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四 树与二叉树

合集下载

数据结构树和二叉树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树和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树和二叉树
小组合作

姓名
班级
学 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树的相关概念,包括树、结点的度、树的度、分支结点、叶子结点、儿子结点、双亲结点、树的深度、森林等定义。
(2)掌握二叉树的概念,包括二叉树、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的定义。
(3)掌握哈夫曼树的定义、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和哈夫曼编码产生方法。
二.实验环境
return 0;
}
假设二叉树采用二叉树链式存储结构,设计一个算法输出从根结点到每个叶子结点的路径之逆(因为树中路径是从根结点到其他结点的结点序列,就是求叶子结点及其双亲结点、该双亲结点的双亲结点,直到根结点的序列,或者说求叶子结点及其所有祖先结点的序列)。要求采用后根遍历非递归算法。
#include "stdafx.h"
AllPath1(b);
return 0;
}
设计一个算法将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转换成二叉链式存储结构。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exam7-14.cpp"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i,n=10;
BTNode *b;
SqBTree a;
#include "exam7-12.cpp"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BTNode *b;
CreateBTNode(b,"A(B(D(,G)),C(E,F))");
printf("b:");DispBTNode(b);printf("\n");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存储和组织数据的方式。

二叉树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深入理解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和操作。

一、二叉树的定义与性质1.1 定义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二叉树可以为空树,也可以是由根节点和左右子树组成的非空树。

1.2 基本性质(1)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2)左子树和右子树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3)二叉树的子树仍然是二叉树。

二、二叉树的遍历2.1 前序遍历前序遍历是指首先访问根节点,然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遍历左右子树。

在实际应用中,前序遍历常用于复制一颗二叉树或创建二叉树的副本。

2.2 中序遍历中序遍历是指按照先左后根再右的顺序遍历二叉树。

中序遍历的结果是一个有序序列,因此在二叉搜索树中特别有用。

2.3 后序遍历后序遍历是指按照先左后右再根的顺序遍历二叉树。

后序遍历常用于计算二叉树的表达式或释放二叉树的内存。

三、二叉树的实现与应用3.1 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二叉树的存储可以使用链式存储或顺序存储。

链式存储使用节点指针连接各个节点,而顺序存储则使用数组来表示二叉树。

3.2 二叉树的应用(1)二叉搜索树:二叉搜索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左子树上的节点都小于根节点,右子树上的节点都大于根节点。

二叉搜索树常用于实现查找、插入和删除等操作。

(2)堆:堆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满足堆序性质。

堆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调度。

(3)哈夫曼树:哈夫曼树是一种带权路径最短的二叉树,常用于数据压缩和编码。

四、实验结果与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成功实现了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二叉树、遍历二叉树和查找节点等。

在实践中,我进一步理解了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二叉树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算法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二叉树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以便高效地访问和操作。

二叉树是数据结构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它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二叉树的特性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理解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等基本操作;3. 通过实验验证二叉树的性能和效果。

三、实验过程1. 二叉树的创建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创建一个二叉树。

通过输入一系列数据,我们可以按照特定的规则构建一棵二叉树。

例如,可以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数据插入到二叉树中,以保证树的有序性。

2. 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节点。

常见的遍历方式有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前序遍历是先访问根节点,然后再依次遍历左子树和右子树;中序遍历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再遍历右子树;后序遍历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3. 二叉树的查找二叉树的查找是指在二叉树中寻找指定的节点。

常见的查找方式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左子树一直向下搜索,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者到达叶子节点;广度优先搜索是从根节点开始,逐层遍历二叉树,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者遍历完所有节点。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二叉树的特性和性能。

在创建二叉树时,如果按照有序的方式插入数据,可以得到一棵平衡二叉树,其查找效率较高。

而如果按照无序的方式插入数据,可能得到一棵不平衡的二叉树,其查找效率较低。

在遍历二叉树时,不同的遍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前序遍历可以用于复制一棵二叉树,中序遍历可以用于对二叉树进行排序,后序遍历可以用于释放二叉树的内存。

在查找二叉树时,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各有优劣。

深度优先搜索在空间复杂度上较低,但可能会陷入死循环;广度优先搜索在时间复杂度上较低,但需要较大的空间开销。

树与二叉树(数据结构)

树与二叉树(数据结构)

树与⼆叉树(数据结构)(1)树的基本性质1.树中的结点数等于所有结点的度数+1。

2.树中结点的最⼤度数称为树的度。

3.度为m的树中第i层上⾄多有m i-1个结点。

4.⾼度为h的m叉树⾄多有(m h-1)/(m-1)个结点。

5.具有n个结点的m叉树的最⼩⾼度math.ceil(log m[n(m-1)+1])(2)⼆叉树的基本性质1. ⼆叉树是有序树,次序不能颠倒。

2. ⼆叉树可以为空,但度为2的树⾄少有3个结点。

3. 满⼆叉树:⾼度h,结点总数为2h-1。

【最完美的⼆叉树】4. 完全⼆叉树:仅次于满⼆叉树之后完美的⼆叉树。

【有⼀些完美的性质】5. ⼆叉树排序树:左⼦树⼩于根节点,右⼦树⼤于根节点。

左⼦树和右⼦树⼜各是⼀颗⼆叉排序树。

6. 平衡⼆叉树:树上任⼀结点的左⼦树和右⼦树的深度之差不超过1.【最苛刻的⼆叉树】⼆叉树的⼀些完美性质:1.叶⼦结点树等于度为2的结点数+1。

即N0=N2+1.2.⾮空⼆叉树上第K层最多有2k-1个结点。

(满⼆叉树)3.⾼度为H的⼆叉树最多有2H-1个结点。

【完美⼆叉树、满⼆叉树】4.对完全⼆叉树从1到N标号时:1. i>1时,它的双亲结点编号为math.floor(i/2).2. 2i<=N时,结点i的左孩⼦编号为2i,否则⽆左孩⼦。

