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的区别1.政体形式的区别柏拉图的理想政体形式是“贤人政体”,也就是“哲学王”的统治,即知识统治。

这是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则是一种中庸的模式,他认为由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邦,是最优良、最稳定的城邦。

他认为,只有中产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2.法律的差异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的政体,也就是说,更强调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是轻视法律的,他更加看重的是道德的力量,是人性中的善对人们行为的无形约束。

相对于法制来说,柏拉图崇尚的是人治。

而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看重法律的。

他的思想大多继承了柏拉图《法律篇》的思想。

他认为,法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具有一种为人治所不能做到的公正性质。

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弊端。

3.后期思想的演变柏拉图后期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国家起源说承认了人过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政体理论中,已经不提起五个循环政体,而是将政体分为合法和非法的两种,颇类似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同时,开始逐步的承认并强调法律的作用。

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其晚期的这些变化,给了亚里士多德某种启示,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学说。

4.人治与法治的分野,贤人政治和共和政体的选择贤人政治——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与柏拉图的不同。

他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们都对法治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法治问题上存在一些区别,本文将比较他们的法治思想。

首先,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法治的定义有所不同。

对于柏拉图来说,法治是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力的制约和约束。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高于个人意志的超越性规范,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公正和正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法治理解为合法政治权力的正当行使,认为法律应当为国家和国民民主共同利益服务。

其次,他们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差异。

柏拉图主张把法律制定的权力交给哲学家王者中的哲学家统治者,因为他们具有智慧和正义的品质。

他认为,智慧的统治者可以通过直觉和超验的方式制定公正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把法律制定的权力放在有能力和正直的公民手中。

他认为法律应该由民众参与制定,以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第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处理犯罪和惩罚问题上也有不同观点。

柏拉图认为,犯罪是人性腐败和道德缺失的结果,应当通过教育和思想的方式来纠正。

他反对对犯罪者进行过度惩罚,而是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追求德行。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犯罪行为破坏了公正和正义,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他主张按照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惩罚犯罪者,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最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司法制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柏拉图认为,司法制度应该是一个理性和公正管理冲突的机构。

他主张通过行政机构来管理司法,并由哲学家王者担任最高司法审判官。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司法应该是独立的,法官应当是有经验和正直的人。

他主张法院应当是一个对各方公正和平衡的地方,以确保法律公正执行。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法治思想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统治者的智慧统治,认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是重要的法治手段,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虽然他们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法治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

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

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以理念、实在为对象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凭借可感事物的启示,就可以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理性认识,它只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或者向着一个黑暗错误的方向观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系统中,有关教育的看法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应和实践,又和二者的政治观有着亲密的联系,不单这样,二者各有特点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剖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剖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故,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二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

剖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由主假如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能够说是实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二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一样。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想,人在出生从前就已经获取了全部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赖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忘记了,人经过感性事物惹起思想,才从头“回想”起已被忘记的知识。

为什么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这样?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好的客观唯物主义看法的哲学家,他以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从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很多东西,以致能够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牢狱,在灵魂与肉体联合成为人时因为“惊慌和动乱” 就失掉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想”这类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阐述与柏拉图完好不一样,他以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许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想”的过程。

二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直接致使二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一样,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令人答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仔细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经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品。

因为二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需性的剖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在西方政治思想的长河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师徒二人有着密切的学术传承关系,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混乱,这对他的政治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主张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美德,能够洞悉真理,从而做出最公正和明智的决策。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哲学家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和劳动者。

哲学家统治者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武士保卫者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从事生产劳动。

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是基于柏拉图对人性和能力的判断,他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应该从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

柏拉图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城邦的整体利益。

为了实现这种整体的和谐,他主张对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公民的品格。

在他看来,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越界、不混乱。

亚里士多德则出生于一个御医家庭,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入。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一书中,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从现实的城邦政治出发,探讨可行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哲学家统治论,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中产阶级掌握。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温和、稳定的特点,能够平衡贫富两个极端阶层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与柏拉图不同,他更注重财富和职业的差异,将社会分为富人、穷人和平民三个阶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

