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学前游戏论(全)
![学前游戏论(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e6f7e780eb6294dc886c2c.png)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ea7a8ecc7931b764ce1537.png)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 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
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 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导 游戏的实践能力。
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 园 游戏 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 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 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 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 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 进化的各个阶段。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 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 阶段。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游戏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二、游 戏 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三、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 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 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 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 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 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 “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 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 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 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 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 3、造型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作用是表演,或创造性塑造。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1ff8ba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4.png)
02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游戏对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01
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解决自我和本能的冲突,并获得成长
和发展的机会。
游戏与潜意识的关系
02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与潜意识有关,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揭
在研究方法上,还需 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 设计和分析方法,以 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在研究对象上,还需 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 、不同性别、不同社 会文化背景的儿童的 差异,以便更好地推 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在研究领域上,还需 要关注游戏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以及如何 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 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提 供指导。
和兴趣爱好。 • 根据游戏的内容,学前儿童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 角色游戏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游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培养良好的
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 • 建构游戏是一种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构造、创造的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空间认知和手眼协
示学前儿童的潜意识动机和愿望。
游戏治疗的作用
03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强调对学前儿童人格的重建,帮助学
前儿童解决情感冲突,促进其自性化进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游戏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 建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2023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2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2](https://img.taocdn.com/s3/m/c25aa009eff9aef8941e0679.png)
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 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象与现实 游戏是假想的活动
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
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 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索的后继活动
2、内在动机
游戏的动机来自于儿童个体内部,不需要鼓励, 也不需要奖励,仅仅是好玩就可以成为游戏的目 的。
3、自主性
游戏中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玩还是不玩? 跟谁玩? 怎么玩? ……
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
真实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假象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生活或照搬生活
本章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 古代关于“游戏”的意思 1、游乐嬉戏、玩耍 2、指不郑重、不严肃 3、指娱乐活动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游戏与探索行为
探索 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时间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先于游戏
陌生物体
获得信息 固定、刻板化
熟悉物体
创造刺激 多样化
严肃
低可变性
高兴、兴奋
高可变性
B.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C.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身体活动的需要 认知活动的需要 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权力 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 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 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 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9a69540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d.png)
2023-11-09•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游戏的教育学理论•儿童游戏的交叉学科理论目录01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游戏初期通常以简单的动作或声音模仿来再现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
简单再现重复性行为平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倾向于重复相同的行为,可能是为了熟悉或掌握某种技能。
儿童在游戏中更倾向于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的行为,而不是与他们互动。
030201儿童在游戏中期会展现出更复杂的再现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模仿和表达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
复杂再现儿童开始在游戏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游戏情节和角色。
创新和想象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合作进行游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合作游戏儿童在游戏后期能够高度再现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甚至能够超越原场景的限制。
高度再现儿童在游戏中开始运用策略,以达成他们的游戏目标。
策略性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更注重与其他儿童的社交互动,通过游戏来建立和维护友谊。
社交互动02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总结词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解释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强调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取新的认知能力和知识。
详细描述认知发展理论主张儿童通过游戏来解决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概念。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游戏也提供了儿童实践社会技能和自我调节的机会。
认知发展理论总结词社会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通过游戏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发展社交技能。
详细描述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交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轮流和协商。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如何处理社会冲突和情绪管理。
社会发展理论游戏学习理论将游戏视为一种学习方式,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词游戏学习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高度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新的概念、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游戏学习理论03儿童游戏的教育学理论主要观点幼稚园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ea070daef8941ea66e05e5.png)
