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一)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与西方思想的传入

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与西方思想的传入

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与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经济文化转型,其中西方思想的传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这一转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也是对现有体制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及西方思想传入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始于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力的减弱,中国不得不开放港口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

这一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进入中国,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铁路、电报、近代制造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中国开始实施近代工业化政策。

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也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转变。

除了经济转型,近代中国还面临了文化转型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观念逐渐受到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和进步思想的冲击。

维新运动的发起人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和社会制度,对中国的传统制度提出了质疑。

他们主张启蒙思想和民主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接纳西方文化,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西方思想的传入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广泛阅读西方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是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流派的影响最为深远。

这些思想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和政治改革的关注。

他们开始提出种种改革主张,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西方思想的传入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发一片统一的声音。

一方面,西方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家族和谐、社会秩序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西方的自由、平等和人权思想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挑战。

另一方面,西方思想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的同时,也注重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求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五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世俗化的具体含义主要有: (1)现实性。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社会成员个性 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看重经济利益问题,于 是,这就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 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 。 (2)理性化。 (3)民众化。 (4)普遍受益性。
第五专题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和类型 1、含义 所谓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运动、变化。它既是指 社会处在一种运动的过程,又指社会发生了变化的 结果。同社会进步概念相比,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所 包括的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包括社会“正向”的运 动和变化,也包括社会“负向”的运动和变化,如 社会的暂时倒退等。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 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的范畴。

(二)后发现代化的特点
第一,与早发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型现代化具有明 显的人为色彩。 第二,与早发型现代化的创新不同,后发型现代化 的主要手段是采借。 第三,后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的特 点。 试图在同一时间里将早发型现代化在不同阶段 上分别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以此来实 现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或社会的全面发展

2、类型
(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2)正向(进步)社会变迁和负向(倒退)社会 变迁 (3)渐进社会变迁和突发(激进)社会变迁 (4)无计划(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 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动因(影响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2、人口与社会变迁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热点剖析】一、经济思想的嬗变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思想)(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2)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奉行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3)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克林顿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1)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经济模式的创新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四应对①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采取统制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③统治后期: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滥发纸币等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模式的四探索:五年计划(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历程中涌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经济原因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在近代,中国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自身经济体系遭受巨大冲击。

传统农业经济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落后成为社会变革的直接诱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尝试。

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经济逐渐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为社会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得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为整个中国社会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二、社会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变迁。

封建社会的旧有秩序逐渐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社会各阶层开始呼吁变革和自由。

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和觉醒。

科学、民主和平等的观念进入中国社会,对封建体制的质疑和抨击使得政治改革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起义。

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是社会变革的重要节点,这些运动不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批判,还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性的转变。

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改善劳动条件、争取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纷繁复杂的民间抗争和举起枪炮挣扎的课题中,人们愈发认识到从被动受制到主动解放的重要性。

三、文化原因文化也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都给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经了许多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经济思想的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引进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本土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与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思想的变迁。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的,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规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节奏。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受到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强调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试图通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经济思想体系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经济管理者,主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由政府掌控的。

同时,计划经济时期也强调“节约优先、浪费可耻”的价值观,为了节约资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例如物资分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等。

此外,在这个经济思想体系中,强调「人民公社化」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尽管计划经济模式在20世纪初大放异彩,但其管理能力与效率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问题,这也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市场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逐渐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注重市场自由的决策权,并通过强化产权保护、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等措施来实现市场优先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政府逐渐将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权力转移给市场。

政府的角色逐渐被限制为维持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此外,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也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效率。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199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进入了新阶段。

2019现代化与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现代化因素.doc

2019现代化与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现代化因素.doc

现代化与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现代化因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一、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现代化”与“近代化”为同义语。

我国文献常两词并用,无碍原义。

什么是现代化,无经典定义。

总的说,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应包括各个方面。

张玉法(1980)谓现代化趋势是向深度和广度双方推进,深度由物质层次而制度层次、而思想层次;广度有知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五个方面。

他并列举各层次、方面演变的特征,颇全面。

惟本文主要是探讨经济的现代化,而以社会和思想为参证。

盖许多经济动态,若生产突出增长、市场陡现繁荣,可能由于特殊机遇,或属周期现象,必验之社会,思想较深层次的变化,才能确定其是否属于现代化因素的出现。

又因我于经济的现代化已有若干论文发表,本文仅述要略,反是社会与思想方面占较大篇幅。

一国的现代化,在历史上有个开始期,即各种现代化因素的出现时期,但没有终结期,迄今仍在继续现代化过程中。

①惟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随时代而不同,这对如何评价历史非常重要,因略作申论。