他强调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幸福,而公民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包括道德和精神的追求。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并谈谈二者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心灵纯化、指向理念、复现理念,而不是把知识装进人的心灵。

(2)教育目的:就是要复归人的自然本性,甄别、培养、训练出能够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军人和工农商之类的劳动者。

因此教育应当分流施教。

(3)教育的作用可以使个人的人性得到改造,同时教育是保证国家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有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①从社会角度看,教育是最高的政治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良好的公民。

②从个人角度看,教育是一个依靠内在发展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将个人固有的人性、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过程;③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灵魂的最高部分——理智。

他主张“文雅教育”;“自然”的教育。

(2)伦理学与教育:亚里斯多德将品德区分为“理智的品德”和“伦理的品德”,前者以真和假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后者以善与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①赞成柏拉图对理性、情感和欲望的区分,认为只有使情感和欲望服从理性才是好的。

他主张“中道(中庸之道)”,认为任何行为的过度和不足都是有害的。

②认为理论和教育不一定对所有人都起作用,主要应该通过习惯训练培育人们高尚的品质。

因此,他十分重视实践经验以及具有强制力量的法律手段。

(3)政治学与教育: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人是政治动物”的著名命题。

良好的城邦必须建立在每个公民都具有良好品德的基础上,整体的善是从每个个人的善而来的,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问题。

柏拉图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示:①他主张的教育由国家管理和女子应与男子受到同样的教育对后世影响巨大,对推动男女平等有很大作用,促进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的发展,②在教育史上他首先提出“四艺”作为教育内容,规定了广阔的学科范围。

③创始了大学,第一次阐述了公共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措施。

西音史

西音史

1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

相同:都肯定了社会的教化作用。

不同:柏拉图提倡体育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态,不提倡新音乐,只是为了教育服务,没有娱乐功能。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又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2 罗马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

3 古希腊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人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上的即兴传统;在美学思想上认为音乐具有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美的音响;在音乐理论上科学地建立起来的一套声学理论和基于四音音节的音阶系统,以及音高、音程、调式、旋律和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术语,后来都成为中世纪音乐理论的基础。

4 格里高利圣咏的定义、特征、运用和历史意义。

定义: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G一世为拥有一种统一的教廷仪式及礼仪音乐而编写的。

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特征:①纯男生演唱单声部无伴奏。

②有独唱和齐唱。

③用拉丁文演唱,用教会调式,纽姆记谱。

④节奏旋律自由无固定的音乐依照,歌词韵律的长短抑扬而定。

运用:教会的礼拜仪式主要有两大类:日课和弥撒。

日课是教会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程序而做的祈祷功课,是信教徒每日必做的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唱诗篇歌和读经等内容。

弥撒是天主教会大型的礼拜仪式,一般包括特定弥撒和常规弥撒。

历史意义:G称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们将会看到,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 记谱法的发展。

①公元4世纪古希腊‘字母记谱’②公元9世纪纽姆记谱法③公元11世纪后来出现了一线普和二线普④公元12到13世纪出现有量记谱,三分法。

⑤公元14世纪出现二分法。

6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的创作大多为单声部歌曲,结构清晰规整,常采用伴奏的形式。

