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球物理

合集下载

储层物理性质

储层物理性质
通常以干燥空气或氮气为流体,测定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k=
2P2qμ A P12
L P22
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控制产能大小→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措施:压裂、酸 化等
绝对渗透率:当单相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与岩石发生 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定律时,所测得 的岩石渗透能力。绝对渗透率与流体性质无关
包括:各种孔隙(狭义)、溶孔、溶洞、裂缝、成岩缝
孔隙空间
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是储集流体的场所, 也称为储集空间。
岩石中各种 孔隙、孔洞及裂 缝组成的储集空 间,其中可储存 流体。
所有具有孔隙的的岩石均可成为储集岩?
总孔隙: 有效孔隙:连通的毛管孔隙及超毛管孔隙
(D= 0.2~500m) (D>500m)
据孔隙或裂缝大小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
a、超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0.5mm,或裂缝宽度>0.25mm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b、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已不能在其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 力大于毛细管阻F P1 P2 t
Kx: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μm2 Qx:某一流体在t秒内通过岩样的体积,cm3
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 对渗透率的比值。与流体性质、岩石本身的微观孔隙结构特 性相关。
Kxr=Kx/K
Kxr:某一流体的相对渗透率,小数 Kx: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μm2 K:岩样的绝对渗透率,μm2

储层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

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1、依据2、对比单元划分3、划分的步骤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

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

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第一专题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紧扣今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本专题定位于“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题共收到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其中10人在本专题进行了口头报告。

刘光鼎院士在专题会上就环渤海湾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精彩而生动的讲话。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可以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1.综述性论文共3篇,涉及使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和讨论及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综述等方面,如刘元生、王怀洪、王秀文、闫维彰等详细分析了环渤海湾地区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研究现状,综合论述了地球物理技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发挥的作用;李学军系统介绍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涉及基础地质及矿产地球物理问题的论文共4篇,论述了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断裂带、大地构造分区、矿产勘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如宋春明详细探讨了山东省大地构造分析;宋志勇探讨了鲁西地区铁矿成矿条件及资源远景;而张兆芳介绍了在强干扰地区采用大功率电磁法研究太行山东部断裂带和盆地的接触关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探索了在中国东部人文干扰严重地区利用物探方法研究中深层地质结构的有益途径。

3.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及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7篇,重点围绕环渤海湾盆地深层、复杂区、滩浅海等的勘探问题及油田开发中的联合反演和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等方面;如葛运华、刘雪军通过研究重磁电技术在环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盆地深层新层系、潜山、火成岩等目标的具体地质问题,分析了盆地内深层勘探潜力和物性条件等,指出采用非地震、地震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手段,并列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技术方案;而刘怀山、王宁健在论文分析了中国近海油气田勘探的现状和前景,并针对渤海湾地区浅海油气资源勘探的潜力和有效的技术方案等进行了探讨;曹丹平等人探讨了以已知地质规律为前提,研究多种不同尺度的物探资料和储层特征的匹配关系,指导油田开发。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王宇琦【摘要】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是一套裂缝-孔隙型储层.裂缝的生成不仅为油气的产出提供了渗流通道,也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研究区特殊测井资料,建立该区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模版,并根据地震剖面上对裂缝地震响应认识以及正演模拟的验证结果,总结出裂缝地震响应规律-潜34段裂缝地震响应主要表现为反射波能量的变化.据此,建议对潜34段主要选取振幅类属性作为预测裂缝发育段的敏感属性.【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3页(P5-6,24)【关键词】潜江凹陷;盐间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响应特征【作者】王宇琦【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是一套裂缝-孔隙型储层。

在地壳的褶皱和断层等地层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在外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变形,从而形成裂缝。

裂缝的生成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天然的储存容器,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裂缝的发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储层的有效性及产量高低。

因此,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和裂缝的测井、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和预测,对指导该类地质构造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露头区裂缝进行研究,以及对研究区内的岩心裂缝进行监测,认为研究区裂缝以低角度水平缝和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

