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3 (2)

合集下载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融入主观精神而带有情意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我们民族诗歌领域的一个概念,从《楚辞》《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着多姿多彩的意象。

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强大的生命力。

后来,随着叙事作品对诗意的追求,意象也进入叙事作品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学传统中重要的叙事形式。

《红楼梦》是意象叙事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的某些象征意义就是靠大量的意象来实现的,太虚幻境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象空间,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词曲则是人物命运意象化的体现,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都是象征人物命运、性情的意象。

《红楼梦》意象运用的成功经验,启发了莫言的艺术灵感。

任何物象与意义的对应与融合都可以构成意象。

作者对意与象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审美载体,使之承载独特的人文精神。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是自然意象。

有植物,如红萝卜、红高粱、白棉花、红树林等;有动物,如红马驹、牛、驴、猪、狗等;还有人体意象,如红耳朵、脚蹼、丰乳肥臀等。

这些意象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或丰富了哲理的意蕴,或成为叙事过程的焦点,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如洪水意象。

洪水是“高密东北乡”创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秋水》中,“我爷爷”和“我奶奶”逃到高密东北乡这一蛮荒之地。

暴雨成灾,洪水淹没了周围的一切,只有小土山成为生命的避难场所,由此衍生出高密东北乡内在的丰富和神奇。

在中外神话故事中,洪水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和意象,它是远古的洪水灾害给先民心灵留下的历史印记。

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但又提供了社会秩序得以重新组合的契机,也增强了人类生存的本领和创造的智慧。

《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是自然现象与神话原型相融合的独特的审美意象。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

司马迁“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

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考察,“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

在17岁的时候,他们将由家里的一名管家陪同,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直到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

18 ~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有这样的经历。

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 Year(空档年)。

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

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

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

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分考试时间!)&分钟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人工智能文艺能否成为与人类文艺并驾 齐驱的新的文艺类型 能否成为一种摆脱人类指令的主体性创造 从目前来看虽然人工智能 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 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 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意指不明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 点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 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 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可是人工智能又有一定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人类发布指令控制过程收 获结果但创作的细枝末节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人类让给人工智能的那部分工作让人工 智能获得了一种存在感即虚弱的主体性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一些业界人士故意夸大人工 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力但不管如何夸大都无法改变目前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方面主体性仍然 不足的现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重真情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 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 物思人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 要原因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 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完 善甚至需要从深层逻辑上寻求结构性变革从而产生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

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病人群正趋于年轻化,青年已成为脑卒中发病的罹患人群。

数据显示,发生脑卒中的人群中,35岁以下人群人数占总数的9.77%,45岁以下人群已超过10%,也就是说每10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个年轻人。

而这群人正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旦发病,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受到脑卒中的“青睐”,青年人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预防?一旦发现,如何才能将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我们先看看青年人受到脑卒中“青睐”的因素。

这要从青年人自我认知的现状,包括身体、生理、社会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综合分析。

青年人总以为自己很年轻,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自觉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不注重定期体检。

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青年人无疑担负着重大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于是他们大多数像陀螺一样在职场不停地旋转。

在烟雾缭绕中,手端着奶茶,嚼着高热量、高盐的快餐,一动不动地端坐在工位上,手指快速敲击着键盘,点灯熬油到深夜是常态。

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得赶紧躺平刷“某音”“某手”,体能活动时间被挤占,在忙忙碌碌中,殊不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正在悄然走近……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让青年人体重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夜里呼噜声越来越响,打呼噜间断还会被憋醒,而到了白天总感觉昏昏欲睡,周身疲惫。

久而久之,身体内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体液信号传导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但在外表没有任何表现;加之青年人对自己身体状况过分自信,不会常规去医院检查身体,因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糖异常、代谢综合征,就悄悄地隐匿在我们的身体里,伺机而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II)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II)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班的李明同学学习总是很用心,大练习结束的铃声响起,他也充耳不闻,继续在草纸上演算着。

B . 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微风轻轻撩起我的头发,昆虫鸣啼声总在耳边萦绕,满眼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苗,夏日的田野真美!我真向往这瓜田李下的生活。

C . 写评论文章必须抓住问题的实质,一针见血,否则就如隔靴搔痒,没什么效果。

D . 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 . 我区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C . 《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一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D . 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3. (2分)下列对联的内容与店铺不对应的一项是()A . 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回言此处高。

(酒店)B . 到此皆洁己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

(浴室)C . 尺码自家定,大小深浅皆合意。

式样由君选,妇孺老壮各随心。

(服装店)D . 使君子才貌双全,为妙女锦上添花。

(美容店)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8分)4. (10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慕尼黑的爱因斯坦聂运伟爱因斯坦喜欢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

即便在流亡美国之后,他住在普林斯顿,住房四周也是有一座大花园,住房像绿色海洋中的一个孤岛。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卷语文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