《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名词解释1. 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娃娃游戏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3、游戏期现象答案: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4、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 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游戏的内部真实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游戏的象征动作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游戏的内部控制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8、游戏性体验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9、情景转变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93360c79563c1ec5da712a.png)
学前游戏论1996年6月,我国正式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
19世纪中期及其以后(下半叶)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性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主动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解释游戏中儿童主题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地位和作用,同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周围的人和事)对儿童主题性游戏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纽曼的游戏特征的“三内说”: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个指标来判定是不是游戏。
皮亚杰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游戏的表情特征:专注认真、和平轻松、微笑、嘻笑、夸张变形、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强)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cd332496f1aff00bfd51e56.png)
❖代表人之二: 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 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
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 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 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四)言语 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想象性独白
(五)材料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 (一)游戏的动机
内部动机 直接动机 内部控制
(二)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4.幽默感 5.驱力愉快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一)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三)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四)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把游戏(game)、玩(play)和乐趣(fun)放入 一个简单关系中,便可以描绘出游戏的基本含义:
“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 “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 “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二、游戏的本质学说
早期的游戏理论(即经典游戏理论) 现代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一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一游戏特征三内说纽曼控制内部控制真实性假的动机内部动机二游戏四因素模式图克拉思诺灵活性肯定的情绪虚构性内部动机三加维的游戏五特征说愉快有趣没有外在的目标自发自愿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四游戏六因素说克罗伊斯法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虚构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或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cfdece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b.png)
力。
03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游戏是儿童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游戏中,儿童需要学习合
作、分享、轮流等社会交往规则和技能,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
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游戏的类型
创造性游戏
包括角色扮演、建构游 戏等,旨在发挥儿童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规则游戏
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 戏等,旨在培养儿童的 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
人类学派的游戏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详细描述
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儿童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传承了 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同时也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规则遵守等方式,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文 化的归属感。
04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01
02
03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 和好奇心,促进其身体、 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 面发展。
培养儿童自主性
游戏能够提供儿童自主探 索和学习的机会,培养其 自主性和独立性。
增强课堂互动性
游戏能够增强师生互动、 同伴互动,使课堂氛围更 加活跃、积极。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避免幼儿 沉迷于游戏、如何保证游戏内容 的安全性等成为新的挑战。
机遇
新型科技为学前儿童游戏提供了 更多的可能性,为学前教育带来 了新的机遇。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未来展望
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培养创新精神
未来的学前儿童游戏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af573d2cc7931b764ce154a.png)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二)游戏的虚构性 儿童由“本我”发展到“自我”时,其所玩的游戏也凸显出了虚构性, 即“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其按照自己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世界 里的一切”。 (三)游戏时期的短暂性 弗洛伊德主张人格发展是在幼儿期,因此随着幼儿逐渐生长成熟,一 方面“本我”在社会规范的理性思维中逐渐产生了“超我”,而此时游戏 的发展被束缚和限制;另一方面在“自我”不断协调发展中,“本我”表 达愿望的象征方式越来越少。因此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七、天赋本能说
代表人物:19世纪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 内涵:在福禄贝尔看来,游戏是一种天赐的“神的本领”,不仅是儿童 内部本能的表现,更号召社会和教育者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本能,要允许 儿童自由的游戏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及自主性。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在游戏中需要媒介 和工具,也就是玩具,被他称之为“恩物”。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发展期
(二)0-6岁游戏与人格发展时期的联系 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这一时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获得至关重要。 阶段二:1.5~3岁,练习性游戏时期。幼儿在此阶段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 肉控制并产生自信和自主感。 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也称游戏期。这一时期必须解决主动与 内疚的冲突,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起源: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源于弗洛伊德基于其人格结构理论。 特点: (一)游戏的唯乐性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c569a04551810a6f4248642.png)
一、名词讲解1、游戏:是少儿的基本活动,是合适少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经过模拟和想象,反响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到的社会活动。
2、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小孩以模拟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响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3、建构游戏:是学前小孩喜爱的一种拥有创立意义的游戏,也是幼儿园特别宽泛的一种形式。
4、数学游戏:是依照少儿爽朗好动的天性和详尽形象思想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少儿感兴趣的游戏中。
5、民间传统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觉创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在民间宽泛流传的小孩喜闻乐道的活动。
6、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小孩依照自己的意愿,以模拟和想象,借助真实或取代的资料,经过角色扮演,创立性的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少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同时也是创立性游戏一种。
7、表演游戏:是指少儿经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必然的表演技术(语言、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8、学前小孩游戏谈论:就是依照必然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少儿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时间安排,游戏活动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1、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嬉戏”)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件中。
2、从建构游戏的指导方法来看,建构游戏主要的结构技术有(模拟建构、主题建构、自由建构)。
3、依照游戏的内容,可将健康领域的游戏分为(身体健康游戏、心理健康游戏)和体育游戏。
4、依照游戏的目的,可以把语言领域游戏分为(练习听的游戏、练习说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游戏)三种。
5、科学领域游戏包括(自主科学游戏、科学教科游戏)。