2i+1<=N时,结点i的右孩⼦为2i+1.否则⽆右孩⼦。

3. 结点i所在的深度为math.floor(log2i)+15.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叉树的⾼度为:math.floor(log2N)+1或math.ceil(log2N+1)树与⼆叉树的应⽤:(重要)1. ⼆叉排序树(⼆叉查找树BST)⼆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是递增有序的序列。

(不然怎么叫排序树呢)⼆叉排序树的查找:先与根节点⽐较,之后左⼦树,右⼦树。

⼆叉排序树的插⼊:插⼊的新节点⼀定是某个叶节点。

⼆叉排序树的删除:①若删除结点是叶⼦结点,则直接删除,不会破坏⼆叉树的性质。

数据结构实验四 树与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四    树与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四树与二叉树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及存储方式,各种遍历算法。

2、掌握这种存储结构的构造算法以及基于每一种结构上的算法设计3、初步掌握算法分析方法并对已设计出的算法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结果。

二、实验要求:采用二叉树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完成二叉树的建立,先序、中序和后序以及按层次遍历的操作,求所有叶子及结点总数的操作。

三、实验内容及分析:1、分析、理解程序。

2、调试程序,设计一棵二叉树,输入完全二叉树的先序序列,用#代表虚结点(空指针),如ABD###CE##F##,建立二叉树,求出先序、中序和后序以及按层次遍历序列,求所有叶子及结点总数。

四、程序的调试及运行结果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树的深度及叶子树层次遍历五、程序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clude"string.h"#define Max 20 //结点的最大个数typedef struct node{char data;struct node *lchild,*rchild;}BinTNode; //自定义二叉树的结点类型typedef BinTNode *BinTree; //定义二叉树的指针int NodeNum,leaf; //NodeNum为结点数,leaf为叶子数//==========基于先序遍历算法创建二叉树==============//=====要求输入先序序列,其中加入虚结点"#"以示空指针的位置========== BinTree CreatBinTree(void){BinTree T;char ch;if((ch=getchar())=='#')return(NULL); //读入#,返回空指针else{T= (BinTNode *)malloc(sizeof(BinTNode)); //生成结点T->data=ch;T->lchild=CreatBinTree(); //构造左子树T->rchild=CreatBinTree(); //构造右子树return(T);}}//========NLR 先序遍历=============void Preorder(BinTree T){if(T) {printf("%c",T->data); //访问结点Preorder(T->lchild); //先序遍历左子树Preorder(T->rchild); //先序遍历右子树}}//========LNR 中序遍历===============void Inorder(BinTree T){if(T) {Inorder(T->lchild); //中序遍历左子树printf("%c",T->data); //访问结点Inorder(T->rchild); //中序遍历右子树}}//==========LRN 后序遍历============void Postorder(BinTree T){if(T) {Postorder(T->lchild); //后序遍历左子树Postorder(T->rchild); //后序遍历右子树printf("%c",T->data); //访问结点}}//=====采用后序遍历求二叉树的深度、结点数及叶子数的递归算法======== int TreeDepth(BinTree T){int hl,hr,max;if(T){hl=TreeDepth(T->lchild); //求左深度hr=TreeDepth(T->rchild); //求右深度max=hl>hr? hl:hr; //取左右深度的最大值NodeNum=NodeNum+1; //求结点数if(hl==0&&hr==0) leaf=leaf+1; //若左右深度为0,即为叶子。

树和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树和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题目: 树和二叉树一、用二叉树来表示代数表达式(一)需求分析输入一个正确的代数表达式, 包括数字和用字母表示的数, 运算符号+ - * / ^ =及括号。

系统根据输入的表达式建立二叉树, 按照先括号里面的后括号外面的, 先乘后除的原则, 每个节点里放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或一个操作符, 括号不放在节点里。

分别先序遍历, 中序遍历, 后序遍历此二叉树, 并输出表达式的前缀式, 中缀式和后缀式。

(二)系统设计1.本程序中用到的所有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typedef struct BiNode //二叉树的存储类型{char s[20];struct BiNode *lchild,*rchild;}BiTNode,*BiTree;2.主程序的流程以及各程序模块之间的层次调用关系, 函数的调用关系图:3. 列出各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功能及输入输出参数void push(char cc)初始条件: 输入表达式中的某个符号操作结果: 将输入的字符存入buf数组中去BiTree Create_RTree()初始条件: 给出二叉树的定义表达式操作结果:构造二叉树的右子树, 即存储表达式等号右侧的字符组BiTree Create_RootTree()初始条件: 给出二叉树的定义表达式操作结果:构造存储输入表达式的二叉树, 其中左子树存储‘X’, 根节点存储‘:=’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初始条件: 二叉树T存在操作结果:先序遍历T, 对每个节点调用函数Visit一次且仅一次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初始条件: 二叉树T存在操作结果:中序遍历T, 对每个节点调用函数Visit一次且仅一次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初始条件: 二叉树T存在操作结果:后序遍历T, 对每个节点调用函数Visit一次且仅一次int main()主函数, 调用各方法, 操作成功后返回0(三)调试分析调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拼写错误, 经检查后都能及时修正。