裂缝发育具有如下 3 个特征。

1)裂缝发育成因多样。

研究区裂缝按其发育成因可分为层理缝和构造裂缝。

层理缝受溶蚀和沉积双重因素控制,主要发育于泥质岩与碳酸盐岩薄互层间( 图 1 ),面孔率为 1%~2%。

构造裂缝主要由断层和褶皱形成。

其中:由断层形成的构造裂缝主要发育于断裂带附近,如王广断裂带;由褶皱形成的构造缝是由岩层横弯作用形成张性缝,主要发育于构造曲率较大的地区。

图 1( a )为泥质云岩,沉积层间缝,面孔率约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代码:0818)(一)矿产普查与勘探(代码:081801)1.油气成藏与含油气系统研究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为基础,通过油气成藏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综合分析,揭示油气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有效烃源岩、储集层、输导层和盖层等地质要素的分布和静态评价,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和圈闭的形成等作用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时空匹配关系,以及关键时刻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组合关系,开展油气成藏综合研究与评价,明确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油气资源规模和资源空间分布。

2、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以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细粒沉积体系形成与分布、微纳米级致密储层特征、连续型油气聚集与产出机理、“甜点区”评价方法与技术等为重点的新兴学科。

研究核心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生油气能力、储油气能力、产油气能力”;研究内容包括成藏体系的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6特性”及匹配关系,研究重点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分布范围与“甜点区”的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经济有效开采的方法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

3.盆地和构造分析以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为基础,以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技术为手段,确定含油气盆地成盆演化与沉积充填历史,研究盆地性质、构造样式、类型和分布,明确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成盆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动力学机制、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解析、构造运动对成盆、成烃、成储、成藏的影响。

4.沉积与储层地质沉积研究是充分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沉积体系类型,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搬运、沉积演化过程,确定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沉积演化特征,明确有利沉积相带。

储层学研究是以沉积研究为基础,研究储集体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揭示与储集空间(孔、洞、缝)形成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历史,构建储层地质模型,开展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有利储层分布范围。

地球物理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测井、地震和地质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和预测技术)汇报内容一、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研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实例分析二三、储层预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储层的预测与研究又是其中的关键,•基于岩石地球物理响应的开发测井和波动在弹性介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手段。

开发测井特点:多信息、极高的纵向分辨率高精度测井地震勘探特点:纵向分辨率低,制约点!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早期的地震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地下油气藏的构造,随着三维地震和各种提高地震分辨率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把地震引入到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中.出现了开发地震(Development Geophysics)或储层地震(Reservoir Geophysics)新技术.它们在方法原理上与以往的地震勘探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谓开发地震就是在勘探地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针对油藏的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地质,测井和各种测试和动态资料,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和完整描述。

地震反演、储层特征重构与特征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与烃类检测、相干体分析、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综合解释与可视化、井间地震、VSP、时间延迟地震、多波地震及分辨率足够高的地面三维地震等缺点是,纵向分辨率低,这是储层预测和描述中的主要制约点。

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以单一的地质研究来解决问题,而是由一般的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表征的方向发展与测井地质解释、地震地层学紧密结合,可更有效地发挥储层沉积学的作用。

储层预测综述

储层预测综述

储层预测综述一、序言储层是储集层的简称,在油气勘探生产中特指地下可供油气聚集、赋存的岩层。

通常从储层的岩性、形态、物性和含油气性四大方面对储层进行表征。

储层岩性是用来描述储层构成成分的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岩层的储集性能和储层特征,一般从储层的岩性、所处相带等方面描述,对于碎屑岩储层还常用砂地比(或砂泥岩百分比)来描述其储集性能;储层形态是对储层的几何形态进行描述的重要参数,常用的描述参数主要有储层的分布范围、储层顶界面构造形态、储层厚度等;描述储层物性参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含油气性描述主要包括储层是否含有流体、储层含流体的类型和含油气饱和度。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地质、测井、岩石物理等)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一门专项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参数的变化来预测储集岩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特征等。

岩性、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造成了地震反射波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的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是目前储层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

在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只有这些储层特征参数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来。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这些特征参数的变化在地震剖面上的清晰度越来越明显,可信度也越来越高。

