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2013
电子传感器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主干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授课单位:应用电子技术教研室学时:52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
是学科整合课程。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狭义讲,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是非电量电测法的桥梁和纽带,在当今信息时代中,随着自动测控系统的发展,对传感技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没有传感器也就没有现代化的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
前导课程:《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继课程:《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仪器》等1.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组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密切合作,在大量征求周边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该课程的内容。
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能。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测量及误差等理论知识⑵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⑶掌握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及智能仪表典型信号处理方法⑷了解抗干扰方面的基本知识⑸了解检测技术的新发展能力目标:⑴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的选用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⑵能对电子设备中的传感器进行调试和维护素质目标:⑴具有自主学习及自学能力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⑶善于与人交流合作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内容按照每次课的时间来考虑,分为19个单元,每个单元2个学时。
第一单元传感器概述(一)教学内容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及分类、敏感元件、传感元件,转换电路,自动检测系统组成、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课程组负责人:刘解生二、课程性质《传感器应用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
它是相关专业学生分析、运行、安装和维护实际检测系统的基础,是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支撑技术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1)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2)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检测的基本方法;(3)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及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4)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方法及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5)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压电元件串联和并联的特性及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6)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构造及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补偿电路。
(7)了解并掌握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及其特征、光电、光纤式传感器的功能和应用。
(8)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核辐射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2、专业技能(1)掌握传感器的组成;(2)正确识别不同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及其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地位;能够正确使用温度传感器,了解温度传感器的测量方法(3)正确地识别各种电容式传感器及其特点和其在整个工作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传感器的好坏,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4)正确地识别各种电感式传感器及其特点和其在整个工作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准确判断出传感器的好坏,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5)正确地识别各种压电式传感器及其特点和其在整个工作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准确判断出传感器的好坏,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6)理解磁电式传感器、霍尔元件的工作原理和转换电路,并掌握其性能性点。
(7)掌握各种光电式和光纤式传感器的工作特性和功能,能够根据要求分析传感器工作电路。
《传感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以及抗干扰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所学到的自动检测技术灵活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同时,为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传感器在机电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等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简单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三、课程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手段1.传感器简述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重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难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2.应变式电阻传感器1)弹性敏感元件;2)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
难点:应变式荷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际操作训练,强化实际操作。
实训一、电阻应变片3.电感式传感器1)自感式电感传感器;2)差动变压器;3)电涡流式传感器。
重点:理解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感传感器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电感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实操训练、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实训二、电感式传感器4.电容式传感器1)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2)电容式传感器常用测量电路及应用。
重点:理解各种形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了解其应用。
难点: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实操训练、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实训三、电容式传感器5.压电式传感器1)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2)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代码:05008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学分:制订人:审核:《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一)学习领域定位“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表一学习领域定位(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1. 方法能力目标:能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学习、收集和检索信息、查阅技术资料;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思考优化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改进,尝试运用技术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职业道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质疑意识,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4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
其任务是让学生使学生具备电子电器维修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常用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的知识,为将来从事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是具备常用传感器及测量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使用控制系统中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的能力。
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增强职业道德观念。
