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制度(全套经典可编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东XXXXX有限公司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制度
编制:XXX 审核:XXX 批准:XXX
汉东XXXXX有限公司
20XX年
目录
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1)
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14)
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35)
四、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39)
五、双重预防体系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42)
六、持续更新管理制度 (44)
七、双重预防体系考核制度 (46)
八、双重预防体系沟通管理制度 (49)
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51)
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59)
十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作业指导书 (74)
十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96)
十三、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作业指导书 (127)
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以便正确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达到公司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所有活动、产品以及服务,包括:从规划、建设、生产到产品销售全过程。
3 术语
3.1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2 危险源辨识
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 健康损害
可确认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3.4 事件
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或人身伤害 (不论严重程度),或
者死亡的情况。
注1 :事故是一种发生了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
注2:未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通常称为“未遂事件”,在英文中可称为“near-miss”、“near-hit”、“close call”或“dangerous occurrence”。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事件。
3.4 风险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3.5可接受的风险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组织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6重大风险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3.7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4 职责
主要负责人是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为建立体系提供充分的资源,落实体系推进工作的牵头部门,任命分管负责人。
分管生产负责人是公司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直接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监督管理。
安全管理部门是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体系文件;协调各专业工作组开展情况;负责组织对本企业风险分级情况评审;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各职能管理职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控。
各生产单元(车间、班组)是所辖工作范围内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部门,负责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活动及管控措施的落实,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各岗位根据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积极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执行风险管控措施。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对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系统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施、部位进行细分。
示例:生产设备有自动焊接机、自动玻璃上料机、裁剪机、自动放模板机、输送机、叠层机等;作业场所有厂房、仓库等。
5.1.1.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示例:裁剪工序作业、叠层工序作业、层压工序作业、装框工序作业、固化工序作业等。
5.1.2风险点排查
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B.3)
5.1.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 危险源的辨识
5.2.1危险源辨识范围
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2.2危险源辨识方法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A.1),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A.3)。
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2),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A.4)。
5.2.3危险源识别的实施
由安全管理部门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分级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