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确定地震波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可以确定地层上下起伏变化的几何形态;而研究岩性时就必须运用波的动力学特征,结合运动学特征确定各种物性参数,来判断地层的岩性成分,以便寻找油气。

在储层预测中,储层的空间追踪和描述借助于提取出的储层的各种参数,包括纵波、横波速度、频率、相位、振幅、阻抗、密度、弹性系数、吸收系数及薪滞系数等。

根据这些参数的差异来分辨、识别、预测岩性,甚至油气层。

二、储层预测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门方法繁多、综合性强、相互交叉的技术系列,单项技术不下数十种。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课件 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计算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课件   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计算

达西(D)是渗透率的标准单位,1D相当于在流动方向上压力梯度为1大
气压/cm的条件下,岩石允许粘度为1CP、体积为1cm3的流体,在1s
时间内通过截面积为1cm2的能力。渗透率的常用单位为毫达西(mD),
1D=103mD。
GaoJ-4-2
18
1. 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影 为析粒响度K的中主值要、地粘质土因含素量、
Timur的关系式:
K 0.136 4.4
Swi 2
Coates的关系式:
渗透率,10-3μm2
10000 1000 100
10 1 0.1 0.01
5
1
K2
100 2 (1 Swi )
S wi
Swi=5%
Swi=10%
Swi=20%
Swi=30% Swi=40% Swi=50% Swi=60% Swi=70% Swi=80%
S
t tma t f tma
1 Cp
Cp为压实校正系数,Cp≥1
GaoJ-4-2
12
密度测井
b maVma f 1 ma f
D
ma ma
b f
中子测井
N V Nma ma Nf (1 ) Nma Nf
N
N Nf
Nma Nma
GaoJ-4-2
13
GaoJ-4-2
11
(1) 确定单矿物岩性储层的孔隙度 A 含水纯岩石
声波测井 t tmaVma t f
“单曲线方法”
Vma
t (1)tma t f
Vma 1
S
t tma t f tma
(Wyllie公式,适用正常压实和胶结的纯岩石)
对未压实砂岩,声波在颗粒和流体界面发生散射和折射,导致时差增 大。此时,用上式计算的孔隙度数值须进行压实校正:

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01 地球科学学院070900 地质学01沉积学及古地理学02岩石学和储层地质学03层序地层学和测井地质学04有机地球化学05区域构造及盆地分析06油区构造解析07化石能源形成与富集机制08古生物学与地层学70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③302数学二④801地质学综合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从造岩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中任选2门。

II.留一定比例(不超过10%)招生计划接收”985”学校(本部)调剂生源,奖学金按学院政策执行。

077601 环境科学01城市大气环境02环境地质与环境地球化学03能源与环境04环境分析技术与评价8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环境学概论(含环境化学)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环境化学,有机化学。

II.留一定比例(不超过10%)招生计划接收”985”学校(本部)调剂生源,奖学金按学院政策执行。

III.按理学招生。

08180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1含油气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02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03油气田开发地质04地球信息技术96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③302数学二④802石油地质综合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油气田勘探、石油地质学。

II.留一定比例(不超过10%)招生计划接收”985”学校(本部)调剂生源,奖学金按学院政策执行。

002 石油工程学院080100力学01 岩石力学5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③301数学一④828力学综合I.力学综合包括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

I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材料力02 多相流体力学03 渗流力学04 管柱力学学,理论力学。

同等学力的考生请与所报导师联系。

III.欢迎力学、机械、化学、采矿及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

IV.本专业的调剂考生仅限于985高校。

082001 油气井工程01油气井力学与控制工程02油气井岩石力学与工程03油气井流体力学与工程04油气井化学与工程60① 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③302数学二④823油气井工程综合(I)或824 油气井工程综合(I I) ( 或862 物理化学(工)(04方向))I.油气井工程综合(I) 包括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油气井工程综合(I I) 包括钻井工程、完井工程和钻井液工艺原理。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储层及地球物理反应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储层及地球物理反应