内容以爱情体裁为中心:①康佐②晨歌③田园歌④辩论歌⑤讽刺歌⑥悲歌⑦记功歌。

特点:①自己填词进行曲调创作,创作特点具有各地区音乐特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如此, 我们仍然不能遮蔽其重大的理论价值。 这是在西方第一定系统 的提出了对于理想国家的设想, 也是第一次提出公有制的思想, 从而 形成 “共产主义” 的思想传统, 后来发展成空想社会主义, 最后出现了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尽管各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就是 都反对私有制, 主张公有制, 这是他们立论的逻辑基础。③ 二、 亚里士多德与 《政治学》 前 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一前 322, 思想家和科学家。17 岁时奔赴雅典, 师从柏拉图, 在阿卡德米学园学 习并从事教学工作达 20 年之久。公元前 347 年柏拉图谢世后, 赴小 亚细亚各地讲学。由于对政治的兴趣日炽, 他于公元前 343 年, 接受 了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邀请, 担任年仅 13 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至亚历山大三世登基为止。其后即公元前 335 年, 返回雅典, 开办哲 学学校--吕克昂学园, 招收生徒, 从事讲学, 直至逝世。 《政治学》 是古 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 的专著"。它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本书具有多方面 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 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 法律、 伦理、 教育思想,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均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④学术见解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同样也存在很多分 歧, 亚里士多德一句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就足以说明。 ” 在 政治思想上也同样如此。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 不同的政治思想。 在其著作 《政治学》 全书在对 100 多个城邦政制 中, 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 系统论述 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 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经家庭、 村坊而组 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 分为正宗与变态 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 贵族、 共和 3 种, 后者为僭主、 寡头、 平民 3 种。 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论述现实中 的平民、 寡头、 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 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提出 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三、 主要政治思想的异同比较 (一) 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 与柏拉图的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的理论 不同,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在历史 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 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 生活,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 (社会性), 是人 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 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1.柏拉图的著作是采用的是对话体,生动活泼;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采用的是严密的论述体,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同时呈现。

2.柏拉图的文艺观包裹在其他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总从其他思想中独立出来。

3.柏拉图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是“理式”,认为美是对美的理式的分有;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是“实体”,认为“美要靠体积与安排”
4.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文艺摹仿象照镜子,只得到影像,不能给人以知识和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把文艺和历史相比较,认为文艺摹仿按照或然率和必然率发生的事情。

5.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是为了迎合的人性中卑劣的、非理性的部分情感、欲望,如哀怜癖和诙谐的欲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摹仿是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的摹仿的本能,能净化或陶冶人的情感。

6.在文艺功用上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现实效用而蔑视文艺的审美快感,亚里士多重视文艺的审美快感,同时也不忽视文艺的现实效用。

7.在文艺创作上柏拉图轻视技艺而重视灵感,亚里士多德则重视文艺创作重中的技艺和与其相关的理智,对各种文艺体裁的技艺详加探讨,闭口不提灵感。

8.在文艺摹仿方式上柏拉图赞成间接叙述和反对戏剧体的直接叙述,亚里斯多德认为直接叙述的方式优于间接叙述的方式,并明确
肯定纯属直接接叙述的戏剧类。

9.柏拉图是贵族奴隶主的思想代表,其文艺观是为巩固贵族奴隶主的统治服务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中小奴隶主的代表,其文艺观为了调和贵族奴隶主和平民以及奴隶的矛盾。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两位哲学家在政治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目的与理想国不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他的理想国是一个由智者组成的精英统治体制,通过有教育优势的统治者来管理国家。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国家,智者将根据真理和道德来统治,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政治的目的归结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的社会,追求人的完善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着重于个人的发展和全面的幸福,他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责任感,支持在良好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共同利益。

二、对民主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对民主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政体易导致个人利益和自由主义的滥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民主容易由于对自由的过度追求而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智者手中,以实现公正和和谐。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民主持支持态度,他认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将民主视为中等的政治制度,既不偏向上层精英的统治,也不偏向下层劳动阶级的专制。

他认为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并强调公民的参与和平等。

三、对教育和社会等级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政治治理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选拔和培养统治者,以确保国家的良好管理。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公民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青年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可以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也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他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判断力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完善,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二者都认为诗歌是人们在“迷狂”的境界下产生的。

不同点1对诗歌的思想认识不同柏拉图的思想是基于其坚定的神学观念,认为诗歌是神的启示,而不是人主观去创作的。

亚里士多德则以人学角度去分析,认为人们创作诗歌是本能,是自身主观愿意去做,有自己的思想。

2诗歌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理念—现实世界—诗歌”这样一个观念,因此从本质上否定诗歌的真实性,即认为诗歌对现实并无意义。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是从现实中提炼的。

