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考试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门学科。

2.肥料:指能够像植物提供养分或营养物质的有机或无机的物质。

3.灰分:植物燃烧后留下来的成分。

4.土壤有效养分:土壤中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

生物有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那一部分养分。

5.根的自由空间:植物细胞中能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的那些部分,即质外体空间。

6.根际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根际密度越大,说明供应养分的有效空间越大。

7.离子泵:存在于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度将养分离子泵出或泵入的一种主动运输装置。

8.叶部营养:植物透过叶面从外界吸收养分的过程。

9.植物营养期:植物开始从外界吸收养料到停止从外界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

10.植物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需求绝对量很小,但很迫切,此时,某种养分的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不平衡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即使以后施肥也难以纠正或弥补,这一时期称为植物营养临界期。

11.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植物营养物质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或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最大的那段时间,一般是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

12.根系的趋肥性:根系能迅速伸展到土壤养分相对丰富的地方,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这一现象成为根系的趋肥性。

13.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特殊的微域土壤。

14.根系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向生长机制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15.养分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某一养分的浓度和根系表面该养分浓度的差值,实际上是指土壤溶液中某养分的浓度。

16.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指溶液中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或吸收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17.维茨效应:高价离子促进低价离子的吸收的效应。

18.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忌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从而构成根际效应。

19.层间吸附:指2:1型粘土矿物对K离子、铵根离子等的固定作用。

20.生理酸性肥: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而产生的酸性。

21.氮肥利用率:指作物对肥料中氮素养分的吸收量占施用肥料中氮素总量的百分数。

22.交换吸附:指带电粒子被带相反电荷的土壤胶体可逆吸附的过程23.激发效应:由于施入土壤中的化肥氮素迅速被有机化,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

24.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还原的一种过程,即硝酸根在嫌气条件下经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25.闭蓄态磷:酸性土壤中由于铁铝含量较高,磷酸盐易被溶解度很小的无定形铁、铝等胶膜所包被,形成难溶的含磷化合物。

26.复混肥料:N、P、K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显的化学方法和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27.复合肥料:通过化合作用或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N、P、K肥的肥料。

28.微量元素:从土壤的角度定义指土壤中元素含量为0.0001-0.001%的元素。

29.微量元素肥料:指含有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那些微量营养元素的肥料。

30.绿肥:直接或经堆沤后施入土壤做肥料用的栽培或野生绿色植物的统称。

31.有机肥:含有较多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人畜粪便与废弃物的总称。

32.离子通道:存在于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空隙通道。

33.后效\残效:肥料的肥效在当季作物上没表现出来,而在下一季作物上发挥其肥效,称为后效。

34.质外体:细胞膜以外的植物组织的连续体。

缺素症状:水稻缩苗病(锌)苹果苦痘病(钙)甜菜腐心病(硼)苹果黄叶病(铁)玉米紫苗病(磷)玉米白芽病(锌)
1.作物养分的来源:土壤、肥料、环境。

2.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对象:作物、土壤、肥料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地球上第一个化肥:过磷酸钙;中国第一个:硫酸铵。

4.叶部营养的方式:气孔扩散、角质层渗透。

5.化肥的品质指标:有效养分含量、水分含量、游离酸含量、杂质含量、外观。

6.植物体内过多的N、P分别以酰胺、植素存在。

7.草木灰中的钾的形态以碳酸钾为主;天然钾盐矿是工业造K肥的主要原料。

8.养分资源的特征:双重性、多样性、变异性、相对有限性、流动和循环性、开放性。

9.李比希提出的学说: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

10.植物对养分吸收的两条途径:根部吸收、叶部吸收。

11.根部吸收养分的形态:离子态、分子态、气态;离子态最易吸收。

12.有效氮是指:铵态氮、硝态氮、易矿化的氮。

13.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方式:截获、质流、扩散。

14.离子通过原生质膜的四种方式:扩散、离子通道、离子载体、离子泵。

15.衡量根系活力的主要指标:阳离子代换量、根系氧化能力、酶活性。

16.土壤保肥能力的作用:生物固定作用、机械截流作用、物理性吸附作用、化学沉淀作用、
交换性吸附。

17.影响根际养分浓度的因素:营养元素种类、土壤缓冲性能、植物营养特性。

18.影响根际PH变化的因素:氮素形态、共生固氮作用、养分胁迫、植物遗传特性、根际微
生物。

19.评价土壤是否良好:良好的物理结构、化学组成、充足的养分供应、良好的生物活性。

20.碳铵是我国小型N肥长的主要产品,不能做种肥。

21.N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施肥量过高、盲目施肥、各种损失途径。

22.植物体内P素的分布特点:顶端优势、磷在细胞中的区隔化。

23.N肥的生物学固定,其实是肥料中无机态N的有机化或称为生物学固定。

24.N肥的利用率受到了作物、土壤、施肥量、施肥时期的影响。

25.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土壤通气状况、PH值、温度、有机质含量,其中通
气量影响最为明显。