结构有可能存在 ,因为研究 区域中地震震 中分 布
的深 度 ,来 自重 力数 据 的莫 霍 深 度 和航 空 航测 数 据 的居 里深 度 都 相对 较 低 ,区域 热 源 的分 布是 复
杂的。首先 ,从热生成的速率来看 ,西藏北部 的 热生成量平均速率 为 2 . 6  ̄ 1 . 6 1 a W/ m ,相当于世 界平均速率 的中等速率。其次 ,上地幔的物质可 能来 自青 藏 高 原 的东 南 部 ,含 有 大 量 的热 量 ,岩 石层 的底部可能因为薄而被融化 。从这些地球物 理反应可以得到地热概念模 型 ,该模 型由五部分 组 成 ,包 括 地 幔 区 、稳 定 结 构 区 、低 电 阻 率 区 ( 可能与岩浆有关 ),以及花 岗岩和裂隙。热量 主要来 自 较深 的区域 ,并通过裂隙传输 。同时 , 花 岗岩 也 在其 中起 到相 关 的作 用 。这将 对 以后 区
来评估不 同的技术的适用性 ,开发 出热储层 的增 产 技 术 、减 少 压 力 和 更 有 效 的 提 高 注 入 率 的 技 术 。同 时 ,对 防垢 及 相关 技 术 和 回灌 试 验进 行 了 测试。回灌技术的研究和试验 ,在实践 中得到 了 验证 ,并在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上起到了积 极 的作 用 。



中国石化在地热井 回灌技术研发 l = = 的进展
冯伟强。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所
地热尾水回灌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确保 了地热 资 源 的可 持 续发 展 。为 了解决 回灌 问题 ,中石化 正 在 开发 一 种新 的技术 。针 对砂 岩 和碳 酸 盐 岩热 储 ,在分析不同热储层 回灌的可能性时 ,应用了 热储 的综合 分析和评 估技术 以及相关 的测试技 术 ,从而确定了经济有效 的回灌热储层。通过评 价热储层 的改造技术 ,优化不同增产技术 的参数

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

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

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戴晓峰;冯周;王锦芳【摘要】GM地区测井评价证实川中茅口组顶不整合面以下100m发育岩溶储层,基于三维地震发现大量“下凹”岩溶塌陷体,二者共同指示川中茅口组存在强烈溶蚀作用.岩溶储层在茅口组顶部具有弱振幅的地震响应特征.岩溶储层发育区受古河道控制:古河道两侧水动力作用强,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岩溶储层.川中茅口组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岩溶储层发育,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气藏的成藏条件.【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7(052)005【总页数】10页(P1049-1058)【关键词】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岩溶塌陷;古河道【作者】戴晓峰;冯周;王锦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戴晓峰,冯周,王锦芳.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5):1049-1058.下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的主要产气层之一,已经在蜀南气矿发现了荷包场、自流井等多个气田,产气层岩性多以灰岩为主。

前人研究证实蜀南茅口组为风化壳岩溶储层,其储集空间以东吴运动后产生的表生期古岩溶形成的溶蚀洞穴为主,局部发育微裂缝[1-9]。

蜀南气矿茅口组岩溶气藏具有较高产能,该地区累计产气量大于1×108m3的气井已达 30口。

然而,岩溶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即使距离很近,岩溶发育程度也会差异很大,如蜀南纳6井茅口组在钻井时未见任何缝洞显示,但在相距12m 的侧钻中钻时明显降低,同时产生井漏、放空2.25m,并井喷,最终获得较大的天然气储量[10]。

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限制了盆地其他地区茅口组的勘探,急需开展岩溶储层控制因素、岩溶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寻找接替有利岩溶发育区。

川中28口录井过程中,茅口组顶部井漏4口,气侵16口,表明川中下二叠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对保持储层信息的地震数据处理及其地球物理与地质监控

相对保持储层信息的地震数据处理及其地球物理与地质监控

鼍:j髦铲。

,晶。

路热?‰。

voI.49,N m j相对保持储层信息的地震数据处理及其地球物理与地质监控高军.凌云,椿吉祥,李少英.刘杏cN Pc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公目油藏地■特理研究中0.河j:)g州07275镕;#1地Ⅲ*盘∞地《$目Ⅷx0丹m率g想,m J『]☆遁的≈磋采《Ⅱ理Ⅻ*##m W“#m小t1。