3诗歌对社会功能上区别柏拉图认为诗歌对社会活动毫无意义,贬低其对社会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对社会有很大作用,能够满足其对情感,精神的满足。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关键差异首先,在哲学思想观念上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其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存在。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出一幅乌托邦的画面,认为国家应由哲学家进行领导,在今天看来有集权主义色彩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促进国家发展。

此外,在爱情观念上,柏拉图的爱情观是精神恋爱,坚信真正的“爱情”是持之以恒的。

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认为。

最后,在文艺思想上,柏拉图是先验论理论者,认为人的知识是天赋的,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在“回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对事物的学习是逐步的,人们本身是无知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最终掌握。

而且柏拉图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将事物细化,分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所以,二人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1)城邦起源思想柏拉图认为城邦是人们为了各种需要而建立的聚居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

二者都认为建立城邦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邦的和谐。

所以,在城邦起源思想上,二者想法一致。

(2)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有四个原则:第一是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第二是多数人原则,第三是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原则,第四是轮流执政的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指出虽然他把城帮成员划分了等级,但是执法时是要顾及所有人的利益。

大体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前三条原则和柏拉图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最后一条,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是固定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要实行轮流执政的原则。

(3)城邦成员等级柏拉图按照人性和分工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具有智慧的统治者,十分勇敢的保卫者,节制的劳动者,这三类人分别代表人的三个品质,即理智、意志和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使社会保持稳定,就要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应该公平公正,不应该出现社会阶级的划分。

但这种理想的社会并不存在,所以为了社会稳定就要壮大中产阶级,为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防止社会冲突的十项措施。

(4)实行的制度财产:柏拉图:统治者和保卫者实行财产共有制度,劳动者有一定程度的财产私有。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婚姻:柏拉图:共妻制度子女公养制度(提倡优生)亚里士多德:一夫一妻制度(婚姻遵循优生原理,还应注意节育)教育:柏拉图:教育分两个类型,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公民,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统治者及保卫者的子女。

亚里士多德: 教育分两个方面,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总体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只有少数不同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之比较
人物
柏拉图
思想差异 的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
对于道德 和城邦的 看法
政治是城邦事物的管理,以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每个城 金、银、铜铁高贵的谎言来 邦的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 向人们讲授真言和传授德性, 政治活动是城邦至高之善,是 认为城邦应该由具有高超德 最大的善,个人伦理道德追求 性的哲学家来治理,认为城 的只是小善,认为城邦是由家 邦起源于神 庭发展过来的 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知行合 强调知与行的分离,认为真知 一的观点,提出行知的观点, 的获取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的 要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和本质 实现知行合一
对于财产 的认识
理想国中主张公产制度, 发对财产公有,提倡有限制 主张财产、家庭的共有, 的私有制 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公民和政 哲学家担任国王是最好的政 提出了三种正义的政体和三种 体形式,并提出了五种政体 变态政体,认为理想政体是以 体理论
理论
中产阶级为基础的“中庸政体”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共同点:都认为城邦是公民的 共同体,城邦的正义是最高的正义,公民与城邦之间是整 体主义的关系,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实现 城邦的独立和自由,这才是城邦中公民个人自由的价值所 在。
对待知行 问题
对待教育 的看法
提出国家,认为教育是 获得美德唯一途径,规 定选拔的标准和教育对 象以及教育的阶段化, 教育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教育启发人们的理性和公 德,强调教育的阶段性,重 视德性教育,在教育中强调 身体锻炼和美学的重要性
理念中构建国家,认为正义 正义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即 是先天赋予的品质,做好本 平等、公正,实现人民优越的 对待正义 职工作即为正义,并将人德 生活 的认识 性划分为三等,三种德性之 间各司其职,互不僭越,这 就是城邦正义的体现 治国政体 的选择 政治是专门知识,主张高超 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 的德性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 哲学家执政,对于法治并不 重视,法律被置于次要的位 置 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的 管理,并提出相应的六种政体 理论,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 强调法治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