树和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树和二叉树的实验报告

树和二叉树的实验报告树和二叉树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树和二叉树是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它们在各种算法和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树和二叉树的特性和操作。

二、树的构建与遍历1. 树的概念和特性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

每个节点可以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其中一个节点没有父节点的称为根节点。

树的特点包括层次结构、唯一根节点和无环等。

2. 树的构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Python语言构建了一棵树。

通过定义节点类和树类,我们可以方便地创建树的实例,并添加节点和连接节点之间的边。

3. 树的遍历树的遍历是指按照一定顺序访问树中的所有节点。

常见的遍历方式有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我们在实验中实现了这三种遍历方式,并观察了它们的输出结果。

三、二叉树的实现与应用1. 二叉树的概念和特性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二叉树的特点包括唯一根节点、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和子节点的顺序等。

2. 二叉树的实现我们使用Python语言实现了二叉树的数据结构。

通过定义节点类和二叉树类,我们可以创建二叉树的实例,并实现插入节点、删除节点和查找节点等操作。

3. 二叉树的应用二叉树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用途。

例如,二叉搜索树可以用于实现快速查找和排序算法。

AVL树和红黑树等平衡二叉树可以用于高效地插入和删除操作。

我们在实验中实现了这些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它们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构建了树和二叉树的数据结构,并实现了它们的基本操作。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树和二叉树在各种算法和应用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树和二叉树的特性使得它们适用于解决各种问题,例如搜索、排序、图算法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树的平衡性和节点的插入和删除操作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五、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了树和二叉树的特性和操作。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二叉树引言二叉树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边构成,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二叉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进行实现和测试,并深入了解它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目的1. 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熟练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遍历和查找等3. 了解二叉树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场景实验内容1. 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我们将首先学习二叉树的定义,并实现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包括节点的定义和节点指针的表示方法。

2. 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我们将实现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操作,以便后续操作和测试使用。

3. 二叉树的遍历:我们将实现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并测试其正确性和效率。

4. 二叉树的查找:我们将实现二叉树的查找操作,包括查找节点和查找最大值、最小值等。

5. 二叉树的应用:我们将探讨二叉树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场景,如哈夫曼编码、二叉搜索树等。

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形结构,它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节点被表示为一个由数据和指向其左右子节点的指针组成的结构。

二叉树可以分为三类: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和非完全二叉树。

二叉树可以用链式存储结构或顺序存储结构表示。

- 链式存储结构:采用节点定义和指针表示法,通过将节点起来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来表示二叉树。

- 顺序存储结构:采用数组存储节点信息,通过计算节点在数组中的位置来进行访问和操作。

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二叉树的创建和初始化是二叉树操作中的基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手动输入或读取外部文件中的数据来创建二叉树。

对于链式存储结构,我们需要自定义节点和指针,并通过节点的方式来构建二叉树。

对于顺序存储结构,我们需要定义数组和索引,通过索引计算来定位节点的位置。

一般来说,初始化一个二叉树可以使用以下步骤:1. 创建树根节点,并赋初值。

2. 创建子节点,并到父节点。

3. 重复步骤2,直到创建完整个二叉树。

树和二叉树实验报告

树和二叉树实验报告

树和二叉树、实验目的1. 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 掌握用指针类型描述、访问和处理二叉树的运算。

、实验要求1. 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的程序。

2. 上机运行本程序。

3. 保存和打印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4. 按照二叉树的操作需要,重新改写主程序并运行,打印出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

、实验内容1. 输入字符序列,建立二叉链表。

2. 按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二叉树(递归算法)。

3. 按某种形式输出整棵二叉树。

4. 求二叉树的高度。

5. 求二叉树的叶节点个数。

6.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

7. 借助队列实现二叉树的层次遍历。

8. 在主函数中设计一个简单的菜单,分别调试上述算法。

为了实现对二叉树的有关操作,首先要在计算机中建立所需的二叉树。

建立二叉树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利用二叉树的性质5来建立二叉树,输入数据时要将节点的序号(按满二叉树编号)和数据同时给出:(序号,数据元素0)。

另一种方法是主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这是一个递归方法,与先序遍历有点相似。

数据的组织是先序的顺序,但是另有特点,当某结点的某孩子为空时以字符“#”来充当,也要输入。

若当前数据不为“#”则申请一个结点存入当前数据。

递归调用建立函数,建立当前结点的左右子树。

四、解题思路1、先序遍历:O访问根结点,G先序遍历左子树,C3先序遍历右子树2、中序遍历:O中序遍历左子树,C2访问根结点,。

中序遍历右子树3、后序遍历:O后序遍历左子树,C2后序遍历右子树,C3访问根结点4、层次遍历算法:采用一个队列q,先将二叉树根结点入队列,然后退队列,输出该结点;若它有左子树,便将左子树根结点入队列;若它有右子树,便将右子树根结点入队列,直到队列空为止。