4&*地m体∞±Ⅻ%m f i g。

J£中,消除t№丧#目*什T的州时保持储E掀%.%宰、Ⅻ&"波B∞拦岛分衅串”殚2№震4…相Ⅳ仆排率勘探日论的重口#m2一而月目侏持4月过#巾科半高教∞地罐牧杯质世监拄…B拈m¨”保持*,R破卑∞#要技术俅IⅢ为此从地《数据处目!履*%控Ⅻ地质"竹∞角度m发介绍r Ⅲ对雠持处理的t口q念目士}耻Ⅷ拉术重^计论r相对懈持处理的地球物理H地雁&拄口法.Ⅲ垃*m海№K的=维地雀资料处A实洲分析*i T¨对保持赫目*镕%丰相位H波形的拒尚分#卑n月m m&质目Ⅱ挂敏m关键Ⅻ:《M柙Ⅺ分辨率;Ⅲ地丧g响-地球物理监拄:№匝将控D O I1039∞+l脚n]0●。

_144l20100;0w÷目*#号P63l4女献标识日:^近地表和夫地吸收衰减作用“及高频干扰的存在使地震数据垂向分辨车难以满足地质解释曲需瑶.为此.凌云等提出r琏于地质概念的审问棚对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思魁。

’.给出r基于空间相埘分辨牢的工要地震技术:①令方位角地震观测技术“;②相对保持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0基丁参考标准层的井与地震数据相对标定技术o;④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储磋构造演化和沉#懈化解释技术“…,地震数槲处理的再点J m谚是在提高地震数据成像分辨率的同时,搏a f能地消脒非储层崮索引起的地震信吐的空间变化.JF保持储层空间柑对信息的变化。

因此.相对保持储层信息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成为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地震勘探取得成功的苇耍基础。

煤储层及其基本物理性质

煤储层及其基本物理性质

第二章煤储层及其基本物理性质煤储层是指在地层条件下储集煤层气的煤层。

煤储层具有双重孔隙介质、渗透性较低、孔隙比表面积较大、吸附能力极强、储气能力大等特点。

第一节主要内容:煤储层是由固态、气态、液态三相物质所构成。

固态物质:是煤基质液态物质:一般是煤层中的水(有时也含有液态烃类物质)气态物质:即煤层气一、煤储层固态物质组成:1、宏观煤岩组成煤是一种有机岩类,包括三种成因类型:①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的腐植煤②主要有低等生物形成的腐泥煤③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腐植腐泥煤(自然界中以腐植煤为主,也是煤层气赋集的主要煤储层类型)2、显微煤岩组成显微煤岩组成包括显微组分和矿物质。

显微组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的煤的基本有机成分,其鉴别标志包括:颜色,突起,反射力,光学各向异性,结构,形态等。

矿物质是煤及煤储层中含有数量不等的无机成分,主要为黏土类和硫化类矿物,其次为碳酸盐类、氧化硅类矿物以颗粒状。

团块状散布于煤中,常见显微条带状产出的黏土矿物。

3、煤的大分子结构煤中有机质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BSU)的骨架结构由缩合芳香体系组成,其基本化学结构为芳香环。

煤中有机质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的缩聚过程主要起源于三种反应机制:芳构化作用、环缩合作用和拼叠作用。

芳构化作用是指:非芳香化合物经由脱氢生成芳香化合物的作用,可通过碳数不低于六个的链烃的闭环、五圆或六圆脂环和杂环的脱氢等方式实现,是煤中有机质生气的主要机理。

环缩合作用通过单个芳香环间联结、稠环芳香分子间或分子内联结、自由基分子间重新结合等方式得以实现,是中~高级无烟煤阶段芳香体系缩聚的主要机理。

拼叠作用是指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相互联结而使煤中有机质化学结构短程有序化范围(有序畴)增大的作用,与自由基反应密切相关,是高级无烟煤阶段基本结构单元增大和秩理化程度增高的主要机理。