26.N肥的施用要:适量,P肥要:早施,宜作追肥。

27.无机P的含量高低与土壤母质有关。

28.磷矿粉直接施用的肥效受矿石的结晶状况、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使用技术等条件的
制约。

29.磷的老化是由于:闭蓄作用、磷的吸附、化学固定作用、生物固定作用。

30.生产N肥的原料是:合成氨;P和K的原料分别是:磷矿石、钾矿石;磷矿石主要成分
是:氟磷灰石。

31.生产氯化钾和硫酸钾的主要原料是:光卤石、明矾石;世界上第一个K肥是:KCl。

1为什么P肥的利用率远低于N肥?①在酸性条件下,才有利于作物对p的吸收②土壤溶液中,p的有效范围在ph=6.5-7.5之间,使P肥的有效性降低③作物对p的吸收属于主动吸收
④土壤对P的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使磷酸盐逐步老化,p的有效性降低,利用率也降低⑤p肥在土壤中的沉淀作用,使得p肥的有效性降低⑥由于p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小,移动慢,同时由于p极易被固定,磷肥在当季利用率一般仅为10-25%
2为什么过磷酸钙中游离酸含量越高,sp的品质质量越低?由于含有游离酸使肥料呈酸性,并具有腐蚀性,易吸湿结块,散落性差,其中的磷酸一钙易转化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即sp的退化作用。

由于sp的品质质量高低是按sp中有效P的含量高低进行评价的。

因此,游离酸含量越高,sp中有效p即p2o5含量越低,品质也就越低
3为什么sp的当季利用率低于其他p肥?①sp施入土壤后,肥料中的磷酸一钙进行异成分溶解,组成高浓度磷酸离子的饱和溶液,使溶液ph急剧下降至1.5左右,土壤中的Fe.AL 等溶解后与磷酸起化学反应,发生p的固定作用②各种水溶性p肥饱和溶液的化学性质不同,其中sp的ph最低,因此,它的化学固定作用也比其他水溶性P肥强,即sp的当季利用率最低
4微量元素的特点(1)从土壤角度①含量少,且受母质的影响大②变幅宽③有效性受环境条件影响大(2)从植物的角度①适量和中毒间的界线很窄②不同作物种类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差异很大③缺素症状的出现与气候条件有关④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小,再利用率低(3)从肥料角度:成本小,用量少,收效大的肥料
5为什么我国农民施肥以氮肥为主,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原因:因为植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中,氮素最为重要。

从世界范围看,在所有必需营养元素中,氮素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形成产量的首要因素。

它对改善产品品质也有明显作用。

氮素是作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如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维生素,生物碱和一些激素等都含有氮素。

氮素也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总之,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氮肥是不可或缺的2存在问题:氮肥过量,施肥方法3解决办法:①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氮肥-测土②根据作物条件合理分配氮肥③根据肥料条件合理分配氮肥④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⑤建议政府为合理施肥立法⑥给农户宣传讲解施肥技术和合理施肥知识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远低于N、K肥?①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构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②磷肥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运动性小导致养分与根系的接触面少,那些不于根系节处的养分必须通过根系截获、质流、扩散三种方式到达根系表面,对于p 来说,由于土壤溶液中浓度很低,质流所能供给的磷很少,磷的扩散系数也很小。