使之成为电子生产维修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一) 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2)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了解测量电路的基本结构(二) 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结构、特性和用途能正确选用传感器2、理解传感器的信号入理方法和测量电路,抗干拢技术及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方法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技术特性及其使用和调整方法(三)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增强职业道德观念2、树立服务意识三、教学要求和内容基础模块(一) 传感器的基本知识一、传感器的基本物理概念二、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三、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四、传感器中的特性敏感元件(二)能量控制型传感器一、电位器式传感器二、应变式传感器三、电容式传感器四、电感式传感器五、电涡流式传感器(三)物性型传感器一、电式传感器二、超声波传感器三、磁敏传感器、四、光电式传感器五、光纤传感器(四)频率式及数字式传感器一、振弦式频率传感器二、数字偏码器三、感应同步器(五)传感器在机电设备中的作用一、传感器在普通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四、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应用实践教学模块(一) 基本实验实践一:液位传感器检测实践二:水温传感器检测实践三:光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检测实践四:压电式爆震传感器四、说明(一) 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1.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制3年。
2. 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基础模块、选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传感器技术应用课标大纲
附件:课程标准体例框架和要求《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传感器应用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它是在学完《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以后所开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介绍了在工程实践中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实例。
经学生反馈和对就业的学生调研中,本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了解现代仪器设备、现代自动化较高的设施的工作原理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熟练使用测试传感器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1、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考虑学生在传感器行业就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传感器相关企业调研,从企业岗位标准和需求出发,构建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改造升级实验实训条件。
4、注重现代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使用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5、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中加入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
(一)课程内容选取本课程的讲授,根据本课程的每章讲授一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章与章互相独立的特点,将每章设计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任务,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学生完成任务后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装配、安装、调试传感器电路。
(二)课程内容编排设计《传感器应用技术》适合刚接触传感器的学生学习。
首先学习传感器共性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每个模块介绍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能够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信号处理,学有余力者进而能尝试进行综合应用设计。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传感器应用技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信号处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方法,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养成诚信守时、操作规范的职业素养。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是针对智能制造、智能电子设计与生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传感器的选配、传感器的检修与校准、检测转换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信号检测、单片机检测控制编程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此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信号检测与智能产品制造、设计人员,使之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能掌握信号检测与智能电子产品常用的传感器性能及技术指标,会根据信号检测与智能电子产品对检测环节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与校正。
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与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树立社会生产所需的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1.具备一定的传感器使用与选用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阅读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3.具备一定的检测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检修能力。
4.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工艺要求和现场使用环境,阐述设计思路并获取客户的认同。
5.制订生产工作计划,编制相关工艺文件和生产记录文件,利用传感器、PLC、变频器等制作小型智能产品(具有信号检测功能),并对其进行调试合格,交付客户。
表1 能力目标1解析表表1 能力目标2解析表表3 能力目标3解析表表4 能力目标4解析表表5 能力目标5解析表1.知道传感器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2.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3.掌握传感器的常用测量转换电路;4.理解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5.理解传感器的特性参数的含义,6.掌握传感器重要参量的计算,并能根据结果进行传感器的选型。
7.理解误差、测量的相关概念。
8.掌握各种误差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结果对测量进行评价。
传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传感技术及应用适用专业:机电、通信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传感技术及应用》是机电一体化和通信工程技术的一门专业课程,以信息的获取、转换、显示、处理为主要内容。
学习本课程前应具备一定的《应用物理》、《电路原理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同时结合《模拟电路原理及应用》和《数字技术及应用》等相关课程,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传感器的性能及应用,能够处理常见电量、非电量的测量,并同时能够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对现场常见的传感器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维护维修能力,并能熟练应用Orcad软件进行传感器测量电路的仿真,能使用Labview软件进行虚拟测量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
1-2设计思路《传感技术及应用》是机电与通信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采用学做一体,通过七个项目:项目一、传感器误差与特性分析;项目二、温度测量;项目三、压力测量;项目四、速度与位移测量;项目五、传感器的信号处理与抗干扰;项目六、计算机辅助测量;项目七、传感器的综合应用和维护维修基础。
来进行教学,该课程原则上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共16周/学期,共64学时/学期,4个学分/学期。
2 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2-1 工作任务2-2 课程目标经过64学时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达到相应的要求,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基本过程;2)能够使用常用工业传感器进行压力、温度、速度、位移的测量;3)能够利用Orcad软件进行传感器测量电路的仿真;4)能使用Labview软件进行虚拟测量系统的搭建和调试;5)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和排除;6)对规定任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7)现场常见的传感器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维护维修能力。
2、能力目标1)查阅资料和学习能力—利用手册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2)规范操作能力—装配、检测和使用实验设备;3)整理技术资料与文件书写能力—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4)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增强团队精神;5)职业行为能力—与职业岗位直接接轨;6)语言表达能力—讲述、说明、分析、回答问题、答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习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二、课程性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也是后续的数控综合实训、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教案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要求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掌握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方法,并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
