北匈奴,东汉政府派、击败北匈奴,解除其威胁。
二、西域各族1、西汉:汉武帝派两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2、西域都护:公元前年建立,标志着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汉明帝派经营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并任命班超为,管辖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主要有等少数民族。
武帝时设;东汉初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2、百越: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总称“”。
一带称为东越,地区称为南越。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等九郡。
四、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时期:多次遣使赴汉,加强联系;其中引进中国文化,被称为“秦韩”。
2、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五、与日本:1、西汉帝时有通使关系;2、东汉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双方贸易来往。
六、与越南: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中国的技术、技术在越南推广。
七、中西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从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最远抵达。
加强了中国和、各国的关系。
八、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成为中西交流的中转站2、与大秦:班超派出使大秦,未果;大秦从海上间接与中国展开贸易;《》书记载,大秦王朝遣使赴汉,这是正史中关于的最早记载。
【题型示例】例1 、对两汉政府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的反侵略战争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B〖解前思考〗两汉与匈奴战争的性质与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报告:本考点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民族关系中主要掌握两汉与周边民族关系尤其与匈奴、西域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重点掌握“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在历史上得到肯定,主要是因为A、安定了北部边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B、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侵略活动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D、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2、秦汉对匈奴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修筑长城B、和亲C、军事打击D、互市3、“和亲”是汉族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
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反映的是A、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B、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C、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4、关于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汉时期,汉政府与之和亲B、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C、东汉时期大败北匈奴D、东汉时期与南匈奴交战5、汉武帝时期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不包括A、休养生息使国力强盛B、反击匈奴顺应人民愿望C、匈奴分裂,势力衰落D、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6、关于两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性质分析准确的是①侵略与反侵略战争②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③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④不利于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7、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③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④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反击匈奴的需要B、密切与西域各国的关系C、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D、打通了“丝绸之路”9、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A、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B、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C、开始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D、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10、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C、随行人数众多,便于相互照应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障碍11、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12、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13、今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同政府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B、班超经营西域C、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D、西域都护的设置14、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
当时先后设置了隶属于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边疆地区包括有①卫青击败匈奴,收复的黄河以南地区②西南夷地区③两广地区的南越④西域都护管辖的西域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以下史实与汉武帝无关的是A、在西南夷地区设郡B、在南越设南海九郡C、赐予滇郡“滇王之印”D、派班超经营西域16、两广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在A、秦朝B、汉景帝时C、汉武帝时D、汉明帝时1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其中的“南越”是指A、温州一带的越人B、福建省内的越人C、两广地区的越人D、台湾一带的越人18、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B、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C、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D、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19、“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包括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②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③张骞沟通与西域联系④甘英出使大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20、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能达到的最远点是A、朝鲜B、日本C、马来半岛D、印度半岛南端2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应指A、地中海B、红海C、波斯湾D、巴尔喀什湖22、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23、对于《后汉书》记载大秦王安敦王朝遣使来华的评价正确的是A、这是正史关于中外官方外交的最早的记载B、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C、这是正史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D、这是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开始24、造成秦汉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阅读下列材料:(10分)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
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于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
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
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
……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
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开拓至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在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摘自邹远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请回答:⑴据材料,归纳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式。
⑵举例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的管理。
⑶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材料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
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
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回答:(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2)中国古代史中原始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1分)三、问答题(16分)27、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秦汉王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又是怎样经营边疆的?试结合史实说明。
高考连线1.(2006年广东)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A.西周B.秦汉C.西晋D.隋唐2.(2006年江苏)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3、(2005年全国文综)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
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滇王之印”4、(2005全国文综)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
”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 (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A 提示:评价历史事件标准应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存在侵略和被侵略之分,故B项错误。
C是其结果。
2、B 提示:战争最终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3、B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认识能力。
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但它们又有着不同的背景: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B 提示:东汉初年匈奴才分裂为南北二部。
5、C6、D 提示:中国古代的民族之战争无侵略和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的非正义之分。
7、D。
提示:当时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8、A。
提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很显然西域大小政权并没有西汉直接管辖。
西汉直接管辖西域是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开始的;张骞的两次出使开始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9、C10、D.提示: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胜利后,同年张骞出使西域。
11、D。
提示:张骞没有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12、B。
提示:反击匈奴的胜利为东西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D。
提示:西域都护所管辖的地区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14、A。
提示:汉武帝在位时期西域都护尚未设置。
15、D。
提示: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
16、A。
提示:秦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17、C18、C。
提示:从中越双方贸易的物品分析。
19、A。
提示: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候的事情,晚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条要道上主要贸易的货物是丝和丝织品,①项西汉丝织业的发展自然是其开通的条件之一。
20、D21、C22、D 提示:A项所述事实是在东汉时期,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B项也属实,甘英虽未到达大秦,但其沿途所见所闻,增加了对西亚的了解。
而秦汉时期,我国与非洲并没有直接贸易往来。
二、材料解析题25、⑴.方式:远征、移民或屯垦、出使(或政治控制等);⑵管理: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往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⑶意义: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保护了北方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促进边地经济发展(开发了边疆地区);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