因此肥料中大部分磷素以不同的磷酸盐形态残留在土壤中,故磷肥的利用率低于其他的
7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①合理分配,应用在增产效果较好的土壤上②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对NH4+的吸附,减少挥发③因作物施用氮肥,作物种类不同,对氮肥的要求也不同④因土施肥,充分考虑土壤的供肥能力⑤氮肥磷肥配合施用⑥提倡少量多次并搭配有机肥施用,使用包膜氮素等
8 Fe肥的合理利用①直接施入土壤易被固定,因此采用基施喷洒的方法②铁在叶片中运转很慢,因此,一般连续喷雾2-4次,相隔时间为5-6天为宜③选在晴天下午四点以后喷为宜,使叶片正反两面都着上水,以利于叶片对铁的吸收④用于侵种时浓度控制在0.01-0.1%,时间为12h左右⑤增施有机肥,提高铁肥的有效性和土壤供肥能力,螯合铁可作基肥,配合有机肥的效果会更好
9根分泌物对土壤的养分的有效性的影响①增加土粒与根系的接触程度②对难溶性养分的活化作用(还原作用螯溶作用)③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改善根际养分的缓冲性能。

10我国的肥料结构到底怎么走?(1)目前,我国有机肥与化肥的比例并不协调,有机肥占总投入的比重逐步下降(2)区别(3)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优越性①有机肥肥效慢而稳,当季利用率低,但后效长,化肥多为速效肥,易被作物吸收,肥效快,但后效短,可以取长补短,满足作物各时期对养分的需要②配合施用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及其分泌物能减少化肥的固定,挥发,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③有机肥能改善单独使用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④有机肥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各种酶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对改善农产品品质有积极作用⑤化肥能提高有机氮的矿化率,有机氮能提高无机氮的生物固定率(4)综上所述,不同肥料结构下,必然影响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多种肥料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我国肥料结构应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11论述植物营养临界期的重要性?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营养元素缺乏最敏感时期。

一般作物生长初期,由于种子营养转到土壤营养时,对矿物元素的需求量虽然不大,但对某些元素缺乏非常敏感,如果此时缺乏,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使以后弥补以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营养临界期必须保证养分的适期供给。

12 叶不营养的意义和特点1)是根部营养不足时的一种补充方式2)可防止或避免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3)对果树等深根系植物等,常规施肥难以达到要求的深度,而根外追肥恰好取得较好的效果4)用肥量小,见效快,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肥方式。

13在生产上钾肥为什么必须深施?
土壤中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如蛭石、蒙脱石,以及水化云母等固定能力强,土壤干燥和湿润对钾固定的影响较大,表土中干湿交替频繁有助于膨胀能力较强矿物对钾肥的固定。

深施可减少固定。

14高温堆肥堆制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a.发热阶段,蛋白质、糖类、淀粉等易分解物质迅速分解,常温~50℃,产热增加,中温好气性微生物为主(芽孢细菌、霉菌)b.高温阶段,复杂化合物(纤维素等)强烈分解;腐殖质产生;50℃-60℃-70℃,产热继续增加,好热性的高温性微生物。

c.降温阶段,难分解的木质素和新形成的腐殖质,<50 产热减少中温性微生物。

d.腐熟保肥阶段,C/N为10-20:1,腐殖质含量显著增加稍高于气温产热明显减少。

15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a.氢离子毒害, b.铝的毒害, c.锰的毒害, d.缺乏有效养分16简述钾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主要功能。

钾能够提高原生质胶体的水和度,减少水分的散失,调节气孔开闭,有效用水,增强作物的抗旱性;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提高作物的抗寒性;使细胞壁增厚,提高细胞壁木质化程度,并能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作物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

17缺锰时作物体内的硝酸盐含量为什么会增加?锰能活化硝酸还原酶,促进植物体内硝酸还原,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当缺锰时,硝酸还原受到抑制,所以体内硝酸盐含量增加。

18简述磷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主要功能。

提高原生质胶体的水合度,增加其弹性和粘性,增强对局部脱水的抗性,同时磷能促进根系发育,可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提高抗旱性;增加体内可溶性糖和磷脂的含量,使冰点下降,增强细胞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作物的抗寒性;H2PO42-和HPO4-转化,增强作物对外界酸碱反应的适应能力,提高抗盐碱能力。

19作物缺氮和缺硫在外观表现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相同处叶片发黄,不同缺硫上部新叶发黄,缺氮老叶发黄,氮和硫都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缺乏都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色发黄,但硫移动性差,缺硫出现在新叶上,氮移动行强,缺氮出现在老叶上。

20在酸性土壤上为什么要施用石灰?提供钙镁营养,中和土壤酸度,消除铁铝毒害;提高土壤PH值,释放铁铝固定的磷,并能促进有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增加土壤钙胶体的数量和腐殖质的含量,促进团粒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调整酸度并能直接杀死病菌和虫卵,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