因为队列的特点是先进后出,所以能够达到按层次遍历二叉树的目的。

五、程序清单#in clude<stdio.h>#in clude<stdlib.h>#defi ne M 100typedef char Etype; //定义二叉树结点值的类型为字符型typedef struct BiTNode {//树结点结构Etype data;struct BiTNode *lch,*rch;}BiTNode,*BiTree;BiTree que[M];int fron t=0,rear=0;//函数原型声明BiTNode *creat_bt1();BiTNode *creat_bt2();void preorder(BiTNode *p);void ino rder(BiTNode *p);void postorder(BiTNode *p);void enq ueue(BiTree);BiTree delqueue();void levorder(BiTree);int treedepth(BiTree);void prtbtree(BiTree,i nt);void excha nge(BiTree);in t leafco un t(BiTree);void pain tleaf(BiTree);BiTNode *t;int coun t=0;//主函数void mai n() {char ch;int k;do{prin tf("\n\n\n");prin tf("\n=================== 主菜单===================");prin tf("\n\n 1.建立二叉树方法1");prin tf("\n\n 2.建立二叉树方法2");prin tf("\n\n 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prin tf("\n\n 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prin tf("\n\n 5.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printf("\n\n 6.层次遍历二叉树”);prin tf("\n\n 7.计算二叉树的高度”);prin tf("\n\n 8.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prin tf("\n\n 9.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printf("\n\n 10.打印二叉树”);printf("\n\n 0.结束程序运行”);prin tf("\n============================================");printf("\n 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sea nf("%d",&k);switch(k){case 1:t=creat_bt1( );break; //调用性质5建立二叉树算法case 2:pri ntf("\n 请输入二叉树各结点值:");fflush(stdi n);t=creat_bt2();break; //调用递归建立二叉树算法case 3:if(t){printf("先序遍历二叉树:");preorder(t);prin tf("\n");}else printf(” 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4:if(t){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树:");ino rder(t);prin tf("\n");}else printf("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5:if(t)postorder(t);{printf("后序遍历二叉树:");prin tf("\n");}else printf(” 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6:if(t){printf("层次遍历二叉树:");levorder(t);prin tf("\n");}else printf("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7:if(t){printf("二叉树的高度为:%d",treedepth(t));prin tf("\n");}else printf("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8:if(t){printf("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数为:%d\n",leafcount(t));prin tf("\n");printf("二叉树的叶结点为:");pai ntleaf(t);else printf(” 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9:if(t){printf("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n");excha nge(t);prtbtree(t,0);prin tf("\n");}else printf("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10:if(t){printf("逆时针旋转90度输出的二叉树:\n");prtbtree(t,0);prin tf("\n");}else printf("二叉树为空!\n");break;case 0:exit(0);} //switch}while(k>=1 &&k<=10);printf("\n再见!按回车键,返回… \n");ch=getchar();} //main//利用二叉树性质5,借助一维数组V建立二叉树BiTNode *creat_bt1(){ BiTNode *t,*p,*v[20];i nt i,j;Etype e;/*输入结点的序号i、结点的数据e*/printf("\n请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如1,a):");sca nf("%d,%c",&i,&e);while(i!=0&&e!='#') {//当i为0, e为#时,结束循环p=(BiTNode*)malloc(sizeof(BiTNode));p->data=e;p->lch=NULL;p->rch=NULL;v[i]=p;if(i==1)t=p; //序号为1的结点是根else{j=i/2;if(i%2==0)v[j]->lch=p;//序号为偶数,作为左孩子else v[j]_>rch=p; //序号为奇数,作为右孩子}printf("\n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scan f("%d,%c",&i, &e);}return(t);}//creat_bt1;//模仿先序递归遍历方法,建立二叉树BiTNode *creat_bt2(){BiTNode *t;Etype e;scan f("%c",&e);if(e==' #')t=NULL; //对于#值,不分配新结点else{t=(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t->data=e;t->lch=creat_bt2(); //左孩子获得新指针值t->rch=creat_bt2(); //右孩子获得新指针值return(t);} 〃creat_bt2//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void preorder(BiTNode *p) {if(P){prin tf("%3c",p->data);preorder(p_>lch);preorder(p->rch);}} //preorder〃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void ino rder(BiTNode *p){if(p){ino rder(p->lch);prin tf("%3c",p->data);ino rder(p->rch);}} //ino rder//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void postorder(BiTNode *p){ if(p){ postorder(p->lch);postorder(p->rch);prin tf("%3c",p->data);}} //postorder void enq ueue(BiTree T){if(fron t!