在16世纪西欧现代化因素出现时,人们尚无“现代化”这一概念,流行的主要是重商主义见解,以通过贸易增长一国的净收入为目的。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成为讨论中心,重视新的技术装备。

19世纪下叶以降,乃更注意资源的有限性,边际主义盛行。

但迄20世纪前期,对现代化的认识可说都是集中在物质方面,忽视人和社会,强调国民生产(GDP)的增长,忽视为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给人以巨大鼓舞,同时,对人和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反思。

舒尔茨(1961)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开始注意智力投资。

舒马赫(1973〉指出现代经济以人和环境为牺牲的危机,《小的是美好的》一书醒人耳目。

原来对经济的发展几乎是线性概念,七十年代变成结构主义;原来以人均收入衡量经济增长,七十年代提出人文指数,预期寿命、男女平等都成为指标。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专题11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纵向线索梳理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

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

中国经济近代化

中国经济近代化
1966-1976年: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
(3)主要成就:重工业获得较快发展,简称了一大批大中型工矿 企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成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特点: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 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 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 济体制改革;对外开 放格局的形成;加入 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现代化是在民族生存危机下的一 种反应;洋务运动是现代化的起点,主要 有地主阶级领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民 族资本主义工业步履维艰。
中国经济现代化步履维艰;1912-1936年, 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工业化是局部的,重 工业比例低,国民经济的主体仍是农业经 济
四、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 各国的现代化有很大的区别:
1、从其产生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 始的。
2、阻力大,现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 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市场化阶段(1978-2001年)
(1)背景:世界经济现代化程度更高;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 趋势加强,世界政治格局由两大阵营对峙发展到一超多强;当代世 界经济发展呈现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开始并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2)探索与实践过程(十一届三中、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格局、 单一的公有制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探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 年,十六大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 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为世界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长期的变迁和转型。

本文将梳理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描绘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经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处于萌芽状态。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尽管中国古代经济曾有辉煌时期,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商业繁荣等,但是相对于欧洲,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经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瓜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此时期,西方列强掠夺中国资源,推销商品,使得中国经济逐渐失去自主性。

中国的贸易逐渐被瓜分,甚至被逼迫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计划经济,建立起公有制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和调配,这一模式的初衷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生产的局限性,资源的浪费和政策的失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成果有限。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经济分配的不均。

经济增长的焕发和物资的奢侈性需求下,社会已明显表现出巨大的分配矛盾。

四、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2017年开始追踪全球会员以来,最近一次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20年达到7.1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经济体。

改革开放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改革了国有企业,加强了私营部门,加强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及其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思想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物不唯价”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经济思想的演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历史变革。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和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1. 传统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影响极大。

自秦汉、魏晋至唐宋时期,经济思想依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观念,如物不唯价、不得无度等。

这些观念成为经济活动的束缚,以至于经济停滞不前,无法跟上世界大发展的步伐。

2. 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

这个时期,国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始了解,并尝试将其引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市场、产品、消费、工业、农业等诸多方面,试图构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经济思想。

3. 毛泽东时期的“思想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时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经济思想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方向,提倡“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等概念。

这种思想统一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4.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型,不断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从此,中国的经济思想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开始引入外资,开始促进企业和人民的创新,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正在从原来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型,经济思想也在从“造物节约”向“创新引领”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启示1. 借鉴西方经济思想的成功之处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吸收西方经济思想,并将之融入到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中,并成功地构建起适合自身的道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借鉴西方经济思想的成功之处,可以推动中国的经济体系不断发展。

主权货币与现代国家

主权货币与现代国家

主权货币与现代国家作者:韩毓海来源:文汇报北大演讲:中国与西洋之间真正的“大分流”就发生在1570年代之后,因为从那个关键时刻起,西方不但在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中产生出民族(国民)国家政体,且更要紧的是:西洋国家通过发行信用的手段为战争牟取财政资源,从而推动了围绕着国家生存而建立起来的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此时的中国,却恰恰放弃了国家货币主权。

如此一来,中国亦再无通过发行信用的方式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中国与西洋各国国家力量之间的大逆转,中国命运的大逆转,亦由此奠定。