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

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追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

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

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

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

2024届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届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届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2月考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6分)【南充市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同群公秋登琴台①[唐]高适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注〕①琴台:即宓(fú)子贱琴台,又称单父台,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单县。

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单刀直入点明写作原由。

“古迹”即单父台,是引发诗人心中万千思绪的直接原因。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⑦至此,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下图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实线是腺苷带来的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
到了晚上,我带着一种预期的惊愕,登上他宿舍的楼梯,拉门一看,一个亮光光的秃头,正屈着腰捆一个柳条箱呢。我蹲下,捧着这削瘦郁闷的脸:“你要走了吗?”
“是的。明天八点开车。”然后他用指头算:“十一点到天津,下午五点过北戴河,六点就过山海关……”
“你干么剃成这个样儿?”
“我是扮农民的———我不能在未见到我妈之前给他们杀死!”他用红炯的目光看着我。
D.咖啡因通过占据腺苷的受体来发挥作用,它可以有效降解腺苷,以达到缓解困意、诱使清醒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时间段破纪录的可能性、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偏好的饮食时间等,都可佐证人体昼夜节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B.所谓“咖啡因崩溃”现象,指的是咖啡因被人体代谢后,其功效慢慢消退,极高水平的腺苷会使人感到极度疲劳。
这不是又多了一国的邮票吗?我把手搭在他肩上,问他有没有邮票给我。他用鄙夷的语气由鼻子里哼出:“多着呢。”呵,我听了高兴得真是不知怎么好。可是这人却丢了魂似的往楼上逃。
我蹑手蹑脚地跟在他后面。等他回身摸钥匙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不速之客,就用敷衍的口气说,进来坐坐。我吹着哨,蹦了进去。
我问:“邮票呢?”
他怅惘地看了我一眼,说:“咱都快当亡国奴了。”
⑤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腺苷, 它会制造出 “睡眠压力”。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所制造出的睡眠压力就会累积得越多, 因而你会感觉越困。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 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 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高三12月月考试卷

高三12月月考试卷

高三12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

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

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

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

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

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2021-2022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

2021-2022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和出现,是他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

而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发现,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往往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创作主体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会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因此也就较容易形成创作主体的兴奋。

特别是当创作主体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境降入到一个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时,这样的精神落差会使创作主体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在同一环境中世代生息繁衍的人们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

艺术创作一般离不开风俗叙事,这不仅源于艺术家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或审美情趣,还与社会氛围、流派风格、个人境遇有种种联系。

作家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经历版图,开阔视野和胸襟,使自己的审美神经更加趋于灵敏,使自己更具文化敏感性。

对某一地域风情中美的发现,须有对另一种地域风情的了解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此地域生活过的创作主体到另一地域更容易触发其创作灵感;或日在新的地域中生活着的艺术主体更容易唤起对原来生活之地的最新发现和认识。

人的一生中有花开花落,有升降沉浮,有盛衰荣辱,在文学史上因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可能造成诗人心态的强烈“反差”,常常使得他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屈原、苏轼、曹雪芹等。

几乎共同的身世命运,几乎共同的身心磨难,造就了他们那“吞天吐地”的博大情怀。

在强烈的身世命运的反差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遇去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现实、反思自己,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思想和创作的材料,从而使他们在艺术才情的释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的反差与命运的反差,势必引起创作主体一种更深层的反差,那就是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反差。

一般说来,“文化反差”不仅具有民族范围内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含义。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

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

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

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

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

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

“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

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

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3

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3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清华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HY,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消费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妙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一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阔群众参与其中,一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体验。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局部。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场,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场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场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互相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玩耍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风俗,比方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答复:“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胶州一中高三级部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2021.12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良渚社会用玉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一方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具有高度一致的“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而这种集体认同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就产生了良渚玉器这样独特又统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

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

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

良渚贵族集团和高等级社会网络均是基于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所产生的。

无论是玉器、象牙器还是漆器,它们都是复合技术体系下产生的非实用产品。

这就意味着,若要获取它们,必须有能力去集合各类资源与技术。

背靠着庞大的资源与技术体系,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

这样的手工业经济及其承载的信仰体系,既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主要表现。

(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材料二: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

良渚文化大墓的主人,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钺和体现财富的璧,他们凭借神的力量来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支配人世间的生杀予夺和财富的聚敛。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2023.12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5小题,共18分)材料一历史如潮,大道如砥。

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跨步。

2020年,嫦娥五号顺利从月球带回约2公斤月壤。

自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

诗歌中的婵娟从书页来到现实,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

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随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了“绕、着、巡”三个目标。

同年,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的宇宙探索终于拓展到这颗始终照耀着华夏儿女的璀璨星球。