=(rear+1)%M){rear=(rear+1)%M;que[rear]=T;}}BiTree delqueue(){if(fron t==rear)return NULL;fron t=(fro nt+1)%M;return(que[fro nt]);}void levorder(BiTree T)//层次遍历二叉树{BiTree p;if(T){enq ueue(T);while(fro nt!=rear){p=delqueue( );prin tf("%3d",p->data);if(p->lch!=NULL)e nqueue(p->lch); if(p->rch!=NULL)e nq ueue(p->rch);}}} int treedepth(BiTree bt){int hl,hr,max;if(bt!=NULL){ hl=treedepth(bt->lch); hr=treedepth(bt->rch);max=(hl>hr)?hl:hr; return (max+1);}else return (0);} void prtbtree(BiTree bt,i nt level)形{int j;if(bt){prtbtree(bt->rch,level+1);for(j=0;j<=6*level;j++)pri ntf(" ”);prin tf("%c\n",bt->data);prtbtree(bt->lch,level+1);}}//计算二叉树的高度〃逆时针旋转90度输出二叉树树void excha nge(BiTree bt) // 交换二叉树左右子树{BiTree p;if(bt){p=bt->lch;bt->lch=bt->rch;bt->rch=p;excha nge(bt->lch);excha nge(bt->rch);}}in t leafcou nt(BiTree bt) // 计算叶结点数{if(bt!=NULL){leafc oun t(bt->lch);leafc oun t(bt->rch);if((bt->lch==NULL) &&(bt->rch==NULL))coun t++;}return(co unt);void pai ntleaf(BiTree bt) // 输出叶结点{if(bt!=NULL) {if(bt->lch==NULL&&bt->rch==NULL)prin tf("%3c",bt->data);pain tleaf(bt->lch);pain tleaf(bt->rch);}}图11.2所示二叉树的输入数据顺序应该是:abd#g###ce#h##f##图11.2 二叉树示意图运行结果:=================王采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1请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如1,a):1,a 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2,b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3,c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4,d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6,e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7,f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9,g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13,h请继续输入二叉树各结点的编号和对应的值:===================主菜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3先序遍历二叉树:abdgcehf===================主菜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4中序遍历二叉树:dgbaehcf===================主菜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 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 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5后序遍历二叉树:gdbhefca===================主菜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6层次遍历二叉树:97 98 99100101102103104===================主菜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7 二叉树的高度为:4王采单 1. 建立二叉树方法 12. 建立二叉树方法 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8 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数为:3二叉树的叶结点为: g h f1. 建立二叉树方法 12. 建立二叉树方法 23. 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王采单"); ”);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9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dgbaehc===================王采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10 逆时针旋转90度输出的二叉树:dgbaehc王采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2请输入二叉树各结点值:abd#g###ce#h##f##===================主菜单===================");1. 建立二叉树方法12. 建立二叉树方法23•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4•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5.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6. 层次遍历二叉树7. 计算二叉树的高度8. 计算二叉树中叶结点个数9. 交换二叉树的左右子树10. 打印二叉树0.结束程序运行请输入您的选择(0,1,2,3,4,5,6,7,8,9,10) 0请按任意键继续•• •六、调试心得及收获建立二叉树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二叉树的性质5来建立二叉树;另一种方法是主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这是一个递归方法,与先序遍历有点相似。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树(二叉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树(二叉树)