6、在改编民间传统学前小孩游戏时,应该依照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7、游戏是人类社会宽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年近古稀的老者,生命中都不乏(游戏)的存在。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试题+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f643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3.png)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剩余精力说2、智力游戏3、游戏的教育化4、教育性玩具5、平行游戏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2、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简述选择提供玩具及游戏材料的原则。
4、简述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异同。
5、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述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联系实际论述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2、结合大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联系际论述教师应如何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的结构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3、游戏的教育化: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即改造游戏活动使之具有教育性。
4、教育性玩具:是指人们专门设计用以刺激和促进幼儿学习某种概念或技能(如颜色、大小、形状、分类、计算、社会角色等)的器具。
5、平行游戏:幼儿玩着和附近幼儿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是不与其他幼儿交流。
有模仿行为,形成初步的玩伴关系。
二、简答(每题8分,共40分):1、答:表情(2分)。
动作(2分)。
角色扮演(2分)。
言语(1分)。
材料(1分)。
2、答:促进幼儿概念的形成和发展(2分)。
游戏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2分)。
游戏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2分)。
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2分)。
3、答:玩具应具有教育性(1分)。
玩具要具有可操作性(1分)。
玩具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2分)。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PPT课件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fb9b8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4.png)
6
4、规则性游戏(Games with Rules)
两个以上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打 牌、拔河等。 这是一种在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的社会 性的游戏。 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规则意识。
7
8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美国 帕顿(Parten,1932) 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 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及参与游戏 的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划分为以 下几种:
26
• 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学前儿童个体 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游戏 发展由感觉运动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 化和升华,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 戏的典型特征。
27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 ——规则性 水平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 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 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儿童在规则 游戏的发展中,对规则理解的认知水平 和规则遵守的行为水平随儿童年龄 的增长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增长趋势。
28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 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其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 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 戏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 易察觉别人的存在。
29
2、平行游戏阶段 三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一 般各玩各的,彼此之间交流很少, 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幼 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 玩伴关系。
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性游戏在4岁后呈衰减趋势,这 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自然和社会世界, 就越少迷恋于象征的歪曲和转换,因为儿 童逐渐使自我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 世界服从于自我。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b5c2d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b.png)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游戏是儿童快乐学习的方式之一,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指导是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为儿童提供一种愉快、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游戏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游戏的作用、分类、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1. 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协调能力,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2.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和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和倾听,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3.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创造力。
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不同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根据游戏的性质和目的,学前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动手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通过手工制作、搭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儿童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2. 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角色,让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3. 游戏玩具。
这类游戏主要依赖于一些特定的玩具,如积木、拼图、填字游戏等,通过玩具的操作和组合,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4. 户外游戏。
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可以让他们接触到自然环境,锻炼身体和感知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的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方法1. 提供适当的游戏环境。
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丰富多样、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游戏环境,提供各类游戏材料和玩具。
2. 组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3. 注重游戏与学习的结合。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8e1f6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4.png)
松弛说
代表人物: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 的活动。艰苦的劳动,使人的体力消耗,产 生疲劳,游戏是恢复体力的一种方法。儿童 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预演说
代表人物: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生物学和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与生俱 来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在初生时很不完 善,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是无法适应复杂而 充满竞争的生活的,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游戏的觉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 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是受到压 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被压抑在潜意识层 面。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 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最佳唤醒 水平
(回复)
单调、贫乏 的刺激
觉醒水平降低
多样化 探究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 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
理论观点:
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原的 交往手段。
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 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类文化的现 实与基础。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游戏的发生: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
象的情景”,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另一个东 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4.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唤醒理论
新异刺激
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3e531de45c3b3567ec8bac.png)
(二)斯宾塞的游戏思想
• 斯宾塞认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遍倾向。但是,动物所 从事的活动的性质,随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低等动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 生存活动上。除生存外,它们没有力量来游戏。随着种系 演化阶梯的升高,机体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 经系统的能量逐渐减少,因此,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 动。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精疲力竭时仍然还要游戏?