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的工程式教案,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1)知识目标: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2. 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电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4. 电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5. 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与应用6. 磁电式传感器与霍尔传感器7. 压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8. 半导体物性传感器9. 温度检测系统10.压力检测系统11.液位测检系统12.流量检测系统13.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2)能力目标: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 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3. 应变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与电子秤的标定。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职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前导课程:电路基础分析、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等在专业学习领域的有效扩展,也为后续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中单片机应用技术、智能电子系统开发与设计、自动检测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课程目标1.职业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认真求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
实验室实施5S管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职业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能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信号处理,能对物联网设备与产品中的传感器故障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做基本的检修。
3.知识目标:常用工业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外特性,几种典型传感器的应用电路、信号处理、变换接口电路的结构及工作过程、传感器的基本使用常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教学方法建议1.宏观教学法: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部分内容可尝试一体化教学。
2.微观教学法:理论教学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传感器知识的整理归纳与总结。
实验教学通过传统实验项目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训练强化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
五、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1.学生的学习基础电路基础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尤其具有高中物理运动学、力学、光学的基础)。
2.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主讲教师应具备电子技术或电气自动化专业背景,能独立指导传感器实验,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
3.课程教学资源要求教材:《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陈黎敏主编实训教材:《传感器实验指导书》校本教材实训环境及硬件条件: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训教学应在传感器与执行器实训室进行小班教学,实训室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传感器实验台不少于18台,综合实训的内容须单独配备相关实验器材以进行强化动手实践。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名称二、适用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模块一:传感器基础知识模块二:温度量的检测模块三:力与压力检测模块四:位移量检测模块五:位置与转速的检测模块六:液体与流量的检测模块七:环境量的检测六、重点和难点七、内容及要求八、说明一、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二、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的地位该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2、课程的作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信号处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养成诚信守时、操作规范的职业素养。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概念2、传感器的特性3、电阻式传感器4、电感式传感器5、电容式传感器6、磁电式传感器7、压电式传感器8、光电式传感器9、热电式传感器10、其他传感器六、重点和难点1、重点传感器的概念与特性;各种传感器的功能、使用;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传感器基础知识1、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概念(2)传感器的特性2、教学要求(1)掌握传感器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2)能够看懂传感器的技术资料。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教学、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模块二:温度量的检测1、教学内容(1)热电偶传感器(2)金属热电阻传感器(3)半导体热敏电阻传感器(4)集成温度传感器2、教学要求(1)掌握热电偶、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2)能够利用常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量。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教学、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实操训练,强化实际操作。
4、实训项目及要求(1)项目1:设计简易温度计内容:利用热电偶进行温度检测;利用金属热电阻进行温度检测;利用半导体热敏电阻进行温度检测。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以及传感器的选择与使用。
本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测量范围和精度;3.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4. 能够正确连接传感器与相关设备,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5. 具备一定的故障排查和调试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感器原理、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正确连接传感器与相关设备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应用技术;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共同提高;4. 线上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使用方法、选择与调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技术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五、师资队伍与实验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丰富的传感器应用技术教学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场地和软件等,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精品)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原理: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2. 传感器选型:根据实际需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量程、精度等参数。
3. 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安装传感器,并进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如何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以便于后续数据处理与应用。
5. 传感器应用案例: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介绍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技术。
2. 线上资源: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PPT、实验指导书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行业调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了解传感器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评定。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选型、安装与调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资源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籍,供学生参考学习。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论坛等,便于学生获取传感器技术最新资讯与行业动态。
3. 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传感器技术的理解。
六、课程实施建议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传感器原理及选型方法。