实验5:树(二叉树)(采用二叉链表存储)一、实验项目名称二叉树及其应用二、实验目的熟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的特性以及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基本原理之前我们都是学习的线性结构,这次我们就开始学习非线性结构——树。

线性结构中结点间具有唯一前驱、唯一后继关系,而非线性结构中结点的前驱、后继的关系并不具有唯一性。

在树结构中,节点间关系是前驱唯一而后继不唯一,即结点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直观地看,树结构是具有分支关系的结构(其分叉、分层的特征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Window 11、Dev-C++5.11五、实验步骤1.导入库和预定义2.创建二叉树3.前序遍历4.中序遍历5.后序遍历6.总结点数7.叶子节点数8.树的深度9.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10.交换所有节点的左右子女11.顺序存储12.显示顺序存储13.测试函数和主函数对二叉树的每一个操作写测试函数,然后在主函数用while+switch-case的方式实现一个带菜单的简易测试程序,代码见“实验完整代码”。

实验完整代码:#include <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define MAX_TREE_SIZE 100typedef char ElemType;ElemType SqBiTree[MAX_TREE_SIZE];struct BiTNode{ElemType data;BiTNode *l,*r;}*T;void createBiTree(BiTNode *&T){ElemType e;e = getchar();if(e == '\n')return;else if(e == ' ')T = NULL;else{if(!(T = (BiTNode *)malloc(sizeof (BiTNode)))){cout << "内存分配错误!" << endl;exit(0);}T->data = e;createBiTree(T->l);createBiTree(T->r);}}void createBiTree2(BiTNode *T,int u) {if(T){SqBiTree[u] = T->data;createBiTree2(T->l,2 * u + 1);createBiTree2(T->r,2 * u + 2); }}void outputBiTree2(int n){int cnt = 0;for(int i = 0;cnt <= n;i++){cout << SqBiTree[i];if(SqBiTree[i] != ' ')cnt ++;}cout << endl;}void preOrderTraverse(BiTNode *T) {if(T){cout << T->data;preOrderTraverse(T->l);preOrderTraverse(T->r);}}void inOrderTraverse(BiTNode *T) {if(T){inOrderTraverse(T->l);cout << T->data;inOrderTraverse(T->r);}}void beOrderTraverse(BiTNode *T){if(T){beOrderTraverse(T->l);beOrderTraverse(T->r);cout << T->data;}}int sumOfVer(BiTNode *T){if(!T)return 0;return sumOfVer(T->l) + sumOfVer(T->r) + 1;}int sumOfLeaf(BiTNode *T){if(!T)return 0;if(T->l == NULL && T->r == NULL)return 1;return sumOfLeaf(T->l) + sumOfLeaf(T->r);}int depth(BiTNode *T){if(!T)return 0;return max(depth(T->l),depth(T->r)) + 1;}bool LongestPath(int dist,int dist2,vector<ElemType> &ne,BiTNode *T) {if(!T)return false;if(dist2 == dist)return true;if(LongestPath(dist,dist2 + 1,ne,T->l)){ne.push_back(T->l->data);return true;}else if(LongestPath(dist,dist2 + 1,ne,T->r)){ne.push_back(T->r->data);return true;}return false;}void swapVer(BiTNode *&T){if(T){swapVer(T->l);swapVer(T->r);BiTNode *tmp = T->l;T->l = T->r;T->r = tmp;}}//以下是测试程序void test1(){getchar();cout << "请以先序次序输入二叉树结点的值,空结点用空格表示:" << endl; createBiTree(T);cout << "二叉树创建成功!" << endl;}void test2(){cout << "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为:" << endl;preOrderTraverse(T);cout << endl;}void test3(){cout << "二叉树的中序遍历为:" << endl;inOrderTraverse(T);cout << endl;}void test4(){cout << "二叉树的后序遍历为:" << endl;beOrderTraverse(T);cout << endl;}void test5(){cout << "二叉树的总结点数为:" << sumOfVer(T) << endl;}void test6(){cout << "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数为:" << sumOfLeaf(T) << endl; }void test7(){cout << "二叉树的深度为:" << depth(T) << endl;}void test8(){int dist = depth(T);vector<ElemType> ne;cout << "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 << endl;LongestPath(dist,1,ne,T);ne.push_back(T->data);reverse(ne.begin(),ne.end());cout << ne[0];for(int i = 1;i < ne.size();i++)cout << "->" << ne[i];cout << endl;}void test9(){swapVer(T);cout << "操作成功!" << endl;}void test10(){memset(SqBiTree,' ',sizeof SqBiTree);createBiTree2(T,0);cout << "操作成功!" << endl;}void test11(){int n = sumOfVer(T);outputBiTree2(n);}int main(){int op = 0;while(op != 12){cout << "-----------------menu--------------------" << endl;cout << "--------------1:创建二叉树--------------" << endl;cout << "--------------2:前序遍历----------------" << endl;cout << "--------------3:中序遍历----------------" << endl;cout << "--------------4:后序遍历----------------" << endl;cout << "--------------5:总结点数----------------" << endl;cout << "--------------6:叶子节点数--------------" << endl;cout << "--------------7:树的深度----------------" << endl;cout << "--------------8: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 << endl;cout << "--------------9:交换所有节点左右子女----" << endl;cout << "--------------10:顺序存储---------------" << endl;cout << "--------------11:显示顺序存储-----------" << endl;cout << "--------------12:退出测试程序-----------" << endl;cout << "请输入指令编号:" << endl;if(!(cin >> op)){cin.clear();cin.ignore(INT_MAX,'\n');cout << "请输入整数!" << endl;continue;}switch(op){case 1:test1();break;case 2:test2();break;case 3:test3();break;case 4:test4();break;case 5:test5();break;case 6:test6();break;case 7:test7();break;case 8:test8();break;case 9:test9();break;case 10:test10();break;case 11:test11();break;case 12:cout << "测试结束!" << endl;break;default:cout << "请输入正确的指令编号!" << endl;}}return 0;}六、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测试用例:1.创建二叉树(二叉链表形式)2.前序遍历3.中序遍历4.后序遍历5.总结点数6.叶子结点数7.树的深度8.树根到叶子的最长路径9.交换所有左右子女10.顺序存储七、思考讨论题或体会或对改进实验的建议通过这次实验,我掌握了二叉树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体会了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的特性,掌握了二叉树的树上相关操作。

数据结构实验四——二叉树链式

数据结构实验四——二叉树链式

实验报告四
实验课名称: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实验
实验名称:二叉树链式存储结构
班级:学号:姓名:时间:
一、问题描述
●二叉链表的C语言描述
●基本运算的算法——建立二叉链表、先序遍历二叉树、中序遍历二叉树、后序遍历二叉
树、后序遍历求二叉树深度
二、数据结构设计
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 //数据域
struct BiTNode *lchild ,*rchild; //左右孩子结点指针
}BiTNode,*BiTree; //树结点、树结构体变量
根据二叉链表的概念来设计数据结构,分为3个域,一个数据域,另外两个指针域分别指向左右孩子结点。

三、算法设计
1)建立二叉链表
2)先序遍历二叉树
3)中序遍历二叉树
4)后序遍历二叉树
5)后序遍历求二叉树深度。

数据结构树和二叉树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树和二叉树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树与二叉树实验序号5实验日期姓名院系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专业教师评语一、实验目得与要求(1)掌握树得相关概念,包括树、结点得度、树得度、分支结点、叶子结点、儿子结点、双亲结点、树得深度、森林等定义。