• 概括来讲,“剩余精力”说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在当 时,在游戏的研究领域,它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松弛”说
• “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 “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游戏可以让人们解除身心的疲劳,具有恢复精力 、放松的功用。
• 拉察鲁斯认为艰苦的劳动使人在身心两方面都精 疲力竭,这种疲劳需要一定量的休息和睡眠才能 解除。可是当人们进行一种可以把人从现实生活 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活动时,也有可能使精 力得到恢复。游戏或消遣娱乐性的活动就是这种 具有精力恢复作用的活动。
第三章 游戏理论
1
早期的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
称古典的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
2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出现的游戏理论。
游戏研究的起源
• 最早注意研究游戏,并提出游戏理论的是18、19 世纪的思想家席涉及到游戏问题,认为艺术的起源是与游戏 有关的。
• 就这一点而论,斯宾塞的理论与霍尔的思想更接近,而与 席勒的思想距离较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
❖理论观点: ▪ 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 ▪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 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 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 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 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 ▪ 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说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
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 演活动。
6.成 熟 说
❖代表人:荷兰 敦代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
▪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 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 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 游戏的功能
(1)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 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
(2)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 实现的愿望
▪ 认知发展学派游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闪光点: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 游戏的新途径,引出游戏与认知发展的研究
(2)局限性: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 游戏是智力活动(认知活动)的衍生物,只看到了智 力发展对游戏的影响,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
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
第一章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本章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游戏” 的词义 *“游戏”的本质学说 *游戏的本质特征
一、“游戏” 的词义
★“游戏” 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 ★关于“游戏” 的词源意思: 《尔雅》曰:“游,戏也。”
又曰:“戏,谑也。”“谑,戏也。” ★“游戏”一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庄子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 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游戏精神。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 代表人物之二: 伯勒 Peller
❖ 理论观点: 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
这种扮演的动机
❖ 代表人物之三: 蒙尼格 Menninger ❖ 理论观点:
宣泄理论:他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 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寻求表现。 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 代表人物之四: 埃里克森EHErikson ❖ 理论观点: 游戏的掌握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论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代表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 理论观点: ▪ 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 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 (1)感知运动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0-2岁 练习性游 戏 (2)前运算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2-7岁 象征性游戏 (3)具体运算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7-12岁 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 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 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 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2.松弛说
❖代表人:德国 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 Patrick
❖理论观点: ▪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 放松自己,消除疲劳,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 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 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 乏,难于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很容易产生疲 劳,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3.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 ❖理论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 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
▪ 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 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是一种升华本能、演练生活的手段。
4.生 长 说
❖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 Gilmore
❖理论观点:
▪ 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 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 种生长性手段。
▪ 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 戏而生长。
5.复演说
❖代表人:美国 霍尔 G·S·Hall ❖理论观点:
LOGO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李颖 2010.03—2010.06 liyingwdp@
参考阅读书目
《儿童游戏通论》:刘焱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 《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黄进 《学前儿童游戏》:杨枫 《人:游戏者》:胡伊青加 《游戏与儿童发展》:约翰逊等著,华爱华等译
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
▪ 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 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 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
作业一
查阅资料,述评六个经典游戏理论中的任
意一个,并结合实际阐明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觉醒理论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低级心理机能的概念 ▪ 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及高级心理机能的 (二)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 ▪ 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强调成人的教育游戏,,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把游戏(game)、玩(play)和乐趣(fun)放入 一个简单关系中,便可以描绘出游戏的基本含义:
“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 “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 “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二、游戏的本质学说
早期的游戏理论(即经典游戏理论) 现代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