二、煤储层液态物质组成煤储层中液态物质包括裂隙、大孔隙中的自由水(油)及煤基质中的束缚水。

在煤化学中,将煤中水划分为三类,即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化合水。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摘要】我国当前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已经应用十分广泛,在降低石油矿场等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工程的实际生产效益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勘探地质的逐渐复杂,在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希冀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技术发展;技术应用0 前言随着我国日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环境,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我国的资源环境等工程领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起来,成为了我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土木工程、勘察等领域的主要技术措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对地球的不同物理性质的岩体进行结构对比研究,从而对地球上的地下金属与矿物进行探索的技术,整个勘测过程需要配合地球物理探测器来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地球物理仪器应运而生,地球物理仪器的运用,不仅可以完成探测工作,并且能够进行协同作业,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处理。

使用地球物理仪器进行工作,在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水电地质等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逐渐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作为我国矿产开发、环境调查及地质勘探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分为两大类:勘探技术与储层技术。

储层技术作为大型石化企业的有力技术支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步。

勘探技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球物理研究包括层位分布、储层岩性、物理结构及矿床等宏观内容;油藏技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球物理研究的例如地质学等的微观内容;地震技术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以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不论是哪一种地震技术都在各自的应用环节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发现率[1]。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D叠前偏移技术、地震监测技术、储层描述技术以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勘测的效率。

储层地质学总结

储层地质学总结

储层地质学总结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得储集层得厚度,其内可储集油⽓,也可储集⽔;⽽有效厚度为油⽓层得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具体油⽥(或开发区)⼀个或⼀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得变化与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建⽴得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为⽐静态模型精度更⾼得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甚⾄数⽶得预测值)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具体油⽥(或开发区)⼀个或⼀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得变化与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建⽴得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得储层,把它有代表性得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与概念化,建⽴⼀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得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得预测结果,⽽随机建模则应⽤随机模拟⽅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得预测结果。

C储层与储层⾮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定压差下渗流得岩⽯(层)。

储层⾮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得不均⼀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就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能⼒得储集层中⽯油与天然⽓得总量。

可采储量就是指在现代⼯艺技术与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得那⼀部分油(⽓)量。

D地层对⽐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得岩层,为某⼀特定时间在⼀定范围内形成得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就是指纵向剖⾯上⼀套地层按⼀定顺序有规律得交替重复。

在沉积剖⾯上岩性有规律得变化(颜⾊、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D地层孔隙流体压⼒与异常地层压⼒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指作⽤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得压⼒,⼜称地层压⼒。

异常地层压⼒:偏离静⽔柱压⼒得地层孔隙流体压⼒。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得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得⽐值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得⾮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夹层为砂体内部得、横向上不稳定分布得、较薄得⾮渗透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勘探1、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内容地下赋存的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基于它们所具有的物理性质、规模大小及所处的位置,都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反映到地表或地表附近,这种物理现象是地球整体物理现象的一部分。

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相适应的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

地理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地理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接的勘探方法。

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

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2、地震储层研究的内容地震储层研究是指以地震勘探信息为主,综台测井、试井、地质、采油及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集层的分布情况、岩性变化、厚度变化、物性特征、所含流体情况和油气藏等一项综合的研究课题其目的是提高勘探开发的整体效益。

地震储层研究工作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

2.1 油气勘探早期的区域性储层研究一个盆地在勘探早期探井不多,处于已有发现井或尚未钻出发现井的时期,主要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露头地质资料,应用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方法预测有利储层的区域展布。

(1)各种类型湖泊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各种沉积体系的配置及其空间展布,指出有利储集体的位置,如坡积或滑塌的砂砾岩,洪(冲)积扇、扇三角洲的砂砾岩,河流砂体,三角洲砂体,浊积砂体,滩、坝砂体和生物滩、鲕滩等。

(2)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岩相古地理研究:目的是解决海相地层的相带划分,预测有利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集体。

(3)岩浆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储层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岩浆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储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