一、国家货币主权丧失导致明清灭亡明清两朝败亡的教训自然很多,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国家发行信用的努力失败之后,反而将货币出路委之于海外白银进口,从此彻底丧失了国家货币主权。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年),明帝国开放“银禁”与“海禁”,通俗地说:这等于把帝国“央行”从北京搬到了拉美矿山。

道光年间,当着中国纹银(库平)因国际金融投机出现大规模外流之际,《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在《军储篇》中就曾这样提醒国人说:“今人只知中国之银出漏于外洋,而不知自昔中国之银大半来于外洋也”;他还说:“近数百年间钱粮改银以后,白银充布天下,谓非闽粤番舶之来,自何得之?”魏源此问,道出了历史幽暗的秘密,他明确地将白银的大规模进口,追溯到明隆庆、万历间的田赋纳银政策之推行,更指出中国之白银,“自产者十之四三,番舶者十之六七”,即明清以降的银子,七成左右是依赖进口的。

不过,自隆庆开放“银禁”以来,中国进口白银的具体数字究竟是多少,一直是中外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

现据吴承明先生《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中所作“最谨慎估计”: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流入中国的白银起码已达1.5亿两。

而根据百濑弘教授在《清代西班牙元的流通》中所作的另一保守统计,从1700年到1835年,由西方流入中国的白银迅速攀升,总额为12亿两左右,到乾隆中期,每年仅进口西班牙银元便达500万元——这个极其惊人的数字,乃是目前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的准确统计数字。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明末清初依法治国思想的产生与评价

明末清初依法治国思想的产生与评价

明末清初依法治国思想的产生与评价一、现代性法律思想在明末清初的产生与表现(一)明末清初士大夫对君主专权的批判和“分权”思想的产生明朝法律思想发展首先表现在批判尊君和君主专制的思想,对于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来说,能够产生这种思想难能可贵。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表现的最为激烈的就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在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他们以满腔的怒火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存在的正当性:比如,黄宗羲认为:君主独夫式的专制并不是上古仁君的统治方式,因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现世的君主专制只是后世君主贪婪成性,为谋一己私利而造成的,他们“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因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他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此外,黄宗羲还反对君主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囊中私物,认为正是君主对民众百般的剥削才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他愤慨地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唐甄对君主专权的批判更甚于黄宗羲。

首先,他从平等的观念出发,否认君主的神性,所谓“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这就意味着君民之间至少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即“抑君”.其次,他将封建帝王视作“贼”,并认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他的论证理由是:“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再次,唐甄将明末清初的世事动乱、人民凄惨的生活归咎为帝王之过并毫不掩饰其对封建君主的憎恶。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17世纪中国思想演变特点

17世纪中国思想演变特点

17世纪中国思想演变特点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社会思想活跃,各种流派剧烈碰撞,呈现出以下特点:1. 出现民主思想的苗头,但逐渐衰落并最终被扼杀。

明朝时即发展出廷议制度,对于国内重要事务,人选,制度等,由相关部门主官召集朝中官员讨论,结论报皇上审批。

似乎很有西方责任内阁制的意味。

黄宗羲,李贽等人也有模模糊糊的民主思想,虽然仍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思考,但也算是一种进步。

但至万历,天启时期,党争已起,廷议已走向衰落。

有人说,崇祯没有意识到明朝衰败的根本原因,他没有选择内阁制、议会制或干脆君主立宪,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大权独揽,强力反腐,得罪了满朝文武贪官,最后把自己累成变态也无法阻挡危机的如期到来。

清入关前,实行八旗领主议会制度,这实际上是人类早期文明就已经普遍存在过的军事民主议会制度。

创建这个制度的人是努尔哈赤,至今似乎也没人跟他叫“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为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自然就会形成的制度,不过是遇到问题大家商量着办。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社会,因此必然出现利益的协商与妥协,因此为了避免野蛮的杀戮,就会形成协商的民主智慧。

八旗制度也很稳定,至少比君主专制要团结。

为什么多尔衮篡夺不了顺治的位?因为顺治的背后是两黄旗,多尔衮的两白生吃不了顺治的两黄,这就是民主体制的稳定,这种稳定可以持续数百上千年,就像欧洲君主国一样;说团结,如果利益均分,谁都不会产生额外想法。

各旗之间有竞争关系,当然,为了各旗“斗而不破”,旗主可能会换班,但无谁做旗主,在任职期间,你都是这个旗利益的最高代言人,因此马虎不得。

——这就是八旗制度,这种最原始野蛮的人类早期社会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似乎优于中华2000年的君主专制。