2. 鼓励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组织课程反馈与评估,根据学生需求与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4.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7z8315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Senso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学分/学时:3/42先修课程:主要有:物理、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元件、自动控制理论。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其目标是:提供了解、使用、分析和初步设计常用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后续其他专业课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掌握信息获取范畴的广义理解;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实现方式与结构;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国防工业和一般工业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中正确应用常用的传感器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主要讲授传感器的性能评估,目前在工业领域中常用的几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的物理效应、变换原理、工作特性、主要结构、信号转换电路、误差及其补偿、合理应用等。
同时本课程也重视对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介绍。
传感器结构设计、工艺及所用材料只作一般介绍。
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传感器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共15个学时;第二部分是关于典型传感器的讨论,这是课程的重点,共21个学时;第三部分是关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传感器、应用示例的讨论,共6个学时。
教学的基本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单元教学任务。
五、教学安排及方式第1章绪论(6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1.1 传感器的作用与功能1.2 传感器的分类1.3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1.4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1.5 与传感器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1.6 本教材的特点及主要内容第2章传感器的特性(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2.1 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般描述2.2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2.3 传感器的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第3章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4学时,掌握,讲授为主)3.1 概述3.2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本特性3.3 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3.4 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第4章电位器式传感器(1学时,掌握,讨论为主,讲授为辅)4.1 概述4.2 线绕式电位器的特性4.3 非线性电位器4.4 电位器的负载特性及负载误差4.5 非线绕式电位器4.6 典型的电位器式传感器第5章应变式传感器(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5.1 应变式变换原理5.2 金属应变片5.3 应变片的动态响应特性5.4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5.5 电桥原理5.6 典型的应变式传感器第6章压阻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6.1 压阻式变换原理6.2 典型的压阻式传感器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7.1 概述7.2 热电阻测温传感器7.3 热电偶测温7.4 半导体P-N结测温传感器7.5 其他测温系统第8章电容式传感器(1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8.1 基本电容式敏感元件8.2 电容式敏感元件的主要特性8.3 电容式变换元件的信号转换电路8.4 典型的电容式传感器8.5 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抗干扰问题第9章变磁路式传感器(2学时,掌握,讨论为主,讲授为辅)9.1 电感式变换原理9.2 差动变压器式变换元件9.3 电涡流式变换原理9.4 霍尔效应及元件9.5 典型的变磁路式传感器第10章压电式传感器(1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10.1 石英晶体10.2 压电陶瓷10.3 聚偏二氟乙烯10.4 压电换能元件的等效电路10.5 压电换能元件的信号转换电路10.6 压电式传感器的抗干扰问题10.7 典型的压电式传感器第11章谐振式传感器(6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11.1 谐振状态及其评估11.2 闭环自激系统的实现11.3 振动筒压力传感器11.4 谐振膜式压力传感器11.5 石英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11.6 谐振式科里奥利直接质量流量传感器第12章微机械与智能化传感器技术(5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12.1 概述12.2 几种典型的微硅机械传感器12.3 几种典型的智能化传感器12.4 若干新型传感器应用实例分析课程总结(1学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六、教学的基本思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以“一条主线、二个基础、三个重点、多个独立模块”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基本参数,了解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和相关的测量电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传感器,学会常用传感器的维护方法,能够运用电子电路仪器设备,对传感器进行安装、调试和检测,从而达到传感器应用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2.了解传感器在生产控制领域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性;4.会分析各种传感器测量电路;5.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二)能力目标1. 初步具备查阅传感器手册并合理选用能够正确识别和选用传感器的能力;2. 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调试和检测传感器;3.能够看懂传感器安装接线图,学会正确安装;4.了解传感器的安全操作规范,能够维护传感器。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严谨的良好作风;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环保意识。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本课程内容主要由11个教学模块组成,内容包括:认知传感器、认知应变式电阻传感器、认知电容式传感器、认知电感式传感器、认知压电式传感器、认知超声波传感器、认知霍尔传感器、认知温度传感器、认知湿度传感器、认知光敏传感器和认知气敏传感器。
教学重点是各种传感器的认知、安装检测以及选型,,难点是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征、测试电路的理解。
课程总学时不低于108个。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五、教学实施(一)学时安排建议学时分配参考表(二)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为单元模块课程,各单元由单元情景、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任务、单元学习检测与评价、单元小结五部分构成。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后续的综合实训、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线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知识,并能结合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应用,掌握检测的理论依据和检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2)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检测的基本方法;(3)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及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4)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方法及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5)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压电元件串联和并联的特性及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6)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构造及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补偿电路;(7)了解并掌握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及其特征、光电、光纤式传感器的功能和应用;(8)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核辐射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2.能力目标(1)能够用常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仪表做各种传感器性能的检查,判别其好坏;(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合理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4)能够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制作相应的模块测量电路;(5)能够用制作的模块电路正确进行物理量的测量;(6)能够用所学传感器知识进行常用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检修;3.素质目标(1)能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的装配与工艺管理、质量检验、设计开发及设备维护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编制人:曹月真编制单位:机电教研室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编制日期:2013年 3 月审核人:张月华系部主任:武蕴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制2013年 3月目录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课程实施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七、参考文献八、其他说明《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5131080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学时总学分数:3.5学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为后期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打下基础,也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它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减少理论推导,重点突出应用。