2.2 油气勘探中后期(滚动勘探和开发初期)的储层研究该项研究也就是储层或油藏描述,是在发现油气田后,从少数几口井出发研究储层的特征。

(1)碎屑岩储层研究:主要对各种成因类型的砂岩、砂砾岩储层进行储层横向预测。

(2)非碎屑岩储层的研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湖泊盆地中存在一些淡水湖相碳酸盐岩,如渤海湾盆地中广泛分布的沙河街组一段、三段的“特殊岩性段”,即白云岩、泥鼠岩、生物灰岩等均是良好的储层某些油田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也可形成良好的储油岩层。

利用地震技术可以横向预测储层。

(3)裂缝储层发育带的预测:辽河变质岩、四川和塔里木轮南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带都是高产油气流储层,利用地震分形分维、神经网络、相干数据体、AVO 和多帔勘探等技术可以预测裂缝发育带。

(4)不整合面的研究:不整合面不仅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而且可以形成不整合油气藏。

例如在鄂尔多斯及西部的一些盆地中,奥陶系顶部的侵蚀面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和黄骅坳陷的震旦系顶部侵蚀面均含有丰富的油气。

利用地震资料可以预测不整合面的分布范围及含油气性。

(5)储层物性研究:利用地震信息预测储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孔隙中流体性质和异常压力特征等,但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含油气面积及储量的预测:根据地震信息可以预测含油气面积,进而计算储量。

2.3 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研究(开发地震)开发地震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一项紧密结合已有地质、钻井、测井、试油、试采以及分析化验等多学科科研成果。

以现代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方法为主要手段,用于查明油气储层的构造形态、厚度变化、物性分布和油气范围等地质规律的应用性综合技术,该项研究又称为油藏地震学、油藏监测、四维地震,其技术特点是以钻井资料为依据,用地质原理作指导,充分发挥地震资料大面积密集采集的优势。

研究储层的分布及其变化细节。

其基础工作是“三高”(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度)地震目标处理,核心技术是地震反演,技术关键在于提取多种地球物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多学科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即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利用以地震为主的物探方法监测油藏动态,包括气顶变化、油水边界变化、注水效果及剩余油的分布等。

四维地震技术的关键是如何把四维地震信息结合钻井资料反演解释给出精确的油气藏空间位置、油气运移的图象等。

四维地震目前处于试验阶段,今后该项技术将有较大发展,如发展迭前四维地震,即六维地震(三维+时间+炮检距+方位角)研究。

3地震储层研究中的主要技术3.1 交互迭后处理交互迭后处理是在解释之前利用解释工作站完成的。

由于用于解释的地震资料都是计算中心批量处理的成果。

有许多地方不能满足解释人员的需要。

因此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迭后处理。

许多油田在解释工作站原有的少量迭后处理模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处理模块,如振幅处理、迭后偏移、AVO、常相位校正、道积分、波阻抗等,其目的是提高讯噪比和分辨率,这些处理功能的联合应用为地震储层表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测井资料应用充分利用已有的测井资料,如测井曲线的分层数据、井点处的油藏参数、速度参数、岩性特征等,从已知井出发,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未知地区,才能不断提高储层表征的精度。

主要资料包括:①地质分层和储层顶、底面的深度;②主要目的层的砂岩厚度:③各种测井曲线及环境校正;④测井曲线解释的岩性、岩相、储层物性参数和含油气性;⑤单井测井综合图和单井储层评价;⑥多井对比分析。

地震从测井出发做储层表征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3.3 层位标定精确的层位标定是一切解释工作的前提,现已由过去只靠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来标定发展为使用多种信息对储层反射进行精细的综合标定。

其方法为:①将测井解释的岩性柱(时间域)插人地震剖面;②将各种测井曲线(深度域)插人地震剖面;③把经滤波的声波曲线与波阻抗剖面进行对比;④对测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和常相位校正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⑤将利用测井资料解释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泥质含量)、岩性等插入地震剖面进行对比;⑥利用VSP测井资料的走廊叠加记录进行桥式标定;⑦在各种特殊处理的剖面上标定储层。

在标定的过程中,应注意记录的极性。

2.4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20世纪7O年代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出现以来。