但八旗入关以后,尤其是顺治亲政后消灭了多尔衮一党,新的专制得到确立,八旗从此统一管理了,那么各旗之间就没有竞争和监督了,封建君主制在康熙时达到顶峰,近代中国失去了一次离民主很近的机会,鸦片战争后的种种尝试似乎也没有从这里得到借鉴。

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

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

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论文报告: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一、摄政王支持下的海禁政策与封闭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初,明朝政府实行以摄政王为主的海禁政策,禁止私人船只远洋贸易,致使中国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加之儒家思想对商业活动的歧视,封闭主义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流传。

中国经济的衰落,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闭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银本位制的推广与农民起义的影响在明末清初,银本位币制逐渐取代大宗商品交换,让贸易和工商业迅速发展。

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依然以土地交换为主,封建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同时,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如大波涡起义、李自成起义、三藩之乱等大规模的反封建运动,更是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兴起与家族式资本的发展18世纪初,西医、西学等先进事物纷至沓来,国内一些士人开始推动社会思想变迁。

商品经济兴起,一些家族办起了银号、典当行等企业,从事货物典当、珠宝、银器、丝绸等贸易活动。

这些资本家的兴起,充分展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合作关系。

兴起的家族式资本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封闭主义思想也逐步被冲淡。

四、东山词谷、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商业文化的盛行19世纪末,东山词谷运动在中国兴起,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史上的一大事件。

在这一时期,商业文化的兴盛促进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流行,形成了包括《红楼梦》、《倚天屠龙记》等以商业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也使得商业活动在中国社会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一些士人也改变了封闭保守的思想。

五、民族自强与现代化思想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国民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大规模的现代化思潮。

这一思潮强调民族自强、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等。

这一时期的文化风气发展为商业化、现代化思想的盛行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背景。

案例分析:1、海禁政策与早期现代化明朝摄政王政治理念倡导封闭主义,随之实施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国迅速落后于欧洲国家。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梳理1、西方经济侵略的特点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其所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不平等条约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1)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攫取特权: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外国商船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协定关税等。

3、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1)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致使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的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

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相结合。

(2)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①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是其破产的重大标志,另外农产品的商品化日益加强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深化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主要特点①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综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综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9.“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它的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10.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1901年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嗣后出使大臣办理交涉得力者,三年任满,亦准给假回国,假满回任,俾得久於其职,驾轻就熟。”由此,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4.C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宽松,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项错误。
C.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D.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
3.宋诗《归宗道》载:“迤逦转谷口,悠悠见前村。农夫争道来,䀨䀨笑更宣。或携布与楮,或驱鸡与豚。纵横箕箒材,琐细难具论。”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宋代()
A.坊市制被打破B.农村集市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7 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一)我在本书《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代序)》里,提出了我对中国“现代化因素”产生于明后期的看法,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变迁与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的关系。

本文是从实证上分别探讨16、17 世纪我国的经济变迁、社会变迁、思想变迁。

经济方面,因为我已有一些论述,这里尽量从简。

这些现代化因素没能顺利发展,则是因为它没能引起根本性的制度变迁,进入18 世纪,又受到各种“逆流”的冲击,到19 世纪才现起色。

一、16、17 世纪的经济变迁16、17 世纪我国商业有重大发展,若商路之广辟,商品流通的扩大,市镇勃兴,农村集市网络形成,大商人资本的兴起等,时贤均有精湛论证。

而这种发展是以农业(特别是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
业)的增长为基础的,亦有论证。

从而可以解释本时期和18 世纪的人口增长是合理的。

在本时期经济变动中,我以为属于新的、不可逆的变化堪作现代化因素者,约有六端。

(一)大商人资本的兴起后来称为十大商帮者,其中山西、陕西商人原应北边开中纳粮而兴,性质特殊,应从弘治1492 年开中折色后之转化为买卖经营的“内商”算起。

这样,徽商、晋商、陕商三个最大商帮均形成于16 世纪早期,广东、福建两个海外贸易商帮形成于16 世纪中期,其余最晚不出17 世纪前叶1]。

众多商帮集中出现决非偶然,而是反映时代特征。

他们都是脱离封建束缚的自由商人,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代序》已言他们有类于16 世纪西欧的“特殊的商人阶级”或“专业商人”,其作用亦如之。

最近的研究,总结出他们的活动有相当的社会效应,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益可看出他们在现代化因素中的先驱作用。

(二)工场
手工业的出现按比较严格的标准,在16 世纪,至少在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 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2]。