将学科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也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以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强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项目或任务式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
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各种测量手段为主线,传感器的应用贯穿课程整个内容,让学生在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训练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以构建测试电路的基本技能;了解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为就业打好基础;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步养成科学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二)具体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概念、种类和结构组成,了解传感器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水平。
2、理解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各种传感器特点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3、了解检测技术中常用的误差处理、弹性元件及抗干扰技术等相关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和帮助学生,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信心,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5、具备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安装和调试技能;6、具备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思想品质,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努力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项目一、力与压力的检测1、教学内容:任务一、电子称的设计与制作任务二、汽车燃油表显示电路设计与制作任务三、电子血压计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四、振动报警电路的设计与制作2、教学要求:学会识别一般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了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和压电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材料,通过实验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调试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电阻应变片测力难点:压电传感器测力4、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调试方法。
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项目二、温度与环境量的检测1、教学内容:任务一、电热水器温度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任务二、锅炉炉膛温度计的设计任务三、婴儿尿湿报警电路的设计任务四、酒精测试仪的设计任务五、培养箱恒温恒湿控制器的设计2、教学要求:通过本项目的训练,掌握热敏电阻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电路;了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及温度补偿;能够选用合适的温度传感器进行电路的设计。
3、重点难点:重点:热敏电阻传感器测量温度难点:热电偶及其应用4、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热电阻、热电偶及气敏、湿敏传感器的特性及使用。
能够判断温度检测系统的简单故障,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项目三、位移和转速的检测1、教学内容:任务一、自行车车速表的设计与制作任务二、直流电机转速的测量任务三、超声波检测系统倒车雷达的设计2、教学要求:熟悉位移传感器的常用参数,了解其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位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运用元件测量物体位移。
3、重点难点:重点:位移传感器难点:转速传感器4、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霍尔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并能够利用霍尔传感器进行测量。
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四、光信号的检测1、教学内容:任务一、光控节能路灯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任务二、红外自动干手器电路设计与制作。
任务三、自动生产线的零件打包系统设计与制作。
任务四、光电编码器鉴相计数电路。
2、教学要求:掌握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器件的检测方法;能够运用光敏器件进行电路的设计;了解光敏器件的结构原理。
3、重点难点:重点: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的检测方法难点:运用光敏器件进行电路的设计4、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器件的检测方法并能够运用光敏器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项目五、其他量的检测1、教学内容:任务一、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制作。
任务二、门控自动照明灯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教学要求: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测量电路;学会电感接近开关的设计方法与应用电路;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3、重点难点:重点: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难点:电感接近开关的设计方法4、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学会电感接近开关的设计方法与应用电路;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项目六、传感器信号处理1、教学内容:传感器信号处理2、教学要求:通过本项目使学生了解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理解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并掌握输出信号的干扰及控制技术。
3、重点难点:重点: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难点:输出信号的干扰及控制技术4、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理解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四、课程实施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和实训过程完成教学内容,总课时为52,项目内容组织与学时分配如下所示。
序号内容总时数理论学时实训学时1 项目一、力和压力的检测18 14 42 项目二、温度和环境量的检测20 16 43 项目三、位移和转速的检测10 10 04 项目四、光信号的检测20 12 85 项目五、其他量的检测6 6 06 项目六、传感器信号处理 4 4 0合计52 36 16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考核方式:闭卷考试50%+实验2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30%)=考勤(10%)+回答问题情况(10%)+作业(10%)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针对课程教学要求,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与企业联合,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岗位体验,培养从业职业素质。
建立教学保障资料库,将专业图书、音像等资料集中管理和使用,并不断更新。
将教学文件规范化、充实化,严格按教学文件实施教学,有力组织教学的开展。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专业教室,模拟真实的设备,拓展学习环境和学习途径,开通专业技术网站,利用网络优势,获得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学、做的水平。
(三)教材编写编制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51语言)》教材,由清华出版社出版。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七、参考文献参考教材:《检测技术及系统设计》周杏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测试与传感技术》侯国章哈工大出版社,2002,第二版《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李娟,陈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周传德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八、其他说明本标准应根据数控技术发展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