(2)掌握树得表示,包括树形表示法、文氏图表示法、凹入表示法与括号表示法等。

(3)掌握二叉树得概念,包括二叉树、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得定义。

(4)掌握二叉树得性质。

(5)重点掌握二叉树得存储结构,包括二叉树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

(6)重点掌握二叉树得基本运算与各种遍历算法得实现。

(7)掌握线索二叉树得概念与相关算法得实现。

(8)掌握哈夫曼树得定义、哈夫曼树得构造过程与哈夫曼编码产生方法。

(9)掌握并查集得相关概念与算法。

(1 0)灵活掌握运用二叉树这种数据结构解决一些综合应用问题。

二、实验项目摘要1编写一程序,实现二叉树得各种基本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主程序完成如下功能:(1)输出二叉树b;(2)输出H结点得左、右孩子结点值;(3)输出二叉树b得深度;(4)输出二叉树b得宽度;(5)输出二叉树b得结点个数;(6)输出二叉树b得叶子结点个数。

2编写一程序,实现二叉树得先序遍历、中序遍历与后序遍历得各种递归与非递归算法,以及层次遍历得算法。

三、实验预习内容二叉树存储结构,二叉树基本运算(创建二叉树、寻找结点、找孩子结点、求高度、输出二叉树)三、实验结果与分析7-1#incl u d e < s tdio、h>#incl u d e<m a1 l o c、h># d e f in e M axS i z e 100typedef cha r E l emT y p e;ty p ed e f struct n o d e{o ElemTy p e data;。

str u c t n ode * 1 c h i 1 d ;0struct no d e * r chi l d;0}BT N ode;void Cr e a teBTNod e(BTNod e *&b,c h ar *s t r){o B TNod e* S t[M a x S ize] , *p=NULL;o i n t t o p=-1,k,j = 0:ch a r ch;b=N U L L;oo0ch= s tr廿];wh i l e C ch!='\O')叶s wit c h(ch){o ca s e'(':to p ++; St[t o p]=p;k=l;b rea k;。

实验四、二叉树

实验四、二叉树

实验四二叉树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二叉树的概念、性质。

2)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及其遍历。

3)理解应用二叉树的程序。

二、实验内容1)二叉树定义及其性质。

二叉树是一种很重要的数据结构。

其特点是每个结点至多只有两棵子树,一棵称为左子树、另一棵称为右子树。

a、二叉树性质1、二叉树的第i层至多有2^(i-1)个结点(i>=1)。

2、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个结点(k>=1)。

b、二叉树的两种特殊形式。

1、满二叉树。

它是高为k,且有2^k -1个结点的二叉树。

其特点是每一层上的结点数都是最大结点数。

2、完全二叉树性质1)叶子结点只可能在层次最大的两层上出现。

2)对任意一结点,若其右分支下的子孙的最大层次数为x,则其左分支下的子孙的最大层次数不小于x。

2)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和遍历。

3)一般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三、程序结构、1)链式存储的二叉树的建立#define NULL 0struct link{struct link *lchild;struct link *rchild;char data;};struct link *root;char ch;struct link *newnode(){return((struct link * ) malloc (sizeof(struct link)));}struct link *creattree(){struct link *tree;scanf("%c",&ch);printf("%c",ch);if(ch!='.'){tree=newnode();tree->data=ch;tree->lchild=creattree(); tree->rchild=creattree(); }elsetree=NULL;return(tree);}2)二叉树的遍历a、先序遍历:若二叉树为空,返回;否则,访问根结点,先序遍历左子数,先序遍历右子数。

国家开放大学《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4——二叉树)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4——二叉树)参考答案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4二叉树)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目的:
(1)根据数组tree,建立与该二叉树对应的链式存储结构。
(2)对该二叉树采用中序遍历法显示遍历结果。
实验要求:
(1)在主函数中,通过键盘输入建立设定的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2)设计子函数,其功能为将顺序结构的二叉树转化为链式结构。
(2)中序遍历采用递归算法,即中序遍历左子树、访问根结点、中序遍历右子树。




程序代码:
/*实验3.1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Size 20
/*二叉树链式存储结构结点定义*/
typedef struct BTreeNode






指导教师 日期
(3)设计子函数,其功能为对给定二叉树进行中序遍历,显示遍历结果。
(4)通过实例判断算法和相应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基本原理:
(1)顺序存储的二叉树转化为链式存储结构,采用递归算法,递归函数的形式为Creab(tree,n,i,b),其中形参:tree为顺序存储二叉树的数组,n为二叉树的结点数,i是二叉树某结点在数组tree中的下标(初始值为1),b为要建立的链式存储二叉树结点指针。转化时,首先建立*b结点,将tree[i]的值赋给*b的数据域,再调用递归函数分别构造左子树和右子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实验四树与二叉树
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及存储方式,各种遍历算法。

2、掌握这种存储结构的构造算法以及基于每一种结构上的算法设计
3、初步掌握算法分析方法并对已设计出的算法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结果。