工场手工业为数甚微,但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形式,它发展迟缓,但是不可逆的。

它发展迟缓,恐怕主要是由于我国小农生产制度,而非市场需求不足。

明代棉代替麻成为平民衣被主要材料是经济上一大变革,棉布成为大商帮经营的仅次于粮、盐的第三位商品。

但棉纺织这个引发现代化最重要的产业,到19 世纪后叶才逐渐从小农经济中分离出来,工场手工业(包括散工制)也在此后有巨大发展,在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3]。

(三)财政的货币化中华帝国的财政是大财政,不仅是公共收支,还具有资源调配、干预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宋代财政已相当货币化,元代反复。

朱明建国,厉行实物主义,两税全部征实,乃至规定民田种植品种,令农民将税粮直接送交对口的军士。

正统初的1436 年南方少量税米改纳金花银,而实际赋役的货币化是在正德以后。

估计万历中期,包括地方财政,田赋已有40%—50%纳银,里甲、均徭纳银者可达2300 万两,钞关、盐课、匠役已全部或基本纳银4]。

万历前期的1581 年全面推行一条鞭法,货币化成为不可逆趋势。

这时的货币化已非如宋以前之纳钱钞,而是白银化,我国确立贵金属本位,实在16 世纪。

(秦汉之金本位,史家疑之)(四)租佃制的演变我国实物地租由分成制向定额制演进,有利于佃农生产,但无质的改变。

16 世纪开始推行的押租制和永佃制,则有新的意义。

押租制是以佃权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并常是加押减租,反映佃农以货币实力获得更多的自由
5]。

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面,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这是颇具现代意义的。

它不仅提高经营者的效率,而且使出卖田面和所获得的小租,含有垫支资本报偿的意义,土地权力大为陵替了。

17 世纪以后,押租制和永佃制都有所推广,但也受到政治权力的阻碍,未能成为租佃的主要形式。

(五)雇工制的演变我国生产上的雇工历来对雇主有人身隶属关系。

万历前期1588 年的条例解放了短工,使他们在法律上与“凡人”处于平等地位。

200 年后,乾隆后期1788 年的条例才解放农业和商业雇佣的长工,给他们以人身自由。

但是在生活实践中,16 世纪中叶即有平等对待短工的事例,1588 年立法予以承认而已。

对长工,亦常是采取不立文契,不议年限等办法,逃避法律约束,18世纪尤多这种事例,1788 年条例予以承认而已。

(六)白银内流明廷厉行朝贡制度,禁止商舶入海,但民间海外走私贸易不止,以至被迫亦商亦盗。

嘉靖后闽、粤诸大外贸商帮形成,隆庆末的1567 年开放海禁。

这时,中国在对南洋、日本、英荷贸易中均属顺差,遂有大量白银内流。

谨慎的估计,16 世纪后叶和17 世纪前叶流入白银近1.5亿两,17 世纪后叶流入2600余万两。

扣除商人海外费用,海上损失和抵付中国金银出口,净流入不会少于1 亿两,而1亿两将使我国存银量增加三分之二。

6]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因素,并延至18 世纪。

原来西欧的现代化,始于16 世纪的美洲
白银大量流入,并成直接动力之一。

这时我国工业水平居世界之冠,外贸具有顺差优势,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19 世纪初。

这时我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亦在世界先进之列。

又当时国力,建立强大舰队,与西、葡、荷、英争雄海上,并
无困难。

然明廷不此之图,只知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曰御倭寇。

进入清代,“逆流”更甚,禁海、迁边,远较明代严厉。

康熙中期的1684年开海禁,却禁止500 石以上船出口。

雍正年间1727 年停止南洋禁令,却不准前此逗留外洋华人回国。

乾隆盛世,盖愈盛世愈趋保守,停止恰克图贸易,限广州一口通商,拒绝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致英王书曰,“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种闭眼不看世界的统治者心态,实为国家现代化之大碍。

按《代序》所述现代化理论,经济上的发展必须引起制度上的革新以至政治上的变革,才能保证其持续发展。

16、17 世纪虽也有一些制度变迁,如财政、租佃、雇工制的变迁,但未能引起体制的或根本法(constitutional) 的变迁,旋逢清人入主,加强专制主义统治,连一个保障私有产权和债权的商法都未能出世,更不用说政治上的变革了。

但不是说现代化因素就此终止,上述各种变化都是不可逆的,只是在种种“逆流”下,步履维艰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