由于提高了地震分辨率,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李庆忠,1993)。

这是因为三维数据信息量大。

纵测线和横测线方向具有同一数量级的采样间隔,地下CMP分布均匀、密集,三维数据的采集是同年施工、同一处理流程、参数相同、同时显示,剖面特征稳定。

由于处理时采用了三维速度分析、三维深度偏移,地下反射点可以正确归位,可以直接与测井、钻井闭合。

三维数据显示方式多种多样、灵活方便,尤其是彩色显示。

扩大了动态显示范围,提高了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对构造细节、小幅度构造、小断层及复杂地质现象的识别和解释,全三维数据体解释是指直接利用可视化工具对三维数据体做地层标定、断层、岩性、沉积、储层分析和油气识别等进行的交互解释,是针对数据体,即从三维可视化显示出发,以地质体或三维研究区块为单元,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可视化解释。

3.4.1 自动拾取技术自动抬取技术又称为自动追踪技术具体方法是解释员把“种子点”标在三维工区的纵横线上,控制自动拾取计算,依据计算在相邻的地震道上寻找相似的特征点,如果在规定的条件下找到了这点就取出来。

再计算下一道,在追踪过程中没有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点,自动追踪就停在这一道上。

自动追踪拾取有2种准则:一种是特征追踪,它是寻求倾角时窗内样点相似的结构形态,而在道之间不作任何相关计算,逐道追踪定义的波峰、波谷和零交叉点等;另一种是相关追踪,它是以“种子点”为中心截取一段地震道,使用一组定义在倾角时窗内的时间延迟作为约束条件,把该段地震道做相关,如果找到某一时间延迟内有可以接受的相关质量因子,在这一道上的拾取就固定下来,然后。

自动拾取进行到下一道(王强,1995)。

3.4.2 层面切片技术水平切片是三维地震解释特有的一种显示方式,是三维解释突出的特点。

每一张切片都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的反映。

包括的信息有地震波的振幅强弱、频率高低、信噪比的变化及断层显示。

该项技术主要是对数据时间切片上的部分层位进行局部的解释和可视化。

3.4.3 断层切片技术在三维数据体中对某解释好的断层,以断层面为零间距,分别沿断层上盘、下盘切出的平行于该断层面的一系列剖面、精细解释断层的性质。

进行岩性标定,在零间距的断层切片上可以显示上升盘和下降盘的岩性接触关系。

进而确定有无断层封堵,以及封堵的范围和高度等(王强,1995)3、4、4 相干数据体技术相干是多道数据间相似程度的一种度量。

是利用三维数据体中数据之问的相干性来显示数据的连续或中断,计算三维数据体中的某一道与相邻若干道的相关系数,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为某道的输出道。

相干数据体是通过分析在纵、横测线方向上的局部波形获得三维地震相干的估计而生成的。

应用统计学原理,从不相干性、随机的同相轴中勾绘出相干的空间同相轴,如断面的反射等。

被断层截断的地震道区域由于断层的存在,使逐道相干的数据突然中断,造成沿断层存在弱相干的轮廓,使断层、河道、三角洲沉积和特殊岩性体等能够被清楚地分辨出来。

3、5 地震储层参数预测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是指利用钻井资料作为控制和标定点,充分利用面积上的地震资料对储层进行预测。

地震反演是储层地球物理的一项核心技术(刘雯林,1996)。

地震反演是指利用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钻井和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的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的过程,广义的地震反演包括了地震处理和解释的整个内容经过地震反演,可以把界面型的地震资料转换成岩层型的测井资料,使其能够与钻井和测井资料直接进行对比,以岩层为单元进行地质解释,充分发挥地震在横向上资料密集的优势,研究储层的空间变化。

波阻抗反演是指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地层波阻抗(或速度)的特殊处理解释技术。

与地震模式识别预测油气、神经网络预测地层参数、振幅拟合预测储层厚度等统计方法相比,波阻抗反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储层岩性预测、油藏特征描述的确定性方法,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最终表达方式。

地震反演通常分为迭前和迭后反演两大类:按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又可以分为4类:地震直接反演、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测井。

地震联合反演和地震控制下的测井内插外推;从实现方法上可以分为3类:连续反演、递推反演和基于模型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