“问鼎苍穹”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雄心与浪漫;“跨山越海”则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挺起了泱泱大国的发展骨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大桥、泉州湾大桥……一座座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原来去澳门一天只能跑一趟,现在一天可以跑四趟;通过香港机场走的航空货,原来要提前两天到达香港仓库,现在通过大桥仅需提前半天。

”对于在珠海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郑太龙来说,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让他运货花的时间更少了,收益更高了。

2022年9月5日,在建世界高速公路第一长隧——全长22.035公里的乌尉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三洞顺利穿越全线最大断层,为隧道顺利贯通和乌尉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创造了良好条件。

乌尉高速全线共设置隧道20座、桥梁117座,桥隧比达到40.37%,其通车将意味着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

走天山,独库公路、巴里坤至哈密公路、乌尉高速公路分卧西、东、中三线,物畅其流的通衢大道让丝绸古道焕新颜;越沙漠,和若铁路自2018年底正式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仅用时三年多,建设跑出加速度,铁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画”了一个圈。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说明: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现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

“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

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

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

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

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

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

”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

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

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

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

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2月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个厨的文学完成16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

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游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移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

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

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

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材料二: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2023.12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

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将按照新版学科专业执行。

这个消息对于中国书法界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书法也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它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润泽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兰亭集序》等历代书法精品,在一撇一捺、起承转合中展现书法家的感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法家通过一支毛笔纵横纸上,将山河沉淀为多变的笔画,将或炽热或沉郁的情感镌刻进人心,昭示着审美高度与深厚底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并可设置博士学位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对研究生阶段书法专业价值的重新认识,显示了教育部门在学科专业上更加重视书法,因而有利于专业学位类别的完善。

同时,书法独立为一个专业,也与当下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保护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值得思考。

将书法列入一级学科,是从顶层设计上重新布局书法专业,通过提高其学科地位,夯实后继人才支撑,从国家层面为书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拓展发展空间,这显然比一些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名义举办的短期活动更有深远意义。

书法成为一级学科,为我们重新理解“如何弘扬中华文化、怎样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的命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摘编自龙其林《书法进一级学科弘扬传统文化落地》)、材料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因地制宜、宜设而设的特性.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在景观造型设计中倾向于通过自然风物的固有属性展现自然美感,结合景物风貌与人类活动,有效地处理环境景观设计的主题、细节,从而更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一中2016年12月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

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捉摸)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遨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

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结....的根蔓提供了(必要/必须)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伸/延续)。

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鼎礼膜拜....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裹挟.(xiá)厮守B. 秾.丽(nóng)鼎礼膜拜C.蛇虬.(qiú)遨翔D. 按捺.(nài)盘根错结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琢磨必须延续B. 琢磨必要延伸C.捉摸必要延续D. 捉摸必须延伸3.依次填入原文横线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 ,B ? 、C 。

,D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方面的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D.老李当了一辈子秘书,临深履薄....,从不多说一句话,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他长舒一口气,从此放下心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吉林电视台大型制作的人文电视纪录片《长白山》11月登陆央视9频道,充分体现了吉林人对长白山文化的自信。

B.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研究表明,公共交通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出行方式,票价是他们是否选择这种交通方式的最主要因素。

C.“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的欺诈现象层出不穷。

D.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标准,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6.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

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

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

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

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

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

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署忠为巴陵太守。

华皎之.举兵也,忠预其谋。

及皎平,高宗以忠先有密启于朝廷,释而不问。

五年,陈军北伐,忠将兵出西道,击走齐历阳王高景安于大岘,逐北至东关,克.其东西二城。

进军蕲、谯,并拔之。

径袭合肥,入其郛。

进克霍州。

以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

十一年,加北讨前军事,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步骑趣.淮南路。

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入为领军将军,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邑三千户。

出为吴兴内史,加秩中二千石。

及隋兵济江,忠自吴兴入赴,屯军朱雀门。

后主召萧摩诃以下于内殿定议,忠执议曰:“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

宜且.益兵坚守宫城,遣水军分向南豫州及京口道,断寇粮运。

待春水长,上江周罗殉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计矣。

”众议不同,因遂出战。

及败,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

”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

忠辞云:“臣处分讫.,即当奉迎。

”后主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久望不至。

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仍引擒虎军共入南掖门。

台城陷,其.年入长安,隋授开府仪同三司。

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陈书·任忠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战却.敌却:击退B.率众步骑趣.淮南路趣:通“促”,催促C.克.其东西二城克:攻克D.臣处分讫.,即当奉迎。

讫:完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年入长安其.皆出于此乎B.宜且.益兵坚守宫城若属皆且.为所虏C.华皎之.举兵也鹏之.徙于南冥也D.后主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B.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C.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D.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景作乱,任忠随主帅击败叛军和土匪的攻击,为坚守国土、收复京城立下汗马功劳,被皇帝授予荡寇将军的头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