二、实验要求:
采用二叉树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完成二叉树的建立,先序、中序和后序以及按层次遍历的操作,求所有叶子及结点总数的操作。

三、实验内容及分析:
1、分析、理解程序。

2、调试程序,设计一棵二叉树,输入完全二叉树的先序序列,用#代表虚结点(空指针),
如ABD###CE##F##,建立二叉树,求出先序、中序和后序以及按层次遍历序列,求所有叶子及结点总数。

四、程序的调试及运行结果
先序遍历
中序遍历
后序遍历
树的深度及叶子树
层次遍历
五、程序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ring.h"
#define Max 20 //结点的最大个数
typedef struct node{
char data;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
}BinTNode; //自定义二叉树的结点类型
typedef BinTNode *BinTree; //定义二叉树的指针
int NodeNum,leaf; //NodeNum为结点数,leaf为叶子数
//==========基于先序遍历算法创建二叉树==============
//=====要求输入先序序列,其中加入虚结点"#"以示空指针的位置========== BinTree CreatBinTree(void)
{
BinTree T;
char ch;
if((ch=getchar())=='#')
return(NULL); //读入#,返回空指针
else{
T= (BinTNode *)malloc(sizeof(BinTNode)); //生成结点
T->data=ch;
T->lchild=CreatBinTree(); //构造左子树
T->rchild=CreatBinTree(); //构造右子树
return(T);
}
}
//========NLR 先序遍历=============
void Preorder(BinTree T)
{
if(T) {
printf("%c",T->data); //访问结点
Preorder(T->lchild); //先序遍历左子树
Preorder(T->rchild); //先序遍历右子树
}
}
//========LNR 中序遍历===============
void Inorder(BinTree T)
{
if(T) {
Inorder(T->lchild); //中序遍历左子树
printf("%c",T->data); //访问结点
Inorder(T->rchild); //中序遍历右子树
}
}
//==========LRN 后序遍历============
void Postorder(BinTree T)
{
if(T) {
Postorder(T->lchild); //后序遍历左子树
Postorder(T->rchild); //后序遍历右子树
printf("%c",T->data); //访问结点
}
}
//=====采用后序遍历求二叉树的深度、结点数及叶子数的递归算法======== int TreeDepth(BinTree T)
{
int hl,hr,max;
if(T){
hl=TreeDepth(T->lchild); //求左深度
hr=TreeDepth(T->rchild); //求右深度
max=hl>hr? hl:hr; //取左右深度的最大值
NodeNum=NodeNum+1; //求结点数
if(hl==0&&hr==0) leaf=leaf+1; //若左右深度为0,即为叶子。

return(max+1);
}
else return(0);
}
//====利用"先进先出"(FIFO)队列,按层次遍历二叉树==========
void Levelorder(BinTree T)
{
int front=0,rear=1;
BinTNode *cq[Max],*p; //定义结点的指针数组cq
cq[1]=T; //根入队
while(front!=rear)
{
front=(front+1)%NodeNum;
p=cq[front]; //出队
printf("%c",p->data); //出队,输出结点的值
if(p->lchild!=NULL){
rear=(rear+1)%NodeNum;
cq[rear]=p->lchild; //左子树入队
}
if(p->rchild!=NULL){
rear=(rear+1)%NodeNum;
cq[rear]=p->rchild; //右子树入队
}
}
}
//====数叶子节点个数==========
int countleaf(BinTree T)
{
int hl,hr;
if(T){
hl=countleaf(T->lchild);
hr=countleaf(T->rchild);
if(hl==0&&hr==0) //若左右深度为0,即为叶子。

return(1);
else return hl+hr;
}
else return 0;
}
//==========主函数=================
void main()
{
BinTree root;
char i;
int depth;
printf("\n");
printf("Creat Bin_Tree; Input preorder:"); //输入完全二叉树的先序序列,
// 用#代表虚结点,如ABD###CE##F##
root=CreatBinTree(); //创建二叉树,返回根结点
do { //从菜单中选择遍历方式,输入序号。

printf("\t********** select ************\n");
printf("\t1: Preorder Traversal\n");
printf("\t2: Iorder Traversal\n");
printf("\t3: Postorder traversal\n");
printf("\t4: PostTreeDepth,Node number,Leaf number\n");
printf("\t5: Level Depth\n"); //按层次遍历之前,先选择4,求出该树的结点数。

printf("\t0: Exit\n");
printf("\t*******************************\n");
fflush(stdin);
scanf("%c",&i); //输入菜单序号(0-5)
switch (i-'0'){
case 1: printf("Print Bin_tree Preorder: ");
Preorder(root); //先序遍历
break;
case 2: printf("Print Bin_Tree Inorder: ");
Inorder(root); //中序遍历
break;
case 3: printf("Print Bin_Tree Postorder: ");
Postorder(root); //后序遍历
break;
case 4:
depth=TreeDepth(root); //求树的深度及叶子数
printf("BinTree Depth=%d BinTree Node number=%d",depth,NodeNum);
printf(" BinTree Leaf number=%d",countleaf(root));
break;
case 5: printf("LevePrint Bin_Tree: ");
Levelorder(root); //按层次遍历
break;
default: exit(1);
}
printf("\n");
} while(i!=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